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跳黄河

八百壮士跳黄河或称八百冷娃楞娃[1][a]跳黄河,是指在1939年6月对日本作战的中条山战役中,八百名十六、七岁的陕西籍国民革命军战士,弹尽粮绝后跳黄河自杀的事迹。此事并未载于中华民国国军任何战史纪录,其真伪在中国大陆地区亦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八百壮士跳黄河”是信史,甚至有媒体还采访到一名事件的亲历者[2];也有人认为“八百壮士跳黄河”是艺术创作,并不是真实历史。[1][3]

2011年,在山西省芮城县陌南镇建有“中条山抗日英雄 跳黄河殉国纪念碑”。报道称是为纪念中条山“八百壮士跳黄河”的事迹[4]

2015年6月,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将“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与“八百壮士跳黄河”混为一谈且推脱责任,引起台湾媒体广泛批评。

背景

编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即开始了抗战主力之争。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事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被迫迁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传中,对于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华民国国军及领导人蒋介石抗日战争中的评价,通常是“消极抗战、积极剿共[5]”。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通常称为“中流砥柱[6]”。

中华民国政府兴建的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性建筑物在1949年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被用于它途。进入1980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部分遭到破坏的国军将士墓葬和纪念性建筑,如国殇墓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坊等。

中国大陆普通民众中,有赞扬国民革命军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舆论观点,甚至被认为“拔高国军战绩,到神话的地步[7]”。反对者则有用“钓鱼文”来反讽(参见国军52军浴血诺曼底)。在网络流传的“八百壮士跳黄河”中,一直以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典型宣传的狼牙山五壮士则成为对比对象,八百壮士有着比狼牙山五壮士更高的评价。

考证

编辑

八百壮士跳黄河之说,最早是因作家陈忠实在2004年9月4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后来为历史小说立马中条》正式出版时的。陈文引述了书中第17章:“血祭黄河”的情节,称1939年6月6日,日军进攻中条山西北军防御阵地,经过一番激战后,有800名士兵不愿被俘虏,选择跳入黄河之中;而陈文之中又称曾与该部小说的作者之一谈论过此事的细节[8]。2005年7月,《南都周刊》的一位记者采访了陈文之中所提到的作者张君祥。张称,800名壮士集体跳黄河自尽,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塑造的”,而800人的数字,是战后第四集团军在河滩捞起了800多具尸体[9]

不过,一位中国大陆学者张恒则坚称壮士跳黄河之事确实存在。他花费数年在当地访查,并根据受访者的记忆与说法,认为若并入前后各日计算,当年跳河而死的士兵绝对不只800人,可能达数千人[10]

中国知名企业家潘石屹的祖父潘尔燊,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六期。任165师九八六团上校团长,于1941年5月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为掩护全军5万余官兵的撤退,率部在张店镇固守,2300多名勇士在撤离阵地时只剩7人。长子潘钟麟在战役中也壮烈殉国。据潘石屹在微博上曾经自述大伯潘钟麟是掉进黄河。[11]

日方纪录

编辑

由于两岸战史均未有陈文之中所谓1939年6月6日战役的记载,目前仅能参照当时日军的战报。而日方的纪录,也未将1939年6月6日在该地的战斗单独列出。其属于该年“十号作战[12]”(或五台作战,昭和14年5月8日至6月25日[13])下的“第二期肃清扫荡战[14]”下的“陌南镇及平陆附近歼灭战[15]”的其中一天;并且在相关战报中,也未述及中国人跳河的记载,而是有众多“敌兵”被“皇军”包围压缩驱赶到黄河边,最后用“机枪”扫射,“大部歼灭”于河畔[15];且由于被中国人“遗弃尸体累累”,导致日军人、马“饮水困难”;此外,日军各主力部队分别俘虏了多名官兵,其中最高阶的是团长“郑培元[14]。日方在战斗中还炮击炸毁了灵宝铁道桥,其自称炮击精度达到50%[15];另外,发现被遗弃尸体众多的日期也不是陈文所写的6日,而是7日以后[14]

至6月6日的记载

编辑

根据日方其战前的谍报资料,当时在此区域的部队有陈硕儒指挥的177师主力,与17师、35师、47师,合计约2万;王镇华、孔从周的独立46旅及47旅,其兵力合计亦为2万,先前已经数次“讨伐”此区的部队,造成其极大损害,但由于其躲避追捕的方法巧妙,故未能根绝;此区部队的老、幼杂兵甚多,装备与士兵素质亦不佳,但抗日意识旺盛[15]:6。此区主要“妨碍”治安工作的是177师,与杨子良、杨振芳指挥的游击队,并且会跟盘据在稷王山的敌军相互呼应,是地域警备上的祸根[15]:2[b]

