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南善(韓語:최남선;1890年4月26日—1957年10月10日),號六堂(韓語:육당),本貫東州崔氏、朝鮮詩人、歷史家、出版人,與李光洙被視為韓國近代文學開拓者。崔南善初爲朝鮮半島獨立運動領導人,後變節為親日派,是韓國近代頗具爭議的人物。

崔南善
出生(1890-04-26)1890年4月26日
朝鮮 (地區) 朝鮮漢城府
逝世1957年10月20日(1957歲—10—20)(67歲)
 南韓首爾
國籍韓國
語言韓語
職業文學家、詩人
崔南善
諺文최남선
漢字崔南善
文觀部式Choe Nam-seon
馬-賴式Ch'oe Namsŏn
諺文육당
漢字六堂
文觀部式Yukdang
馬-賴式Yuktang
表字
諺文공륙
漢字公六
文觀部式Gongnyuk
馬-賴式Kongnyuk

生平 編輯

崔南善出身漢城中人家庭,父親崔獻圭,母親姜氏,兄崔昌善,弟崔斗善,還有3個妹妹,是六兄妹中的次子。家裡從祖父一代開始經營中藥鋪,非常富裕。5歳入私塾讀書。

1901年,南善在11歲時與玄晶運的第六個女兒結婚。1904年作為大韓帝國皇室特派留學生前往日本東京府立第一中學留學,但在入學三個月後回國。1906年、16歳的崔南善再次渡日,入讀早稻田大學高等師範部地理歴史科,但又於當年因「模擬國會事件」而辭學歸國。

回國後,崔南善向父親提出要重建即將走向滅亡的國家,並以16萬韓元的巨額資金購買了印刷機。他用這台印刷機創辦了出版社「新文館」,發行了韓國第一本現代雜誌《少年》,試圖通過其把現代世界知識介紹給韓國青年。這部《少年》非常受歡迎,據說文藝、地理、歷史、科學等原稿都是由崔南善一人執筆。通過《少年》,南善打破以往的固定詩,開始創作新體詩。後在1914年9月創刊文藝雜誌《青春》,與李光洙一同被稱為「文壇二人時代」。通過《青春》所刊載的時調、漢詩、雜歌、新體詩、短篇小說、散文盛行,影響了許多文人。他創造了韓文這個詞,通過他的雜誌推動韓文使用,他也是韓國現代詩歌的開拓人。

1919年1月,朝鮮高宗崩御是被日本人毒殺的流言引起朝鮮境內不滿,他是三一獨立運動的獨立宣言書起草人,3月3日被日本當局逮捕,服刑2年8個月後於1921年10月18日出獄,作為朝鮮的「天下巨人」受到了歡迎。他還創辦了周刊《東明》和報紙《時代日報》,進行了活躍的言論活動。特別是,1926年出版的《百八煩惱》深受朝鮮人的喜愛。1927年發行《朝鮮與朝鮮民族》第1部,提出以桓雄檀君為代表的「不咸文化論韓語불함문화론」(韓語:불함문화론),認為「日鮮一域」,「日鮮同源」,變節為支持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內鮮一體」論。

1928年12月、崔南善任朝鮮總督府朝鮮史編修會的委員,由此,人們紛紛對其指責,韓龍雲甚至說:「崔南善在我心中已是亡故之人。」1939年出任滿州國長春建國大學教授。於建國大學的講座中說:「能拜訪悠悠古今幾萬年、茫茫東西數千里中的一大領域裡特殊的人文發展足跡,來到這道義之國,為新的文化建設做出一點貢獻,作為一個學者,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如果將精神醇化、擴張這個理想,那麼日本的建國精神就可以達到光宅天下、八紘一宇的大理想」,「也可以很容易地體會到滿洲國建國精神本來的樣子」「為了活在新的理想中,我想呼籲抓住舊的傳統」,似乎肯定了「滿洲國」的理念。[1]

1943年11月,崔南善出席了在東京舉行的大東亞會議。會議期間,崔南善對在日本留學的韓國學生發表了講話,稱英美「盎格魯-撒克遜」勢力是亞洲人民最致命的敵人,並敦促學生們盡其所能支持戰爭反對「盎格魯撒克遜人」,並表示沒有比為日本創造大東亞共榮圈而戰死更高的榮譽。崔在講話中盛讚日本帝國主義,並表示朝鮮被日本殖民是幸運的。崔南善還聲稱,最初的韓國文化與日本文化一樣是尚武的,但後來在中國的影響下變得「軟弱」。此外他表示,他的歷史研究已經確定日本人是韓國移民的後裔,韓國血統的武士保留了古代韓國文化的真實、尚武的本質等等。

1944年回到朝鮮,居住在京城城北區牛耳洞。把自己的家命名為「素園」,閉門不出。1949年,被李承晚政府以反民族行為處罰法逮捕,1950年6月韓戰爆發,長女被共產黨暴徒虐殺,三子漢儉失蹤,長子漢因死亡,17萬冊藏書亦被燒掉。曾一度在大韓民國國軍陸軍大學校任國史講義,但1955年4月起臥病在床。

1957年10月10日下午5時病逝、享年67歲。遺體被安葬在京畿道楊州郡溫水裡的先瑩。1959年在素園遺址上立了「六堂崔南善先生紀念碑」,上面刻有崔南善的一生和獨立宣言書中的一句話。2009年被被登錄在親日人名辭典中,2019年春川市的徐廷柱和崔南善詩碑被拆除並埋在地下。

評價 編輯

崔南善作為詩人和文學家,對朝鮮近代的新文學運動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在政治上則曾參與了三一獨立運動。但由於崔在1920年代之後逐漸接受泛亞主義,並在之後進一步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者,與日本當局合作甚密而評價不佳。並被認定為親日反民族行為者

注釋 編輯

  1. ^ 池明観 1987,第154頁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