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彬朝鮮語:주문빈,1908年9月23日—1944年10月16日),原名金成鎬朝鮮語:김성호),朝鮮族京兆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首個中共黨支部創始人,原唐山市工委書記,開灤礦工大罷工和武裝大暴動領導人,冀東地方委員會書記,冀熱邊特委常委和組織部部長,2015年8月入選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周文彬
本名金成鎬
性別
出生(1908-09-23)1908年9月23日
 大韓帝國平安北道義州郡
逝世1944年10月16日(1944歲—10—16)(36歲)
 中華民國熱河省豐潤縣楊家鋪
墓地 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民族朝鮮族
語言朝鮮語漢語
母校潞河中學
職業軍人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1908年9月23日,周文彬生於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郡獨立運動志士家庭,幼年隨家人入中國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創建通縣首個中共黨支部。1938年,周文彬在任中共唐山市工委書記期間,組織領導了開灤礦工大罷工和武裝大暴動,後帶領舉義隊伍加入冀東抗日聯軍,歷任冀東地委書記兼八路軍第一支隊政治部主任,冀熱察區黨委冀東區黨委組織部長,兼任豐灤遷抗日聯合縣縣委書記,冀熱邊特委常委和組織部部長等職,1944年10月16日在楊家鋪戰鬥中犧牲。

出身

編輯
 
潞河中學舊照

1908年9月23日,金成鎬出生於朝鮮平安北道義州郡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兄妹6人中排行第四,上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註 1][1][2]。他的父親金基昌是位韓國獨立運動志士,1911年12月在105人事件期間被捕,被流放至巨文島,一年後越獄流亡中國上海,幾經輾轉後定居今北京市通州區復興莊。之後,他讓人托信給家人。1914年,金成鎬的母親帶著幾個兒子來到北京與金基昌團聚[3]:2-6。不久,金家加入中國國籍[3]:10[4]:186[5][1]。1916年,金成鎬進入潞河小學學習,1922年升入通縣潞河中學[3]:11-13[註 2]

通縣首個中共黨支部

編輯

1925年6月25日,金基昌參加了京郊農民反帝示威遊行運動。同年11月,金成鎬與二哥金永鎬一起參加了北京推翻段祺瑞政府的「首都革命」。此後,金永鎬與北京大學中共組織取得聯繫,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金成鎬在金永鎬的介紹下也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金永鎬被李大釗派往黃埔軍校學習,後參加北伐戰爭。離別前,金永鎬給成鎬留下了創建潞河黨支部的任務。為避免校方的干涉和當時控制通縣的奉系軍閥的鎮壓,金成鎬先成立一個「社會主義科學學習小組」,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知識,對外稱「社會學學習小組」。首批組員包括張珍、康景新、宏慶隆和他的四第金祥鎬等十幾人。1927年夏,張珍、康景新、張樹棣、宏慶隆、金祥鎬等小組成員被發展成為中共黨員,後成立中共潞河支部。金成鎬任黨支部書記[3]:18-27[7]:9。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通縣建立的首個黨支部[1][2][8]

 
潞河中學平民夜校

1928年2月,潞河中學中心黨支部成立,金成鎬任書記。黨支部通過開辦夜校組織周邊工人學習文化和革命道理,並將黨組織擴展到通縣男師、女師兩校。同年4月,潞河中學學生自治會改選,校內奉系軍閥勢力制訂了候選人名單,試圖控制自治會領導權。金成鎬帶領支部黨員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最終使自治會領導權落在支部黨員手中。同年5月濟南慘案後,潞河中學中心黨支部成立了「反帝大同盟」,成功組織發動學生和一些市民參加抗日大遊行。1928年夏,金成鎬和其它支部黨員在畢業典禮結束後準備在家中舉行一個茶話會。由於有人告發他們是共產黨,金成鎬與康景新、張樹棣三人被軍警逮捕。三人在被審訊期間矢口否認是共產黨。由於缺乏證據,兩天後,在張珍的協調下,校方在社會輿論的支持下最終將三人救出。[1][2][8][3]:32-43[7]:9-14

