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友(1136年—1188年),字与政,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世称说斋先生。

生平

编辑

邃于经学,通性命之理[1],绍兴辛未(1151年)进士,复中宏辞科,判建康府。历知信州、台州,颇有政声,是宰相王淮的亲家。倡经制之学,为“金华学派”创始人,学术思想上同陈亮叶适最为同调。宋淳熙壬寅(1182年),朱熹于七月十九日至九月,先后六次给宋孝宗皇帝上奏状,弹劾唐仲友,要求严惩贪官污吏[2][3]。朱熹在《按唐仲友第一状》,斥道:“知台州唐仲友催督税租,委是刻急……急于星火,民不聊生。”;《按唐仲友第三状》中指责其“百端阻节搜检,生出公事不可胜计”,前后列举唐仲友八大罪项。[4]朱熹并且逮捕官妓严蕊,试图屈打成招,[5]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后来,事件闹到皇帝耳里,认为是“秀才争闲气”,吏部尚书郑丙亦称朱熹“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6]遂将朱熹调任,此案转由岳飞后人岳霖处理,严蕊无罪开释。[7]仲友后来不复出仕,益致力于著书教育。其学“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宋元学案·说斋学案》)。并认为“圣人之传道必以心,其端则始于至诚力学。后世求其说而不得,流入释、老。以为道者当超诣顿解,径进于圣人之域,相与用心不可测度之地,而学问修为之功几于尽废,捕风捉影,卒无分毫之得。”

全祖望将唐仲友所为经制之学与吕祖谦兄弟的性命之学、陈亮的事功之学相提并论,全祖望说:“干、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学起,而说斋(指唐仲友)则为经制之学”(《宋元学案·说斋学案》)。著述颇富,主要有《方经解》、《诸史经义》、《愚书》、《帝王经世图谱》等[8][9][10]

家庭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金华耆旧补》卷十九谓:“仲友邃于经学,通性命之理,下至天文地理、兵农、礼乐刑政、阴阳度数、郊社学校、井地封野,探索考订,体该本末,一一可见诸用。”
  2. ^ 《金华征献略》载:唐仲友“政声烨然,为同官高文虎所忌,谗于提举刑狱朱熹,劾罢。”
  3. ^ 《四朝闻见录》上乙《洛学》记曰:“淳熙间,考亭以行部劾台守唐氏,上将置唐于理。王(准)与唐为姻,乃以唐自辨疏与考亭章俱取旨,未知孰是。王但微笑,上固问之,乃以朱程学、唐苏学为对,上笑而缓唐罪。时,上方崇厉苏氏,未遑表章程氏也,故王探上之意以为解。”
  4. ^ 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罪名还有“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等。王先谦黎庶昌《古逸丛书》叙目:“影宋台州本《荀子》二十卷。朱子按唐仲友为一重大公案。其第四状云:‘仲友以官钱开《荀》、《扬》、《文中子》、《韩文》四书,贴黄云“仲友所印四子”,曾送一本与臣。臣不合收受,已行估计价值,还纳本州军资库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谓:“朱子劾唐仲友一重公案,世固鲜有知之者。淳熙八年,唐仲友守台州,领公使库钱刻《荀子》、《扬子》二书,为朱子所弹劾。”
  5. ^ 周密《齐东野语》称:“两月之间,一再受杖,委顿几死”。
  6. ^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7. ^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亦称:“夫唐宋之时,士大夫宴会,得以官妓承值,征歌侑酒,不以为嫌。故宋之名臣,多有眷怀乐籍,形之歌咏者,风会所趋,贤者不免。仲友于严蕊事之有无,不足深诘。”
  8. ^ 王虎义说:仲友“所著书有《六经解》、《九经发题》,《经史难答》、《孝经解》、《愚书》、《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天文地理详解》、《故事备要》、《词科集录》、《宣公奏议解》、《典丽赋》四十卷,其后诸孙怀敬集其杂文为《悦斋文粹》。”(《金华征献略》卷四《唐仲友》)
  9. ^ 《金华耆旧补》卷十九谓仲友“著书有《六经解》、《九经发微》、《孝经解》、《经史难答》、《十七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乾道秘府群书录》、《政事备要》、《陆宣公奏议解》、《悦斋文粹》及天文地理等辨约八百余卷。”
  10. ^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六十中记仲友著作有《六经解》一百五十卷、《孝经解》一卷、《九经发题》一卷、《诸史精义》百卷、《陆宣公奏议解》十卷、《经史难答》一卷、《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八十三卷、《天文详辩》三卷、《地理详辩》三卷、《愚书》一卷、《说斋文集》四十卷,尚有《故事备要》、《辞科杂录》诸种,而其尤著者曰《帝王经世图谱》十卷。

参考书目

编辑
  • 道光《金华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