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拯救特色、優良條目工作小組

由Symplectopedia在話題講個故事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3 年前

自古以來,優良特色條目是象徵着一個語言的維基百科的質量代表,相當重要。但是今天,我們偉大的優良與特色條目出現重大危機!因為,有一些維基人,將別人辛苦的編輯化為烏有,將一個質量近滿分的條目淪落到優良、特色之外!

守則

編輯
  1. 複審要理智,兩天內優良條目重審數達27,創紀錄的情形要盡量避免。
  2. 請絕對避免維基百科人的貢獻被一些人當成垃圾之情形發生。
  3. 請多多關注每一個優良、特色條目,因為,在內容裏可能會有一些問題需要修正。

如果不想看到優良與特色條目被改進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撤銷,那就快加入吧!讓我們一起拯救所有的優良與特色條目!

反對

編輯
將品質不佳的條目隨意推選上特色或者是優良,難道不是對整體用戶的極不尊重心態?不檢討這些心態以及對品質的要求,怎麼能夠真的看清整個問題,並且確切的挽救品質呢?這些優良或者是特色條目放着沒有人管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去關心一下,而不是這時候喊喊口號,熱頭一過就沒了?作事情要有長遠一點的眼光和計劃,而不是幾分鐘的熱血。-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5:08 (UTC)回覆
或許一次提撤大量GA有點不妥,但是閣下也不必這樣激動。撤銷之後的條目又不是被刪除掉了,怎麼就被一些人當成垃圾?這麼說您認為不是FA、GA的條目都是垃圾了?提撤就是因為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或許方法是過激了一些,但不要因為「陰謀論」使自己喪失了判斷能力,忘記了質量標準。要是進而發展到對所有提撤的無條件反對,就更是矯枉過正了。--快龍後會有期 2010年6月29日 (二) 15:15 (UTC)回覆

說白一點,特色和優良條目不過就是個標籤,而這個標籤拿來放在自己的用戶頁上,或者是用來爭取某些獎項是很好看,但是,這些標籤既然可以放上去,也就可以拿下來,既然可以選上,也當然可以撤銷。被撤銷,改善之後再選一次,是什麼天大的難事?更何況,現在贊成票,人情票濫投的時候,還怕選不上?這件事情有點走向被誇大和過於嚴重化的傾向,而且真正的核心只有很少人碰觸到。

看了一下這個所謂拯救小組的名單和目的,真的有掌握到問題的重點嗎?其實,名單還蠻諷刺的。-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5:40 (UTC)回覆

這批提撤銷的還都是比較老的GA,那時候濫投票現象還不嚴重。不過等幾年再看,估計就要如Cobrachen所說了。--達師147228 2010年6月30日 (三) 02:11 (UTC)回覆
為什麼沒有人想到乾脆取消毫無意義,僅僅能給編寫者本人帶來些許自豪感的所謂「特色,優良」條目制度?這種條目分類有什麼意義?10大中有一種語言就乾脆不設什麼特色條目。--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6月30日 (三) 07:01 (UTC)回覆
可以供其他編者參考,不過與之相比我更痛心的是寫條目的人太少太少了,今年以來提名至特色、優良候選的條目的少得可憐,更不要說合格的了。藍色的頂夸克-對撞機·氣泡室- 2010年6月30日 (三) 07:14 (UTC)回覆
說什麼要拯救優良和特色條目,但是在提名的時候,連基本的檢查都沒做到,在高談擴論別人怎麼扼殺優良或者是特色條目前,高喊某些用戶的貢獻被抹殺的時候,請你們想想,你們真的注意品質了嗎?這樣的雙重標準一點幫助也沒有。-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16:07 (UTC)回覆

如果可以的話,平時善用Special:鏈出更改/Wikipedia:特色條目Special:鏈出更改/Wikipedia:優良條目明朝條目在4月被重審時,維基百科:特色條目複審/明朝有經過比較充裕的討論,卻沒有明顯的改善。我剛才索性把明鄭滅亡之後的反清段落全給撤了,如果能夠設計一個介面或制度,較容易的維持FA和GA的品質就好了。--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17:16 (UTC)回覆

Wikipedia:甚麼是優良條目:「必須有引用來源,但內文註釋來源並非必須。」現在部分重審的理由其實不太站得住腳。現在選優特都有人要求要先放同行評審,那麼重審條目前也先放同行評審吧。反正都是提意見作改善,到最後同行評審沒人理才放上去投票也不遲。有時重審理由不過是連結到英文維基,不日就可改善,不過大家都花時間去了投票,或者在這裏長篇大論(像我,哈),條目?誰理了?  囧rz...。噢還有,Wikipedia:特色條目標準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最後那個現在又怎樣了?Oneam 01:00 AM (留言) 2010年7月1日 (四) 00:26 (UTC)回覆

講個故事

編輯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因春節放炮竹容易發生事故,多個城市將這項民俗傳統一禁了之,很多人改用會放「炮竹聲」的塑料炮竹。時至今日放炮竹的人的確少了許多,但禁炮令逐漸被人遺忘,各地的監管力度逐漸下降。因為管不了,就一禁了之,如此可笑之事實在不值得一再重複。—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11月20日 (六) 04:20 (UTC)回覆

您講這個故事有什麼用意?--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11月20日 (六) 04:21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拯救特色、優良條目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