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仁(5世紀?—453年9月13日),鮮卑名庫仁真[1][2],擁有直懃頭銜[3]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孫,撫軍大將軍、永昌莊王拓跋健之子,北魏宗室、官員。

拓跋仁
永昌王
前任:拓跋健
繼任: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族裔鮮卑拓跋部
世系明元帝六王系
出生不詳
逝世興安二年(453年)
長安

生平

編輯

拓跋仁在父親拓跋健去世後襲爵為永昌王,拓跋仁矯健勇猛,有父親的風範,伯父魏太武帝認為他很奇特[4][5]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北魏選拔六州士兵中勇猛的兩萬人,派遣拓跋仁和高涼王拓跋那各率一萬騎兵,向南進攻淮河泗水以北的劉宋地區,將青州和徐州的百姓遷徙充實到黃河以北[6][7]。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二月,拓跋仁到達高平,俘虜劉宋將軍王章,又進攻金鄉、方與,遷移劉宋百姓五千家到黃河以北[8][9]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劉宋太原郡人顏白鹿私自進入北魏境內,被北魏俘虜,北魏相州刺史要殺了顏白鹿,顏白鹿欺騙說:「是青州刺史杜驥派我來歸順。」北魏人將顏白鹿送到平城,魏太武帝高興的說:「杜驥是我母親的同姓。」魏太武帝命令崔浩寫信給杜驥,派遣司徒祭酒王琦攜帶書信隨顏白鹿南歸,又命令永昌王拓跋仁、高涼王拓跋那率領士兵迎接杜驥,在歷城進攻劉宋冀州刺史申恬,杜驥派遣寧朔司馬夏侯祖權、中兵參軍吉淵等人率領將士迅速救援歷城,北魏攻克太原郡,得到四千多人口,六千多頭牛。北魏軍隊於是侵犯兗州、青州和冀州,到清水以東而返回,殺死和掠奪了很多人,劉宋北部邊境騷動[10][11]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五月,蓋吳在杏城重新聚集黨羽,自號秦地王,重振聲勢,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和拓跋那都督北道各路軍隊前往討伐[12][13]。八月,蓋吳被部下殺死,拓跋仁討伐蓋吳的殘餘黨羽白廣平路那羅等人,將他們全部平定[14][15]。此後拓跋仁長期在長安鎮守[16][17]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二月,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率領步兵和騎兵一萬多人,驅趕從淮西六郡俘虜的百姓駐紮在汝陽郡,宋文帝劉義隆命令徐州刺史武陵王劉駿派兵進攻汝陽郡,劉駿派遣參軍劉泰之、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國左常侍杜幼文率領軍隊進攻汝陽郡。魏軍只以為宋軍的救兵會從壽陽來,沒料到北方彭城方向的宋軍援軍。魏軍的軍營扎在汝陽城北,離城三里左右。劉泰之等人到達時,魏軍完全沒有察覺。二月丁酉(450年3月5日),劉泰之等人直接沖入魏軍大營發起突然襲擊,殺死三千多人,焚燒魏軍的軍事物資。