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

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簡稱「國務院體改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成立的國務院臨時辦事機構,負責體制改革工作。

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機構類型 國務院辦事機構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北京市
機構沿革
成立時間 1980年
撤銷時間 1982年

沿革

編輯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1月18日至4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分兩個階段召開理論務虛會,批判「兩個凡是」,首次認真討論「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口號,確定了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的方針[1]

1979年7月2日,在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下成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小組(以下簡稱體改組),任務是制定出一個經濟體制改革方案。體改組組長張勁夫,副組長薛暮橋房維中廖季立劉明夫。專職成員有廖季立柳隨年季崇威徐景安[1]

1979年7月24日至8月上旬,該小組召開改革總體設想座談會。會上薛暮橋表示,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道路就是按經濟發展規律管理經濟。要準備冒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劉明夫接連發出15問,包括如何保證將商品經濟納入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軌道等等。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孫冶方談到經濟民主化必須有政治民主化保證。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國光論述了經濟體制模式選擇、集權與分權關係、企業自主權、發揮市場作用等問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董輔礽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改革全民所有制的國家所有制形式[1]

1979年10月,體改組擬出《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因不成熟而未提交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審議。鄧小平聽說有此稿後說,可以披頭散髮和大家見面,徵求意見嘛。1979年12月3日,體改組乃將《初步意見》提交全國計劃會議,1979年12月15日張勁夫做了個說明。他提出了「方向准、起步穩」的原則[1]

《初步意見》主張利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擴大企業自主權,劃分中央和地方職權。具體擬定出5項改革目標:將企業從行政機構的附屬物改成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將單純的行政管理改成經濟辦法與行政辦法相結合;將單一的計劃調節改成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劃分中央與地方權限,發揮地方的積極性[1]

1980年初,李先念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財經會議,討論《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的初步意見》,與會者因為對經濟體制改革尚無概念而沒有發表意見,李先念拍板將該文件先發下去試行[1]

1980年初,趙紫陽中共四川省委書記任上調到北京,同年3月奉命主抓經濟,擔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四川早在1978年第四季度起就開始了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的試點。1980年6月已擴展到全國6600個國營大型企業。當時,胡耀邦和趙紫陽都有意推動改革方案出台[1]

1980年5月8日,成立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是直屬國務院的辦事機構,不在政府序列中。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負責制定改革的總體規劃,協調各方面的改革工作[2]。國務院體改辦的成立,體現了將體制改革納入一個總體規劃的意圖。杜星垣任辦公室主任。薛暮橋任顧問[1]

國務院體改辦成立後,另起爐灶起草《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1980年6月、7月間,薛暮橋連續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探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意見》、《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等文章,指出現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一種商品經濟;計劃調節要和市場調節結合,在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上述觀點都被寫入《初步意見》中。《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中最有突破性的創見是說:「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佔優勢,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品經濟。我國經濟改革的原則和方向應當是,按照發展商品經濟的要求,自覺運用價值規律,把單一的計劃調節改為在計劃指導下,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1]

《經濟體制改革的初步意見》完稿時,正逢中央召開各省市區第一書記會議。領導決定將《初步意見》提交會議討論,指定薛暮橋在會上作個說明。總書記胡耀邦對《初步意見》和薛暮橋的說明十分欣賞。各省市區第一書記要求印發薛暮橋的發言稿。該發言稿是在開會前一天剛寫出,未及修改。胡耀邦說先不修改了,拿去印吧。此次會上並未展開討論,也未作出決定。《初步意見》僅供大家研究。會後也未公開發表[1]

1982年5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取代了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2]

