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賴希哈特

約翰·賴希哈特(德語:Johann Reichhart ,1893年4月29日—1972年4月26日)是1924年至1946年間巴伐利亞劊子手。在納粹德國時期,他曾處決過很多因反抗德國政府而被判處死刑的人[1][2]。戰後,美國駐德軍事政府亦聘用他為劊子手。他總共處決過3165人[3]

約翰·賴克哈特
出生(1893-04-29)1893年4月29日
 德意志帝國巴伐利亞王國多瑙河畔沃爾特
逝世1972年4月26日(1972歲—04—26)(78歲)
 西德巴伐利亞多爾芬
職業劊子手

生平

編輯

約翰·賴希哈特出生在多瑙河畔沃爾特附近,這個巴伐利亞家庭以屠宰老殘家畜以及劊子手為業,約翰的叔父Franz Xaver Reichhart以及兄弟Michael就是幹這行的,家族從業史可以上溯八代,一直追溯至十八世紀中期。約翰的父親(死於1902年)在提芬塔爾(Wörth an der Donau)附近的偏遠地帶擁有一座農場,還兼職屠宰老殘家畜。賴希哈特在多瑙河畔沃爾特順利上完了國民小學(Volksschule)以及職業學校。他之後完成了屠夫培訓工作,並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威瑪共和國時期開始劊子手生涯

編輯

1924年4月,約翰·賴克哈特的叔父Franz Xaver Reichhart(1851-1934)年滿70退休,約翰接過了巴伐利亞的州立司法劊子手工作。每次處決犯人時約翰·賴克哈特都有150黃金馬克的報酬,還有10馬克的日常開銷費用,以及三等座火車票。在前往普法爾茨(Pfalz)處決犯人時,他坐的都是特快列車[2]

1924至1928年間,死刑的執行次數減少,賴希哈特在這段時間裡只處決了23人(其中在1928年只處決了一人),養家餬口成了難題。通過協商,他為自己爭取到了在國內外從事其他行業的權利,並且擺脫了必須住在當地的限制。但他經商並不順利;1925年,他放棄了貨車運輸生意,1926年,他把在聖母之佑廣場經營的客棧也賣了。他還在上巴伐利亞以販賣天主教研究論文為生。1928年,他試圖結束自己與巴伐利亞司法部的合同,但未能成功。之後他遷居海牙,開起了一家蔬果店,而且生意不錯。

在1931年春和1932年7月,賴希哈特曾兩度去往慕尼黑,並在施塔德爾海姆監獄英語Stadelheim Prison處決了一些犯人。1932年7月,幾家荷蘭報紙透露了賴希哈特的副業,並表示賴希哈特其實是一位劊子手,而賴希哈特此前一直對陌生人隱瞞自己這一身份。因此賴希哈特的生意逐漸冷清,1933年春,他返回慕尼黑,想要結束劊子手生涯[2]

納粹德國時期

編輯

希特勒上台後,賴希哈特於1933年6月22日與巴伐利亞司法部簽訂了新合同。他現在領到的年薪金額固定且大大高於過去,並且是一月一結。1933年7月18日,應薩克森司法部要求,賴希哈特獲得了在薩克森境內行刑的資格,每次行刑的報酬都是固定的。他在德勒斯登魏瑪行刑時,斷頭台和助手由薩克森提供。1934年1月,巴伐利亞司法部將他的年薪增至3720國家馬克,賴希哈特不用再為個人生計而擔憂了[2]

自1933年9月1日起,賴希哈特先後加入了國家社會主義汽車軍團國家社會主義戰爭受害者組織英語National Socialist War Victim's Care國家社會主義人民福利以及德意志勞工陣線。他於1937年4月加入納粹黨

1937年8月25日,帝國司法部英語Reich Ministry of Justice頒布法令,根據該法令,德國境內的處決由3名劊子手負責,其中歐內斯特·賴德爾德語Ernst Reindel負責處決柏林布雷斯勞以及柯尼斯堡的犯人;弗里德里希·黑爾德語Friedrich Hehr負責處決布茨巴赫漢堡漢諾瓦科隆的犯人;賴希哈特負責處決慕尼黑德勒斯登斯圖加特魏瑪的犯人。德奧合併後,帝國司法部於1939年2月19日下令變更劊子手負責的區域:魏瑪地區的犯人交由弗里德里希·黑爾處決,原本由弗里德里希·黑爾負責的布雷斯勞劃給賴希哈特,同時維也納也劃給了賴希哈特。賴希哈特在此期間曾受抑鬱症折磨[2]

賴希哈特在處決犯人時,他希望能讓死刑犯減少痛苦而嘗試加快處決過程。大約從1939年開始,他用翻板(bascule)取代了斷頭台上的固定工作檯。他讓助手控制住死刑犯,而不是此前的束縛裝置,直到刀片落下後助手才放手。賴希哈特還撤除了黑色眼罩,並讓一名助手將死刑犯雙眼合上。上述措施能將處決時間縮短至3至4秒[2]