北魏軍隊一時之間逃走潰散,宋軍追擊,但因為已經行走了一整天,人馬都很疲倦,就退回汝南郡。汝陽城內有一個軍營,駐紮有魏軍的騎兵和步兵五百人,魏軍登上汝陽城知道劉泰之沒有後援,又有北魏鉅鹿公餘嵩從虎牢率領士兵來支援,魏軍就出城進攻劉泰之。劉泰之的軍隊沒有進食,早上開戰已經疲勞,還沒能布下軍陣,垣謙之先行撤退,宋軍驚恐混亂,放棄兵器逃走,迷失道路前去渡過溵河,溵河水深岸高,人和馬都下水爭相渡河,劉泰之被北魏殺死,臧肇之溺水而死,督戰的殿中將軍程天祚被俘虜[18][19][20][21]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八月,拓跋仁救援虎牢,擊敗劉宋將軍到坦之,到坦之逃走[2]。十月,魏太武帝討伐劉宋,魏太武帝命令各位將軍分兵同時前進,派遣征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從洛陽向壽陽進軍,尚書長孫真向馬頭進軍,楚王拓跋建向鍾離進軍,高涼王拓跋那從青州向下邳進軍,魏太武帝自己從東平向鄒山進軍[22][23]。當時劉宋準備北伐北魏的關中地區,劉宋外兵參軍龐季明已經虛齡七十三歲,是關中地區顯貴的豪門世族,羌族大多歸附於他,龐季明請求去長安,招安關中和陝縣。於是龐季明從貲谷進入盧氏縣,盧氏縣人趙難收留了龐季明,弘農郡的豪強之前有歸附劉宋的意思,所以劉宋委派龐季明前去。十月,劉宋奮武將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略陽郡太守龐法起白亭進軍。龐法起率領魯方平、薛安都等各路軍隊前進,從修陽亭進入熊耳山。龐季明進入抵達高門木城,永昌王拓跋仁來到弘農郡,於是返回盧氏縣,占據險要之地自我防守[24]。閏十月,劉宋殿中將軍鄧盛、幢主劉驂亂派遣進入荒田,招募宜陽人劉寬糾率領義兵兩千多人,與宋軍一起進攻金門鄔,屠殺了防守的魏軍,北魏的戍主李買得被殺死,李買得是李初古拔之子,擔任拓跋仁的永昌王長史,在北魏勇冠三軍,拓跋仁聽說李買得之死,好像失去左右手一樣[25]。十一月,拓跋仁進攻懸瓠,俘虜劉宋守將趙淮,又攻克項城,擊敗尉武戍,俘虜尉武戍的戍主。拓跋仁又進攻壽陽,駐紮在孫叔敖的墓地,掠奪馬頭郡和鍾離郡。宋文帝擔心魏軍進攻壽陽,徵召左軍將軍劉康祖返回。劉康祖返回途中,離著壽陽還差幾十里路,十一月癸卯(451年1月5日),拓跋仁率領長安的八萬騎兵在尉武追上了劉康祖。劉康祖部下只有八千人,軍中副將胡盛之想要憑藉山勢的險要,走小路回到壽陽。劉康祖發怒說:「我接受本朝的任命,掃蕩黃河洛水地區,虜寇如今自己送上門,正好不再使我軍遠征勞苦。這些犬羊一樣的東西雖然來的多,其實很容易消滅。我們的士兵久經訓練,武器精良,而且距離壽陽只有幾十里路,援軍不久就到,還擔心什麼呢?」宋軍於是把戰車結成營壘,繼續前進。劉康祖下令說:「猶豫觀望的斬首,改變行動方向的斬足!」魏軍四面圍攻,宋軍殊死搏鬥,從早上到下午申時,魏軍死傷一萬多人,宋軍士兵流下的血液把腳踝都淹沒了,劉康祖受傷十處,精神更加激昂。魏軍把部隊一分為三,輪流休息和作戰。晚上大風急刮,魏軍用騎兵背草燒宋軍的戰車營壘,劉康祖去填補空缺,被流箭貫穿脖子墜馬而死,宋軍不能作戰,因此潰散,被全部殺死[26],自己逃走的只有幾十個人[1][27],劉宋將軍胡盛之、王羅漢等人被俘虜送到魏太武帝的行宮[28]。拓跋仁命令士兵把斬下的宋軍首級拖到壽陽城外,繞城三圈,堆積在城西,首級和城牆一樣高。劉宋守將南平王劉鑠燒掉城郭四周的房屋,環城而守[29][30]

