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献纶(?—1879年),芝岑筱涛江西新建人,清朝官员。[1]

夏献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接替潘骏章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驻扎于淡水厅[2],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统治者。[3]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沈葆桢来台处理相关事务,夏即为居中协调官员之一,并于开山抚番时被指派开辟通往后山的中路(即今八通关古道,由彰化林圯埔(今南投县竹山镇)至璞石阁(今花莲县玉里镇),共计265)。[2]光绪五年(1879年)卒于任。[3]

同治十三年(1874年)季夏,夏献纶与张斯桂途经台湾基隆市仙洞岩,留下“海外洞天”四字碑刻。[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全臺前後山輿圖,南部局部. www.smcbook.com.tw. [2024-06-26]. 
  2. ^ 2.0 2.1 2.2 叶玉雯. 〈基隆百年仙洞巖寺-日本宗教的並存與演化〉.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产业与海洋文化》 (新北市: 博扬文化). 2019-01: 页249–250. ISBN 9789867127280 (中文(台湾)). 
  3. ^ 3.0 3.1 刘宁颜 (编). 《重修臺灣省通志》. 台中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4 (中文(台湾)). 
前任:
潘骏章
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1872年上任
继任:
周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