地下黨

編輯
 
中共河北省委員會書記兼天津市委書記李鐵夫

中學畢業後,張珍和金祥鎬考入了燕京大學理學院,宏慶隆考進了輔仁大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金成鎬卻根據中共黨組織的安排,選擇放棄考大學,化名「周文彬」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為方便工作,他從通縣搬至北平海淀區,並開辦一個牧場,通過養羊資助弟弟和妹妹上學和黨組織活動經費。他與張珍和宏慶隆繼續保持著黨支部組織關係,經常把相關中共文件帶給張珍等人,通過他們分發給大學裡的學生。張珍因家裡經濟困難,被父親要求退學。周文彬聽說輔仁大學正在招一名免學雜費和膳食費的工讀生,就介紹他去考,使張珍得以在輔仁大學半工半讀完成學業[3]:49-60。1930年夏,由於大量共產黨員因左傾冒險運動被逮捕,周文彬的身份被暴露。多虧隔壁張大伯的幫助,他得以躲開特務的逮捕。此後,他被調往撫順煤礦從事工運工作。1932年年底,他返回北平。在他的倡議下,當時已畢業留校的張珍在輔仁大學成立了「化學社」和「科學生活」,培養、聚攏軍工方面的人才,研製炸藥防毒面具[3]:54-62

周文彬與另一位來自朝鮮的中共幹部河北省宣傳部長李鐵夫關係密切。1933年7月,李鐵夫被營救出獄後,對時任中共領導人王明的左傾錯誤進行了反省。1934年,他完成了十篇批判左傾錯誤思想的文章,得到周文彬和黨內其它人的支持。但他的文章在河北省機關報《火線》發表後,遭到中央駐北方代表的批判,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反黨份子」。周文彬作為「鐵夫的信徒」與李鐵夫一起被開除了中共黨籍。1936年4月,劉少奇主持北方工作後,兩人被平反。[3]:65-73[1][2]

開灤五礦同盟大罷工

編輯

1936年初夏,周文彬被李鐵夫推薦給中共冀東領導人李運昌,後被任命為唐山市工委書記。在唐山,他以維修收音機、寫字畫像為掩護,發展黨員,組建基層黨組織。1937年12月,中共在灤縣榛子鎮召開會議決定讓周文彬負責發動開灤工人罷工與暴動。1938年春,周文彬為更好地在礦工中開展工作,搬到唐山東郊趙各莊,在華東電料行作了一名電氣設備修理師。當時的開灤煤礦處在英國人的管轄下,已經進關的日本人也是想盡方法能夠占有該資源。開灤煤礦的礦工大多是來自各地的貧苦農民。他們以同鄉會「鍋伙」的形式各自組成幫派,各幫派之間很不團結,有時還會發生械鬥。周文彬到礦區後,廣泛團聚各幫派頭領,宣傳革命理念。礦山資本家發覺「鍋伙」變得越發團結強大,試圖挑撥幫派矛盾引發械鬥。但由於周文彬的調解,礦工門最終化解內部矛盾,共同將矛頭對準資本家。[3]:74-83[1][2]

 
節振國——周文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烈士[9]

1938年3月12日,趙各莊礦礦長陳甲三宣布將於16日實行井下記工制,工人每天要多花兩個小時在井上、井下兩個牌子房辦理7道計工手續。此舉引發礦工們的強烈不滿。周文彬藉機組織礦工抵制井下記工制。16日,礦工們都紛紛不領工牌。17日,礦工們開始砸毀牌子房。21日晚,周文彬在趙各莊北山溝組織礦工頭領開會商討策略,決定在22日下午1點罷工。22日下午1點,趙各莊礦罷工在節振國的帶領下首先爆發,隨後林西礦和唐家莊相繼宣布罷工。在東三礦罷工的帶動下,唐山礦和馬家溝礦也加入了罷工的隊伍,形成五礦同盟大罷工的局面。畏懼礦工的罷工氣勢,英國人試圖賄賂罷工委員會的劉青山和劉化亭來平息此次罷工。但在周文彬的領導下,礦工門很快就除掉了這兩個工賊。英國人此後又試圖聯合日本人鎮壓開灤罷工,但日本人擔心會引起抗日大暴動,對己不利,鑑於與英國人的矛盾,一直沒有發兵。5月4日,英國人與礦工在經過14次談判後,最終簽訂勞資協議16條。開灤五礦同盟大罷工勝利結束。[3]:84-96[10]:265-266[1][2]

