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相(1871年10月27日—1945年5月31日),字献之宪之),贵州遵义人。护国战争黔军重要将领。遵义市及贵州省的文物保护单位胡公馆(胡氏庄园)的主人。长期参与及资助社会、文化及公益活动,支持并参与《子午山纪游册[1]的创作及出版。

胡忠相一生身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其人生轨迹被动或主动地经历了福闲乡绅、军伍护国、功成归隐、结庐续家、修文济民等一系列戏剧性的风雨彩虹。终能福荫乡泽、颐养天年。

胡献之先生近照,1931年于重庆。 上为“胡献之先生近照”, 右为“辛未四月题于渝城” 左为“厔庼弟可澄【印】”,任可澄:民国初贵州的一位风云人物,清末举人,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主持续修《贵州通志》。1926年被民国政府聘为教育总长。 像架下刻“式范长存”

生平

编辑

护国战争黔军重要将领

编辑

胡忠相于1906年已过而立之年,弃闲从戎以庠生(秀才)资格入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2][1],于1909年毕业,1910年获辎重科上等[3],照章补辎重兵副军校[4]。1911年于黔北招募周西成、毛光翔等入伍黔军[5]。在1912年受时任贵州都督唐继尧邀请出任贵阳讲武堂教官[6],而后主政贵州的周西成王家烈等人此时正就读于讲武堂。

1915年被授为陆军辎重兵少校[7],1916年1月由军校监学调任贵州陆军歩兵第六团团附长[8]。同年2-3月临战接替因不愿讨袁而出走的六团长和继圣,担任第六团代团长参加蔡锷发起的讨袁护国战争。在綦江之战中,任护国军第一军(滇黔联军)右翼军右支队指挥[9],率部兵出松坎,激战北洋军于川南,攻克青羊寺,协防分水岭。綦江战场捷电频传,一战成名。蔡锷当时对护国战场中黔军的战绩曾公允地评价:“黔军此次分出川、湘,苦战辛劳,每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略地千里,迭复名城。致强虏胆丧,逆贼心催,功在国家,名垂不朽”[10]

1917任暂编贵州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11][12],同年随该旅保护被任命为四川省长兼督军的戴戡入川,7月参与了对入川黔军来说九死一生的川滇黔战争[5],所幸能全身而退。1918年调任黔军二师参谋长,不久黔军二师在黔军内部争斗中被裁撤,从此未出现在黔军正式建制中。应该是厌倦了无意义的战场杀伐和权谋争斗,淡出军界。在接下来持续多年的黔军内斗及西南多省间的军阀混战的相关记录中,能找到与其相关的记载只有在周西成主政期间,作为幕后顾问[5],1925年荣加少将军衔[13]。其间(1922-1923年)曾把初到重庆、已近身无分文的遵义后辈同乡刘健群接到家里免费食宿,并安置其进入黔军军法处工作,助其事业起步[14](刘后成为力行社唯一的非黄埔魁首,1950年当选立法院院长)。1928年出任由刘湘与周西成联合在重庆组建的川黔军联合办事处黔方代表[15]

修建私宅胡公馆

编辑

根据胡忠相在1914年(民国三年十二月)为其七世祖胡贤积(入黔始祖)撰写的碑文所记,其家族系属湖南邵阳秋田胡氏,唐朝诗人胡曾的后人。胡贤积原籍湖南宝庆府邵阳县,清康熙年间贸易来播(遵义故称播州),其长子胡礼仁选桶井坝(今遵义虾子镇清坪村),到胡忠相时,其家族已在当地繁衍7代,历经200多年。1918年,胡忠相年近半百不再担任一线军职,开始在家乡修建私宅山庄,历经十载修建完成(而这十年正好就是西南军阀发展的鼎盛时期及军阀混战的重要阶段[16])。其时与胡忠相有师生之谊的贵州省主席兼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送书有“陆军少将第,忠相恩师府第落成”的金字黑漆巨匾,庄园主人则自名为“怡庐”,篆刻于前院入口的照壁之上,字的下面配有反应当地沙滩文化所崇尚“渔樵耕读”的浮雕。背面上书“棠棣增荣”四字,出自胡忠相好友,民国时期遵义杰出文化人物,沙滩文化传人赵恺(迺康)的手笔。公馆过厅的房梁上画有兼具中西文化印记的“书剑修福”,反映出主人追求中西合璧及文治武功的心境。

 

