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簡稱第三次英阿戰爭),始於1919年5月6日,終於同年8月8日。英國在戰術上取得勝利。戰後,重新確立了杜蘭線作為阿富汗酋長國英屬印度之間的疆界。之後不久,阿富汗獲得獨立主權。

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日期1919年5月6日至8月8日
地點
結果

拉瓦爾品第條約[1][2]

  • 阿富汗獲得完全獨立的外交權
  • 杜蘭線被重新確認
參戰方
阿富汗 阿富汗酋長國

英國 大英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阿富汗 阿馬努拉汗
阿富汗 納迪爾汗
英屬印度 亞瑟·巴雷特
英屬印度 雷金納德·戴爾
英國 亞歷山大·尤斯塔斯
兵力
50,000人 8個師、5個獨立旅、3個騎兵旅
傷亡與損失
約1,000人死亡[3] 2,000 人陣亡,1,516 人受傷或病亡。數百人死於疾病[4][5][6]

背景

編輯

第三次英阿戰爭的導火索在戰鬥打響之前很久就埋下了,對於英屬印度來說,阿富汗酋長國一直都是威脅。英國人擔心俄國人的擴張,害怕沙皇的部隊會借道阿富汗進攻英屬印度。這段時期的英俄博弈也被稱為「大博弈」。為了徹底消除這一危險,英國人發起的兩次針對喀布爾的軍事行動,即第一次英阿戰爭(1839–1842)和第二次英阿戰爭(1878–1880)。 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的結束,標誌著英國和阿富汗之間長達四十年的關係黃金時期。在阿布杜爾·拉赫曼汗哈比布拉汗統治時期,英國試圖干涉阿富汗的外交政策。在《甘達馬克條約》的約束下,阿富汗勉強地維持著表面的獨立。「除了印度之外,沒有別的接觸世界的窗口」。

1901年,阿布杜爾·拉赫曼汗的去世間接的導致了18年後爆發的戰爭。其繼任者哈比布拉汗作為一名務實的統治者,在英屬印度和俄羅斯帝國間左右逢源以為阿富汗謀取更大利益。儘管阿富汗因1907年英俄協定未能徵求阿富汗的意見而頗為不滿,阿富汗依然頂著來自鄂圖曼帝國的壓力(奧斯曼蘇丹哈里發名義宣稱對協約國發動聖戰)而設法在一戰中保持中立。[7]

儘管如此,哈比布拉汗依舊允許同盟國在喀布爾派駐一個奧斯曼-德國聯合使團,同時接受同盟國的軍事援助,他試圖在兩方中博弈以謀取更大利益。[8]哈比布拉汗多次拒絕了同盟國擴大援助的請求,然而,他難以控制那些敵視英國的普什圖部落,鄂圖曼帝國特工則嘗試利用這些部落在印度邊境製造混亂。大量的英屬印度軍隊被徵發前往海外作戰,而奧斯曼軍隊在戰鬥中對英印軍的勝利更加鼓舞了奧斯曼特工的信心,1915年,莫哈曼德(Mohmands)和馬哈蘇德(Mahsuds)部落相繼爆發反英印騷亂。無論如何,在英國處於戰爭中最困難的階段時,邊境依舊保持了大體穩定。[7]

奧斯曼-德國聯合使團於1916年離開喀布爾,該使團成功使得哈比布拉汗確信阿富汗是一個獨立國家,不應與任何一方結盟。一戰結束後,哈比布拉汗尋求從英國政府那裡獲得獎勵,以表彰他在戰爭期間提供的幫助。為了謀求阿富汗的外交獨立,1919年阿富汗向英印政府要求參加巴黎和會。時任印度總督切爾姆斯福德子爵以巴黎和會僅限交戰各方參與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但他同意就這一問題進一步磋商。然而,1919年2月19日,哈比布拉汗遇刺身亡,打斷了這一進程。[7][9]

哈比布拉汗的突然身亡引發了阿富汗的權力鬥爭,其弟納斯魯拉汗和其三子阿曼努拉汗均宣稱自己為阿富汗埃米爾。儘管阿富汗軍隊懷疑阿曼努拉汗與其父之死有關,他還是於1919年4月登上埃米爾寶座。為鞏固權力,他宣稱自己支持民主,承諾改革政府。他強調阿富汗不應有強迫勞動、暴政或壓迫,阿富汗應該成為一個自由且獨立的國家,不應受《甘達馬克條約》束縛。