開灤礦工武裝大暴動

編輯

開灤五礦同盟大罷工結束後,英國人聯合日本人報復領導罷工的礦工領袖。蔣振元、節廷秀等人被殺害,節振國在拒捕時受傷,王家義等11人被捕。1938年6月,宋時輪鄧華的冀東挺進隊進入冀熱地區,收復興隆等地。7月初,李運昌洪麟閣高志遠昌黎灤縣樂亭遷安遵化等縣發動有10萬餘人參加的冀東抗日大暴動,並與宋鄧挺進隊聯合成立抗日聯軍。抗日聯軍的到來給冀東工人極大鼓舞。周文彬積極籌備工人武裝暴動。日軍發現他的活動後,派大批便衣到華東電料行抓人。幸虧有內線提前提供情報,周文彬得以在電料行趙老闆的幫助下喬裝文具小販從特務的眼皮下走出電料行,後與李運昌在根據地會合。[3]:97-99[1][2]

1938年7月18日,周文彬和胡志發指揮2000餘名工人接應抗聯隊伍挺進趙各莊。在節振國的帶領下,工人們攻下了趙各莊警察所,繳獲槍枝彈藥,後占領了趙各莊煤礦和古冶車站。20日,日軍發兵鎮壓工人武裝隊。由於工人與日軍力量懸殊,武裝隊轉移到市郊。日軍撤退後,工人武裝隊重返趙各莊,後攻克了唐家莊,隊伍人數增至3000餘人。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工人武裝隊在轉移至北范各莊時被打散。周文彬率節振國隊伍500餘人轉移到榛子鎮與抗日聯軍會合。此後,這支隊伍被改編為抗日聯軍工人特務大隊。節振國任隊長。在周文彬的宣傳帶動下,有超7000名工人加入冀東抗日聯軍[3]:99-102[10]:266[1][2]

冀東抗日根據地

編輯
 
李運昌

1938年8月,冀東抗日聯軍八路軍四縱隊在遵化鐵廠會師,並召開「鐵廠會議」,決定建立冀察熱寧軍區統一領導隊伍,但在不久後的九間房會議又決定抗聯和四縱隊主力西撤去平西整訓,只留三支小支隊留守冀東。周文彬被任命為冀東地方委員會書記兼一支隊政治部主任和軍政委員會委員[5]:139[3]:109。隨著抗日隊伍主力的西撤,冀東抗日根據地遭到日軍大規模圍剿。為保存抗日力量,周文彬決定將隊伍「化整為零,隱蔽到各老百姓家裡」,得到大家支持,使兵力得到保存[3]:109-115。1939年7月,冀東地委改為冀熱察區黨委冀東區黨委,周文彬被任命為組織部長[3]:141

與此同時,西撤的抗日主力隊伍遭遇重挫,在李運昌的帶領下於1938年底返回冀東。1939年3月,周文彬在豐潤縣潘家峪組織冀東地委召開會議,將創建抗日根據地作為基本工作目標[3]:126-127。同年10月,豐灤遷抗日聯合縣政府成立,周文彬兼任縣委書記[4]:187[1]。同年11月至次年5月,日軍發重兵先後5次圍剿冀東抗日隊伍。李運昌和周文彬率部經過330次的戰鬥使以豐灤遷抗日聯合縣為中心的冀東抗日根據地得到鞏固。1940年1月,李運昌和周文彬在遵化縣閣老灣主持召開區黨分委會議,決定擴大抗日根據地的範圍。會後,李運昌率部開闢了魯家峪根據地,周文彬率部鞏固擴大豐灤遷,包森率部新辟盤山根據地,形成三區連成片的局面[3]:130-132[5]:140

1941年11月,日軍開啟了「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企圖借治安軍之力摧毀冀東抗日根據地。11月下旬,周文彬在熱河寬城縣王廠溝的冀東區黨分委會議上對形式作出判斷後,提出消滅治安軍的戰略。冀東抗日聯軍在治安軍還未站穩腳就發起了猛攻,先後作戰23次,以較少的傷亡殲滅治安軍5000餘人,繳獲大量槍枝彈藥和其它軍用物資,粉碎了日軍企圖通過治安軍「以華治華」的打算。[3]:167-174[1]

隨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不斷發展,各種抗日隊伍的規模發展到了一二十萬的規模。軍火供應成了問題。1940年初,周文彬開始帶著兩名警衛員用玻璃瓶、鐵皮、石頭等研製簡易手榴彈地雷等軍火,後又在潘家峪等地組建土兵工廠。1942年,周文彬去晉察冀軍區開會,特意拜訪負責軍區軍工工作的昔日老友張珍。他在軍區兵工廠參觀學習了十多天,準備回冀東後也建兩個正規的兵工廠,以實現根據地軍火的自給自足。張珍對他很支持,建議他給晉察冀邊區司令聶榮臻寫個報告,說是得到批准後,會派個專家組前往幫助。回到冀東後,周文彬建兵工廠的建議也得到了李運昌的支持,幫他寫了報告。很快張珍便派來專業技術人員幫助建立起冀東兵工廠,批量生產手榴彈、地雷和子彈等。1943年夏,冀東地委改為冀熱邊特委,周文彬任特委常務和組織部部長。1944年,冀東的中共黨員人數已達到近10萬人。[3]:132-149[5]:141[1]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周文彬墓

