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榜眼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取科举榜眼114名。清朝榜眼的官衔品级达到三品以上的比例为40.3%,三品至六品则是43%,七品官则是16.7%。而这是因为当榜眼及第时,皇帝便会授予其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因此清代榜眼的仕途起步便是七品官。

列表

编辑
西历 中历 姓名 生卒年 籍贯 最高职位 备注
1646年 顺治三年 吕缵祖 1598年-1655年 直隶省河间府沧州 从四品·弘文院侍讲学士[1]
1647年 顺治四年 程芳朝 1611年-1676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 正三品·太常寺卿 加科、曾任册封安南国王正使
1649年 顺治六年 熊伯龙 1627年-1669年 湖北省汉阳府汉阳县 正三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2][3]
1652年 顺治九年 折库纳 -1676年 满洲镶蓝旗 正三品·兵部督捕左侍郎[4]
1652年 顺治九年 张永祺 直隶省大兴县
原籍江南省常州府宜兴县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5] 汉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查亲 满洲 从五品·刑部员外郎 满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戴王纶 直隶省河间府沧州 正四品·江西督粮道道员 汉榜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孙一致 1619年-1693年 江苏省淮安府盐城县 从四品·侍读学士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华亦祥 江苏省常州府无锡县 从四品·弘文院侍读学士 加科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李仙根 1621年-1690年 四川省潼川州遂宁县 正三品·户部右侍郎 曾任宣谕安南使臣,著《安南使事纪要》
1664年 康熙三年 李元振 1637年-1719年 江苏省归德府柘城县 正三品·工部左侍郎
1667年 康熙六年 张玉裁 1639年-1674年 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 正七品·翰林内国史院编修
1670年 康熙九年 孙在丰 1619年-168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 正三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王度心 1645年-1723年 江苏省松江府娄县 正二品·户部尚书[6]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胡会恩 ?年-1715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 正二品·刑部尚书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孙卓 1655年-1683年 安徽省宁国府宣城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册封安南国王副使,路上暴病而卒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吴涵 ?年-1709年 浙江省嘉兴府崇德县 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7]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陈元龙 1652年-1736年 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 正一品·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海宁陈氏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查嗣韩 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吴昺 安徽省滁州直隶州全椒县 正六品·翰林院侍讲、湖广学政[8] 原取吴昺为状元,但因康熙帝戴有祺书法而取戴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顾图河 1653年-1706年 江苏省扬州府江都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湖广学政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严虞惇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正四品·太仆寺少卿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季愈 江苏省扬州府宝应县 正五品·詹事府庶子、广东学政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赵晋 -1713年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辛卯科场案问斩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吕葆中 -1707年 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一念和尚案牵连、曾静案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戴名世 1653年-1713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南山案被斩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沈树本 1671年-1743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从六品·詹事府赞善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任兰枝 1677年-1746年 江苏省江宁府溧阳县 从一品·礼部尚书 恩科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缪曰藻 1682年-1761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从五品·司经局洗马、广东肇高学政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张廷璐 1675年-1745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 从二品·礼部左侍郎 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第三子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之弟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吴文焕 1688年- 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 正五品·湖广道监察御史[9]
1723年 雍正元年 戴瀚 1686年-1755年 江苏省江宁府上元县 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南书房行走 恩科
1724年 雍正二年 王安国 1694年-1757年 江苏省扬州府高邮州 从一品·吏部尚书、兼管工部尚书
1727年 雍正五年 邓启元 -1733年 福建省永春州德化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1730年 雍正八年 沈昌宇 1700年-1744年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广东肇高学政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田志勤 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 从五品·翰林院侍讲
1736年 乾隆元年 黄孙懋 1700年-1744年 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 从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737年 乾隆二年 林枝春 1714年-1779年 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 恩科
1739年 乾隆四年 涂逢震 1701年-1759年 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 从二品·工部左侍郎
1742年 乾隆七年 杨述曾 1698年-1767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赏给四品职衔)
1745年 乾隆十年 庄存与 1698年-1767年 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 从二品·礼部左侍郎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陈柟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饶学曙 1720年-1770年 江西省建昌府广昌县 从五品·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范棫士 1710年-1769年 江苏省松江府华亭县 正四品·工科掌印给事中 恩科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王鸣盛 1722年-1798年 江苏省苏州府嘉定县 从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其作《十七史商榷》,为“清代史学三大名著”之一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梅立本 安徽省宁国府宣城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诸重光 1721年-1770年 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 从四品·辰州府知府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胡高望 1725年-1805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从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 恩科。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为状元。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沈初 1735年-1799年 浙江省嘉兴府平湖县 从一品·户部尚书、军机大臣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姚颐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 正三品·甘肃按察使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徐天柱 1734年-179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王增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正六品·怀庆府通判 恩科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孙辰东 1736年-1780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横河孙氏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汪镛 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 从三品·光禄寺卿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蔡廷衡 1747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 从二品·甘肃布政使 原应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试卷无法拆封见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为状元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江德量 1752年-1793年 浙江省仪征卫 从五品·江西道监察御史 恩科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陈万青 -1795年 浙江省嘉兴府石门县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邵瑛 1739年-1818年 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孙星衍 1753年-1818年 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 正四品·山东督粮道道员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汪廷珍 1757年-1827年 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从一品·太子太师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洪亮吉 1746年-1809年 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恩科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陈云 直隶省顺天府宛平县 从四品·庐州府知府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莫晋 1761年-1826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从二品·总督仓场户部侍郎(仓场侍郎 恩科
