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相(1871年10月27日—1945年5月31日),字獻之憲之),貴州遵義人。護國戰爭黔軍重要將領。遵義市及貴州省的文物保護單位胡公館(胡氏莊園)的主人。長期參與及資助社會、文化及公益活動,支持並參與《子午山紀游冊[1]的創作及出版。

胡忠相一生身處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動盪年代,其人生軌跡被動或主動地經歷了福閒鄉紳、軍伍護國、功成歸隱、結廬續家、修文濟民等一系列戲劇性的風雨彩虹。終能福蔭鄉澤、頤養天年。

胡獻之先生近照,1931年於重慶。 上為「胡獻之先生近照」, 右為「辛未四月題於渝城」 左為「厔廎弟可澄【印】」,任可澄:民國初貴州的一位風雲人物,清末舉人,政治家、教育家、學者。主持續修《貴州通志》。1926年被民國政府聘為教育總長。 像架下刻「式範長存」

生平

編輯

護國戰爭黔軍重要將領

編輯

胡忠相於1906年已過而立之年,棄閒從戎以庠生(秀才)資格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北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2][1],於1909年畢業,1910年獲輜重科上等[3],照章補輜重兵副軍校[4]。1911年於黔北招募周西成、毛光翔等入伍黔軍[5]。在1912年受時任貴州都督唐繼堯邀請出任貴陽講武堂教官[6],而後主政貴州的周西成王家烈等人此時正就讀於講武堂。

1915年被授爲陸軍輜重兵少校[7],1916年1月由軍校監學調任貴州陸軍歩兵第六團團附長[8]。同年2-3月臨戰接替因不願討袁而出走的六團長和繼聖,擔任第六團代團長參加蔡鍔發起的討袁護國戰爭。在綦江之戰中,任護國軍第一軍(滇黔聯軍)右翼軍右支隊指揮[9],率部兵出松坎,激戰北洋軍於川南,攻克青羊寺,協防分水嶺。綦江戰場捷電頻傳,一戰成名。蔡鍔當時對護國戰場中黔軍的戰績曾公允地評價:「黔軍此次分出川、湘,苦戰辛勞,每能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略地千里,迭復名城。致強虜膽喪,逆賊心催,功在國家,名垂不朽」[10]

1917任暫編貴州混成旅步兵第二團團長[11][12],同年隨該旅保護被任命為四川省長兼督軍的戴戡入川,7月參與了對入川黔軍來說九死一生的川滇黔戰爭[5],所幸能全身而退。1918年調任黔軍二師參謀長,不久黔軍二師在黔軍內部爭鬥中被裁撤,從此未出現在黔軍正式建制中。應該是厭倦了無意義的戰場殺伐和權謀爭鬥,淡出軍界。在接下來持續多年的黔軍內鬥及西南多省間的軍閥混戰的相關記錄中,能找到與其相關的記載只有在周西成主政期間,作為幕後顧問[5],1925年榮加少將軍銜[13]。其間(1922-1923年)曾把初到重慶、已近身無分文的遵義後輩同鄉劉健群接到家裏免費食宿,並安置其進入黔軍軍法處工作,助其事業起步[14](劉後成為力行社唯一的非黃埔魁首,1950年當選立法院院長)。1928年出任由劉湘與周西成聯合在重慶組建的川黔軍聯合辦事處黔方代表[15]

修建私宅胡公館

編輯

根據胡忠相在1914年(民國三年十二月)為其七世祖胡賢積(入黔始祖)撰寫的碑文所記,其家族系屬湖南邵陽秋田胡氏,唐朝詩人胡曾的後人。胡賢積原籍湖南寶慶府邵陽縣,清康熙年間貿易來播(遵義故稱播州),其長子胡禮仁選桶井壩(今遵義蝦子鎮清坪村),到胡忠相時,其家族已在當地繁衍7代,歷經200多年。1918年,胡忠相年近半百不再擔任一線軍職,開始在家鄉修建私宅山莊,歷經十載修建完成(而這十年正好就是西南軍閥發展的鼎盛時期及軍閥混戰的重要階段[16])。其時與胡忠相有師生之誼的貴州省主席兼二十五軍軍長周西成送書有「陸軍少將第,忠相恩師府第落成」的金字黑漆巨匾,莊園主人則自名為「怡廬」,篆刻於前院入口的照壁之上,字的下面配有反應當地沙灘文化所崇尚「漁樵耕讀」的浮雕。背面上書「棠棣增榮」四字,出自胡忠相好友,民國時期遵義傑出文化人物,沙灘文化傳人趙愷(迺康)的手筆。公館過廳的房樑上畫有兼具中西文化印記的「書劍修福」,反映出主人追求中西合璧及文治武功的心境。