阿曼努拉汗以謀殺哈比布拉汗的罪名逮捕了他的叔叔納斯魯拉汗,並判處其終身監禁。納斯魯拉汗一直是阿富汗保守派的領袖,他的遭遇使阿曼努拉汗作為埃米爾的地位變得有些脆弱。到 1919 年 4 月,阿曼努拉意識到,如果不能找到安撫保守派的辦法,他就不可能繼續掌權。為了轉移保守派注意力,並嘗試從由阿姆利則慘案引發的英屬印度內亂中獲利,[10]他決定入侵印度。[11][12]

軍力對比

編輯

1919年的阿富汗正規軍算不上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只能徵集5萬左右的兵力。其編制為21個騎兵團、75個步兵營以及總計裝備有大約280門現代火炮的70個炮兵支援連。[13]然而,戰時阿富汗政府可以在邊境部落中徵集多達8萬名士兵,同時還可策反數量不定的英印軍隊中的普什圖士兵。事實上阿富汗正規軍根本沒做好戰爭準備,與往年一樣,軍官團的高層充斥著政治陰謀。參與此戰的喬治-莫爾斯沃思(George Molesworth)中將在他的回憶錄中如此評價阿富汗正規軍:

阿富汗正規軍...訓練不足, 待遇不高, 或許兵力也不夠. 騎兵部隊比騎著同樣可憐的小馬的可憐的步兵要好一點. 裝備的步槍既有德國、土耳其和英國的現代型號, 也有老舊的馬提尼-亨利步槍史奈德步槍。很少有步兵裝備刺刀。火炮是小馬拉炮和馱炮, 包括現代的10cm克虜伯榴彈炮,75mm克虜伯山炮和古老的7磅炮。軍隊僅僅裝備了很少的,很舊的四管加德納機槍。彈藥供應短缺,分配肯定非常困難。火炮使用了大量的黑火藥,既用作發射藥,也用作炮彈的爆破藥。喀布爾兵工廠的工場很簡陋,主要由錫克族工匠負責。他們雖然聰慧卻缺少真正的技能。軍隊沒有組織良好的運輸系統,對補給的安排也很簡陋.[14]

為支援正規軍,阿富汗指揮部希望徵召部落兵參戰,僅在開伯爾地區就足以徵召2-3萬名阿夫里迪部落的戰士。和孱弱的正規軍不同,部落戰士可能是阿富汗最精銳的部隊。他們戰鬥素質高,裝備精良,主要使用自己製造或從駐軍那裡偷來的武器,而且彈藥充足。[15]

面對阿富汗的威脅,英國可以調用更多的兵力。1919年5月,英軍和英印軍(不包括邊境民兵)共有8個師,5個獨立步兵旅和3個獨立騎兵旅。[13]然而,戰前的西北邊境省一共只部署了3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旅,印軍總指揮部還有一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旅可用作預備隊支援。在這些部隊基礎上,英軍組織了一支包括兩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旅的突擊部隊用以在開伯爾前線發動攻勢,視情況也可在Tochi和Kurram地區投入這支部隊。俾路支斯坦前線則部署了一個步兵師和一個山地旅。[16] 此外,英軍還可調遣三個邊防旅以及一些民兵和非正規部隊。[17]

炮兵也很缺乏,三個邊境師各有一個英國皇家野戰炮兵旅,配備兩個 18 磅炮連和一個 4.5 英寸榴彈炮連,還有一個印度山地旅,配備兩個 2.75 英寸山炮連。此外,還有兩個由拖拉機牽引的 6 英寸榴彈炮連和兩個英國皇家衛戍炮兵山地炮連,後者配備了 3.7 英寸山地榴彈炮。不過,大多數炮兵連只有四門火炮。此外還有邊防軍炮兵團裝備的 15 磅炮。[18]

機槍方面,至少在開伯爾前線,英軍只裝備了老舊的.303馬克沁機槍。英國人通過使用汽車運輸和無線通信獲得了指揮和控制方面的優勢,而裝甲車和英國皇家空軍分遣隊則增強了他們的火力和覆蓋範圍,後者通過對轟炸喀布爾向阿富汗人展示它們的威力。[17] 英國還使用空軍引導60磅火炮的射擊。[18]參與此次戰爭的皇家空軍中隊是第31中隊和第114中隊。[19]