1796年 嘉庆元年 汪守和 1764年-1836年 江西省饶州府乐平县 从一品·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经筵讲官
1799年 嘉庆四年 苏兆登 1768年-1847年 山东省武定府霑化县 正三品·福建按察使 其子苏敬衡为道光十六年(1837年)探花,时称“父子二鼎甲”
1801年 嘉庆六年 刘彬士 1770年-1838年 湖北省汉阳府黄陂县 从二品·刑部左侍郎、署理刑部尚书 恩科
1802年 嘉庆七年 李宗昉 1779年-1846年 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 从一品·礼部尚书
1805年 嘉庆十年 徐颋 -1823年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 从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谢阶树 -1826年 江西省抚州府宜黄县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廖金城 1784年-1865年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 从一品·太子少保、工部尚书 恩科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吴毓英 1783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从五品·刑部员外郎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祝庆蕃 1777年-1853年 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固始县 从一品·礼部尚书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凌泰封 1783年-1855年 安徽省凤阳府定远县 从四品·杭州府知府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杨九畹 1784年- 浙江省宁波府慈谿县 正四品·广东南韶连道道员 恩科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许乃普 1787年-1866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从一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擅长书法,为“同光四家”之一
七个兄弟中有三个进士、四个举人,因此被时人称为“七子登科”
1822年 道光二年 郑秉恬 1783年- 江西省瑞州府上高县 正七品·曲沃县知县 恩科
1823年 道光三年 王广荫 1783年-1852年 江苏省通州 从一品·工部尚书
1826年 道光六年 贾桢 1797年-1874年 山东省登州府黄县 正一品·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1829年 道光九年 钱福昌 1801年- 浙江省嘉兴府平湖县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朱凤标 1800年-1873年 浙江省绍兴府萧山县 正一品·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恩科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曹履泰 1790年-1861年 江西省南康府都昌县 正四品·广东惠潮嘉道道员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曹联桂 1803年-1854年 江西省南昌府新建县 从四品·衡州府知府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何冠英 1801年-1861年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 正三品·贵州贵东道道员、兼总办粮道事务(赏按察使衔及二品顶带)、署理贵州巡抚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金国均 1814年- 湖北省汉阳府黄陂县 从四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冯桂芬 1809年-1874年 江苏省苏州府吴县 三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三品衔)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龚宝莲 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 正三品·詹事府詹事、广东学政 恩科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周学濬 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 正五品·山东道监察御史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金鹤清 1821年-1859年 浙江省嘉兴府桐乡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在南书房行走 恩科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袁绩懋 1818年-1858年 直隶省顺天府宛平县 正三品·署理福建延建邵道道员(按察使衔)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许其光 1827年- 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 从四品·思恩府知府
1852年 咸丰二年 杨泗孙 1823年-1889年 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 正四品·太常寺少卿 恩科
1853年 咸丰三年 吴凤藻 1828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正五品·陕西道监察御史
1856年 咸丰六年 孙毓汶 1833-1899年 山东省济宁州 从一品·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军机大臣
1859年 咸丰九年 孙念祖 1829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从四品·镇远府知府
1860年 咸丰十年 林彭年 1815年- 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 从四品·镇远府知府 恩科
1862年 同治元年 何金寿 -1882年 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 从四品·扬州府知府
1863年 同治二年 龚承钧 1833年- 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正五品·四川道监察御史 恩科
1865年 同治四年 于建章 -1874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山东学政
1868年 同治七年 黄自元 1837年-1918年 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 从四品·宁夏府知府
1871年 同治十年 高岳崧 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 正五品·长安州知州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谭宗浚 1846年-1888年 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 正四品·云南粮储道道员
1876年 光绪二年 王赓荣 1841年-1895年 山西省朔平府朔州 三品·浔州府知府(三品衔) 恩科
1877年 光绪三年 余联沅 1844年-1901年 湖北省汉阳府孝感县 从二品·湖南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 签定《东南保护约款
1880年 光绪六年 曹诒孙 湖南省衡州府茶陵县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陕西学政
1883年 光绪九年 寿耆 1859年- 满洲正蓝旗 从一品·理藩部大臣 清朝宗室和硕恭亲王、安北大将军常宁七世孙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邹福保 1852年-1915年 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从五品·翰林院侍讲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李盛铎 1859年-1934年 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 从二品·山西布政使、兼署山西巡抚
中华民国参议院议长,署理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文廷式 1855年-1904年 江西省袁州府萍乡县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官 恩科;政坛“清流派”领袖之一,光绪“帝党”重要人物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吴士鉴 1868年-1933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10]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尹铭绶 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 正三品·山东按察使
中华民国大总统府机要秘书
恩科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喻长霖 1857年-1940年 浙江省台州府黄岩县 四品·硕学通儒议员、资政院宪政会咨询(四品衔) 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骧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正值甲午战争之际,光绪帝深受感动,遂提骆成骧为状元,喻长霖为榜眼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寿田 1870年-1935年 湖南省桂阳直隶州 从五品·刑部员外郎
中华民国湖北省民政长,总统府内史监内史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左霈 1875年-1936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 四品·丽江府知府
中华民国《蒙藏报》总编纂,清华学堂历史、国文教师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朱汝珍 1870年-1943年 广东省广州府清远县 二品·翰林院编修(二品衔)
中华民国香港大学教授
恩科、其作《词林辑略》


