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教会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原名臺北幸町教會,是一座位於臺北市中正區長老會教堂,由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於1916年興建落成,戰後移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管理,該教堂位於博愛特區鄰近多個政府機關。[1]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臺北幸町教會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坐標25°02′36″N 121°31′10″E / 25.043435°N 121.519397°E / 25.043435; 121.519397
建成時間大日本帝國大正5年(1916年)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教堂
評定時間1998年5月4日
詳細登錄資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禮拜堂
禮拜堂內部
基本資訊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宗教基督新教歸正宗長老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官方網站www.chi-nanchurch.tw
建築詳情
建築師井手薰
建築類型哥德復興式建築
奠基1915年2月28日,​109年前​(1915-02-28
竣工1916年6月28日,​107年前​(1916-06-28
地圖
地圖

歷史

編輯

台灣日治時期

編輯

大清帝國於《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後,日本基督教新教各教派陸續來臺,但以在台日本人為主要對象,日本基督教以不分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致會」展開對台灣各地的宣教。

1895年,日本基督教傳道局第10回大會承認台灣傳道開始案,派遣日本基督教會的河合龜輔牧師於1896年5月27日來到台北宣教,開始借用「艋舺教會」聚會,並曾遷移數次聚會場地。同年9月,河合龜輔獲得基督徒富商李春生加拿大長老會馬偕牧師幫助,在新起街(現西門町漢中街)民宅開始有固定聚會場所。11月日本基督教會大會派遣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來台視察,該月22日協議決定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由河合龜輔牧師擔任第一任牧師。1897年,因信徒日增而集會空間不足,信徒倡議興建會堂,先得李春生捐獻西門街外三丁目約三百坪土地及二千圓日幣,加上信徒所獻共募四千四百餘圓。1899年開工,隔年2月10日竣工並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1907年,原有聚會場所不足使用,2月24日河合龜輔召開信徒大會,決籌募五萬圓並賣掉新起街舊會堂,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由教會長老時任總督府土木局長長尾半平擔任建堂委員長籌募資金。1912年大谷虞任第二任牧師,奔走全台講道募款,經過約八年募款達到預定目標。禮拜堂位於幸町,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設計,於1915年2月28日開工興建;經過一年四個月,於1916年6月28日竣工,便是今日的濟南教會。總計花費四萬八千七百餘圓,產權登記在日本教會名下。

1933年,時任牧師上與二郎為擴大向台灣人佈教,決定在大稻埕以日語傳道,稱為太平町傳道所。兩年後改稱為「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太平町教會」。

1937年5月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改名為「台北幸町教會」,同年盧溝橋事件後,日本政府發起「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來強制基督教支持其政策,軍國主義、天皇崇拜、神道教結合下的皇民化運動更在太平洋戰爭後加速推行,教會和傳道人受到嚴密監視,禮拜中必須用日語講道、唱日本國歌、行「國民禮儀」(遙拜日本皇宮),教會學校師生更被迫到神社參拜,教會所屬學校和醫院逐一被控制、被接收、或被迫關閉。由於英國、加拿大宣教師在1940年被遣返回國,臺灣教會被迫全面「自立」,卻無法跳脫台灣總督府的控制。1943年2月25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被迫在彰化成立「總會」,1944年4月29日更和其他教派一起被納入在台北幸町教會成立的「日本基督教臺灣教團」,此後台北幸町教會成為隱晦形式的國家教堂。日本基督教臺灣教團直到1945年10月2日才宣布解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編輯
 
一間教堂,兩座門銜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勝利,八月日本投降,台北幸町教會改名為濟南街教會。日本人信徒陸續返國,當時其他各地日本教會聚會都沒有人,大家由各地聚集到台北幸町教會,濟南教會成為在台日人信徒最後唯一集會點。

1946年10月,上與二郎牧師將幸町教會、太平町教會所有會籍移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由台籍牧師郭和烈擔任濟南街教會第一任牧師。上與二郎曾領導全台教會,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上與二郎雖被遣返日本,他心中仍認為將來仍會再返台牧會(他認為五年後日本必重新奪回台灣,屆時向政府要回教產比較快);因而雖將濟南教會所有信徒會籍移交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沒有將濟南教會產權交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而交給台北市政府,被國有財產局收歸國有。

