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かくしん)是日本政治中的常用術語,可譯作改革、進步。就其字面意義而言,意味着創新,將現有的東西改變為看起來更合適的東西。

簡介

編輯

這一術語在日本二戰前和二戰後的涵義有較大區別。戦前,日本的右翼勢力被稱為「革新派」、「革新官僚」、「革新右翼」等。戦後,日本社會黨和日本共産黨等左翼勢力被稱為「革新政黨」、「革新勢力」、「革新統一」、「革新自治體」等。

傳統政治學認為,革新與左翼、社會主義、共産主義或社會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相關聯。

類似的術語還有改革和創新(新機軸;イノベーション)。

革新有時也作為英語中進步主義(progressive或progressivism)的日語翻譯。[1]

歷史

編輯

二戰前的革新勢力指的是1930年代後半所謂「革新官僚」,他們主張向着國家統制和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的改革。此外、右翼中一些保守主義思想家,熟悉日本國學,受到社會主義思潮影響,形成了一個信奉國家社會主義的「革新右翼」群體。[2]

戰後,革新一詞被重新定義。1955年11月15日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合併為自民黨,史稱「保守合併」,形成55年體制。 現實政治舞台上的「革新」一詞,與日本社會黨和日本共產黨共同支持的美濃部良吉在1967年東京都知事選舉中與時任知事蜷川虎三的選舉有關。當時,「革新自治體」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

1971年的統一地方選舉,在社會黨和共產黨的共同努力下,各地都誕生了新的革新派領導人,包括東京的美濃部和橫濱的明日方,大阪的黑田良一,川崎的伊藤三郎。在都道府縣議會選舉中,日本共產黨獲得的席位超過新公明黨和民社黨。1972年大選,共產黨一躍成為第二大在野黨。 除了統一地方選舉期間,在埼玉、滋賀、岡山、香川等都道府縣,以及名古屋、神戶等政令指定市,革新派人士也當選了。 這一結果使公明黨的戰略發生了變化,甚至一度主張廢除日美安保條約。「革新」一詞是根據對大公司對安全條約和污染問題的監管態度來衡量的,這在當時是一個問題。

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在地方政治方面,「革新自治體」政府政策基礎是通過提高福利來穩定民政,由於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地方政府稅收不穩定,變得困難重重。一些地方政府陷入了導致財政崩潰的境地,「革新自治體」地方政府難以為繼。 此外,1980年1月,社會黨與公明黨的政府協議明確表示,日本共產黨將不被納入政府談判範圍。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以朝日新聞為首的每日新聞、中日新聞等自由派大眾媒體,用「革新」一詞來指代左翼力量。與之相對,產經新聞等保守派大眾媒體傾向於使用「左翼」一詞而不是「革新」,並將「革新」的對立陣營稱為「保守」而不是「右翼」。

1955年的冷戰政權於1993年8月9日解體,細川內閣成立。1993年以後,革新勢力衰落,小政黨屢屢解散解散。作為過去幾十年的延續,將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以及沖繩社會大眾黨)稱為「革新」的習慣在媒體上仍然可見。

2014年成立的維新黨和2016年成立的日本維新會,英文譯名可以稱為「日本創新黨」,但從傳統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不屬於「革新」派。此外,2012年成立的日本維新黨,其英文名稱(Japan Restoration Party)中並沒有包含「革新」的英文單詞。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英語「progressive」の意味・読み方・表現 | Weblio英和辞書. ejje.weblio.jp.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2. ^ 第2版,知恵蔵,世界大百科事典內言及, 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精選版 日本國語大辭典,ブリタニカ國際大百科事典 小項目事典,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デジタル大辭泉,世界大百科事典. 右翼とは. コトバンク.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