 

莊園坐北向南,依山傍水,建築群主體是傳統木結構的青瓦房,雙四合院佈局,一樓一底,佔地約六畝,有前院、主院及東西側院。建築佔地約一畝。有正房五間、耳房四間、左右廂房各五間、飯廳兩間、客廳三間,加上過廳、書樓及輔助用房等共30餘間。房屋結構考究,雕工精細,樓宇錯落有致。外以青磚砌牆環繞。

胡忠相深受遵義當地沙灘文化及文化名人的薰陶,崇尚和致力於保護和弘揚當地文化,曾於1937年在其山莊接待了參加首次祭奠鄭莫黎三先生活動的政府官員及社會名流[17][18]。並於1941年2月2日(辛巳年正月初七「人日」)到1941年2月6日間,邀請同鄉好友趙愷(字迺康),浙大教師豐子愷、雁盪才子李瑜(字子瑾)等訪怡廬、共遊子午山並同謁鄭莫黎三先生墓。五天的遊歷的所見,所思及所感催生了大部分《紀游冊》中的詩、詞、文和畫。其中許多創作都出自在莊園期間的即席、即景和即興。

新中國成立後,莊園曾用於辦學長達約半個世紀,最多的時候有師生近400人。其間莊園的部分空房子,曾被用來安置給一些家境困難的百姓安身。直到了21世紀初,農村學校調整,莊園所在的學校停辦。2003年12月被列為遵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5月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支持中共遵義縣臨委、紅軍游擊隊度過難關

編輯

據中共貴州省委、遵義市委、縣委、地委等多份黨史資料的記載,1936年中共遵義縣臨委曾在遭到破壞的為難關頭聯絡胡忠相幫助渡過難關。胡忠相與其侄子胡華生(曾任區長)、童少奇(曾任區長)、陳相余、楊雲甫、夏清河等地方知名人士為中共紅軍遵湄綏游擊隊籌集了一批槍彈和錢糧,使游擊隊很快發展壯大[19][20][21]

長期積極參與、資助和組織各種社會救濟和文化保護活動

編輯

胡忠相樂於助人,在當地年長的百姓中流傳着不少其樂善好施的善舉。在其莊園附近修建學校及通往學校的道路。供當地孩子免費上學,被當地人叫做學堂堡。同時也是寺廟以供養出家人。還在附近修建花山場集市。兩處遺蹟目前都還在。在逢年過節「放米」來接濟貧困百姓,為江湖名醫李群仙提供長期免費食宿[14]。據《沙灘村志》載:在沙灘有座跨越樂安江的平遠橋。同治十年(1871年)夏,橋毀於大水,禹門人集資培修,因資金不足而停工,後由胡忠相獨自出資續修,歷時三月完工。1959年大橋損壞,1960年重修。1968年,政府在橋下游的50米處新建石拱大橋,命名沙灘橋。原橋被拆除。僅存橋基現已沒入水底。如今只能在兩岸依稀可尋部分石頭基礎[22]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貴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難民流亡的重要聚集地和中轉站,難民問題十分嚴峻[23]。已是66歲高齡的胡忠相,於1937年出任遵義縣老殘救濟院首任院長[24]直至致仕之年(70歲,1941年[25])。

胡忠相深受遵義當地沙灘文化的薰陶,崇尚並致力於保護和弘揚當地文化,曾於1937年的4月19日和20日,連續兩天在其山莊宴請及接待了參加首次祭奠鄭莫黎三先生活動的政府官員及社會名流[17][18]

據浙大校長竺可楨1940年的日記[25]記載,胡忠相(憲之)曾作為遵義士紳主要代表積極支持和協助浙大搬遷遵義和湄潭的工作。在1940年1月至5月先後5次和竺可楨校長見面。於5月6日至8日,已是年近古稀的胡忠相不辭辛苦陪同竺可楨一行,沿途近7個小時驅車到湄潭考察及協調浙大搬遷湄潭的相關事宜。在8日回程的途中,胡忠相與竺可楨並坐駕駛室,其間介紹了遵義當地的文化名人趙乃康等。5月10日,胡憲之再次來訪竺可楨,邀請在下星期到禹門寺考察,並探討了浙大在禹門寺辦一年級的相關事宜。雖然浙大在禹門寺辦學的事情後續沒有進展,但也反映了胡忠相積極促成其家鄉禹門和浙大互利共贏的熱情和努力。