郭和烈接任後,日籍會友都被遣送回日,因此將以台籍會友為主的子會太平町教會遷回母堂,加上附近台大醫學院的教授與學生會友,人數逐漸增加。隔年協助教會青年董大成林宗義林國煌等人發起組織台灣教會青年團契,在戰後,除了快速回復各項事工及收復教產之事宜外,也促成原本各自分立的南北兩大會於1951年3月7日合一,在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949年中國國民黨中國大陸戰敗,超過150萬的中國人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因為有為數眾多的宣教師轉進臺灣,由於台灣各地教會均以台語傳道,范誦堯、唐守謙及李鐘賢靜等基督徒在台北市發起組設國語禮拜聚會。國語禮拜聚會最初借用許昌街青年會會議所,參加禮拜者日有增多,幾至無法容納。當時台北市市長游彌堅亦為參加國語禮拜之基督徒,乃要求「濟南街基督長老教會」與國語禮拜堂共用教堂聚會。後來國語禮拜堂人數漸增,1957年時因感寄人籬下之不便,遂興建堂之議,決議遷至公館位於羅斯福路三段的「聯誼英語長老教會」在該地合建教堂,於1963年完成。為表示國語部和英語部會友互守誠信,名之為「信友堂」,更於1989年擴建,成為今日地上五層、地下二層的中華基督教長老會台北信友堂。而不願遷移至公館的信徒繼續延續國語禮拜堂的聚會迄今,兩教會約定,禮拜日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為台語禮拜,十點半以後為國語禮拜。今日則為上午九點為台語禮拜,十一點為國語禮拜。

1972年政府發佈「國有財產贈與寺廟教堂辦法」,濟南教會土地按都市計畫被列為學校用地。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過世後,1975年4月26日召開的中華民國基督教追思故總統蔣公籌備會議中,通過了台灣信義會靈光堂張力長老的主張,推動全國教會共同興建「聖介石堂」之提案,此案議決同意並交由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常務理事會研辦。基於諸多的歷史情感,黨國基督徒倡議在濟南長老教會現址上建一座「中正紀念禮拜堂」,據說也獲得了宋美齡的同意。對許多黨國基督徒而言,他們對濟南教堂有諸多特殊的情感與記憶,加上緊鄰總統府和中正紀念堂,選濟南教堂打造一個國家教會,更可作為一種「新」的象徵來取代日本時代以來「舊」的象徵。結果,卻被當時擔任總統的李登輝否決了,將這座古老的歷史性教堂列為古蹟,基督徒的「中正紀念禮拜堂」大計就此告吹,同時象徵台灣基督教「護教反共時期」的結束。[2]

解嚴之後

編輯

1990年代解嚴之後。當時的國語禮拜堂董事長林丕鴻表示:國語禮拜堂與長老教會濟南路教會,共同使用一個禮拜堂,已近三十多年,於各自教務的發展,彼此間常感不便,解決之道,惟有設法擴建,分堂聚會,始能滿足雙方之需要,中華民國基督教會協會總幹事康竣璧先生,為協助進行擴建,多方奔走,希望能就禮拜堂現址,改建為十二層大樓,使國語禮拜堂與濟南路長老教會,各有其自己之聚會場所,所餘樓層則供基督教團體集會及各項活動之用。[3] 此項提議遭長老教會拒絕。1998年5月4日台北市政府公告濟南基督長老教會為直轄市市定古蹟,解除學校用地名目。

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5年推動修正《土地法》,包括濟南長老教會、北投普濟寺、鹿港城隍廟、新竹城隍廟等極具歷史、宗教意義的寺廟、教堂,將可依法由政府將目前使用的國有地轉贈給這些使用的寺廟與教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產權得以恢復,並與國語禮拜堂和好,出具聲明書確認建築物為濟南教會管理、維護,2006年12月29日教會產權登記完成。2008年,周邊的違建戶收回,改建為主日學教室。

2008年濟南教會開始修建被白蟻蛀蝕的屋頂,禮拜地點改至台大校友會館4樓。2009年4月5日教會外體清理整理完成,禮拜堂屋頂修繕完成,為屋頂外銅瓦、內台檜,成為有台檜香味的禮拜堂獻給上帝。 由於濟南教會近年空間不敷使用,遂決定將日本時代所興建的主日學教室(市定古蹟)予以修繕,並在牧師館原址興建宣教中心。邀請著名建築師張哲夫設計、監造,福住建設公司營造,由於古蹟園區容積率的限制,只能興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的建築。由於大禮拜堂及主日學教室被定為古蹟,為了要開挖地下室及保留主日學教室全棟,將主日學教室的古蹟建築平移24公尺至濟南路一側,並在原址向下挖掘連續壁、補強地基作業後,再將古蹟遷回原址修復。完成後,主日學教室將恢復主日學師生使用,宣教中心地下一樓綠園中庭可供教友靜思默想,並設置容納二百人的副堂。於2017年2月12日舉行開工感恩禮拜,2018年9月9日舉行宣教中心上梁感恩禮拜,於2020年竣工,9月20日舉行感恩禮拜。目前,台北濟南教會主日第二場禮拜(華語)在十一點於小禮拜堂舉行,香港人崇拜(粵語)下午二點於小禮拜堂舉行。[4][5]

歷任牧師

編輯
任期 姓名 職稱 上任日期 離任日期 備註
第一任 河合龜輔 牧師 1896年5月 1912年1月 日本山形縣人,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畢業。