各省统计

编辑
省份 人数
八旗 3
直隶省 7
江苏省 26
安徽省 7
江西省 10
浙江省 30
福建省 6
湖北省 5
湖南省 5
河南省 1
山东省 6
陕西省 1
四川省 1
广东省 4
广西省 1
山西省 1
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省台湾省 0

生涯品级

编辑
清朝榜眼品级
官衔品级 人数 比例 比例
一品 16 14% 三品以上官衔
40.3%
二品 15 13.2%
三品 15 13.2%
四品 31 27.2% 三品至六品官衔
43%
五品 15 13.2%
六品 3 2.6%
七品 19 16.7% 七品官衔
16.7%

相关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三》:“吕缵祖,字峻发,号修祉,沧州人。顺治丙戌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历官弘文院侍讲学士。”
  2. ^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 701004657号
  3. ^ 《清史稿》:“学士,汉洲六人,汉四人。初制,满员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五年,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雍正八年,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4. ^ 《清史稿》:“左、右侍郎,初制,满洲、汉军二品,汉员三品。顺治十六年改满侍郎三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正三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二品。各部同。”
  5. ^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六》:“张永祺,字尔成,大兴籍宜兴人。顺治壬辰一甲二名进士,授编脩,历官大理寺少卿。有《金滩倡和诗》。”
  6. ^ 《清史稿》:“ 吏部尚书,初制,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六年改满尚书二品。康熙六年复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从一品。各部同。”
  7. ^ 《清史稿》:“都察院左都御史,初制,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六年并改二品。康熙六年仍升满员为一品,九年并定正二品。雍正八年升从一品。”
  8. ^ 《清史稿》:“侍讲,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从五品。宣统元年升从四品。”
  9. ^ 《清史稿》:“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初制,满洲、汉军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七品。康熙六年升四品,九年复为七品。雍正七年,改由编、检、郎员授者正五品。由主事、中、行、评、博授者正六品。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
  10. ^ 《清史稿·志九十》:“侍读、初制正六品。雍正三年升从五品。光绪二十九年升正五品。宣统元年升从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