6月3日,高桥与关的两个旅团,已经消灭了平陆张店镇的敌军[15]:8;6月4日20时,奉第20师团5月26日命令,各队开始往解县集结。此前,山口集成飞行队已协力将黄河对岸的敌炮兵阵地肃清[16]:83;主力藤室大佐的部队6月5日起,开始扫荡解县至陌南镇的沿道敌军。6月6日1时30分,开始占领陌南镇两端的高地;3时30分占领完成,6时30分,开始由高地向下射击[15]:16。由于没有预想中的激烈抵抗,故分兵至陌上村再占领北侧阵地[15]:18;11时,藤室部队已经进入陌南镇建立队本部,并且将败走的敌军压迫到黄河边消灭;葛赵村与周围的敌军也已一并包围后彻底扫荡,协力部队也将大沟村至大沟南侧地区的敌军压迫至黄河边“彻底坏灭”[16]:91;18时,联队长抵达本部,下令炮击仍在黄河左岸的敌军[15]:21;20时之前,在炮兵协力下,包括枣树巷与道东村周围地区的敌军,也同样被压迫至黄河边消灭,旅团司令部在陌南镇设置完成[16]:97[c]

中方兵力配置与行动

编辑

被俘虏的郑培元,向日方详细的交代了当时中方的部分兵力配置。177师与独立46旅的总兵力约为1万,而日军步兵78联队第一大队6月5日至10日间,共俘虏了将校级9人,士官级129人,士兵84人;而随同郑培元一起被俘虏的官兵,其中有54人向日军投降。第一大队所发现的被遗弃尸体大约500具(未清点),第一大队自身有6人战死,23人受伤[14]:1001
第一七七师:师长陈碟儒[d],直属单位有工兵营、炮兵连、骑兵连、特务连、辎重营。

  • 529旅:旅长杨如天
    • 1057团:团长陈衣卒
    • 1058团:团长贾某[e]
  • 530旅:旅长任运章,规模同529旅
    • 1059团:团长孙傑生
    • 1060团:团长高真初,兵力700至800人之间

独立第46旅738团:团长郑培元,直属单位有:

  • 步炮连:87人 轻迫4
  • 通信班:42人
  • 一营:
    • 营部:20人,lg2[f]6
    • 一连:106人
    • 二连:106人
    • 三连:106人
    • MG连:82人 MG4
  • 二营:编制同一营
  • 三营:(缺),自下陕西省募兵中

而投降的师团副官向日方坦承,第一日(6月6日)时,177师在须头村,预定第二日往平陆地区移动;因第二日时遇上了出击的日军而措手不及,而改往西移动;但又碰到了向西出击的日军,此时部队支离破碎,师部此后下落不明[14]:1002。第一日时,177师原本要前往山上增援夺回阵地,但为时已晚,交战时全线崩溃,紧急往平陆地区退却,而日军已经遮断全部退路,最后只好由窑头村往右逃至黄河边;而师部在8日正午左右告知有3000人战死、伤,其后即失去联系,副官告诉日方,传闻师长从平陆东北方的谷地逃走[14]:1003

郑培元还向日方上交了“感想文”。首先,他感谢皇军对投降者的优待;其次,他抱怨抗战将领只能听从上官的强制命令,无怪乎战必败;第三,日本支那一强一弱明显,胜败已分;第四,皇军圣战的目的是为了世界和平,与防止东亚被赤化[14]:1005。第五,日支提携是东洋的真和平基础,日支停战则世界永久和平,他已有为了皇军添力的觉悟;第六,日军战术巧妙,我军虽知道由解县集结,但不知第二天早上就发动攻击,以致全线一齐崩溃;而日军追击至山下时又无对应处置,最后我军左来右往间被歼灭。他更告诉日方,虽然昨(9日)一天之中日军就消灭3000名敌人,但还有3000人自平陆以北地区遁走;第七,支那军的缺点就是战法呆滞不知变通,只会呆然防守阵地[14]:1006;第八,中央对我军的军需费太过苛刻,以致我军得向当地住民强制征收,武器使用陕西省共产军的装备;第九,日支事变后支那军还要再败,蒋介石前途黯淡[14]:1007

