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抗(740年—804年5月29日[1]),遐舉中國唐朝官員唐德宗年間拜為宰相

齊抗
出生740年
唐朝
逝世804年5月29日
唐朝
職業唐朝官員

家世

編輯

齊抗生於唐玄宗年間的740年,是定州義豐人,[2]認祖春秋戰國姜齊公室。祖父齊澣為唐玄宗年間名臣,官至平陽太守,父齊翱卻官位低微,只做到左龍武倉曹參軍,後因齊抗顯貴,累贈國子祭酒。[3][4]

早年

編輯

齊抗年幼時,正值安史之亂席捲唐帝國北方,齊抗奉母隱居會稽剡中,就在那裡讀書。[2]他善於作文,長於箋奏。曾師從獨孤及[5][6]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壽州刺史張鎰辟齊抗為判官。[7]齊抗明習吏事,敏於文學,張鎰很看重他。[4]

唐德宗年間

編輯

唐德宗建中(780年-783年)初年,張鎰任江西觀察使,齊抗隨他於幕府。三年(782年),張鎰在宰相任上被任為鳳翔節度使,奏齊抗為監察御史,仍為自己的賓佐。當時張鎰的軍事籌畫,多出於齊抗。[4]齊抗也作為張鎰的幕僚參與了建中四年(783年)唐朝與吐蕃的清水之盟[8][9][10]遷殿中侍御史。[11]

四年十月,京城長安發生兵變,迫使德宗出奔奉天,因奉天城小,德宗想進一步逃到鳳翔。張鎰聞訊,籌劃迎駕。齊抗和自己曾推薦的行軍司馬齊映指出後營將李楚琳為兵變首領朱泚舊部,難以控制,建議張鎰先除去李楚琳。張鎰沒有聽從,命李楚琳出屯隴州。李楚琳假託有事,沒有即時出發。張鎰一心迎駕,以為李楚琳已經走了。當夜李楚琳就和黨羽作亂,攻張鎰,張鎰與二子縋城逃跑,都被候騎所擒,都被李楚琳殺死。齊抗在傭人背負下與齊映都逃到奉天,[8][12][13]德宗任齊抗為侍御史[14]十天後改戶部員外郎。宰相蕭復為江淮宣慰使,以齊抗為工部員外郎、判官。[4]齊抗推薦盧邁[11]

興元元年(784年),亂平,德宗還京,天下旱蝗,國用盡竭。鹽鐵轉運使元琇認為齊抗有才,奏授倉部郎中,條理江淮鹽務。貞元初年,為水陸運副使,督江淮漕運以供給京師。[4]遷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又任諫議大夫,為朝廷要員所不容,因姻親有小過,[11]貶為處州刺史。《唐會要》卷五十載五年(789年)八月處州刺史齊黃的奏文,疑即齊抗。六年(790年),因舊州治屢遭水災,北移四里到高原上。[15]全唐詩》收錄有路應李縝戴公懷《仙岩四瀑布即事寄上秘書包監侍郎七兄吏部李侍郎十七兄婺州趙中丞處州齊諫議明州李九郎十四韻》。又歷任蘇州刺史,八年(792年)二月轉潭州刺史、湖南都團練觀察使。同年,宰相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贄推薦齊映為江西觀察使,有人指出齊映、齊抗互為本家,同任相鄰方鎮不妥,需要重新商議,陸贄上疏指出二齊是同姓別房,非五服之親,不需要避嫌。[16]入為給事中,十年(794年)二月又為河南尹,捕得劫轉運絹賊人郭鵠、朱瞿曇等七人及贓絹,使被冤枉為劫匪的原東都留守將令狐運冤情得雪(但令狐運沒有被赦免,死於貶所)。[17][18]十二年(796年),上疏言兩稅法之弊,無果。[19]呂溫曾作《上族叔齊河南書》,稱齊抗為「大尹叔父閣下」,因呂、齊二氏同出自姜姓齊國,故稱齊抗為族叔。齊抗歷任秘書監太常卿[1][2]十四年(798年)十二月,奏請依開元禮,戶部尚書以下於南班再拜後隨上公升階東向站立,准儀注奏事,以補舊儀。[20]

貞元十六年(800年)九月,以中散大夫、守太常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代被貶的鄭餘慶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1][2][21][22]散官勛賜如故。[23]十二月,齊抗認為吏部選的官員已是精選過的,中書省門下省再複查是浪費時間,奏請廢止複查,獲准。當時禮部侍郎主管科舉,其親故都能考功,被稱為「別頭舉人」,此事早在貞元十年(794年)也因齊抗所奏而罷。[20][24]齊抗又奏裁減諸州府別駕、田曹、司田官及判司之雙曹者及中書省驅使官及諸胥吏,[25]而以為朝官。[26]不久,以中散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加修國史。[4][27]齊抗讓中書舍人權德輿上表辭讓。[28]

齊抗雖然讀書,卻沒有遠略,過度在意細節上求精,有挑剔苛刻之名。十九年(803年),因病請辭,七月,罷為太子李誦賓客,[21][29]已病得不能朝謝。貞元年間他與賈耽同修《時政記》,也因病罷而中止。[30]二十年(804年)四月卒,[1]戶部尚書,又賜家絹二百匹。[4][2]

