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塞·馬里亞·魯達

何塞·馬里亞·魯達(西班牙語:José María Ruda,1924年8月9日—1994年7月7日),阿根廷外交官以及法學家。1988年至1991年間擔任國際法院院長。

何塞·馬里亞·魯達
José María Ruda
國際法院院長
任期
1988—1991
前任納根德拉·辛格英語Nagendra Singh
繼任羅伯特·葉德爾·詹寧斯英語Robert Yewdall Jennings
國際法院法官
任期
1973—1991
第8任阿根廷駐聯合國大使
任期
1966—1970
總統阿圖羅·翁貝托·伊利亞
胡安·卡洛斯·翁加尼亞(實質總統)
前任盧西奧·加西亞·德爾索拉爾西班牙語Lucio García del Solar
繼任卡洛斯·奧爾蒂斯·德羅薩斯西班牙語Carlos Ortiz de Rozas
個人資料
出生(1924-09-08)1924年9月8日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逝世1994年7月7日(1994歲—07—07)(69歲)
 西班牙
國籍 阿根廷
母校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
紐約大學

生平 編輯

何塞·馬里亞·魯達1924年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1949年畢業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法學院西班牙語Facultad de Derecho (Universidad de Buenos Aires),並在1955年在紐約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

1956年曾擔任薩爾塔省政府、司法和教育部長,並在1960年至1961年期間擔任外交部辦公室主任。他還曾在荷蘭海牙國際法學院擔任教授,並在墨西哥學院擔任客座教授[2]

第二〇六五號決議 編輯

 
第2065號決議原文

1964至1965年間,魯達在推動聯合國大會第2065號決議联合国大会第2065号决议通過起到了領導作用,該決議於當年12月16日獲得批准,是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西班牙語cuestión de las Islas Malvinas首個決議。1964年,阿圖羅·翁貝托·伊利亞總統政府着手通過非殖民化過程以及聯合國方面的壓力,迫使英國首次坐到談判桌前,推翻英國運用自決權來保留現狀的主張。[3][4]

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同年七月的屆會,雙方代表獲得無投票權發言機會。阿根廷代表團7月9日由外交部法律顧問何塞·馬里亞·魯達發言,而英方由塞西爾·金(Cecil King)代表發言。[5][6][7]

魯達運用歷史和法律論據詳細介紹了該群島的歷史及其殖民狀況,並主張阿根廷的領土完整,目的是說服支持阿根廷的訴求。[8][9]

雙方爭論激烈,委員會多數成員、拉丁美洲(特別是烏拉圭委內瑞拉)支持阿根廷的立場。最終第三小組起草相關報告,其辯論結論與英國期望相左:

  • 群島存在主權爭端。
  • 第1514號決議適用於馬爾維納斯群島領土(而非人民)
  • 建議特別委員會邀請雙方談判,並考慮島民利益(而非意願)[5][6][7]

隨後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轉移談判西班牙語Negociaciones para la transferencia de soberanía de las islas Malvinas中協助外交部長尼卡諾爾·科斯塔·門德斯西班牙語Nicanor Costa Méndez,是1968年與英國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支持者。[10]

外交生涯和國際法院 編輯

1966年至1970年間,擔任阿根廷駐聯合國代表。並在1964年至1972年擔任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在1968年擔任委員會主席。[2]

擔任駐聯合國大使期間,發生了六日戰爭。當時阿根廷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魯達與巴西代表小若澤·塞特·卡馬拉西班牙語José Sette Câmara Filho共同成功促進停火。魯達提出兩點意見。首先,以色列應該撤回到戰前佔領的領土,埃及應該結束交戰狀態。另一方面,要求適用日內瓦第四公約來對待被佔領土上的平民。第二點體現在安理會以阿根廷—巴西方案起草的決議中。[11]

隨後,他跟隨西方國家不譴責以色列,反對蘇聯的立場。在給外交部長科斯塔·門德斯西班牙語Nicanor Costa Méndez信函中補充稱,他的行為「沒有獲得(不屬於我們的)第三世界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阿拉伯國家的敵意」。1967年7月,第五屆緊急特別會議召開,魯達塞特·卡馬拉西班牙語José Sette Câmara Filho和墨西哥代表弗朗西斯科·奎瓦斯·坎西諾西班牙語Francisco Cuevas Cancino在大會提出一項決議草案,反對武力奪取領土,並呼籲以色列撤軍。草案未獲通過。[11][12]

1967年11月,安全理事會開會討論這一情況。魯達和塞特·卡馬拉西班牙語José Sette Câmara Filho重新提出了擬議草案。英國代表休·富特對其進行了修正,從而形成了第242號決議[13][11]

