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樵(1898年6月21日—1989年9月30日),原名頌薪浙江諸暨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教育家。

生平 編輯

徐逸樵17歲自諸暨縣立中學堂畢業後赴日本留學,考取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官費生,主修教育、英語。1924年學成回國後,曾先後任教於浙江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浙江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女子中學等校。此後,新任湖州中學校長的雷震曾請他出任學校教務主任兼師範部主任,然而不到兩月便因為蔣介石清黨而出走。1928年起任教於上海政法大學。後由雷震介紹到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部任職。1933年受陳布雷之請出任嚴州中學校長。此後,又經王世傑邀請出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併兼第三科科長。其時,還同雷震一起創辦了行健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徐逸樵歷任第二十軍團秘書長、政治部主任,第三十一集團軍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大學指導員,陝西省立政治學院院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訓練處處長等職。抗戰勝利後,他出任國民政府駐日軍事代表團首席顧問。1946年回到上海,與張群賀耀祖湯恩伯等籌建亞東協會並任常務理事。後又重返日本任駐日軍事代表團顧問,並成立亞東協會東京分會。隨後不久他便辭去代表團職務,投入對日本歷史的學術研究工作,並開始了在日本三十年的僑居生活。1978年他回到中國定居,出任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1989年9月30日,因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1][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爱国民主人士徐逸樵. 《浙江文史集粹 第2辑 政治军事卷(下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 ^ 徐逸樵. 華夏經緯網. 2003-11-14.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