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Waylon1104/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左上:參加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德意志帝國士兵;右上:戈爾利采—塔爾努夫攻勢中的奧匈帝國士兵;左中:凡爾登戰役中的法蘭西共和國士兵;右中:索姆河戰役中的Mark I 坦克;左下: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的法國第四軍團機槍手;右下:瓦爾達爾攻勢中的保加利亞電信站
日期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4年4個月又2周)
和約
地點
結果

協約國勝利

參戰方
協約國[1] 同盟國[1]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 12,000,000人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8,660,000人[v]
  • 大英帝國 5,839,253人[w]
  • 義大利王國 5,093,000人
  • 美國 4,744,000人
  • 英屬印度 1,680,000人
  • 羅馬尼亞 1,234,000人
  • 大日本帝國 800,000人
  • 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 707,000人
  • 加拿大 629,000人
  • 澳大利亞 417,000人
  • 比利時 380,000人
  • 希臘王國 230,000人
  • 葡萄牙第一共和國 200,000人
  • 南非聯邦 136,000人
  • 新西蘭自治領 129,000人
  • 黑山王國 50,000人
  • 漢志王國 50,000人
總計:42,928,000人[2]
  • 德意志帝國 13,250,000人
  • 奧匈帝國 7,800,000人
  • 奧斯曼帝國 2,998,321人
  • 保加利亞王國 1,200,000
  • 總計:25,248,321人[2]
傷亡與損失
  • 軍人死亡:
  • 5,525,000人[1]
  • 軍人受傷:
  • 12,800,000人[1]
  • 詳情
  • 軍人死亡:
  • 4,386,000人[1]
  • 軍人受傷:
  • 8,388,000人[1]
  • 詳情

戰爭背景 編輯

國際危機 編輯

政治與軍事同盟 編輯

軍備境賽 編輯

戰爭前奏 編輯

塞拉耶佛事件 編輯

七月危機 編輯

戰爭經過 編輯

1914年 編輯

塞爾維亞戰役 編輯

俄國入侵東普魯士和加里西亞 編輯

德國入侵比利時和法國 編輯

法國在馬恩河的勝利 編輯

西線轉變為壕溝戰 編輯

奧匈帝國陸軍崩潰 編輯

鄂圖曼加入戰爭 編輯

殖民地戰鬥 編輯

1915年 編輯

西線春季攻勢 編輯

加里波利戰役 編輯

德國入侵俄屬波蘭 編輯

義大利加入戰爭 編輯

俄國大撤退 編輯

西線秋季攻勢 編輯

塞爾維亞崩潰 編輯

1916年 編輯

德國對凡爾登的進攻 編輯

日德蘭海戰 編輯

布魯西洛夫攻勢 編輯

索姆河攻勢 編輯

伊松佐戰役 編輯

羅馬尼亞加入戰爭 編輯

法國對凡爾登的反攻 編輯

1917年 編輯

美國加入戰爭 編輯

尼維爾攻勢 編輯

俄國陸軍崩潰 編輯

西線秋季攻勢 編輯

卡波雷托戰役 編輯

1918年 編輯

俄國退出戰爭 編輯

德國春季攻勢 編輯

法德兩軍在馬恩河對壘 編輯

福煦發動百日攻勢 編輯

德國盟友的崩潰 編輯

德國十一月革命與停戰 編輯

後果 編輯

影響 編輯

傷亡人員與戰爭罪行 編輯

戰爭宣傳與輿論 編輯

戰法與技術演變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至1917年
  2. ^ 1915年起
  3. ^ 1917年起
  4. ^ 1916年起
  5. ^ 1917年起
  6. ^ 1916年起
  7. ^ 1917年起
  8. ^ 1916年起
  9. ^ 1918年起
  10. ^ 1917年起
  11. ^ 1917年起
  12. ^ 1918年起
  13. ^ 1915年起
  14. ^ 美國未批准巴黎和會的任何條約。
  15. ^ 保加利亞於1915年10月14日加入同盟國。
  16. ^ 美國於1917年12月7日對奧匈帝國宣戰。
  17. ^ 奧地利被認為是奧匈帝國的繼承國之一。
  18. ^ 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對德國宣戰。
  19. ^ 匈牙利被認為是奧匈帝國的繼承國之一。
  20. ^ 鄂圖曼帝國於1914年8月2日同德國達成秘密同盟協定,並於1914年10月29日作為同盟國一方參戰。
  21. ^ 原先計劃通過色佛爾條約結束協約國與鄂圖曼帝國戰事,但鄂圖曼帝國從未批准。在土耳其獨立戰爭後,協約國與鄂圖曼帝國繼承國土耳其共和國就洛桑條約達成協議。
  22. ^ 其中569,000人為居住在法屬殖民地的法裔或當地兵源
  23. ^ 其中134,837人為除英屬印度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等自治領以外之殖民地兵源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Cummins 2009,第232頁.
  2. ^ 2.0 2.1 Tucker & Roberts 2005,第273頁.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