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达卡纳达语ಕೆನರಾ/ಕರಾವಳಿ)为卡纳塔克邦的一个区域,由南卡纳达县乌杜皮县,及北卡纳达县所构成,位于康坎地区南部。卡纳拉南北总长约为300千米(190英里),东西宽约30至110千米(19至68英里)。

卡纳达
ಕೆನರಾ/ಕರಾವಳಿ
Canara region shown in Saffron
Canara region shown in Saffron
坐标:14°53′N 74°35′E / 14.88°N 74.58°E / 14.88; 74.58
国家 印度
 卡纳塔克邦
最大城市门格洛尔
首府门格洛尔UdupiKarwar
卡尔瓦尔安科拉库姆塔霍纳瓦尔巴特卡尔西尔西Siddapur英语Siddapura, Uttara Kannada耶尔拉普尔穆恩德戈德哈利耶尔Joida英语Joida门格洛尔Sullia英语SulliaPuttur英语Puttur, Karnataka贝尔唐格阿迪班特瓦尔乌杜皮Karkala英语Karkala昆达普拉Byndoor英语ByndoorBrahmavar英语Brahmavar
面积
 • 总计18,730 平方公里(7,230 平方英里)
人口(2011)
 • 总计4,633,037人
 • 密度247人/平方公里(641人/平方英里)
语言
 • 官方卡纳达语
 • 方言Tulu英语Tulu language孔卡尼语Kundapura Kannada英语Kundapura KannadaHavyaka Kannada英语Havyaka KannadaAre Bhashe英语Are BhasheBeary language英语Beary language
时区ISTUTC+5:30
车辆号牌
海岸线300千米(190英里)
性别比1040 /
识字率87.03%(卡纳塔克邦境内最高)

地名由来

编辑
 
持斧罗摩英语Parshurama命令伐楼拿使海水后退,露出之土地即今图卢纳德

根据传说,毗湿奴化身持斧罗摩英语Parashurama向海中丢掷其斧头,海水随即退至斧头落地之处。因此该区域有时又称“持斧罗摩区”(Parshurama Kshetra)。根据历史学家赛维里诺·达·西里瓦(Severino da Silva)的著作,卡纳达的最初名称为“Parashuram Srashti”,意为“持斧罗摩的创作”[1]。至于该地的英文“Canara”一词,西里瓦和史蒂芬·福克斯(Stephen Fuchs)认为是由16世纪来此地经商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及英国人所创造。当时该区域由毕德罗尔英语Bednore王朝所控制,且因为该王朝说卡纳达语,因此西方人称其为“卡纳达王朝”(Kannada Dynasty),而在欧陆语言中“d”与“r”的发音相似,因此传为“Kanara”。1799年,英国占领该地,并以此命名[2]

文化

编辑

舞蹈

编辑

夜叉迦那英语Yakshagana的意思原为“表演给夜叉的音乐”,为北卡纳达县希莫加乌杜皮,和南卡纳达县等地区流行的传统歌剧舞。是一种结合演戏、舞蹈、对白,以及音乐的表演形式。药叉迦那的乐曲会采用一种称为“塔拉”的传统节奏模式。最特别的一点是,药叉迦那的演出及对白均为台上即兴演出。

传统上,药叉迦那会在夜间演出,时间可达整晚。“巴迦瓦沙”(Bagavatha)会在后台唱出故事主线,算是该剧的导演。卡纳达地区有许多剧团,即使面对电影工业及电视剧的竞争和冲击,他们还是能保持一定的获利。

地理

编辑


组成卡纳达的北卡纳达县乌杜皮县南卡纳达县分别将其县治设置于卡尔瓦尔乌杜皮,以及门格洛尔。卡纳达东临西高止山脉,西临阿拉伯海。卡纳达位于康坎海岸上,即西高止山西缘一侧的海岸。

参见

编辑

附注

编辑
  1. ^ Silva 1958,第74页
  2. ^ Silva & Fuchs 1965,第1§2页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