賴希哈特還在科隆普羅恩格斯海姆英語Preungesheim普洛岑湖哈弗爾河畔布蘭登堡以及布雷斯勞等地處決犯人,這些地方均設有行刑點。1938到1944年期間,他還負責處決維也納格拉茨的死刑犯。自1924年起,包括魏瑪共和國時期以及納粹德國時期在內,他一共用斷頭台處決了2951名犯人(其中有250人為女性),還絞死了59名犯人。白玫瑰成員漢斯·朔爾蘇菲·蕭爾亦由他所處決。賴希哈特後來表示自己從未見過像蘇菲·蕭爾一樣勇敢赴死的人[2]

1944年,在7月20日密謀案過後,被處決人數大幅上升。1944年12月,賴希哈特被中央處刑中心的行政部門指定為「第八處刑區處刑中心」劊子手,該處刑區包含了慕尼黑的施塔德爾海姆監獄英語Stadelheim Prison斯圖加特還押監獄以及布魯赫薩爾監獄[2]

美國軍事政府時期的劊子手

編輯

1945年5月,身為納粹黨黨員的賴希哈特被美國陸軍逮捕,當時後者正在執行去納粹化。賴希哈特因此在施塔德爾海姆監獄英語Stadelheim Prison被關了一周。他並未因納粹德國的劊子手身份而被審判。隨後他被美國軍事政府辦公室英語Offic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United States聘用,並在萊希河畔蘭茨貝格協助絞死了數十名納粹戰犯,這一工作直至1946年5月底結束。他至少從1942年起就了解如何絞死犯人,當時他上交了帶有活板門的英式絞刑架(long drop)設計提案,但未被帝國司法部採納[2]

1945年8月,慕尼黑市政部門接到針對賴希哈特的檢舉:但接下來他還是在享受著鄉野別墅生活,並且擁有數輛汽車。雖不再處決犯人,但他在名義上依舊是巴伐利亞的一名司法劊子手[2]

他後來從劊子手崗位上退休,並只負責顧問工作。據部分資料稱,他曾協助美軍軍士長約翰·C·伍茲英語John C. Woods控制絞刑架,亦被美國軍事政府指派在紐倫堡監督絞刑架的搭建工作。其他資料則表示賴希哈特並未參與紐倫堡絞架的搭建工作[4][5]。1946年10月16日,約翰·C·伍茲在約瑟夫·瑪爾塔英語Joseph Malta的協助下將在紐倫堡審判上被判有罪的戰犯逐一絞決。在蘭茨貝格監獄英語Landsberg Prison,賴希哈特曾協助美國軍方處決納粹戰犯[6][7][2]

結束劊子手生涯後的生活

編輯

1947年5月,賴希哈特第二次入獄。1948年12月,他在慕尼黑接受去納粹化審判,被判「有罪」,被判處在勞改營服刑兩年,其一半財產遭沒收。賴希哈特在庭上表示「我帶著對為國家效力以及遵守正當法律的堅定信念處決犯人。我從未質疑過自己之所為的合法性」。經上訴,對他的判決減輕為一年半監禁以及沒收財產的30%。由於他在當時的被關押時長已超過判決規定的刑期,他在閉庭後就獲釋了[6]。由於之前從事的職業的性質,賴希哈特在此後過得很孤獨。他的妻子和他離婚。他的兒子漢斯(Hans)因父親的職業以及去納粹化審判而精神不振,於1950年自殺[2]

賴克哈特生活陷入困頓且遭人鄙視,他一直靠微薄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軍人撫恤金生活。1963年,在一連串針對計程車司機的謀殺事件過後,越來越多的公眾要求恢復死刑,賴希哈特曾表達過反對[8]

賴希哈特後被Algasing德語Algasing精神病院短暫收治過。1972年4月26日,他死於多爾芬的一所醫院,享年78歲[2]

後續

編輯

2014年初,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館藏的一座斷頭台被認定有可能是賴希哈特用來處決朔爾兄妹的刑具。[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achs 2001,第8頁.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von Lüpke, Marc. Scharfrichter Johann Reichhart: Henker im Dienst der Nazis [Executioner Johann Reichhart: executioner in the service of the Nazi Regime. Nazis]. Hamburg: SPIEGEL ONLINE. 9 December 2013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6) (German). 
  3. ^ Lüpke, Marc von. Henker Johann Reichhart – Scharfrichter der Nazis. Der Spiegel. 2013-12-09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德語). 
  4. ^ Dachs 2001,第120頁.
  5. ^ Gerould 1992,第243頁.
  6. ^ 6.0 6.1 dirkdeklein. The executioner who escaped execution.. History of Sorts. 2017-09-21 [2022-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英語). 
  7. ^ Denhart, Jeff; Tilles, Stanley. By the Neck Until Dead: The Gallows of Nuremberg. 1999. 
  8. ^ Helmensdorfer, Erich. Ich tät's nie wieder. Die Zeit. 30 October 1964 [30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German).  Quote: Nach 3010 Exekutionen und mit 71 Jahren ist Johann Reichhart heute ein Gegner der Todesstrafe. ("At 71 years old and after 3010 executions, Johann Reichhart is now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
  9. ^ Smale, Alison. A Guillotine in Storage Bears Signs of a Role in Silencing Nazis' Critics. The New York Times. 10 January 2014 [28 August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4)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