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特色條目評選/引力波天文學(第四次)

引力波天文學

編輯
結果7支持,1反對 => 未能入選 核對者:--14.209.134.221留言2014年6月18日 (三) 15:39 (UTC)[回覆]
 

引力波天文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46,088位元組)

投票期:2014年6月4日 至 2014年6月18日
提名類別:特色條目候選
說明:拜託,每次也差票數....—知捉常樂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10:35 (UTC)[回覆]

符合特色條目標準

編輯
如果認為條目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yes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知捉常樂留言2014年6月4日 (三) 10:35 (UTC)[回覆]
  2.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這是引力學專家Suiseiseki的精心傑作,雖然有兩大部分被搬移,仍舊內容全面,並且更為簡明扼要。--老陳留言2014年6月8日 (日) 06:15 (UTC)[回覆]
  3.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專業且重要,格式規範,支持原創內容。--Huandy618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03:50 (UTC)[回覆]
  4.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充實、易讀、簡明扼要,並未因條目的拆分而產生不全面的情況。遣詞得當。觀點中立。參考來源可以支持全文。語言組織條理、得當。格式符合要求,且所加內鏈得當。符合特色條目要求。--Leo Wang Talk 2014年6月13日 (五) 12:55 (UTC)[回覆]
  5.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充足、語句順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支持票作獎勵。—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2014年6月13日 (五) 13:50 (UTC)[回覆]
  6.   符合特色列表標準:內容充足--Hikaru Genji留言2014年6月14日 (六) 02:00 (UTC)[回覆]
  7.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非常詳盡,且在內容拆分後顯得更加簡明。作為中文維基上難得的原創大條目,值得feature。可惜內容近9年沒有更新了,有的資料(例如有關NASA退出空間引力波探測器LISA項目的信息)可能須要更新上去。我個人覺得條目還有長進的空間,例如首段可以適當縮減或拆分至正文,但天下哪裡有條目不須要改進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6月15日 (日) 20:19 (UTC)[回覆]

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

編輯
如果認為條目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no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多個章節段落沒有來源或來源不足,如果一個條目的內容只差下以前的四分之一都還能達到特色條目水準,那這意思是以前就有四分之三是冗餘內容嗎?--6+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03:56 (UTC)[回覆]
  2.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這麼物理的條目,竟然連個方程都沒有。應該有相關物理的簡明扼要的介紹。Lijianqu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09:52 (UTC)[回覆]
    @Lijianqu:物理條目能否成為特色條目不是取決於有沒有方程,這一點很清楚?--知捉常樂 (自言自語殘破的信箱) 2014年6月16日 (一) 04:36 (UTC)[回覆]

@Jarodalien一個條目的品質不是決定於篇幅。為什麼2007年熱帶風暴基科只有15,681 個位元組能夠獲得特色等級,而引力波天文學有36,175 個位元組就被指控缺乏內容了?我覺得重點是在於怎樣將這內容表達出來,編輯者可以仔細詳盡的編寫內容,也可以簡明扼要的編寫內容,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只要順暢合理、易讀易懂,都有潛能成為特色條目。關於來源補充問題,我最近比較繁忙,沒有足夠時間完成這任務,假若您能撤除反對票,我會在一個月內補足參考來源。--老陳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23:31 (UTC)[回覆]

