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机构

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俄語: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й физики, ВНИИЭФ)位於蘇聯高爾基州薩羅夫(原稱「阿爾扎馬斯-16」),是創建於1947年蘇聯核武器研製、總裝的機構。[1]現隸屬於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

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
公司類型國有單一制企業
成立1947
總部薩羅夫
母公司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
網站www.vniief.ru

著名的物理學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在此工作長達20餘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總設計師尤里·鮑里索維奇·哈里頓院士直至九十年代仍然是該所學術負責人。[1]

2005年3月,有職工2.4萬人,其中44%是女性。527名科學副博士(其中36名女性),102名科學博士(其中3名女性)。[2]

歷史上使用過的掩護名稱有:伏爾加辦公室, 第11設計局(KB-11), 第550號目標 (550場所), Kremlev(Kremlyev), 莫斯科300號中心, 阿爾扎馬斯-75, 阿爾扎馬斯-16.[3][4]

機構設置

編輯

2019年8月,下轄研究部門:[5]

  • 理論與數學物理學研究室(俄語: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й и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физики)
  • 實驗氣動力學與爆炸物理學研究室(俄語:Газодинамики и физики взрыва)
  • 核與放射物理學研究室(俄語:Ядерной и радиационной физики)
  • 激光物理學研究室(俄語:Лазерно-физ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 高能量密度科研中心
  • 設計局科學技術綜合體(俄語: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комплекс)也稱 (俄語:КБ):下轄:
    • KB-1 (核彈頭) (俄語:КБ-1 (ядерные заряды))
    • KB-2 (核彈藥) (俄語:КБ-2 (ядерные боеприпасы))
    • KB-3 (特別安全) (俄語:КБ-3 (специаль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 KB-12 (特定主題) (俄語:КБ-12 (специальная тематика)).

歷史

編輯

1943年2月1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決議開始原子彈研製。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貝利亞領導下[6],3月10日任命伊格爾·瓦西里耶維奇·庫爾恰托夫為學術負責人。

1945年底,開始為原子彈研發總裝機構選址。最終選定位於莫爾多瓦阿爾扎馬斯附近紀念薩羅夫的塞拉芬薩羅夫修道院英語Sarov Monastery原址的生產喀秋莎火箭炮彈藥的第550工廠。實際上,當時負責組織蘇聯核工業研製生產與基本建設的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管理總局俄語Первое 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при Совете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局長鮑里斯·利沃維奇·萬尼科夫,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任彈藥人民委員部人民委員,熟悉550工廠的情況,該處被數百平方千米的森林自然保護區環繞。[7]1946年4月1日,鮑里斯·利沃維奇·萬尼科夫完成了工廠考察,確定該處為蘇聯第一個核中心,稱作「阿爾扎馬斯-16」。

1946年4月9日,蘇聯部長會議第805-327號決議,依託蘇聯科學院第二實驗室創建第11設計局(KB-11)。[8] Pavel Mikhailovich Zernov​(俄語 was appointed Head of KB-11 at the suggestion of Yu.B. Khariton, and the chief designer was Yulii Khariton.[7]基本建設任務由內務人民委員部第880建設局負責,1946年4月13日正式啟動第11所建設。1946年4月,任命尤里·鮑里索維奇·哈里頓教授為KB-11學術負責人。焦爾諾夫(П.М.Зёрнов)被任命為設計所所長。1946年6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1286-525號決議《蘇聯科學院2號實驗室第11設計局工作計劃》進一步明確了設計所的任務:在2號實驗室的領導下研製РДС-1和РДС-2兩種型號的原子彈。1946年7月1日,哈里頓向萬尼科夫上報了《原子彈戰術技術任務書》,原子彈的設計生產正式開始。1946年末,哈里頓和焦爾諾夫擬定了一份準備調入工作的人員名單《第11設計所所需科研和實驗設計人員》,共組成15個研究、設計、實驗部門。1947年1月8日投入建設的犯人達10,098人。[9]1947年2月,蘇聯部長會議決定KB-11為絕密機構,該地為保密行政區。1947年春,KB-11的研究實驗室與設計部開始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的型號研製。第一、第二試驗工廠的生產車間也建立起來。經過一年的組合,到1947年第11設計所研究、設計、實驗和生產各分支機構基本形成。