歷任領導

編輯
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經濟體制改革小組組長(1979年9月~1980年5月)
國務院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1980年5月~1982年5月)
  • 杜星垣(1980年5月 - 1982年5月),國務院秘書長[1]
    • 第一副主任:周太和(1981年8月 - 1982年4月)
    • 副主任:廖季立(1981年8月 - 1982年4月)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1982年5月~1998年3月)
  • 趙紫陽(1982年5月 - 1987年4月)
    • 黨組書記:安志文(1983年7月 - 1987年3月)
    • 副主任:杜星垣(1982年5月 - 1983年7月)、安志文(1982年5月 - 1987年4月)、周太和(1982年5月 - 1985年5月)、童大林(1982年5月 - 1985年5月)、陶力(1983年7月 - 1985年5月)、鮑彤(1983年7月 - 1988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賀光輝(1983年7月 - 1995年1月)、高尚全(1985年5月 - 1993年6月)
    • 秘書長:周太和(1982年5月 - 1983年7月)、董峰(1983年7月 - 1985年6月)、洪虎(1985年6月 - 1991年8月)
    • 專職委員:陶力(1982年7月 - 1983年7月)、廖季立(1982年7月 - 1983年7月)、董峰(1982年7月 - 1985年6月)、詹武(1982年7月 - 1985年6月)、李岩 (1982年7月 - 1985年6月)、宋一峰(1982年7月 - 1985年6月)、楊啟先(1985年6月 - 1990年12月)、傅豐祥(1985年6月 - 1993年2月)、陳一諮(1985年6月 - 1996年3月) 、宮著銘(1985年6月 - 1990年7月)、鄭洪慶(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周小川(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
    • 顧問:薛暮橋(1982年5月 - 1985年5月)、馬洪(1982年5月 - 1985年5月)、廖季立(1983年7月 - 1988年5月)、陶魯笳(1985年2月 - 1988年5月)
  • 李鐵映(1987年4月 - 1988年4月,第一次)
    • 副主任:鮑彤(1983年7月 - 1988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賀光輝(1983年7月 - 1995年1月)、高尚全(1985年5月 - 1993年6月)
    • 秘書長:洪虎(1985年6月 - 1991年8月)
    • 專職委員:楊啟先(1985年6月 - 1990年12月)、傅豐祥(1985年6月 - 1993年2月)、陳一諮(1985年6月 - 1996年3月) 、宮著銘(1985年6月 - 1990年7月)、鄭洪慶(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周小川(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
    • 顧問:廖季立(1983年7月 - 1988年5月)、陶魯笳(1985年2月 - 1988年5月)
  • 李鵬(1988年4月 - 1990年9月)
    • 副主任:賀光輝(1983年7月 - 1995年1月)、高尚全(1985年5月 - 1993年6月)、劉鴻儒(1988年5月 - 1993年6月)、張彥寧(1988年5月 - 1991年4月)
    • 秘書長:洪虎(1985年6月 - 1991年8月)
    • 專職委員:楊啟先(1985年6月 - 1990年12月)、傅豐祥(1985年6月 - 1993年2月)、陳一諮(1985年6月 - 1996年3月) 、宮著銘(1985年6月 - 1990年7月)、鄭洪慶(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周小川(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 、陳蘭通(1988年6月 - 1990年2月)、李修義(1988年6月 - 1994年11月)、孫效良(1988年6月 - 1993年10月)
  • 陳錦華(1990年9月 - 1993年3月)
    • 副主任:賀光輝(1983年7月 - 1995年1月)、高尚全(1985年5月 - 1993年6月)、劉鴻儒(1988年5月 - 1993年6月)、張彥寧(1988年5月 - 1991年4月)、洪虎(1991年2月 - 1998年3月)、劉志峰(1992年9月 - 1998年3月)
    • 秘書長:洪虎(1985年6月 - 1991年8月)、王仕元(1991年8月 - 1993年12月)
    • 專職委員:楊啟先(1985年6月 - 1990年12月)、傅豐祥(1985年6月 - 1993年2月)、陳一諮(1985年6月 - 1996年3月) 、鄭洪慶(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周小川(1986年11月 - 1990年12月)、李修義(1988年6月 - 1994年11月)、孫效良(1988年6月 - 1993年10月)
  • 李鐵映(1993年3月 - 1998年4月,第二次)
    • 黨組書記:賀光輝(1993年5月 - 1995年1月)、張皓若(1995年1月 - 1998年3月)
    • 副主任:賀光輝(1983年7月 - 1995年1月)、高尚全(1985年5月 - 1993年6月)、劉鴻儒(1988年5月 - 1993年6月)、洪虎(1991年2月 - 1998年3月)、劉志峰(1992年9月 - 1998年3月)、烏傑(1993年5月 - 1998年2月)、馬凱(1993年6月 - 1995年1月)、王仕元(1993年6月 - 1995年8月)、張皓若(1995年1月 - 1998年3月)、王東進(1996年3月 - 1998年3月)、邵秉仁(1996年3月 - 1998年3月)
    • 秘書長:王仕元(1991年8月 - 1993年12月)、邵秉仁(1993年12月 - 1996年3月)、郭樹清(1996年3月 - 1997年12月)、彭森(1997年12月 - 1998年3月) 秘書長 1997.12~1998.3
    • 專職委員:陳一諮(1985年6月 - 1996年3月)、李修義(1988年6月 - 1994年11月)、孫效良(1988年6月 - 1993年10月)
  • 朱鎔基(1998年4月 - 2003年3月)

1998年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國家體改委」撤銷,改設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簡稱「體改辦」)。同時,成立了一個虛設的「國家體改委 」作為國務院的議事機構,退出了政府組成序列。

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1998年3月~2003年3月)
  • 劉仲藜(1998年3月 - 2000年12月)
    • 副主任:洪虎(1998年4月 - 2000年9月)、 萬季飛(1998年4月 - 2000年1月)、邵秉仁(1998年4月 - 2003年1月)、李劍閣(1998年1月 - 2003年3月)、宋寶瑞(1999年5月 - 2003年3月)、彭森(2000年1月 - 2003年3月)、潘岳(2000年1月 - 2003年3月)
  • 王岐山(2000年12月 - 2002年11月)[4]
    • 副主任:邵秉仁(1998年4月 - 2003年1月)、李劍閣(1998年1月 - 2003年3月)、宋寶瑞(1999年5月 - 2003年3月)、彭森(2000年1月 - 2003年3月)、潘岳(2000年1月 - 2003年3月)

人員編制

編輯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1998〕3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機關行政編制為8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司局級領導職數23名(含秘書長1名和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 離退休幹部工作機構、後勤服務機構及編制,按有關規定另行核定。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两份《初步意见》的背后. 新浪.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2. ^ 2.0 2.1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主导. 新浪. 201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3. ^ 中国体改办历任主任. [2024-04-12]. 
  4. ^ 历任河北省纪委书记派系,背景分析. [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