另據《子午山紀游冊[1]記載,胡忠相(獻之)於1941年2月2日(辛巳年正月初七「人日」)到1941年2月6日間,邀請同鄉好友趙愷(字迺康),浙大教師豐子愷、雁盪才子李瑜(字子瑾)、長沙羅展(字巴山)、江蘇武進馮勵青訪其山莊(怡廬)、共遊子午山並同謁鄭莫黎三先生墓。五天的遊歷的所見,所思及所感催生了大部分《紀游冊》中的詩、詞、文和畫。其中許多創作都出自在莊園期間的即席、即景和即興。其中還收錄了胡忠相一首「山莊即事」。《紀游冊》的跋中專門頌揚了胡忠相長期守護、修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沙灘三賢墓地的善舉,以及盛情款待來訪客人之行誼。並感謝了包括胡獻之在內的15位《紀游冊》出資人。

1941年11月響應[一元獻機]運動,傾以其壽儀(70壽辰)兩千元全數捐獻,縣府呈請予以嘉獎[26]

胡忠相於1945年5月去世,享年74歲。

作品

編輯
  • 胡公館(胡氏莊園)[27]
  • 詩文「山莊即事」收於《子午山紀遊冊》[1]

人物評價

編輯

胡忠相是沙灘文化孕育的一代英才,除了他參加倒袁護國的軍旅生涯[2][3][4][5][7][8][9][10][11],他也長期從事福利救助、文化傳承等活動[24][22][26]。他告老還鄉後依然崇尚沙灘文化,長期出資協助對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的墓地進行修繕保護和宣傳紀念活動,是《子午山紀遊冊》的主要推手[1]。為鄉邦文化事業多有貢獻。

致力地方文化建設的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副理事長李連昌,多年來重視宣傳挖掘胡氏文化及胡公館的文物價值。自上個世紀就曾多次造訪胡公館及胡氏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字資料,其中包括其參與發動村民阻止對胡公館的變賣交易[28]。其詩作《謹題落石台胡公館》[29]體現了其作為文史工作者對胡忠相一生的客觀評價。

謹題落石台胡公館

始祖湘黔駕賈舟,清康七遞至君侯。

北洋發軔入行伍,黔省雲程作教頭。

護國領軍先遣隊,建功息影怡和樓。

修文積德聞鄉裏,一代梟雄風節留。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子午山紀遊冊》
  2. ^ 2.0 2.1 陸軍部陸軍學堂同學錄 民國二十五年三月重刊
  3. ^ 3.0 3.1 奏設政治官報 宣統二年 (1910) 五月 p68
  4. ^ 4.0 4.1 《續遵義府志》 卷十九-選舉 33頁
  5. ^ 5.0 5.1 5.2 5.3 貴州陸軍沿革實錄
  6. ^ 源自網絡文章「風雨百年胡公館 2011年03月15日 雜談 王林武」
  7. ^ 7.0 7.1 政事堂奉 策令 [19548], 1915/12/22,大公報天津版 命令, 01版
  8. ^ 8.0 8.1 政事堂奉 策令 [19548], 1916/01/23,大公報天津版
  9. ^ 9.0 9.1 中國近代戰爭史, 第3卷 p173
  10. ^ 10.0 10.1 蔡鍔, 《蔡松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11. ^ 11.0 11.1 中華民國史紀要, 第395頁
  12. ^ 大總統令 [3083], 1917/02/06 大公報天津版
  13. ^ 北洋將官名錄(14)
  14. ^ 14.0 14.1 劉健群《艱困少年行》
  15. ^ 申報,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19日
  16. ^ 謝本書,簡論西南軍閥,2017-05-01
  17. ^ 17.0 17.1 李連昌,《塵封舊事揭曉》,遵義晚報 2018 年3 月27 日
  18. ^ 18.0 18.1 凌惕安,《遵義夷牢溪謁墓記》 《南明雜誌》創刊號 1937
  19. ^ 中國共產黨遵義市歷史 第一卷 第七章
  20. ^ 中國共產黨貴州歷史 第一卷(1921-1949)p153
  21. ^ 紅軍在黔北: 中共貴州省遵義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 辦公室;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 1989
  22. ^ 22.0 22.1 《沙灘村志》,方志出版社
  23. ^ 謝 歐, 抗戰時期貴州難民救濟歷史探析,人民論壇 2016-04-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4. ^ 24.0 24.1 遵義地區志: 民政志
  25. ^ 25.0 25.1 竺可楨日記, 1940、1941
  26. ^ 26.0 26.1 短訊 [15127], 1941/11/20 大公報桂林版
  27. ^ 黔北民居研究 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8. ^ 李連昌.胡獻之莊園遺事:遵義晚報,2016年:2016-03-26, 第14版 播風文化
  29. ^ 李連昌,謹題落石台胡公館,遵義紅花崗區詩詞楹聯藝術學會,2009-08-31:2009 第12期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