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圻(1887年—1916年)字屏章,號亞平內蒙古包頭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王定圻

生平

編輯

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定圻生於包頭鎮劉寶窯村。小學入包頭馬王廟兩等學堂學習,在校期間受到郭鴻霖等革命黨人的影響。王定圻自稱:「我王屏章自幼聽從孫中山先生的教導。」1906年,王定圻入歸綏中學堂學習。1907年,考入山西優級師範學堂,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在校期間,王定圻曾經在課堂上作詩:「印度安南轉瞬亡,為人奴隸實堪傷。前車總是後車鑒,黽勉同心保我疆。」[1]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定圻、楊雲階雲亨趕回包頭策動武裝起義。「馬號巷事件」發生時,王定圻正往山西太原進行聯絡。1911年10月下旬,王定圻化裝成馬販,返回包頭河西時,遇到楊雲階。二人無路可走時,恰逢閻錫山山西起義軍西進,王定圻在河西黑豆壕會見閻錫山之後,引領起義軍入包頭城。閻錫山率部東進薩拉齊時遇到挫折,王定圻隨軍返回山西,行至五十家子村,遭遇清軍的偵探,王定圻緊追不放,被子彈擊落右手一根手指。後來王定圻稱:「當年我反對清皇帝,在前線作戰被清軍打掉手指一個,如果子彈稍微往裏偏一點我就沒命了。」[1]

中華民國成立後,王定圻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員[2][1]目睹袁世凱復辟的行為後,王定圻稱:「這回命白革了,國計民生,毫無變更,只是給袁世凱造成了個皇帝機會罷了。」1914年,王定圻回到綏遠,出任歸綏中學校長。任內,他創辦「一報」,鼓吹民主共和,揭露封建專制,聯絡各地的國民黨人反對袁世凱復辟,但來往信件遭歸綏道張志潭查獲,王定圻、李正樂卜兆瑞亢錦榮均被捕。[1]

在獄中,王定圻寧死不屈,並聲稱:「我犯的是保衛民主共和罪,我犯的是反對叛國賊罪。」1916年1月9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法庭判決王定圻「勾結亂黨,圖謀不軌,供認不諱,執行槍決。」在被處決前,王定圻高喊:「革命的花朵必須用鮮血澆灌,我王屏章為保衛民主共和國而死,死了也是光榮的,我的肉體雖然死了,但民主的精神不會死的。」王定圻被處決時,年僅29歲。[1]

1916年,袁世凱死亡,王定圻獲得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的昭雪,在包頭劉寶窯村王定圻家宅門的上方懸掛了「青霞奇志」門匾,王定圻墓前的碑銘為「前國會議員綏遠中學校長王烈士亞平之墓」,陵園門石立柱上刻有對聯「烈哉男兒成仁盡義,巍乎志士雖死猶存。」[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塞外辛亥英烈丰碑永存,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2012-1-19. [201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2. ^ 錢實甫,北洋政府職官年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