英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士兵的厭戰情緒,駐紮在印度的部隊不再像以前一樣毫無怨言的服從命令。[20]與英軍其他部隊一樣,許多士兵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並期待著復員。英印軍在一戰中損失慘重,很多部隊仍未從海外返回,已經返回的部隊則在大量復員。許多部隊幾乎失去了所有的經驗豐富的士兵。[13][21]1914 年前,在印度服役的英軍共有61個團。然而,其中除了10個團(2 個騎兵團和 8 個步兵團)外,其餘的都已撤回歐洲或中東作戰。取而代之的是本土部隊(Territorial Force),這些非全日制士兵通常只用於本土防衛,但自願到海外服役。經過四年在印度遠離家人、心懷不滿的平凡駐防任務後,這些人中的大多數實際上只對復員和返回英國繼續生活感興趣。他們根本沒有做好在印度邊境進行艱苦戰鬥的準備。[8][17]

戰爭進程

編輯

1919年5月3日,阿富汗軍隊自開伯爾山口西側越過杜蘭線,攻占了邊境重鎮巴格(Bagh)。[13] 該鎮對英軍具有重要戰略價值,它為Landi Kotal鎮提供水源,而此時鎮中僅有兩個連的英印軍駐守。英國起初認為此次襲擊僅僅是一次騷擾,未料到這是更大規模襲擊的前奏。然而,阿曼努拉汗起初計劃在5月8日發動戰爭以配合預定此日在白沙瓦舉行的起義,出於未知的原因襲擊提前發起。英國西北邊境省首席專員George Roos-Keppel爵士此前已獲悉此起義計劃,因而對阿富汗軍隊的襲擊報以高度警覺。[13]他成功說服印度總督切爾姆斯福德子爵強硬回擊阿富汗人,以免巴格的失陷使得白沙瓦更加動盪。[17]

5月6日,英印政府對阿富汗宣戰,並下達動員令。[8][22]政府計劃增援駐守在Landi Kotal的錫克連和廓爾喀連,然而由於動員剛剛啟動,只有一個營的部隊能夠及時增援。因此,5月7日,薩默塞特輕步兵第2營[8]乘坐一支由37輛卡車組成的車隊,通過開伯爾山口秘密抵達。[17][23]

與此同時,白沙瓦周圍拉起了警戒線,並要求居民交出起義頭目。在城市供水將被切斷的威脅下,居民們服從了命令,到5月8日黎明,城市局勢得到了控制,起義的威脅也隨之減弱。[17]

在這一階段,隨著克羅克旅長(G.D. Crocker)率領的第一步兵旅其他部隊的到來,更多的增援部隊已經到位,Landi Kotal的守備部隊也發展到了旅級規模。[17][24]5月9日,英印部隊向上周奪取巴格的阿富汗人發起進攻。然而,由於旅長決定分兵,抽調近一半兵力保護側翼,結果無法集中必要兵力奪取所有目標,進攻失敗。[17][25]與此同時英國皇家空軍的B.E.2戰機對一個敵對的阿富汗部落發動了轟炸。[17][26][a]

隨後,第1步兵師的第2和第3步兵旅從諾謝拉和阿伯塔巴德出發,向賈姆魯德(Jamrud)和卡恰加里(Kacha Garhi)集結。與此同時,第2步兵師的第6旅也從拉瓦爾品第調往白沙瓦,幫助平息那裡的動亂。[27]5月11日,在Fowler少將的指揮下第1和第2步兵旅對Bagh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這次進攻取得了成功。[28]在30分鐘的火力準備後,北斯塔福德郡團第二營和第11廓爾喀步槍團的兩個營在 22 挺機槍和 18 門火炮的支援下發起進攻,他們端著刺刀衝進阿富汗人的陣地,將他們趕入下開伯爾河,在那裡阿富汗人又遭到了提前埋伏的山炮的間接射擊。[8][17]當阿富汗人被迫越過邊界後撤時,英國皇家空軍跟隨他們越過邊界,進行了多次轟炸。阿富汗人被徹底擊潰,原本有望通過反擊英印軍而支援阿富汗人的部落民兵決定放棄反擊,轉而在戰場上大肆搶劫,收集撤退的阿富汗人留下的武器彈藥。[8]這場戰鬥被稱為第二次Bagh戰役,阿富汗軍陣亡約100人,負傷約300人;英軍和英印軍陣亡8人,負傷31人。[29]