1944年10月16日,周文彬在豐潤縣張莊子村與來自豐潤、灤縣遷安的百餘名幹部開會討論減租減息和僱工增資運動的問題。由於10月15日夜一名八路軍偵察班班長被日軍俘虜沒能及時銷毀重要文件,周文彬等人在豐潤開會的情報被日軍截獲。10月16日,日軍派出裝備精良的獨八旅團2700餘人前來討伐,與駐豐潤1000餘人的綏靖軍將周文彬等800餘人團團包圍。周文彬帶領隊伍與獨八旅團展開周旋,最後被逼到楊家鋪村北馬頭山下。在突圍期間,周文彬中彈犧牲,時年36歲。楊家鋪戰鬥因武裝力量相差懸殊,800餘名中共幹部和士兵,僅有120餘人得以成功突圍[3]:210-231[11][12][13]。周文彬犧牲後冀東有人作詞《長相思》懷念他:「雲一村,樹一村,此日一家作比鄰,東風處處春。山招魂,水招魂,猶叫人人常憶君,年深情更深[14]:158

紀念

編輯
 
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內的周文彬和第一黨支部塑像

注釋

編輯
  1. ^ 金成鎬的姐姐在金家遷居中國前已嫁人,並未去中國。金成鎬的妹妹金信正在中國出生[1]
  2. ^ 金家四個兒子都曾就讀於潞河中學[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董順擘等. 试论冀东地区朝鲜民族抗日英雄周文彬. 《朝鮮•韓國歷史研究》. 2011, (0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張鳳雷; 趙秀玲. 抗日英雄周文彬与开滦工运(上). 《工會信息》. 2015年, (第8期).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李善雨; 郎炳信 趙孟起. 《周文彬》. 遼寧民族出版社. 1988. ISBN 7-80527-014-7. 
  4. ^ 4.0 4.1 政協唐山市委員會編. 《唐山名人》. 紅旗出版社. 1997. ISBN 7-5051-0198-6. 
  5. ^ 5.0 5.1 5.2 5.3 胡華主編;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21卷》.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5. 
  6. ^ 6.0 6.1 중국 대륙의 조선인 김성호를 아십니까?. 민족문제연구소. 2024-03-05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19) (韓語). 
  7. ^ 7.0 7.1 張珍著. 《张珍回忆录》. 兵器工業出版社. 2005. ISBN 7-80172-377-5. 
  8. ^ 8.0 8.1 马克思主义在通州的早期传播.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202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9. ^ 張鳳雷; 趙秀玲. 抗日英雄周文彬与开滦工运(下). 《工會信息》. 2015年, (第11期). 
  10. ^ 10.0 10.1 哈經雄等編著. 《中国少数民族英烈传 第1集》.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 ISBN 7-5622-0395-4. 
  11. ^ 杨家铺战斗. 唐山黨史網. 2022-06-06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2. ^ 杨家铺惨案,抗战时期八路军损失最大的一场战斗.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20-05-25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3. ^ 杨家铺烈士陵园. 唐山黨史網. 2023-09-26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4. ^ 唐山市地方志辦公室編. 《乡愁与记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唐山印记》. 新華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166-6162-8. 
  15. ^ 潞河中学党总支和团委举行纪念通州区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周文彬诞辰110周年活动. 潞河中學. 2018-09-21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6. ^ 红色印记盖满“最美校园”. 勞動午報. 2019-09-21. 
  17. ^ 北京红色旅游景点推荐,红色游通州走起.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宣傳中心. 2019-07-30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8. ^ 继承先烈遗志 凝聚奋进副中心力量 通州区开展2022年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 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 [202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19. ^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中共石家莊市委黨史研究室. 2018-08-27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6). 
  20. ^ 铜像瞻仰区.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202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21. ^ 孫峻亭主編. 《中国革命烈士园林》. 北京出版社. 1993. ISBN 7-200-02119-9. 
  22. ^ 烈士名录. 冀東烈士陵園. [2024-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9). 
  23. ^ 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國政府網. 2015-08-24 [202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