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斯·茨維爾卡

彼特拉斯·茨維爾卡(Petras Cvirka, 1909年3月12日—1947年5月2日),立陶宛作家。1930年參加立陶宛反法西斯作家組織。1945年起任立陶宛作協主席。

彼特拉斯·茨維爾卡所著的小說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和法西斯的殘暴,描寫農民的悲慘遭遇與最終的覺醒。他的作品富有民間色彩,而且幽默詼諧,是立陶宛文學界的重要人物[1]

生平

編輯

彼特拉斯·茨維爾卡生於尤爾巴爾卡斯的農民家庭,1926年至1930年間,他在考納斯藝術學校學習。1924年,15歲的彼特拉斯·茨維爾卡發表了他的首篇詩歌。1931年至1932年,彼特拉斯·茨維爾卡在巴黎學習文學。1940年,彼特拉斯·茨維爾卡加入共產黨,支持立陶宛併入蘇聯。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彼特拉斯·茨維爾卡先後移居阿拉木圖莫斯科,並最終加入蘇聯作家協會。1944年,他返回立陶宛,並於1945至1947年間擔任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作家聯盟主席[2]。1947年,彼特拉斯·茨維爾卡去世。

彼特拉斯·茨維爾卡著有詩集《第一次彌撒》(1928),長篇小說《哺育我們的大地》(1935)、《工匠和兒子們》(1936)和長篇諷刺小說《弗蘭克·克魯克》(2卷,1934)。他以短篇小說見長,著名的有《尼科鄉的落日》(1930)、《日常的故事》(1938)、《橡樹的根子》(1945)和《友誼的種子》(1947)等。

紀念雕像

編輯

在茨維爾卡死後,蘇聯為紀念其功績在維爾紐斯設立了彼特拉斯·茨維爾卡紀念廣場,並設置紀念雕像。自1990年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後,由於茨維爾卡的親共產主義、與蘇聯合作的政治立場,該處雕像的存續一直飽受爭議。立陶宛種族滅絕和抵抗研究中心英語Genocide_and_Resistance_Research_Centre_of_Lithuania認為彼特拉斯·茨維爾卡積極與蘇聯合作,他的活動對立陶宛及其公民產生了有害後果,應拆除該雕像[3]立陶宛作家協會英語Lithuanian_Writers'_Union支持保留雕塑,反對審查蘇聯的遺產[4]。2021年8月,立陶宛文化遺產委員會將該雕像從遺產名錄中除名,為拆除開闢了道路[5]

參考來源

編輯
  1. ^ LRT.lt.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in the crosshairs of memory politics.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2019-10-23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 (英語). 
  2. ^ When poem could land you in prison: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implicated in fellow writer's persecution.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2019-11-10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 (英語). 
  3. ^ Ignas Jačauskas. Lithuanian author a Soviet collaborator, researchers conclude.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2019-12-05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 (英語). 
  4. ^ Writers Union defends monument for controversial Soviet Lithuanian author.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2019-05-20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 (英語). 
  5. ^ BNS. Heritage council delists statue of controversial Soviet-Lithuanian author. 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 2021-08-24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