1968年7月,魯達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第2373號決議中投棄權票。魯達以非武裝國家裁軍為論點,反對第四條,解釋稱該條約形成的現狀只對非「有核國家」集團的國家不利。對於第五條,阿根廷認為這是一種,由於美國和蘇聯不願建立有效的軍備監管體系而形成的「未來的期望,與條約所涉及的普遍禁止相比不平衡」。從根本上說,阿根廷政府認為該條約「限制了核能研究的自由發展」,而阿根廷已經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擔心會因其正在進行的項目而遭受法律制裁。[14]

1970年至1973年間擔任外交部副秘書。1973年當選為國際法院法官,1988年至1991年擔任國際法院院長。[1][15]

1970年11月,與外交部法律顧問胡利奧·巴爾沃薩一同前往倫敦,對1971年阿根廷與智利為解決比格爾海峽爭端西班牙語Conflicto del Beagle的仲裁方案最終文本進行談判。[16]

1972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在獨裁者亞歷杭德羅·阿古斯汀·拉努塞總統反對下,時任外交部長路易斯·馬里亞·德巴勃羅·帕爾多西班牙語Luis María de Pablo Pardo向阿根廷政府提議展開行動。此前,阿根廷長期與台灣的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最終決定在羅馬尼亞毛澤東政府進行談判。魯達被派往羅馬尼亞,後前往北京,與中國當局會面。1972年2月16日,魯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羅馬尼亞大使張海峰簽署一份聯合公報,宣佈兩國關係正常化。阿根廷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承認阿根廷對「鄰接其海岸的二百海里範圍以內的海域的管轄權」,其中包括馬爾維納斯群島中華民國駐阿根廷大使在建交後幾月撤走。[17][18]

1991年,魯達在國際法院審理「卡塔爾與巴林間海洋劃界和領土問題」一案中擔任卡塔爾專案法官,直至去世並由西班牙法學家聖地牙哥·托雷斯·貝納德斯取代。[19]

紀念和表彰 編輯

1998年,獲Konex白金獎西班牙語Premios Konex印度旁遮普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

2014年,阿根廷外交部發佈他在聯合國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辯論稿,以便在阿根廷各個大使館之間傳播。[20]

2016年,火地、南極和南大西洋諸島省首府烏斯懷亞一條路以他的名字命名。[21]

著作 編輯

  • Ruda, José María. Instrumentos internacionales. 布宜諾斯艾利斯: Tipográfica Editora Argentina. 1976. OCLC 5500010. 
  • Ruda, José María. Presente y futuro del Tribunal Internacional de Justicia. Universidad de Granada. 1990. ISBN 978-843-38122-0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OCLC 38392202. 
  • Ruda, José María. Derecho internacional público. 布宜諾斯艾利斯: Tipográfica Editora Argentina. 1994. ISBN 978-950-521056-5. OCLC 12941166. 

參考 編輯

  1. ^ 1.0 1.1 Schwebel 1995,第90頁.
  2. ^ 2.0 2.1 2.2 José María Ruda. Premio Konex de Platino 1988: Diplomáticos. Konex基金會.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4) (西班牙語). 
  3. ^ Lanús 1984,第463頁.
  4. ^ García del Solar 1997,第144頁.
  5. ^ 5.0 5.1 Consejo Argentino para las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1983,第184-185頁.
  6. ^ 6.0 6.1 聯合國秘書處; 阿根廷. Statements made by the representative of Argentina in Sub-Committee III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 note by the Secretariat. 1964-11-13. 
  7. ^ 7.0 7.1 A/AC.109/SR.311
  8. ^ Malvinas, medio siglo atrás: el legado de un alegato histórico. Clarín. 2014-09-17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西班牙語). 
  9. ^ La devolución de las Malvinas. www.magicasruinas.com.ar.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10. ^ Lanús 1984,第474-475頁.
  11. ^ 11.0 11.1 11.2 Lanús 1984,第361-363頁.
  12. ^ A/L.523/Rev.1: 1967 hostilities - GA revised draft resolutio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Question of Palestine. [202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英語). 
  13. ^ Security Council official records, 22nd year, 1382nd meeting, 22 November 1967, New York. 1967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英語). 
  14. ^ Lanús 1984,第403-404頁.
  15. ^ All Members |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www.icj-cij.org.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3). 
  16. ^ Lanús 1984,第511頁.
  17. ^ Lanús 1984,第91-92頁.
  18. ^ Oviedo, Eduardo Daniel. La política exterior argentina hacia China (1945-1999). www.asiayargentina.com.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7). 
  19. ^ CASE CONCERNING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TERRITORIAL QUESTIONS BETWEEN QATAR AND BAHRAIN (PDF). 國際法院. 15 de enero de 199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8-04). 
  20. ^ A 50 años del Alegato Ruda. www.pagina12.com.ar.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8). 
  21. ^ Nombran calle en homenaje a José María Ruda. El Sureño. 2016-12-16 [2023-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es-AR).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