儘管阿曼努拉汗宣稱他沒有不軌意圖,為謹慎起見Roos-Keppel爵士還是決定命令軍隊越過邊境追擊阿富汗人。[17]5月13日英印軍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奪取了開伯爾西部和Dacca鎮。[8]然而,英印軍營地的防禦態勢不佳,他們遭到了阿富汗人的反擊,阿富汗軍隊發動了猛烈的遠程炮擊,隨後是大規模的步兵攻勢,英印軍成功防守了這一波攻勢並在第二天試圖反攻,但他們未能鞏固陣地,直到5月17日才逼迫阿富汗軍隊撤退,確保該地區的安全。[17]

與此同時,英印部隊向「巨石柱山脊」發起了進攻,那裡有一支約3000人的阿富汗部隊,他們在那裡架設了許多火炮和機槍。[30]為了削弱阿富汗人的防禦力量,第11錫克團的士兵們在炮火掩護下發起進攻,然而他們在8時彈藥耗盡後被迫停止了進攻,儘管10時30分[31]進行了補給,但直到14時才得以重新開始進攻。[32] 此時,部隊已經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然而,在又一次發射炮彈後,錫克士兵不顧酷暑向阿富汗防線發起了進攻,並一直攻到了山脊頂端。到達峭壁後,他們發現阿富汗人已經離開了戰場,只留下了大部分裝備、火炮和一些儀仗旗[33]在進攻過程中,英印軍隊陣亡22人,受傷157人,而阿富汗人的損失估計約為陣亡200人,受傷400人。[30]

然而,就在此時,英軍後方穿過開伯爾的交通線遇到了麻煩,開伯爾步槍團開始對局勢不滿,並開始集體開小差。因此,英軍決定解除該團的武裝並將其解散,以阻止類似情緒蔓延到其他團。[34]切爾姆斯福德子爵這一局面可以通過向阿富汗腹地進軍來解決,他命令在Dacca的部隊向賈拉拉巴德進軍。然而,由於在開伯爾東部和南部爆發的戰事,這一命令沒有被執行。[33]

作為全面攻勢的一部分,英國計劃在奎達奇特拉爾北部和俾路支斯坦南部等多個地點發起進攻。[35]5月23日,英軍被迫放棄古勒姆特(Kurram)山谷周圍的哨所。24日,英國空軍的Handley Page O型轟炸機轟炸了喀布爾,收效甚微。Landi Kotal的補給情況也在惡化。[33]

5月27日,奎達的英軍指揮官對阿富汗的史賓波達克(Spin Baldak)要塞發動攻勢並成功攻占要塞。這是英軍歷史上最後一次使用雲梯的戰鬥。[36]英軍通過這場戰鬥奪取了南部戰線的主動權,然而,中部戰線的古勒姆特周邊局勢依然使英軍感到絕望。這一地區的阿富汗軍隊由納迪爾汗將軍指揮,兵力大約在14個營,而Alexander Eustace准將率領的駐紮在Thal的英軍只有四個營。[37]更糟糕的是,保護托奇河谷上游的唯一部隊是心懷不滿的北瓦濟里斯坦民兵。Eustace擔心如果任由他們自生自滅,他們會起來反抗他,於是下令放棄民兵哨所,但這樣做卻導致許多民兵開小差。[38] 這種不滿情緒蔓延開來,瓦納的南瓦濟里斯坦民兵向他們的軍官和所有依然忠於軍官的士兵發起攻擊。倖存者在指揮官拉塞爾少校的率領下,被迫拼死逃到被派來解救他們的北 Zhob 民兵的縱隊那裡。[33][38][39]

納迪爾汗看到英軍的形勢正在惡化,並看到了機會,於是決定進攻Thal。由於邊防軍放棄了哨所,5 月 28/29 日晚,阿富汗人占領了距離要塞500碼(460 米)遠的一座塔樓,並在那裡放火焚燒了一些糧倉。[40]這使得要塞的情況變得十分嚴峻,因為補給情況已經十分惡化。其他因素也對英軍不利。Eustace的部隊寡不敵眾,武器裝備也很落後。他沒有正規的英國步兵,他的四個營都是主要由年輕的新兵組成,沒有經驗的印度部隊。[41]英軍設法於5月29日擊退了阿富汗軍隊的步兵進攻,30日阿富汗軍轉而用炮兵猛轟英軍陣地[40]。局勢危急之下,英軍決定將由第45和第46步兵旅組成的第16步兵師從拉合爾調往白沙瓦,[40] 目的是向賈拉拉巴德挺進,並支援古勒姆特[41]該師的一部分兵力用以防守Kohat鎮,阿姆利則慘案的核心人物——雷金納德·戴爾准將率領45步兵旅前往Thal接替Eustace的守軍。[42]戴爾手下只有一個英國步兵營,剩下的部隊由多格拉人旁遮普人和廓爾喀人組成。他們缺乏口糧,也沒有運輸工具,被迫冒著酷暑行軍以實施救援。[41]

