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由趙學勤在話題Untitled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 年前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語言學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語言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語言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Untitled

編輯

I have never heard the word 取締 and 見習 in chinese. I can hard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too. very strange.

資料來源: 實習 - 漢典 https://www.zdic.net/hant/%E5%AF%A6%E7%BF%92 見習 - 漢典 https://www.zdic.net/hant/%E8%A6%8B%E7%BF%92 --趙學勤留言2022年11月25日 (五) 08:00 (UTC)回覆

"昆布"應該不是日語借詞

編輯

海帶在中醫入藥時就叫昆布。如果沒記錯,應該是出自《本草綱目》或別的藥典。--林卯 (留言) 2011年1月29日 (六) 14:44 (UTC)回覆

剛才查到了如下資料:

出自《吳普本草》;《本草綱目》:「按《吳普本草》綸布一名昆布,則《爾雅》所謂綸似綸,東海有之者,即昆布也。綸音關,青絲綬也,訛而為昆耳。陶弘景以綸為青苔、紫菜輩,謂組為昆布。陳藏器又謂綸、組是二種藻,不同如此。」「昆布生登、萊者,搓如繩索之狀,出閩、浙者,大葉似菜。蓋海中諸菜,性味相近,主療一致,雖稍有不同,亦無大異也。」

另外: 1.《本草經疏》:昆布,咸能軟堅,具性潤下,寒能除熱散結,故……詳其氣味性能治療,與海藻大略相同。 2.《本草匯》:昆布之性,雄於海藻,噎症恆用之,蓋取其祛老痰也。 ……

現在的問題是,"昆布"這個詞在《本草綱目》中有確切的與日本無關的詞源解釋,但不太清楚這個"詞源解釋"是否屬實——還有,話說《本草綱目》時期會有日語借詞嗎?

總之在沒有更明確證實"昆布"為日語借詞前先拿掉,如果有人發現了新資料請補上。--林卯 (留言) 2011年1月29日 (六) 14:57 (UTC)回覆

電話

編輯

記得「電話」這個詞是中國譯的,日本譯的是另一個詞。

116.253.37.184 (留言) 2011年8月18日 (四) 23:33 (UTC)回覆

電話是日本譯的,中國早年譯的是「德律風」。--But留言2012年9月6日 (四) 00:46 (UTC)回覆

~的

編輯

這個應該拿掉,中國古代白話中已有。《駁所謂〈離開了日本外來詞,中國人無法說話〉的謬論》中有論證。--幽靈巴尼☎Ghost Bunny 2012年5月30日 (三) 10:36 (UTC)回覆

我的建解是中文中一直都有「的」這個音,但可能不是這樣寫。如現在看明代章回小說,多寫成「底」等字。改用「的」字可能有受到日本影響。不是新詞的影響,只是寫法的影響。--But留言2012年9月6日 (四) 00:48 (UTC)回覆

不是受到日本影響,反而是日本受到中文影響。看《廣辭苑》吧——
てき【的】
(中國語の「的」(助詞「の」にあたる)をそのまま音読した語)名詞や句に添えて、その性質を帯びる、その狀態をなす意を表す。江見水蔭、女房殺し「此石動くべきか、動かざるべきか、お鉄は判斷に苦しむ―挙動で」。「公―」
多寫成「底」等字的原因是因為當地的方言存在入聲。--水樹美月留言2014年2月4日 (二) 06:56 (UTC)回覆

微生物和病毒

編輯

[例如,早年孫文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譯詞為「德謨克拉西」、「virus」的譯詞為「微生物」、...]

現代漢語「微生物」是指micro-organism(這當然這概括了細菌和病毒等),但孫中山先生的著作里微生物真的是特指virus(而非廣泛指micro-organism)嗎?請為我解惑。謝謝。

型錄 一詞

編輯

型錄一詞似乎進台灣再用,且不常見,刪除掉了--苞米() 2017年11月9日 (四) 04:11 (UTC)回覆

民主 一詞

編輯

民主一詞在晚清時,有眾多中日學者在用,且對應的是後世各種不同的概念,如總統、自由、民主等,無直接證據證明它是一個日語借詞。--苞米() 2017年11月9日 (四) 04:13 (UTC)回覆

返回 "漢語中的日語借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