庄园坐北向南,依山傍水,建筑群主体是传统木结构的青瓦房,双四合院布局,一楼一底,占地约六亩,有前院、主院及东西侧院。建筑占地约一亩。有正房五间、耳房四间、左右厢房各五间、饭厅两间、客厅三间,加上过厅、书楼及辅助用房等共30余间。房屋结构考究,雕工精细,楼宇错落有致。外以青砖砌墙环绕。

胡忠相深受遵义当地沙滩文化及文化名人的熏陶,崇尚和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曾于1937年在其山庄接待了参加首次祭奠郑莫黎三先生活动的政府官员及社会名流[17][18]。并于1941年2月2日(辛巳年正月初七“人日”)到1941年2月6日间,邀请同乡好友赵恺(字迺康),浙大教师丰子恺、雁荡才子李瑜(字子瑾)等访怡庐、共游子午山并同谒郑莫黎三先生墓。五天的游历的所见,所思及所感催生了大部分《纪游册》中的诗、词、文和画。其中许多创作都出自在庄园期间的即席、即景和即兴。

新中国成立后,庄园曾用于办学长达约半个世纪,最多的时候有师生近400人。其间庄园的部分空房子,曾被用来安置给一些家境困难的百姓安身。直到了21世纪初,农村学校调整,庄园所在的学校停办。2003年12月被列为遵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支持中共遵义县临委、红军游击队度过难关

编辑

据中共贵州省委、遵义市委、县委、地委等多份党史资料的记载,1936年中共遵义县临委曾在遭到破坏的为难关头联络胡忠相帮助渡过难关。胡忠相与其侄子胡华生(曾任区长)、童少奇(曾任区长)、陈相余、杨云甫、夏清河等地方知名人士为中共红军遵湄绥游击队筹集了一批枪弹和钱粮,使游击队很快发展壮大[19][20][21]

长期积极参与、资助和组织各种社会救济和文化保护活动

编辑

胡忠相乐于助人,在当地年长的百姓中流传着不少其乐善好施的善举。在其庄园附近修建学校及通往学校的道路。供当地孩子免费上学,被当地人叫做学堂堡。同时也是寺庙以供养出家人。还在附近修建花山场集市。两处遗迹目前都还在。在逢年过节“放米”来接济贫困百姓,为江湖名医李群仙提供长期免费食宿[14]。据《沙滩村志》载:在沙滩有座跨越乐安江的平远桥。同治十年(1871年)夏,桥毁于大水,禹门人集资培修,因资金不足而停工,后由胡忠相独自出资续修,历时三月完工。1959年大桥损坏,1960年重修。1968年,政府在桥下游的50米处新建石拱大桥,命名沙滩桥。原桥被拆除。仅存桥基现已没入水底。如今只能在两岸依稀可寻部分石头基础[22]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贵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难民流亡的重要聚集地和中转站,难民问题十分严峻[23]。已是66岁高龄的胡忠相,于1937年出任遵义县老残救济院首任院长[24]直至致仕之年(70岁,1941年[25])。

胡忠相深受遵义当地沙滩文化的熏陶,崇尚并致力于保护和弘扬当地文化,曾于1937年的4月19日和20日,连续两天在其山庄宴请及接待了参加首次祭奠郑莫黎三先生活动的政府官员及社会名流[17][18]

据浙大校长竺可桢1940年的日记[25]记载,胡忠相(宪之)曾作为遵义士绅主要代表积极支持和协助浙大搬迁遵义和湄潭的工作。在1940年1月至5月先后5次和竺可桢校长见面。于5月6日至8日,已是年近古稀的胡忠相不辞辛苦陪同竺可桢一行,沿途近7个小时驱车到湄潭考察及协调浙大搬迁湄潭的相关事宜。在8日回程的途中,胡忠相与竺可桢并坐驾驶室,其间介绍了遵义当地的文化名人赵乃康等。5月10日,胡宪之再次来访竺可桢,邀请在下星期到禹门寺考察,并探讨了浙大在禹门寺办一年级的相关事宜。虽然浙大在禹门寺办学的事情后续没有进展,但也反映了胡忠相积极促成其家乡禹门和浙大互利共赢的热情和努力。