然而,儘管條件惡劣,戴爾指揮的英軍和印軍還是奮起直追,在不到 12 小時的時間裡走完了最後18英里(29 公里)的路程。6月1日,他們遇到了一支由部落民兵組成的阻擊部隊,這支部隊封鎖了通往Thal的南北兩條路線。戴爾用大炮攻擊兩端,同時派出步兵攻擊南面的通道。英軍在突圍中傷亡94人,其中8人陣亡,4人傷重不治,82人受傷。

6月2日拂曉,45步兵旅向駐紮在Thal以西的阿富汗正規軍發動了進攻,就在這次進攻進行的同時,納迪爾汗派出一名特使向旅長戴爾傳達了一封電報。[41]電報稱埃米爾阿曼努拉汗要求納迪爾汗停止敵對行為,並宣稱阿富汗已經於5月31日向英印政府提出停火,要求戴爾承認這一停火。戴爾並不知道阿富汗政府是否發出停火令,也不確定這是否是納迪爾汗的陰謀,決定不冒任何風險,於是發出了回信:「我的火炮會立即給予答覆,但你的信將轉交給師長。」[33][43]

此後,戴爾繼續發動進攻,當納迪爾汗的部隊撤出該地區時,戴爾用第37長矛騎兵團的騎兵和裝甲車追擊,而英國皇家空軍則用機槍和鐵炸彈襲擊並驅散了威脅反擊部隊的該地區400名部落成員。[41][44]

6月3日,第1/25倫敦本土部隊的兩個排和第37長毛騎兵團的兩個營在第89炮兵連的一門火炮支援下攻占了位於Yusef Khel的阿富汗營地,不久後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停戰立即生效,儘管部分戰線,尤其在奇特拉爾和北俾路支斯坦,戰鬥依然不時發生。[45]8月8日,雙方簽訂《拉瓦爾品第條約》,正式終止了戰爭狀態。[46]

英軍空中力量的重要性

編輯

儘管參與戰爭的英國空軍數量和質量均有限,但在這場衝突中,空中力量被證明是英國人擁有的最大資產之一。這不僅使他們能夠將進攻觸角延伸到邊境之外,轟炸喀布爾,還使他們能夠騷擾撤退的敵人,並在部落民兵試圖在發動攻擊前組成更大的集團時將其擊潰。皇家空軍的投射能力,即使是小規模的空襲,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心理影響。例如,1919年5月24日對王宮的單機空襲雖然沒有造成什麼實際損失,但卻極大地影響了阿富汗民眾的士氣,並促使埃米爾阿曼努拉汗要求停戰。[47]

事實上,由於戰爭的結果以及對該地區空中力量潛力的分析,此戰後,空軍參謀長休·特倫查德建議僅靠空中力量控制邊境。這一計劃在美索不達米亞亞丁外約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於印度西北邊境省的特殊性以及軍種間的政治因素,該計劃直到後來才在該地被接受。1937 年,英國最終決定,如果與阿富汗爆發另一場戰爭,或發生大規模部落起義,英國皇家空軍將採取攻勢,而地面部隊則採取守勢。[48]在衝突期間,英國飛機至少有一架墜毀,兩架被擊落。[49]

阿曼努拉汗以英國譴責德國齊柏林飛艇襲擊倫敦為例,就空襲喀布爾一事向英國提出抗議。他在給英國政府的信中說:"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齊柏林飛艇向倫敦投擲炸彈被譴責為最野蠻的行為,轟炸禮拜場所和聖地被認為是最可惡的行動,而現在我們親眼看到,這種行動是西方所有文明國家人民普遍養成的習慣。[50]