上任前任職於日本赤坂、印旛教會。

離任後任職於日本北九州戶畑、若松、八幡等教會。

第二任 大谷虞 牧師 1912年1月 1916年1月 日本高知縣人,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畢業。

曾受邀任職東京神學社教授(今東京神學大學前身)。

上任前任職於日本上田、廣島、京都、神戶、富士見町教會。

離任後任職於中國上海、日本山口教會等教會。

第三任 光小太郎 牧師 1917年1月 1918年1月 日本人,離任後任職於日本鹿兒島、東京等教會。
第四任 上與二郎 牧師 1918年5月 1947年5月 日本鹿兒島縣人,東京神學院畢業(今東京神學大學)。

上任前任職於日本鹿兒島、台北太平町(今大稻埕教會)教會。

離任後任職於日本千歲教會。

子島友熊 副牧師 1921年4月 日本人,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畢業。

上任前任職於日本日川、佐渡、國川、原田、有田町教會。

離任後任職於台中教會。

第五任 郭和烈 牧師 1947年4月 1952年8月 第一位台籍牧師,日本東京神學大學畢業、美國費城威斯敏斯德神學大學進修。

上任前任職於頭城、三重埔、中壢教會、台北神學校董事(今台灣神學院)。

離任後任職於長老教會七星中會議長、聖經學院台灣神學院代理院長等。

第六任 吳天命 牧師 1953年1月 1960年1月 桃園縣人,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畢業。

上任前任職於台北神學校代理院長(今台灣神學院)、奎府町、北投、艋舺、汐止教會。

任職期間任聖經學院董事,1960年1月6日因車禍而逝世。

第七任 許鴻謨 牧師 1961年1月 1972年1月
第八任 翁修恭 主任牧師 1973年8月 1994年7月 1995年8月至1996年7月任暫代牧師,1997年3月按立為榮譽牧師,2017年8月逝世。
莊嘉信 副牧師(關懷教育) 1991年6月 1994年6月
第九任 王南傑 牧師 1997年1月 1998年6月
第十任 蕭文政 主任牧師 2000年10月 2004年9月
王怡方 副牧師(教育) 2002年8月 2006年7月
蘇慧瑛 副牧師(教育) 2002年8月 2005年7月 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間為受託牧師
第十一任 王怡方 主任牧師 2007年8月 2012年12月
蘇慧瑛 副牧師(教育) 2007年10月 2012年7月
第十二任 黃春生 主任牧師 2015年9月 現任 原任台北中會重新教會牧師,馬偕紀念醫院第十六屆董事長,七星中會第七十屆議長
林吟洋 副牧師(關懷) 2015年11月 2024年3月 曾任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執事、長老,2011年8月受聘為傳道,2015年11月封牧,於2024年3月31日退任
陳良智 副牧師(教育) 2016年12月 2022年2月 轉任七星中會汐止教會牧師
鄭仰恩 副牧師(神學與教育) 2022年8月 現任 台灣神學院歷史神學退休教授
趙河英(조하영) 宣教牧師 2019年12月 韓國基督長老會(PROK)首爾北中會宣教師
朴根英(박근영)

設計

編輯
 
濟南教會禮拜堂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因為其宗教性,其特色與井手薰其他作品略有不同。外觀方面,井手薰採用哥德式建築的小尖塔、塔樓,誇張線條設計,石雕百葉窗。其中唭哩岸石所砌成的拱門,尤為特色。不過在另一方面,用清水磚刻意造成的紅磚裸露與仍由唭哩岸石搭配的丁掛外表,則又較為接近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磚造小教堂風格。除此,接連於該教堂後方的主日學教室,也一併採磚造的歐風平房建築。另外,該教堂坐東朝西,西側仍配置基督新教教堂特有的幾何型玻璃裝飾,內部採鋼骨挑高骨架,將木梁架在鋼骨衍架上,且在屋頂舖設原木木板與瓦片,呈現了空曠且莊嚴的傳道會場。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濟南長老教會--耶和華建造的房屋. [202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2. ^ (參閱《台灣教會公報》第3299期). [2016-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7). 
  3. ^ 台北國語禮拜堂董事長/林丕鴻: 台灣地區宗教簡介:基督教- 國語禮拜堂(宗教輔導─內政部民政司). [201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7). 
  4. ^ 魏莨伊. 濟南教會欲整修 百人「拔河」移古蹟. 聯合新聞網. 2017-02-12 [2017-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2). 
  5. ^ 陳燕珩. 台北百年濟南教會 乾坤大挪移. 中時電子報. 2017-03-19 [2017-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參考書目

編輯
  • 莊永明著,《台北老街》,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1年。
  • 緒方武歲著,《台灣大年表》,台灣文化出版社,1943年。
  • 李乾朗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市,台北市民政局,1998年。
  • 又吉盛清著,《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