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Yenhochia/圖波列夫 TB-3重型轟炸機

圖波列夫TB-3 (俄語:Тяжёлый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Тяжёлый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 Tyazholy Bombardirovschik,重型轟炸機;民用機型ANT-6)是西元1930年代蘇聯空軍列裝的重型轟炸機,並被使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懸翼四引擎的重型轟炸機。 西元1939年,TB-3因過時而正式退役,但TB-3仍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進行轟炸和運輸工作。 TB-3也以Zveno project戰鬥機母機和輕型戰車運輸機的角色參加戰鬥。

研發 編輯

類似型號

相關列表

西元1925年, 蘇聯空軍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TsAGI)提出一個重型轟炸機的設計要求:擁有總馬力2000匹(1970 hp)和固定或可收起的兩輪起落架。圖波列夫設計局在西元1926年開始設計並於西元1929年定案。 TB-3是以圖波列夫設計局的TB-1作為設計基礎,起初打算使用平均輸出600匹馬力(590hp)的Curtiss V-1570"征服者"發動機, 後來在生產時改為Mikulin M-17s(修改過的BMW VIs引擎)。 西元1930年三月21日,TB-3的試作模型受到核可,而首個原型機在西元1930年十月31日完成。 原型機在西元1930年十二月22日由Mikhail Gromov試飛。 由于振動導致油門關閉,使得飛機差點墜毀,總之試飛算是成功。 西元1931年四月20日,蘇聯空軍批准使用M-17引擎的ANT-6大量生產。

TsAGI設計的TB-3原型機改用可輸出730匹馬力(720hp)的BMW VIz 500引擎,有較大的散熱器和木製固定節距螺旋槳。單輪起落架被認為太過脆弱,取而代之的是 1,350 mm × 300 mm(53英寸 × 12英寸) 的轉向架加上兩個輪子的起落架。 第一批預先生產的TB-3-4M-17在西元1932年一月4日由A. B. Yumashev和I. F. Petrov進行首次試飛。意料之外的是,隨後的大規模生產,發現實際生產出來的機型,重量高過原型的10-12%,這大大影響了飛機的性能。 主因是原料過高的誤差容忍度使飛機所使用的鋼板、管線比起精心製作的原型機還要更重、更厚、更厚。飛機也粗魯的塗上了一層厚厚的迷彩。 工廠依照建議,提供工人自機體上每減少1公斤(2.2英磅)就給予100盧布的報酬。 在設計局各方面的努力下,使得飛機減輕1000多公斤(2200英磅))。儘管如此,生產出來的飛機實際重量可能彼此不同,差異可能到幾百公斤都有。

1933年,一架TB-3-4M-17藉由移除炮台和炸彈掛架、封住開口、安裝路輪罩,來使得飛機更加流線。這僅增加最高空速4.5%和些微的最大作戰範圍。圖波列夫的結論是,流線化對大型和緩慢的飛機來說,流線化的效益微乎其微。為了研究具波紋的飛機表層,在西元1935年一月二月的一架TB-3-4AM-34R在機身上增加了波紋復蓋物。這增加了5.5%最快空速和27.5%的最高飛行高度。 這架飛機明確的證明,安裝四片螺旋槳葉使爬升率有顯著的增加。引用錯誤:<ref>標籤中未填內容的引用必須填寫name屬性引用錯誤:<ref>標籤中未填內容的引用必須填寫name屬性

飛行紀錄
  • TB-3-4M-34R 創下連續飛行18小時30分鐘的紀錄。
  • TB-3-4-34FRN 由A. B. Yumashev駕駛並記錄到了以下設有效載荷高度:
    • 1936年九月11日–載重5000公斤(11000磅)爬升到8116公尺(26627英尺),在該年度10月28日增加到了8980公尺(29460英尺)。
    • 1936九月16日–載重 10,000公斤(22,000英磅) 爬升到6605公尺(21670英尺)
    • 1936年九月20日–載重12,000公斤(26,000英磅) 爬升到2700公尺(8900英尺)

設計 編輯

 
緊急降落後的TB-3,西元1930年三月,冬季戰爭時拍攝

TB-3的結構是全金屬建造而成, 機體是由三角槽行斷面為主體,並以 0.3 mm(0.012英寸) to 0.8 mm(0.031英寸)厚的非應力波紋金屬覆蓋作為飛機外層。而這些金屬上的波紋,深可達 13 mm(0.51英寸)彼此間距50 mm(1.97英寸)。機翼由內四角異型管做支撐。西元1934年,因為高速鋼的發展,TB-3的翼展從39.5公尺(129.6英尺)增加到41.85公尺(137.3英尺)。人員可以穿著柔軟鞋底的鞋子在飛機上任何一處走動,且不會使飛機表層受損;此外,如果將機翼前緣向下擺動,可以形成一條維修引擎的走道。飛行控制系統包含了以電纜驅動的可變傾角尾翼以及當任一邊引擎失效時啟動的平衡補償系統。固定的前降落架並沒有安裝煞車。油箱並未安裝任何防火系統或機制。不過,引擎有內部滅火系統。TB-3所使用的M-17引擎,修改過後理論上在沒有火星塞或是化油器污垢時,可以提供最大3250公里(1750海浬;2020英里)的最大航程。TB-3的防禦性武器是輕機槍 ,它們被安裝在飛機上的五個砲塔中—一個在機鼻, 兩個在機身上方中間位置,以及在兩邊引擎上(最外側的兩個)可伸縮的箱型結構中. 後期型把機身上方的兩架機槍移到了尾翼兩。

