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拯救特色、优良条目工作小组

最新留言:Symplectopedia在13年前发布在话题讲个故事

自古以来,优良特色条目是象征着一个语言的维基百科的质量代表,相当重要。但是今天,我们伟大的优良与特色条目出现重大危机!因为,有一些维基人,将别人辛苦的编辑化为乌有,将一个质量近满分的条目沦落到优良、特色之外!

守则

编辑
  1. 复审要理智,两天内优良条目重审数达27,创纪录的情形要尽量避免。
  2. 请绝对避免维基百科人的贡献被一些人当成垃圾之情形发生。
  3. 请多多关注每一个优良、特色条目,因为,在内容里可能会有一些问题需要修正。

如果不想看到优良与特色条目被改进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撤销,那就快加入吧!让我们一起拯救所有的优良与特色条目!

反对

编辑
将品质不佳的条目随意推选上特色或者是优良,难道不是对整体用户的极不尊重心态?不检讨这些心态以及对品质的要求,怎么能够真的看清整个问题,并且确切的挽救品质呢?这些优良或者是特色条目放着没有人管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去关心一下,而不是这时候喊喊口号,热头一过就没了?作事情要有长远一点的眼光和计划,而不是几分钟的热血。-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5:08 (UTC)回复
或许一次提撤大量GA有点不妥,但是阁下也不必这样激动。撤销之后的条目又不是被删除掉了,怎么就被一些人当成垃圾?这么说您认为不是FA、GA的条目都是垃圾了?提撤就是因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或许方法是过激了一些,但不要因为“阴谋论”使自己丧失了判断能力,忘记了质量标准。要是进而发展到对所有提撤的无条件反对,就更是矫枉过正了。--快龙后会有期 2010年6月29日 (二) 15:15 (UTC)回复

说白一点,特色和优良条目不过就是个标签,而这个标签拿来放在自己的用户页上,或者是用来争取某些奖项是很好看,但是,这些标签既然可以放上去,也就可以拿下来,既然可以选上,也当然可以撤销。被撤销,改善之后再选一次,是什么天大的难事?更何况,现在赞成票,人情票滥投的时候,还怕选不上?这件事情有点走向被夸大和过于严重化的倾向,而且真正的核心只有很少人碰触到。

看了一下这个所谓拯救小组的名单和目的,真的有掌握到问题的重点吗?其实,名单还蛮讽刺的。-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5:40 (UTC)回复

这批提撤销的还都是比较老的GA,那时候滥投票现象还不严重。不过等几年再看,估计就要如Cobrachen所说了。--达师147228 2010年6月30日 (三) 02:11 (UTC)回复
为什么没有人想到干脆取消毫无意义,仅仅能给编写者本人带来些许自豪感的所谓“特色,优良”条目制度?这种条目分类有什么意义?10大中有一种语言就干脆不设什么特色条目。--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10年6月30日 (三) 07:01 (UTC)回复
可以供其他编者参考,不过与之相比我更痛心的是写条目的人太少太少了,今年以来提名至特色、优良候选的条目的少得可怜,更不要说合格的了。蓝色的顶夸克-对撞机·气泡室- 2010年6月30日 (三) 07:14 (UTC)回复
说什么要拯救优良和特色条目,但是在提名的时候,连基本的检查都没做到,在高谈扩论别人怎么扼杀优良或者是特色条目前,高喊某些用户的贡献被抹杀的时候,请你们想想,你们真的注意品质了吗?这样的双重标准一点帮助也没有。-cobrachen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16:07 (UTC)回复

如果可以的话,平时善用Special:链出更改/Wikipedia:特色条目Special:链出更改/Wikipedia:优良条目明朝条目在4月被重审时,维基百科:特色条目复审/明朝有经过比较充裕的讨论,却没有明显的改善。我刚才索性把明郑灭亡之后的反清段落全给撤了,如果能够设计一个界面或制度,较容易的维持FA和GA的品质就好了。--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17:16 (UTC)回复

Wikipedia:什么是优良条目:“必须有引用来源,但内文注释来源并非必须。”现在部分重审的理由其实不太站得住脚。现在选优特都有人要求要先放同行评审,那么重审条目前也先放同行评审吧。反正都是提意见作改善,到最后同行评审没人理才放上去投票也不迟。有时重审理由不过是连结到英文维基,不日就可改善,不过大家都花时间去了投票,或者在这里长篇大论(像我,哈),条目?谁理了?  囧rz...。噢还有,Wikipedia:特色条目标准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最后那个现在又怎样了?Oneam 01:00 AM (留言) 2010年7月1日 (四) 00:26 (UTC)回复

讲个故事

编辑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因春节放炮竹容易发生事故,多个城市将这项民俗传统一禁了之,很多人改用会放“炮竹声”的塑料炮竹。时至今日放炮竹的人的确少了许多,但禁炮令逐渐被人遗忘,各地的监管力度逐渐下降。因为管不了,就一禁了之,如此可笑之事实在不值得一再重复。—Edouardlicn (留言) 2010年11月20日 (六) 04:20 (UTC)回复

您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用意?--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11月20日 (六) 04:21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拯救特色、優良條目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