後果

編輯

衝突期間,約有1000名阿富汗人陣亡,[3]英軍和英印度戰鬥死傷約1751人,還有數百人死於疾病。1919年8月8日雙方簽署《拉瓦爾品第條約》,阿富汗人獲得了大多數他們想從戰爭中得到的東西,英國將不再控制阿富汗的外交。事實上,英國並沒有有效管理阿富汗的外交,尤其在埃米爾阿布杜爾·拉赫曼汗統治期間。[51]重新確立了杜蘭線作為阿富汗酋長國與英屬印度之間的疆界。

英國人在談判中認為,如果讓阿富汗獨立,它仍將依賴英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因此接受了條約,並承認阿富汗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儘管如此,英國和阿富汗的外交官們還是經常因為戰爭而互相冷嘲熱諷,英國人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有一次,阿富汗試圖與義大利建立外交關係,英國人卻告訴義大利人,他們必須承認英國在該國的影響力。阿富汗外交官作為報復,試圖羞辱正在喀布爾進行條約談判的英國外交官,這導致一個阿富汗派往倫敦的代表團遭到拒絕。英國的外交郵件和信件被阿富汗拒收,英國政府拒絕稱阿曼努拉汗為 "陛下",他寫給喬治五世的信也故意不予回復。[52]

1919年,埃米爾做出對英屬印度開戰決定的動機和目的是複雜的。[11] 即使是面對精疲力竭的英印軍,阿富汗軍也不可能取得戰術上的勝利;然而,這場戰爭卻起到了雙重作用,既轉移了國內的批評,又提供了獲得戰略性政治利益的機會。根據談判達成的和平條約,英國停止支付阿富汗補貼,從而結束了他們對阿富汗外交政策的直接控制,而這正是埃米爾接受補貼的 "交換條件"。除了一封承認阿富汗獨立的信之外[53],埃米爾也沒有收到什麼東西。傳統上英國人希望阿富汗成為印度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緩衝國。1919年,俄國內戰正在激烈進行,俄國暫時喪失了威脅印度的能力。此外,在俄國內戰中,英國是白軍最大的支持者,英國向白軍提供的武器比其他所有國家提供的武器總和還要多[54]。倫敦方面認為,如果白軍在內戰中獲勝,英俄關係可能會開啟一個新紀元,因為獲勝的白軍可能會感謝英國的支持,從而不再需要在中亞建立緩衝國。英國還停止了從印度向阿富汗出售武器。 但是,隨著英國影響力的下降,阿富汗人能夠控制自己的外交事務,並在之後成為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英國也取得了一些政治成果,其中最顯著的是重申了杜蘭線(長期以來一直是兩國之間的爭議問題),將其作為分隔阿富汗和印度的邊界,而且阿富汗人承諾停止對該線英國一側的干涉。 [55][56][57]儘管發生了外交事件,條約的規定也含糊不清,但阿富汗埃米爾阿曼努拉汗在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聲望急劇上升,甚至有人呼籲讓他成為新的哈里發。

雖然戰鬥於 1919 年 8 月結束,但其影響在該地區持續了一段時間。戰爭引發的民族主義和混亂在以後的日子裡激起了更多的動亂,尤其是在瓦濟里斯坦。部落成員總是隨時準備利用政府的弱點,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像中的,他們為了共同的事業聯合起來,製造混亂和動亂。他們在衝突中裝備精良,從阿富汗人留下的武器彈藥中獲益匪淺,大量民兵逃兵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有了這些增援,他們在西北邊境省發起了一場反抗英國當局的運動,這場運動一直持續到英屬印度末期[58]

戰後表彰

編輯

阿富汗

編輯
  • 加齊·米爾·扎曼·汗(Ghazi Mir Zaman Khan),阿富汗民族英雄,獲得 4 枚勳章,分別是 Lōy Khan(大汗)、Wafa(忠誠)、Sedāqat(誠實)和 Khedmat(服務)
  • 尼薩爾·穆罕默德·優素福扎伊(Nisar Muhammad Yousafzai),戰爭英雄,因戰時英勇而獲得阿富汗酋長國英勇勳章