另据《子午山纪游册[1]记载,胡忠相(献之)于1941年2月2日(辛巳年正月初七“人日”)到1941年2月6日间,邀请同乡好友赵恺(字迺康),浙大教师丰子恺、雁荡才子李瑜(字子瑾)、长沙罗展(字巴山)、江苏武进冯励青访其山庄(怡庐)、共游子午山并同谒郑莫黎三先生墓。五天的游历的所见,所思及所感催生了大部分《纪游册》中的诗、词、文和画。其中许多创作都出自在庄园期间的即席、即景和即兴。其中还收录了胡忠相一首“山庄即事”。《纪游册》的跋中专门颂扬了胡忠相长期守护、修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沙滩三贤墓地的善举,以及盛情款待来访客人之行谊。并感谢了包括胡献之在内的15位《纪游册》出资人。

1941年11月响应[一元献机]运动,倾以其寿仪(70寿辰)两千元全数捐献,县府呈请予以嘉奖[26]

胡忠相于1945年5月去世,享年74岁。

作品

编辑
  • 胡公馆(胡氏庄园)[27]
  • 诗文“山庄即事”收于《子午山纪游册》[1]

人物评价

编辑

胡忠相是沙滩文化孕育的一代英才,除了他参加倒袁护国的军旅生涯[2][3][4][5][7][8][9][10][11],他也长期从事福利救助、文化传承等活动[24][22][26]。他告老还乡后依然崇尚沙滩文化,长期出资协助对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的墓地进行修缮保护和宣传纪念活动,是《子午山纪游册》的主要推手[1]。为乡邦文化事业多有贡献。

致力地方文化建设的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连昌,多年来重视宣传挖掘胡氏文化及胡公馆的文物价值。自上个世纪就曾多次造访胡公馆及胡氏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字资料,其中包括其参与发动村民阻止对胡公馆的变卖交易[28]。其诗作《谨题落石台胡公馆》[29]体现了其作为文史工作者对胡忠相一生的客观评价。

谨题落石台胡公馆

始祖湘黔驾贾舟,清康七递至君侯。

北洋发轫入行伍,黔省云程作教头。

护国领军先遣队,建功息影怡和楼。

修文积德闻乡里,一代枭雄风节留。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子午山纪游册》
  2. ^ 2.0 2.1 陆军部陆军学堂同学录 民国二十五年三月重刊
  3. ^ 3.0 3.1 奏设政治官报 宣统二年 (1910) 五月 p68
  4. ^ 4.0 4.1 《续遵义府志》 卷十九-选举 33页
  5. ^ 5.0 5.1 5.2 5.3 贵州陆军沿革实录
  6. ^ 源自网络文章“风雨百年胡公馆 2011年03月15日 杂谈 王林武”
  7. ^ 7.0 7.1 政事堂奉 策令 [19548], 1915/12/22,大公报天津版 命令, 01版
  8. ^ 8.0 8.1 政事堂奉 策令 [19548], 1916/01/23,大公报天津版
  9. ^ 9.0 9.1 中国近代战争史, 第3卷 p173
  10. ^ 10.0 10.1 蔡锷, 《蔡松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11. ^ 11.0 11.1 中华民国史纪要, 第395页
  12. ^ 大总统令 [3083], 1917/02/06 大公报天津版
  13. ^ 北洋将官名录(14)
  14. ^ 14.0 14.1 刘健群《艰困少年行》
  15. ^ 申报,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19日
  16. ^ 谢本书,简论西南军阀,2017-05-01
  17. ^ 17.0 17.1 李连昌,《尘封旧事揭晓》,遵义晚报 2018 年3 月27 日
  18. ^ 18.0 18.1 凌惕安,《遵义夷牢溪谒墓记》 《南明杂志》创刊号 1937
  19. ^ 中国共产党遵义市历史 第一卷 第七章
  20. ^ 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第一卷(1921-1949)p153
  21. ^ 红军在黔北: 中共贵州省遵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办公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
  22. ^ 22.0 22.1 《沙滩村志》,方志出版社
  23. ^ 谢 欧, 抗战时期贵州难民救济历史探析,人民论坛 2016-04-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24.0 24.1 遵义地区志: 民政志
  25. ^ 25.0 25.1 竺可桢日记, 1940、1941
  26. ^ 26.0 26.1 简讯 [15127], 1941/11/20 大公报桂林版
  27. ^ 黔北民居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 李连昌.胡献之庄园遗事:遵义晚报,2016年:2016-03-26, 第14版 播风文化
  29. ^ 李连昌,谨题落石台胡公馆,遵义红花岗区诗词楹联艺术学会,2009-08-31:2009 第12期 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