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寺 (北京)

法藏寺,位於今北京市東城區幸福東街南口處,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

簡介

編輯

法藏寺舊址的所在地原名「霍家橋」,今稱「火橋」,尚有「火橋北里」地名。[1]法藏寺在幸福東街南端以東,鐵路西側,舊址今為龍潭路以北、鐵路西側的綠地。火橋北里在鐵路東側,與該綠地隔鐵路相望。

法藏寺原名彌陀寺,建於金朝大定年間(1161年—1190年)。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太監裴靜善重修,更名為法藏寺。法藏寺內有一座法藏寺塔,俗稱「法塔」或「乏塔」。塔在寺的後院。法藏寺毀於清末民初,僅存一塔。[1]

清朝吳長元輯錄的《宸垣識略》記載:「法藏寺在霍家橋,俗呼白塔寺,蓋彌陀塔也。大定中建,景泰間修,更曰法藏。」「法藏寺彌陀塔中空可登」。清末崇彝寫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九月重陽日游法藏寺,登塔眺遠。寺在左安門內,後寺圮,唯塔獨存。」清末震鈞寫的《天咫偶聞》記載:「天壇之東有法藏寺,浮屠十三級,登之所見甚遠,都人以重九登高於此。寺已毀盡,惟浮屠僅存,而往者如故。其中容人之地無多,登者蟻附近至絕頂,則才容二客挨肩而過。斗室之中,喘息不得出,竟不知其何樂。」[2]明朝郭正域有詩讚法藏寺曰:「古剎城南寺,蓮花處處開。金輪平地轉,香雨半天來。清話逢元度,論文有辨才。真如非幻境,雲水兩徘徊。」[3]因為北方地高風急,所以過去的塔多為實心而無法攀登。法藏寺塔是少有的空心可攀登的塔。[1]舊時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攀登法藏寺塔的人終日不絕。那時重陽節登高,北京北城居民一般去阜成門外的五塔寺,南城居民一般來法藏寺塔。[2]另外,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法藏寺僧人舉辦法會,在塔內各層的佛像前點燈,夜晚燈光映照法塔,伴隨著法會的梵唄之聲。文人將此描繪為「金光明空,樂作天上」,「諸佛諸魔向燈笑」。[1]1966年至1967年間,由於塔身傾斜嚴重且有裂痕,又由於塔旁鐵路由單行線改為雙行線,所以法藏寺塔被拆除。[2][1][3]

法藏寺塔高約33米,7層、8面,第一層為入口無窗戶,其他6層每層有8個窗戶(每面一個),每個窗戶前有坐佛一尊,每尊佛前有油燈一盞。從第一層的入口進塔後,有磚砌螺旋式台階,越往上台階越窄,到第七層只能容兩人一上一下。第七層內有兩塊石碑,刻著該寺建立經過。塔頂為銅製,並有金屬條從塔頂暗通到地下,這使該塔不遭雷擊。[1]

法藏寺塔是老北京很有名的古蹟,也有不少傳說故事。法藏寺塔別名「乏塔」。傳說魯班北京內城西城有五座塔:慶壽寺雙塔萬松老人塔白塔寺北海白塔,而東城連一座塔也沒有,於是和妹妹說想在東城造一座塔,獲得妹妹贊同。兄妹倆在杭州西湖仿雷峰塔造了座塔,隨後讓這塔到北京東城去住。這塔答應後,化身為黑大漢,從杭州往北京東城走,很快走到離北京內城不遠處的法藏寺,卻因在寺旁貪看別人賭錢玩而誤了時辰,天亮了不能再移動,只好現了原形,成了法藏寺塔。北京人說:「魯班爺修的塔,走累啦,站在這裡啦,真是『乏塔』,咱們就叫它乏塔吧。」[4]

2001年,崇文區園林局曾計劃在法藏寺舊址東南的龍潭公園新建「法塔夕照」景區,即在公園西北門附近重建法藏寺塔。這一地點位於法藏寺舊址以東數百米處。但該計劃最終並未實施。[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沈信夫、崔立偉,南城名勝古蹟紀略,載 張文海 主編,城南史綴,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第3-10頁
  2. ^ 2.0 2.1 2.2 幸福东街,东华流韵,2009-07-17. [201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2). 
  3. ^ 3.0 3.1 趙潤田,城南東隅寺廟略說,載 張文海 主編,城南史綴,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第22-26頁
  4. ^ 乏塔的傳說,東華流韻,2009-04-21
  5. ^ 法塔夕照“中空可登” 北京龙潭公园复建法藏寺塔,新浪,2001-05-24. [201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