  • 我從來沒有說篇幅決定品質,我的意思見此,裡面這麼大量的章節內容就這樣沒有了。這樣的話,我覺得有理由提出疑問:如果這些內容可以沒有,那之前為什麼要有,是否之前這些都是可以沒有的多餘內容?特色條目並非越詳細越好,裡面還有一條是「無多餘細節」,所以如果的確是多餘細節,那去掉才合理,保留反而是WP:掛羊頭賣狗肉。但是,此條目以前是特色條目,說明社群原有的共識中並不認為這四分之三的內容是「多餘細節」,那麼現有條目的品質就很值得懷疑了。--6+留言2014年6月13日 (五) 01:28 (UTC)[回覆]
  • 這些編輯的作者不是我,因此,我不能代表發言,但是,我的評價是,整體而言,簡明扼要。至於細節方面,假若讀者要想知道引力波做天文觀測的原理,他可以點閱引力波探測器條目,假若讀者想要知道引力波的形成機制,他可以點閱引力波條目。從這些論點可以推論,這條目的編輯完全符合維基百科的「提供鏈出」精神:指引讀者了解更多相關背景或信息。我覺得,如果2007年熱帶風暴基科的15,681 個位元組能獲得特色等級,則引力波天文學的36,175 個位元組更能綽綽有餘地榮獲特色等級。--老陳留言2014年6月14日 (六) 04:21 (UTC)[回覆]
  • @Jarodalien(?)疑問:僅就您對於內容的懷疑想要問幾個問題:1)您是否了解這個條目內容大量減少是拆分,而非刪減?2)您是否了解拆分原由及過程?(這些在這個條目的討論頁里有寫)3)您是否真正詳細讀過並了解這個條目現在保留的以及之前的內容,再提出您關於這個條目的內容一系列懷疑的?雖然可能有違於善意推定的原則,但請原諒我的多事,我還是想問一下。--Leo Wang Talk 2014年6月14日 (六) 12:03 (UTC)[回覆]
  • @Jarodalien(~)補充:如果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是「是」的話,我願意就您的懷疑給您做出解釋。因為敝人修習過有關課程,應該能對拆分出去的章節與現在條目保留下的內容的關係給您做出解釋。--Harkalelibre (Talk) 2014年6月14日 (六) 21:03 (UTC)[回覆]
  • @Jarodalien(~)補充:如果上述三個問題其中任意一個的回答是「否」的話(特別是第三個)或是選擇沉默,那麼請恕我同樣對於您提出的上述論調的合理性,及提出的意圖提出疑問。--Harkalelibre (Talk) 2014年6月15日 (日) 00:31 (UTC)[回覆]

@Lijianqu這條目涉及到廣義相對論,為了顧慮到一般讀者的物理水平,所以才不列出相關方程,因為,每一個方程都需要大篇幅解釋,出力不討好,可能會使得讀者糊里糊塗,只好跳躍到下個章節。英文維基的相關條目也沒有列出任何方程。不清楚最後一句話指的是甚麼內容,請詳細指明,謝謝!--老陳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23:46 (UTC)[回覆]

中立

編輯
如果對這個條目的提名持中立態度,使用#{{中立}},說明理由並簽名;

意見

編輯
參考特色條目標準寫作指南,給予意見並簽名。
  1. (!)意見:內容詳盡,即使因拆分而失去部分名詞解釋,拆分後所帶來簡明扼要的文章顯然優於拆分前的繁雜,值得嘉許,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對於重力波源的些許誤解,文章之中表明"大多數重力波源很難或根本無法通過電磁輻射直接觀測到".然而,除了黑洞之外宇宙中仍有不少非黑洞所組成的雙星聚星系統,其組成的要素亦有可能是原恆星,主序星,白矮星,紅矮星,或者中子星,而就以上天體而言大部分皆可以通過電磁輻射進行觀測,所以兩者之間明顯仍有不少關聯.時空旅行者留言2014年6月17日 (二) 17:29 (UTC)[回覆]

@時空旅行者至今為止,最先進的科學實驗尚未能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未來,首先直接被探測到的引力波源可能是超新星的塌縮核心、黑洞碰撞等等,而塌縮核心會被周圍的星際氣體遮掩、黑洞碰撞不會發射出電磁波。參考Kip S. Thorne' Gravitational Waves, page 2--老陳留言2014年6月18日 (三) 05:37 (UTC)[回覆]

@老陳恕我直言,正是由於尚未觀測到重力波,所以目前所推知的重力波源還是透過分析以傳統電磁波望遠鏡或陣列觀測到的天體為大宗,是重力波源的天體不能因為未被首先直接觀測到而認為其非重力波源,而目前大部分我們認為是重力波源的天體都是可以觀測的.時空旅行者留言2014年6月18日 (三) 10:28 (UTC)[回覆]



結果7支持,1反對 => 未能入選 核對者:--14.209.134.221留言2014年6月18日 (三) 15:3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