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良(韓語:김사량,1914年3月3日—1950年)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小說家,本名金時昌김시창)。他是日朝雙語作家。

金史良
諺文김사량
漢字金史良
文觀部式Gim Sa-ryang
馬-賴式Kim Sa-ryang

生平

編輯

金史良原名金時昌,1914年3月3日出生於日治朝鮮平壤,其母曾留學美國,母及其姐均為虔誠的基督徒,家庭屬於平壤的兩班階層,家境十分富裕,其兄金時明後來成為了日本朝鮮總督府的首任朝鮮人專賣局長。[1][2]

1932年冬,因在中學三年級時捲入日本人及朝鮮人的衝突事件,他前往日本留學,1933年進入兄長所讀的佐賀高等學校(現佐賀大學),就讀文科乙類。其後開始用日語寫作,首次公開發表的作品是登載在其畢業紀念志上的《荷》。1935年,升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專業為德國文學。畢業後,開始在同人雜誌《文藝首都》上發表作品,同時也在朝鮮發行的雜誌上用朝鮮語發表文章。[1][2]其在《文藝首都》上用日語發表的作品《走向光明》[3][4]光の中に,一譯《光之中》[1])曾在1940年入圍第十屆芥川獎候選,是首位獲提名芥川獎的朝鮮人作家。[3][5][1]其後用日語在數個重要的日本文學雜誌上發表了小說,表現日本殖民下朝鮮人的悲慘現實。[5]其中1941年發表的短篇小說《Q伯爵》是受到魯迅阿Q正傳》的影響而創作的(原用朝鮮語創作,名為《我在拘留所里遇見的男人》(유치장에서 만난 사나이),1941年2月發表於《文章》(문장)期刊,1942年用日語發表於其作品集《故鄉》,日語版與朝鮮語版相比有一些改動,如朝鮮語本「王伯爵」日語版改為「Q伯爵」等等[6][7]),其主人公Q伯爵是「親日派」朝鮮人之子,因對其父的怨恨,故意自稱是無政府主義者而屢次被抓進看守所,最後在和流民、難民的接觸中「覺得自己好像得到了拯救一樣」,這個如阿Q一般「具有零餘者特徵的殖民地知識分子」因此而獲得了新生。[3][8][9]

其後由於日本政府逼迫朝鮮人作家鼓吹「內鮮一體」,金史良在1941年12月9日被檢舉,次年1月份被釋放。當年二月他回到朝鮮,1943年用日語發表了長篇小說《太白山脈》,這也是他最後一篇日語作品。[5][2]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他被迫用朝鮮語在朝鮮總督府官方發行的《每日新報韓語매일신보》上發表了《海軍行》、《海軍之歌》等「宣傳小說」。[2][4]由於被迫寫作親日文章,1944年他不再進行寫作,而在大同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德語。[2]1945年2月,金史良被日本政府的「國民總力朝鮮聯盟士兵後援部」作為「在支朝鮮出身學徒兵慰問團」的成員派遣至北京,宿於北京飯店的236號房,他抓住此次機會逃亡到抗日解放區。5月29日上午他乘火車從北京站出發,30日下午4點15分他在順德站(即今邢臺站)下車,由地下工作者帶領、以徒步及人力車的方式突破日軍封鎖,31日凌晨3點15分到達華北朝鮮獨立同盟的聯絡站,6月2日抵達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根據地參加作戰,6月末7月初到達華北朝鮮獨立同盟總部所在的涉縣南莊村。[2][10]其後他將這段逃亡經歷寫成小說《延安亡命記》(연안망명기)在《民生報》上連載,1946年3月將其改名為《駑馬萬里》(노마만리)。[10]

日本戰敗後金史良回到了朝鮮。朝鮮戰爭開始時,他於1950年6月參加了朝鮮人民軍並隨之南下,期間發表《英勇戰鬥的朝鮮人民》、《隊伍向着太陽》、《同志們,看見海了!》等作品,均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過漢譯本。1950年10月左右他在江原道原州附近落伍失蹤,被認定死亡,時年36歲。[11][2]

紀念

編輯

2005年8月5日,在河北省元氏縣黑水河鄉胡家莊村南,元氏縣人民政府吉林延邊作家協會韓國實踐文學社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建立了三通抗日文學碑,其中右邊一通為金史良抗日文學碑。[12]

2013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贈金史良共和國英雄稱號,但漢字被寫成了「金思良」。[1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王惠珍. 帝國讀者對被殖民者文學的閱讀與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 (PDF). 台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2, (11): 1–34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8).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安宇植. 金史良―その抵抗の生涯. 東京: 岩波新書. 1972. 
  3. ^ 3.0 3.1 3.2 藤井省三. 鲁迅.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9-12: 246. ISBN 978-7-5133-3732-8. 
  4. ^ 4.0 4.1 金在湧:金史良和中國,載李海英,金在湧 (編). 韩国近代文学与中国.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09: 3–17. ISBN 978-7-313-17156-6. 
  5. ^ 5.0 5.1 5.2 金史良. コトバンク.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 
  6. ^ 橋本悟 文,袁麗梅 譯. 跨族寓言:金史良、龍瑛宗殖民後期創作與魯迅作品的互文性探索,載陳思和,王德威 (編). 文学 2013秋冬卷.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4-02: 213–226. ISBN 978-7-5321-5137-0. 
  7. ^ 高橋梓. 金史良の二言語作品における表現の差異をめぐる考察 : 「留置場에서만난사나이〔留置場で会った男〕」(朝鮮語)、「Q伯爵」(日本語)を中心に (PDF). 言語・地域文化研究. 2014-01-31, (20): 291–308 [2022-0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9). 
  8. ^ 朴宰雨. 海外知识分子接受鲁迅影响的类型――以韩国为例. 文藝報 (2013.09.11(第五版)). 
  9. ^ 任明信. 韓国近代精神史における魯迅 : 「阿Q正伝」の韓国的受容(学位論文要旨) (PDF). 2001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08). 
  10. ^ 10.0 10.1 劉順利. 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朝韩卷.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5-12: 289. ISBN 978-7-5328-8496-4. 
  11. ^ 川村湊. 生まれたらそこがふるさと 在日朝鮮人文学論. 平凡社. 1999. ISBN 4-582-84195-3. 
  12. ^ 元氏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元氏县志 1986-2005.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5-06: 321–322. ISBN 978-7-202-08488-5. 
  13. ^ 存档副本.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