作品

編輯

評價

編輯
  • 《舊唐書》
    • 史臣曰:而損(崔損)、抗之比,夫何足雲,遽汙台槐,蓋時主之容易耳。
    • 贊曰:竇(竇參)阿齊佞,偏詖斯同。

家族

編輯
  • 曾祖:齊知玄,仕至淄州長山縣令
  • 曾祖:齊澣,給事中、吏部侍郎
  • 父親:齊翧,右龍武兵曹參軍

子孫

編輯
  • 齊餗,嗣子,官至東都留守府推官、洛陽主簿,娶贊善大夫、鄂州別駕河南源清寰之女[33]
    • 齊酄,會稽縣尉
      • 齊祐
      • 齊藥師
      • 二女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舊唐書》卷一十三
  2. ^ 2.0 2.1 2.2 2.3 2.4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八
  3. ^ 《新唐書》卷七十五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六
  5.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6. ^ 梁肅《朝散大夫使持節常州諸軍事守常州刺史賜紫金魚袋獨孤公行狀》
  7. ^ 張鎰在777年—779年間任壽州刺史,故此事必然在此期間發生。見《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8. ^ 8.0 8.1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五
  9.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下
  10.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
  11. ^ 11.0 11.1 11.2 《唐故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賓客贈戶部尚書齊成公神道碑銘(並序)》
  12.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
  13. ^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二
  1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
  15. ^ 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處州>
  16. ^ 《論齊映齊抗官狀》
  17.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
  18.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
  19. ^ 《新唐書》卷五十二
  20. ^ 20.0 20.1 冊府元龜
  21. ^ 21.0 21.1 《新唐書》卷七
  2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
  23. ^ 權德輿《齊抗平章事制》
  24.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
  25.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九
  26.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27. ^ 《授齊抗兼修國史制》
  28. ^ 《為齊相公讓修國史表》
  29.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六
  30.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31. ^ 《新唐書》卷六十
  32. ^ 大唐故相國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禮部尚書諡成齊府君人高陽郡君蘭陵蕭氏墓志銘並序:唐元和七年歲次壬辰二月乙未 故相國齊成公夫人蘭陵蕭氏寢口歿於東都永豐里第,越五月景寅將葬於北邙之北原,祔於成公舊塋,從周禮也。嗣子前河南府洛陽縣主簿餗泣命為志。孺直以家公當為 故相國成公僚佐,是以小子承 夫人之德善,無愧詞焉。蕭氏為南遷冠族,自梁至於有唐,崇以緒業,垂裕於厥後,丕承祖武,克用昌大。其先自梁明帝之後,秉哲垂懿,久而不墜。以至於唐兵部尚書、中書令、太子太師、徐國公嵩,夫人之曾祖也。太師生祖駙馬都尉衡。駙馬生梓州別駕戡。夫人則別駕第二女。崇祟德門,播厥清芬。羨以繁祉,至於夫人。故明柔孝慈,貞儉淑慎。孜孜然之於好禮,恆若不足。自幼聰悟,卯而整肅。服非法而未當服,言非典而未當言。遺華就實,捐去麗飾。故少聞於姻族,咸稱其茂行。及長有歸,為 相國成公繼室。執禮於內,躬勤柔順。以高識輔賢哲,以仁明和宗親。溫溫慄慄,不容易而自怠者,凡一十九載。及貞元甲申歲成公薨,夫人與嗣子餗寧護歸葬於成周。
  33. ^ 唐故文林郎前越州會稽縣尉齊府君墓誌銘並序:府君諱酄,字東魯,其先河南人也。五代祖知玄,仕至淄州長山縣令。高祖澣,仕 至給事中、吏部侍郎。曾祖翊,仕至左龍武 兵曹參軍。祖抗,仕至中書侍郎平章事。自 長山公至中書侍郎,世處清途,業傳儒術, 變和撫育,賢善有聞。考餗,仕至留守推 官、洛陽主簿。主簿公行業茂實,文學天 資,平生交遊皆當儁彥,可謂士林長才、人 世碩德也,於是名馳區內,價重洛中。主簿 公娶河南源氏為夫人,夫人則贊善大夫、鄂州別駕公清寰之季女也。迺以嚴修婦政,慈 秉母儀,溫裕稱家,柔明立性。惠和聞於閨 闥,禮範冠於宗親。法彤管之盛模,崇內則 之高矩。克已行道,以身律人。府君則主簿 公之季子也。幼而明敏,長而俊邁。處必擇 地,交必擇賢。以文德紹復世業,以孝行發 揚家聲。性不茍合,財唯卹人。府君釋褐為 潞府參軍,再授會稽縣尉。廉平蒞事,稍展 器能。給事蕭公俶察制東日,以府君才幹堪 委,迺署觀察衙推。俾於支郡,累任公事, 勤績既著,儉慎益彰。觀其志氣,欲騁長途,將致青雲,擬於白日,不幸短命,前誓 遽隳。有男二人、女子二人。男之長曰祐, 小字阿珣,早以經學精通,旋登上第。次曰 藥師,年居韶丱,敏厚知禮。皆負凌雲之 材、摩天之勢也。女之二人,俱韞惠心,皆 含玉德。和柔克著,令淑有稱。府君於人倫 嗣續之道,可謂大備矣。會昌五年七月六日 卒于越之私第也,春秋卅有九矣。以其年八月廿一日發引於東都河南縣平樂鄉千金里, 至六年二月十九日卜宅葬於先塋之西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