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丙辰(451年1月18日),魏太武帝從彭城發兵南下,永昌王拓跋仁也從壽陽向長江岸邊的橫江經發,經過之處全部殘殺消滅,劉宋的城市望風逃走[31][29][32][33][2]

興安二年(453年)七月,拓跋仁與濮陽王閭若文謀反,被發覺,七月乙丑(453年9月13日),拓跋仁在長安被賜令自殺[34][35][36],封國被削除[4][5]

鮮卑名

編輯

北京大學研究生於子軒認為,拓跋仁的鮮卑語本名庫仁真可以復原作koñinčin,意思是羊倌[37]

家庭

編輯

妻妾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玄謨等敗歸,虜引大眾南度。南平王鑠在壽陽,上慮為所圍,召康祖速反。康祖回軍,未至壽陽數十里,會虜永昌王庫仁真以長安之眾八萬騎,與康祖相及於尉武。康祖凡有八千人,軍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險,間行取至。康祖怒曰:「吾受命本朝,清盪河洛。寇今自送,不復遠勞王師,犬羊雖多,實易摧滅。吾兵精器練,去壽陽裁數十里,援軍尋至,亦何患乎。」乃結車營而進。虜四面來攻,大戰一日一夜,殺虜填積。虜分眾為三,且休且戰,以騎負草燒車營。康祖率厲將士,無不一當百,虜死者太半。會矢中頸死,於是大敗,舉營淪覆,為虜所殺盡,自免者裁數十人。
  2. ^ 2.0 2.1 2.2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虜永昌王宜勤仁庫真救虎牢,坦之敗走。虜乘勝徑進,於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戰敗見殺。賊進脅壽陽,因東過與燾會於江上。
  3. ^ 《宋書校勘記·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三》:虜永昌王宜勤庫仁真救虎牢 「宜勤」疑即「直勤」之誤。索虜傳又誤作「宜勒」。直勤或作直懃,又見索虜傳,亦即特勤之異譯。「庫仁真」各本並作「仁庫真」,據索虜傳改正。
  4. ^ 4.0 4.1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子仁,襲。仁亦驍勇,有父風,世祖奇之。後與濮陽王閭若文謀為不軌,發覺,賜死,國除。
  5. ^ 5.0 5.1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子仁襲。仁亦驍勇有父風,太武奇之。後與濮陽王閭若文謀為不軌,發覺,賜死,國除。
  6.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選六州兵勇猛者二萬人,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領,為二道,各一萬騎,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實河北。
  7.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選六州兵勇猛者,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領為二道,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人以實河北。
  8.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劉義隆將王章,略金鄉、方與,遷其民五千家於河北。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魏選六州驍騎二萬,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將之,為二道,掠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實河北。
  10.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其年,太原民顏白鹿私行入荒,為虜所錄,相州刺史欲殺之,白鹿詐雲「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相州刺史送白鹿至桑乾,燾喜曰:「我外家也。」使其司徒崔浩作書與驥,使司徒祭酒王琦齎書隨白鹿南歸。遣從弟高梁王以重軍延驥,入太原界,攻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恬擊破之。杜驥遣其寧朔府司馬夏侯祖歡、中兵參軍吉淵馳往赴援,虜破略太原,得四千餘口,牛六千餘頭。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太原顏白鹿私入魏境,為魏人所得,將殺之,詐雲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魏人送白鹿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書與驥,且命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將兵迎驥,攻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杜驥遣其府司馬夏侯祖歡等將兵救歷城。魏人遂寇兗、青、冀三州,至清東而還;殺掠甚眾,北邊騷動。