1949年3月3日,蘇聯部長會議第863-327號決定,在KB-11建立蘇聯第一家工業生產原子彈的工廠。1949年4月15日第十一設計局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結構設計任務。蘇聯第一顆原子彈РДС-1的核裝料結構設計方面,在鈈球和帶有中子反射器的推進器之間引入了氣腔結構;為球形核裝料設計內腔,以便更有效地實現「內部坍塌」。因此,РДС-1與美國的第一顆內爆鈈彈「胖子原子彈」相比,減少了核裂變材料的消耗,同時還減輕了重量、減小了體積。1949年8月8日兩顆鍍鎳的鈈半球從車里雅賓斯克-40的В廠起運往第11研究所最後測試組裝。兩天後,第11設計局對核裝料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令人滿意,符合各項技術要求,可以組裝。1949年8月29日早7時,第一閃電」核試驗於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場成功核爆。

1950年6月6日,KB-11從蘇聯科學院測量儀表實驗室名下轉為蘇聯人民委員會第一管理總局俄語Первое 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при Совете Министров СССР直屬。[10]

1951年下半年,第551工廠(改稱KB-11第3工廠)的試驗性原子彈生產轉為工業化生產,至年底生產了29顆RDS-1型號原子彈。核彈庫存也在當地的一座鋼筋混凝土加強的地下倉庫。[11]

1967年,KB-11改稱「全蘇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隸屬於蘇聯中型機械工業部[12]

1992年改稱俄羅斯核中心 - 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 (RFNC-VNIIEF)。

超級計算機

編輯

2011年3月9日公開的當時俄羅斯最強的超級計算機[13][14]

2018年宣佈超算增強至百億億(1018)次每秒浮點運算.[15]

歷任領導

編輯

所長:

科學負責人:

  • 尤里·鮑里索維奇·哈里頓 (1952—1992)
  • {{tsl|en|Viktor Mikhaylov (academic)|維克多·尼基托維奇·米哈伊洛夫]] (1993—2008)
  • Radiy Ivanovich Ilkayev (2008—2016)
  • Vyacheslav Petrovich Soloviev (с 201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Russian Defense Business Directory.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 May 1995 [21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2. ^ RFNC-VNIIEF press release - note - Sarov. sarov.info.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3. ^ Kruglov, Arkadii. The History of the Soviet Atomic Industry. CRC Press. 2002. ISBN 9780415269704 (英語). 
  4. ^ Sarovlabs. Creation of nuclear center Arzamas-16. [202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6). 
  5. ^ Попова, Надежда (Popova, Nadezhda). "Кое-какеры" из Росатома ["Something" from Rosatom]. Moscow Post. 14 August 2019 [9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ugust 2019) (俄語). 
  6. ^ Larin, I. The F-1 reactor was and remains the first (magazine) (8) Science & Life. 2007 [202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7. ^ 7.0 7.1 Soifer, Valery Nikolaevich. Yulii Khariton: we made a hydrogen bomb before the Americans. Siberian Science New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brary of the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11-08. 
  8. ^ 60 years since the start of mass prod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 RBK. 2011-12-01 [2019-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8). 
  9. ^ A. E. Klyushina. Socio-demographic composition of prisoners in the ITL (labor camp) "BG" SU-880 (PDF). [2021-09-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31). 
  10. ^ Geroi atomnogo proekta. Sarov. 2005 [2021-09-18]. ISBN 978-5-9515-000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2). 
  11. ^ PRoAtom - The creation of the nuclear shield of the Fatherland. www.proatom.ru.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0). 
  12. ^ Russian Federal Nuclear Center - All-Russ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Physics. Dossier. TASS. [2020-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8). 
  13. ^ Natalia Lavrentieva. The most powerful supercomputer in Russia was launched. CNews. 2011-03-09 [2019-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0) (俄語). 
  14. ^ Natalia Lavrentieva. The most powerful supercomputer in Russia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Top 50 CIS. CNews. 2011-03-09 [2019-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15. ^ Supercomputer power in Sarov may reach maximum by 2020. RIA Novosti. 2012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