中国大陆对此事的艺术创作及纪念

编辑

陕西省的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仇一凡,在2012年至13年创作泥塑《立马黄河》[17],曾被山西省抗日历史博物馆预定收藏。[18]。2015年,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安创作国画《八百壮士跳黄河》,同时以9.18米的长度纪念“九一八事件[1]

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八百壮士跳黄河”为原型创作《中华士兵》,2015年8月试演[3]

相关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冷娃、楞娃陕西方言词汇,用以形容男青年,一般含褒意。
  2. ^ 日方战报中,并未将6月6日的陌南镇战斗单独列出,而是其平陆周围地区扫荡战的一部分;而综合日方战报中,陌南镇的战斗最多不超过七小时即已结束,当日中午以前,日军便已攻下该镇并设立指挥所,故日方反而是详写了6月6日以后的激战。而陈文描述的6月6日“战役”,在日方记录中,仅为当时日军一系列扫荡战的其中一个片段,综合来源参照亦仅得数行叙述,所以本文另外摘入6日前的经过。
  3. ^ 综合日方参战部队战报,有中国人大量遗弃尸体的记载。如炮兵26联队发现20至数十具尸体,步兵78联队目击约500,在张店镇发现“数千”被中国人遗弃的尸体,抛弃的武器弹药“不能计数”,不过都是在6月7至10日先后发现,且都不是在黄河边;而参谋本部记载的真正交战日期是6月7日和8日,中国人交战兵力是1400,都与6月6日不符合,故略过未摘。
  4. ^ 参照其他战报,应为陈“硕”儒,此处原字照录。
  5. ^ 表示只知姓贾。
  6. ^ 原字照录。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记者:母家亮摄,责任编辑:刘欢. 《八百壮士跳黄河》在西安创作完成(图片). 陕西传媒网,来源:陕西日报. 2015-05-30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简体中文). 
  2. ^ “八百壮士跳黄河”中唯一在世者.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1). 
  3. ^ 3.0 3.1 中国国家话剧团以传言“八百冷娃跳黄河”为材料出品原创大戏. 观察者网. 2015-08-25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4) (简体中文). 
  4. ^ 记者:董应赞. 中条山跳黄河八百壮士纪念碑圣天湖畔落成. ,来源:三晋都市报2011年4月6日报道. 2012-04-17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简体中文). 
  5. ^ 松江河镇关工委. 历史的见证和启示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抚松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来源:抚松县人民政府. 2015-08-12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5) (简体中文). 
  6. ^ 胡德坤.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人民网,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3日07版. 2015年7月23日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5日) (简体中文). 
  7. ^ 钓鱼文“国军血战诺曼底”登上湖北高考模拟题 网友:侮辱考试严肃性. 观察者网. 2014-04-20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1) (简体中文). 
  8. ^ “八百国军投黄河”之真假. 腾讯网.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1) (中文(中国大陆)). 
  9. ^ 谢海涛. 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 南都周刊. 2009-03-26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10. ^ 张亚利. 1939年中條山保衛戰︰800陝西冷娃跳黃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2014-11-18 [201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 ^ 潘石屹. 清明节,我来到大伯墓前,给他的墓上捧了一筐新土。这是一座空坟,大伯潘钟麟在中条山抗战时阵亡了,没有找到尸首,村上与他一起当兵的回来说,大伯掉进黄河了。三叔说:你大伯没儿没女,你来多给他烧些纸钱,他就不受穷了。. 新浪微博. 2015-04-19 [2016-10-25]. 
  12. ^ 参谋本部. 支那事変ニ於ケル主要作戦ノ梗概. 1940年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9
  13. ^ 第37师団. 附表第1 師団作戦討伐綜合成果表 自昭和14年5月16日至昭和15年7月31日. 1940年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步兵第七十八联队. 第14 第2期粛清戦 自昭和14年5月26日至昭和14年6月27日.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野炮兵第26连队. 陌南鎮及平陸附近殲滅戦戦闘詳報 (第16号) 昭和14年6月4日~14年6月10日 野砲兵第26連隊(1). 1939年6月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日语). 
  16. ^ 16.0 16.1 16.2 野炮兵第26连队. 藤室部隊命令. 1939年 [2015-06-23] (日语). 
  17. ^ 泥雕艺术家仇一凡临终留遗愿给《立马黄河》找个家. 新华网,来源:西安新闻网. 2014-12-18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3) (简体中文). 
  18. ^ 党华智. 为了咱老陕壮烈殉国的“八百名冷娃”. 华商网. [2015-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5) (简体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