  12.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蓋吳復聚杏城,自號秦地王,假署山民,眾旋復振。於是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同討之。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蓋吳收兵屯杏城,自號秦地王,聲勢復振。魏主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討之。
  14.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秋八月,蓋吳為其下人所殺,傳首京師,永昌王仁平其遺燼。
  1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永昌王仁等討吳餘黨白廣平、路那羅等,悉平之。
  16. ^ 《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十九》:孝伯又曰:「永昌王,魏主從弟,自頃常鎮長安,今領精騎八萬,直造淮南,壽春久閉門自固,不敢相御。向送劉康祖頭,彼之所見。王玄謨甚是所悉,亦是常才耳。南國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敗。自入此境七百餘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逆。鄒山之險,君家所憑,前鋒始得接手,崔邪利便藏入穴,我間諸將倒曳腳而出之,魏主賜其生命,今從在此。復何以輕脫遣馬文恭至蕭縣,使望風退撓邪。君家民人甚相忿怨,雲清平之時,賦我租帛,至有急難,不能相拯。」
  17. ^ 《魏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孝伯曰:「永昌王自頃恆鎮長安,今領精騎八萬直造淮南,壽春亦閉門自固,不敢相御。向送劉康祖首,彼之所見王玄謨,甚是所悉,亦是常才耳。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敗。自入境七百餘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抗。鄒山之險,彼之所憑,前鋒始得接手,崔邪利便爾入穴,將士倒曳出之。主上丐其生命,今從在此。復何以輕脫,遣馬文恭至蕭縣,使望風退撓也。彼之民人,甚相忿怨,言清平之時,賦我租帛,至有急難,不能相拯。」
  18.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燾遣從弟永昌王庫仁真步騎萬餘,將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陽。時世祖鎮彭城,太祖遣隊主吳香爐乘驛敕世祖,遣千騎,齎三日糧襲之。世祖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眾議舉別駕劉延孫為元帥,延孫辭不肯行,舉參軍劉泰之自代。世祖以問司馬王玄謨、長史張暢,暢等並贊成之。乃分為五軍,以泰之為元帥,與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國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領其一。謙之領泰之軍嗣殿中將軍程天祚督戰,至譙城,更簡閱人馬,得精騎千一百匹,直向汝陽。虜不意奇兵從北來,大營在汝陽北,去城三里許。泰之等至,虜都不覺,馳入襲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營內有數區氈屋,屋中皆有帳,器仗甚精,食具皆是金銀,帳內諸大主帥,悉殺之。諸亡口悉得東走,大呼云:「官軍痛與手。」虜眾一時奔散,因追之,行已經日,人馬疲倦,引還汝南。城內有虜一幢,馬步可五百,登城望知泰之無後繼,又有別帥鉅鹿公餘嵩自虎牢至,因引出擊泰之。泰之軍未食,旦戰已疲勞,結陣未及定,垣謙之先退,因是驚亂,棄仗奔走。行迷道趨溵水,水深岸高,人馬悉走水爭渡,泰之獨不去,曰:「喪敗如此,何面復還。」下馬坐地,為虜所殺。肇之溺水死,天祚為虜所執,謙之、定、幼文及將士免者九百餘人,馬至者四百匹。
  19.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永昌王仁大破劉義隆將劉坦之、程天祚於汝東,斬坦之,擒天祚。
  20. ^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十一年二月,世祖欲獵於雲夢,發使告義隆,勿相猜阻,義隆請奉詔。世祖南巡,義隆邊城閉門拒守,世祖忿之,乃攻懸瓠。分遣使者安慰降民,其不服者誅戮之。義隆汝南、南頓、汝陽、潁川太守,並棄城奔走。義隆安北將軍、武陵王駿遣參軍劉泰之、臧肇之,殿中將軍尹懷義、程天祚等以千餘騎至汝陽,永昌王仁擊破之,斬泰之、肇之,執天祚等。
  2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主遣永昌王仁將步騎萬餘,驅所掠六郡生口北屯汝陽。時徐州刺史武陵王駿鎮彭城,帝遣間使命駿發騎,齎三日糧襲之。駿發百里內馬得千五百匹,分為五軍,遣參軍劉泰之帥安北騎兵行參軍垣謙之、田曹行參軍臧肇之、集曹行參軍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將軍程天祚等將之,直趨汝陽。魏人唯虎救兵自壽陽來,不備彭城。丁酉,泰之等潛進擊之,殺三千餘人,燒其輜重,魏人奔散,諸生口悉得東走。魏人偵知泰之等兵無後繼,復引兵擊之。垣謙之先退,士卒驚亂,棄仗走。泰之為魏人所殺,肇之溺死,天祚為魏所擒,謙之、定、幼文及士卒免者九百餘人,馬還者四百匹。
  22.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
  2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主命諸將分道並進:永昌王仁自洛陽趨壽陽,尚書長孫真趣馬頭,楚王建趣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趣下邳,魏主自東平趣鄒山。