服役紀錄 編輯

 
傘兵在等待登上TB-3的畫面
 
TB-3帶著T-27小戰車
 
蘇聯北海航線管理局(Glavsevmorput,GUSMP)的ANT-6(TB-3的民用版本)

TB-3被使用在對日本的諾門罕戰役中使用和對芬蘭的冬季戰爭。 雖然它在西元1939年被正式退役,在西元1941年六月22日衛國戰爭開始時,蘇聯空軍擁有516架可運作的TB-3,其中25架屬於蘇聯海軍。 因為駐遠離蘇聯西部邊界,TB-3從第一個德國空襲中避免災難性的損失期間,在這之後TB-3在當年的六月23日起,在第三重型轟炸機團(TBAP)開始飛行夜間轟炸的特派團。 因為戰鬥機的短缺,使得在日間執行轟炸任務的TB-3必須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狀況下出動,操作在低到中等高度時,常因敵人的戰鬥機和地面火力遭受嚴重戰損。西元1941年八月,TB-3佔了蘇聯轟炸機部隊的25%,由空軍的精英人員飛行,每晚至少有三次的轟炸任務。 TB-3幾乎參加了蘇聯二戰所有主要的戰鬥,西元1943年,包括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列寧格勒圍城戰庫爾斯克戰役。西元1945年一月,蘇聯第18航空軍仍然有十架可使用的TB-3。

TB-3提供廣泛的貨物和傘兵運輸,可攜帶多達35士兵。 在戰爭的前五個月,TB-3總共為蘇聯運送2,797噸的貨物和2,300名人員。

TB-3也被用在幾個特殊用途,例如:作為一個Zveno project的戰鬥母艦,或是負責空運、降T-27、T-37和T-38輕型坦克。在西元1941年八月,一對屬於Zveno-SPB戰鬥團的TB-3,各自帶有兩架各攜帶250公斤(550磅)炸彈的伊-16,在自身無損失的狀況下摧毀在羅馬尼亞康斯坦察港口中的油庫。 西元1941年八月11日和13日, Zveno-SPB戰鬥團成功地破壞了羅馬尼亞境內一座位在多瑙河上的Anghel Saligny(King Carol I )橋 。 Zveno的行動因為母艦過於脆弱,在西元1942年秋季告終。[來源請求]

為了表彰TB-3在整個戰爭中的貢獻,三架TB-3在西元1945年六月18日的首個戰後空中遊行中出現。

變種 編輯

File:Zveno-SPB.jpg
在Zveno-SPB戰鬥團擔任戰鬥機母艦的TB-3-4-34FRN型,機翼下的是配有FAB-250炸彈的伊-16 戰鬥機
 
傘兵從TB-3上跳下

資料來源:Shavrov

TB-3-4M-17
第一個版本的生產,大約一半的TB-3都是這個型號。
TB-3-4M-34
使用Mikulin AM-34引擎的版本,修改了散熱器,添加油冷卻器,約有數十個被製造出來。
TB-3-4M-34R
使用Mikulin AM-34R引擎的版本,減少齒輪箱而大大改進了性能,在尾翼安裝了額外的炮塔,尾輪改用液壓制動,更符合空氣動力學機翼和機身,加入散熱器和可伸縮的風力發電機。
TB-3-4-34RD
長範圍內的演示飛機的身精簡和輪剎車。 一些飛機有單一主齒輪 2公尺(6.6英尺) 在直徑和三葉片金屬螺旋槳。 用於航班 Warsaw, 巴黎羅馬 ,在1933-1934的。
TB-3-4-34RN
高海拔的版本與AM-34RN引擎,四刀上的螺旋槳在內的發動機和兩葉片上的外側, 2公尺(6.6英尺) 的單個主要的輪炮台已升級到 ShKAS機槍,最高時速 288公里每小時(156節;179英里每小時) 至 4,200公尺(13,800英尺),服務吊 7,740公尺(25,390英尺). 測試在八月1935年,但沒有進入生產為基本結核病-3設計已變得過時。
TB-3-4-34FRN/FRNV
AM-34FRN/FRNV的發動機增加的電力輸出和四螺旋槳葉片、空氣動力學的改進包括精簡炮台 2公尺(6.6英尺) 的主要輪用剎車最高時速超過 300公里每小時(160節;190英里每小時).
TB-3D
擬議的變 Charomsky-1 柴油引擎 的750 PS(740 hp)和預測範圍的4,280 公里(第2310 納米,2,660 mi),沒有進入生產作為其他特性是不如結核病-3-4-34RN的。
G-2
退休TB-3s與M-17和M-34發動機轉換為貨運的職責與 俄羅斯航空公司
螞蟻-6-4M-34R"Aviaarktika"
TB-3改為1937年的遠征 北極 與封閉的飛機駕駛艙,單個 2公尺(6.6英尺) 的主要輪、三葉片金屬螺旋槳。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