英屬印度

編輯

參加衝突的英國和印度步兵部隊獲得了「阿富汗1919」的戰鬥榮譽。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damec, L.W. and Norris, J.A. (2010). "Anglo-Afghan Wa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Retrieved 19 May 2011.
  2. ^ Norris, J.A. (2010). "Anglo-Afghan Rela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Retrieved 19 May 2011.
  3. ^ 3.0 3.1 Third Anglo-Afghan War 1919. OnWar.com. [2010-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6).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onwar」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 ^ Lee 2019,第459頁.
  5. ^ Lansford 2017,第49頁.
  6. ^ Third Anglo-Afghan War 1919. OnWar.com. [28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6 April 2012). 
  7. ^ 7.0 7.1 7.2 Barthorp 2002,第149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Wilkinson-Latham 1998,第23頁
  9. ^ Molesworth 1962,第22頁
  10. ^ Molesworth 1962,第22–23頁
  11. ^ 11.0 11.1 Barthorp 2002,第150–151頁
  12. ^ Collett 2007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Barthorp 2002,第151頁
  14. ^ Molesworth 1962,第25–26頁
  15. ^ Barthorp 2002,第147–148頁
  16. ^ Hughes 1992,第125頁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Barthorp 2002,第152頁
  18. ^ 18.0 18.1 Hughes 1992,第126頁
  19. ^ Cooksley 2000,第157–158頁
  20. ^ Putkowski, Julian. Mutiny in India in 1919. Vol. 8 No. 2. Revolutionary History. [28 October 2013]. 
  21. ^ Molesworth 1962,第25頁
  22. ^ Molesworth 1962,第27頁
  23. ^ Molesworth 1962,第38頁
  24. ^ Molesworth 1962,第40頁
  25. ^ Molesworth 1962,第46頁
  26. ^ Loyn 2009,第169–170頁
  27. ^ Molesworth 1962,第48頁
  28. ^ Molesworth 1962,第49頁
  29. ^ Molesworth 1962,第53頁
  30. ^ 30.0 30.1 Molesworth 1962,第69頁
  31. ^ Wilkinson-Latham 1998,第23–24頁
  32. ^ Molesworth 1962,第65–67頁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Wilkinson-Latham 1998,第24頁
  34. ^ Barthorp 2002,第154頁
  35. ^ Molesworth 1962,第135, 147 and 155頁
  36. ^ Beadle & Harrison 2007,第112頁
  37. ^ Barthorp 2002,第154–155頁
  38. ^ 38.0 38.1 Barthorp 2002,第155頁
  39. ^ Molesworth 1962,第114頁
  40. ^ 40.0 40.1 40.2 Molesworth 1962,第117頁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Barthorp 2002,第157頁
  42. ^ Molesworth 1962,第118頁
  43. ^ Molesworth 1962,第120頁
  44. ^ Molesworth 1962,第120–121頁
  45. ^ Molesworth 1962,第137–139頁
  46. ^ Wilkinson-Latham 1998,第25頁
  47. ^ Jan, Ali. Few Snapshots from our Aviation History. Khyber.org. [16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April 2013. 
  48. ^ Barthorp 2002,第167–168頁
  49. ^ Loyn 2009,第170頁
  50. ^ Singer 1984,第192–193頁
  51. ^ Lee, Jonathan. Afghanistan: A History from 1260 to the Present. Reaktion Books. 2019: 395–397. ISBN 9781789140101 (English). 
  52. ^ Lee 2019,第461-462頁.
  53. ^ Lee 2019,第461頁.
  54. ^ Pipes 1995,第67-68頁.
  55. ^ Arwin Rahi. Why the Durand Line Matters. The Diplomat. In contrast to many historical accounts, Afghanistan did recognize the Durand Line as an international border. Abdur Rahman Khan’s successor, Amir Habibullah Khan, in 1905 signed a new agreement with Britain confirming the legality of the Durand Line. More importantly, article 5 of the Anglo-Afghan Treaty of 1919, on the basis of which Afghanistan reclaimed its independence, says that Afghanistan accepted all previously agreed border arrangements with India. 
  56. ^ Lansford 2017,第146頁.
  57.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Africa and South Asia, Volume XI, Part 2.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20 March 2020]. the Durand Line was demarcated by Sir Mortimer Durand and accepted by Afghanistan and British India as the territorial boundary by agreement signed on November 12, 1893. It was confirmed by the Amir Habibullah in 1905; in the Anglo-Afghan Treaty of Peace of August 8, 1919 and the Anglo-Afghan Treaty of Friendship of November 22, 1921 
  58.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Barthorp157_158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 ^ Loyn 2009,第169頁宣稱發動空襲的是兩架索普威思·駱駝式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