  24. ^ 《宋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後軍外兵參軍龐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求入長安,招懷關、陝。乃自貲谷入盧氏,盧氏人趙難納之,弘農強門先有內附意,故委季明投之。十月,魯方平、薛安都、龐法起進次白亭,時元景猶未發。法起率方平、安都諸軍前入,自修陽亭出熊耳山。季明進達高門木城,值永昌王入弘農,乃回,還盧氏,據險自固。
  25. ^ 《宋書·卷七十七·列傳第三十七》:殿中將軍鄧盛、幢主劉驂亂使人入荒田,招宜陽人劉寬糾率合義徒二千餘人,共攻金門鄔,屠之。殺戍主李買得,古拔子也,為虜永昌王長史,勇冠戎類。永昌聞其死,若失左右手。
  2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永昌王仁攻懸瓠、項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壽陽,召劉康祖使還。癸卯,仁將八萬騎追及康祖於尉武。康祖有眾八千人,軍副胡盛之欲依山險間行取至,康祖怒曰:「臨河求敵,遂無所見;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乃結車營而進,下令軍中曰:「顧望者斬首,轉步者斬足!」魏人四面攻之,將士皆殊死戰。自旦至晡,殺魏兵萬餘人,流血沒踝,康祖身被十創,意氣彌厲。魏分其眾為三,且休且戰。會日暮風急,魏以騎負草燒車營,康祖隨補其闕。有流矢貫康祖頸,墜馬死,餘眾不能戰,遂潰,魏人掩殺殆盡。
  27. ^ 《南史·卷十七·列傳第七》:玄謨等敗歸。南平王鑠在壽陽,上慮為魏所圍,召康祖速反。康祖回軍,未至壽陽數十里,會魏永昌王以長安之眾八萬騎,與康祖相及於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結車營而進。魏軍四面來攻,眾分為三,且休且戰。康祖率厲將士,無不一當百,魏軍死者大半,流血沒踝。矢中頭而死,於是大敗,舉營淪覆,免者裁數十人。
  28.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是月,永昌王仁攻懸瓠,拔之,獲義隆守將趙淮,送京師斬之。過定項城,及淮西,大破義隆將劉康祖,斬之,並虜將軍胡盛之、王羅漢等,傳致行宮。
  29. ^ 29.0 29.1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永昌王仁攻懸瓠,拔之,獲義隆守將趙淮,過定項城,破尉武戍,執其戍主。進攻壽陽,屯兵於孫叔敖家,掠馬頭、鍾離二郡。義隆遣左軍將軍劉康祖赴壽陽,與仁相遇,仁大破之,盡坑其眾,斬康祖,傳首示壽春,獲其將胡盛之、王羅漢等。以所斬首使軍士曳之,繞城三匝,積之城西,高與城齊。劉鑠乃焚四郭廬舍,嬰城固守。車駕至盱眙、淮、泗。義隆遣輔國將軍臧質率師至盱眙,頓軍城北。六軍於上流濟淮,質遣司馬胡崇之等率所領於山上立營,建威將軍毛熙祚據城前大浦。詔攻二軍,斬崇之、熙祚等及他首數千級,眾悉赴水死。淮南之民皆詣軍降。高梁王那出山陽,永昌王仁於壽陽出橫江,凡所經過,莫不風靡。
  3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永昌王仁進逼壽陽,焚掠馬頭、鍾離,南平王鑠嬰城固守。
  31.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癸未,車駕臨江。起行宮於瓜步山。永昌王仁自歷陽至於江西,高涼王那自山陽至於廣陵,諸軍皆同日臨江,所過城邑,莫不望塵奔潰,其降者不可勝數。
  32.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燾自彭城南出,十二月,於盱眙渡淮,破胡崇之等軍。留尚書韓元興數千人守盱眙,自率大眾南向,中書郎魯秀出廣陵,高梁王阿斗泥出山陽,永昌王於壽陽出橫江。凡所經過,莫不殘害。
  3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主攻彭城,不克。十二月,丙辰朔,引兵南下,使中書郎魯秀出廣陵,高涼王那出山陽,永昌王仁出橫江,所過無不殘滅,城邑皆望風奔潰。戊午,建康纂嚴。己未,魏兵至淮上。
  34.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秋七月辛亥,行幸陰山。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謀反。乙丑,賜仁死於長安,若文伏誅。
  35.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秋七月辛亥,行幸陰山。濮陽王閭若文、永昌王仁謀反。乙卯,仁賜死,若文伏誅。
  3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乙丑,魏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皆坐謀叛,仁賜死於長安,若文伏誅。
  37. ^ 羅新.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北京市: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07月: 096. ISBN 9787547743126. 
  38. ^ 《魏書·卷八十九·列傳酷吏第七十七》:會永昌王仁隨世祖南征,得元後姊妹二人。
  39. ^ 《北史·卷八十七·列傳第七十五》:會永昌王仁隨太武南征,得元後姊妹二人,洪之潛相餉遺,結為兄弟,遂便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