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迷車哈尼族的一種娛樂性舞蹈,參加者多為未婚女子,少數地區男性青少年也參加。凡婚喪喜慶、節日集會、農閒季節或豐收之時,在月白風清的夜晚,她們會相邀聚會在村中或村邊廣場上邊跳邊唱、邊歌邊舞。舞蹈動作輕快,有時也夾雜一些童謠的歌唱。該舞流傳很廣,哈尼稱謂有阿迷車、阿迷秋、阿苗車、把其打、阿漏擋、車英厄、得剝撮、呵扎車等。元江縣的羊岔街區和眯哩地區稱車莫厄,有穀子飽滿跳豐收舞的意思。 漢語譯名有婦女舞、娃娃舞、兒童舞、鴨子舞等。整個歌舞無伴奏,只伴隨着清唱的歌聲。

該舞的舞蹈動作兼有少女與兒童舞的特點。在姑娘們的舞蹈中,因是未出嫁的十三四歲的姑娘們,因此有很多拉手抬腿跳步、叉腰拍舉跳步及原地顫動投身等富有童趣的動作。其中還穿插一些雜技型技巧,如二人背靠背互相背起放下、單腿勾腳跳等,既是技巧動作又具有遊戲性質。此外,舞蹈動作中有一些模仿鴨子走路、飛跑、啄食、抱蛋等的形態,也有一些模仿播種、割谷、打穀、抖谷、背谷等的生產動作,以及在曬穀場上握竹竿趕雞的動作。一般舞蹈和唱詞沒有必然聯繫,但唱詞中也富有知識和趣味,充滿了鄉土情趣和生活氣息。如:「山草杆如筷子,尖刀草在地里長」、「穀子飽滿打穀囉,飽滿穀子進倉囉,割的割呀打的打」等等。隊形多為圓圈,但也有兩排相對,一進一退或兩排同時進退等。[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李金印、劉金吾.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舞蹈.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