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aylon1104/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左上:参加第一次马恩河战役的德意志帝国士兵;右上: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中的奥匈帝国士兵;左中:凡尔登战役中的法兰西共和国士兵;右中:索姆河战役中的Mark I 坦克;左下: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的法国第四军团机枪手;右下:瓦尔达尔攻势中的保加利亚电信站
日期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
(4年4个月又2周)
和约
地点
结果

协约国胜利

参战方
协约国[1] 同盟国[1]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 12,000,000人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8,660,000人[v]
  • 大英帝国 5,839,253人[w]
  • 意大利王国 5,093,000人
  • 美国 4,744,000人
  • 英属印度 1,680,000人
  • 罗马尼亚 1,234,000人
  • 大日本帝国 800,000人
  • 塞尔维亚王国 (近代) 707,000人
  • 加拿大 629,000人
  • 澳大利亚 417,000人
  • 比利时 380,000人
  • 希腊王国 230,000人
  • 葡萄牙第一共和国 200,000人
  • 南非联邦 136,000人
  • 新西兰自治领 129,000人
  • 黑山王国 50,000人
  • 汉志王国 50,000人
总计:42,928,000人[2]
  • 德意志帝国 13,250,000人
  • 奥匈帝国 7,800,000人
  • 奥斯曼帝国 2,998,321人
  • 保加利亚王国 1,200,000
  • 总计:25,248,321人[2]
伤亡与损失
  • 军人死亡:
  • 5,525,000人[1]
  • 军人受伤:
  • 12,800,000人[1]
  • 详情
  • 军人死亡:
  • 4,386,000人[1]
  • 军人受伤:
  • 8,388,000人[1]
  • 详情

战争背景 编辑

国际危机 编辑

政治与军事同盟 编辑

军备境赛 编辑

战争前奏 编辑

萨拉热窝事件 编辑

七月危机 编辑

战争经过 编辑

1914年 编辑

塞尔维亚战役 编辑

俄国入侵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 编辑

德国入侵比利时和法国 编辑

法国在马恩河的胜利 编辑

西线转变为壕沟战 编辑

奥匈帝国陆军崩溃 编辑

奥斯曼加入战争 编辑

殖民地战斗 编辑

1915年 编辑

西线春季攻势 编辑

加里波利战役 编辑

德国入侵俄属波兰 编辑

意大利加入战争 编辑

俄国大撤退 编辑

西线秋季攻势 编辑

塞尔维亚崩溃 编辑

1916年 编辑

德国对凡尔登的进攻 编辑

日德兰海战 编辑

布鲁西洛夫攻势 编辑

索姆河攻势 编辑

伊松佐战役 编辑

罗马尼亚加入战争 编辑

法国对凡尔登的反攻 编辑

1917年 编辑

美国加入战争 编辑

尼维尔攻势 编辑

俄国陆军崩溃 编辑

西线秋季攻势 编辑

卡波雷托战役 编辑

1918年 编辑

俄国退出战争 编辑

德国春季攻势 编辑

法德两军在马恩河对垒 编辑

福煦发动百日攻势 编辑

德国盟友的崩溃 编辑

德国十一月革命与停战 编辑

后果 编辑

影响 编辑

伤亡人员与战争罪行 编辑

战争宣传与舆论 编辑

战法与技术演变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至1917年
  2. ^ 1915年起
  3. ^ 1917年起
  4. ^ 1916年起
  5. ^ 1917年起
  6. ^ 1916年起
  7. ^ 1917年起
  8. ^ 1916年起
  9. ^ 1918年起
  10. ^ 1917年起
  11. ^ 1917年起
  12. ^ 1918年起
  13. ^ 1915年起
  14. ^ 美国未批准巴黎和会的任何条约。
  15. ^ 保加利亚于1915年10月14日加入同盟国。
  16. ^ 美国于1917年12月7日对奥匈帝国宣战。
  17. ^ 奥地利被认为是奥匈帝国的继承国之一。
  18. ^ 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国宣战。
  19. ^ 匈牙利被认为是奥匈帝国的继承国之一。
  20. ^ 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8月2日同德国达成秘密同盟协定,并于1914年10月29日作为同盟国一方参战。
  21. ^ 原先计划通过色佛尔条约结束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战事,但奥斯曼帝国从未批准。在土耳其独立战争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继承国土耳其共和国就洛桑条约达成协议。
  22. ^ 其中569,000人为居住在法属殖民地的法裔或当地兵源
  23. ^ 其中134,837人为除英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自治领以外之殖民地兵源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Cummins 2009,第232页.
  2. ^ 2.0 2.1 Tucker & Roberts 2005,第273页.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