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軍政大學

中南軍政大學,是1949年中南軍區培養軍政幹部的學校。設總校及分校。

總校歷史 編輯

1949年7月,東北軍政大學的一、三、五團南下武漢,改稱華中軍政大學。1949年12月,又改為中南軍政大學。後發展為漢口高級步兵學校

第一分校 編輯

1951年中南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改建第20步兵學校(商丘)。1952年改稱第六步兵學校,校長王泮清,政委曹光化。1958年撤消。

第二分校 編輯

1951年中南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改建第21步兵學校(信陽)。1952年改稱第五步兵學校,校長翟毅,政委余潛/戴克明。

第三分校(湖南分校) 編輯

1949年8月,東北軍政大學第一、第五團各一部進駐長沙,成立華中軍政大學湖南分校。1950年1月改稱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任務為培訓參軍知識青年與學生、改造起義軍官。學校執行軍級權限。接收總校和湖南軍區第十二兵團雙重領導。校長肖勁光兼,政委黃克誠兼,副校長何德全,副校長兼教育長袁淵,副政委張平凱,政治部主任曹孟朴。設校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定編學員6000人,總隊下轄4個大隊,大隊下轄5個中隊。1950年6月結業。[1]

  • 第一總隊:在長沙
  • 第二總隊:在南嶽
  • 第三總隊:在長沙

1950年8月改屬總校建制,改稱中南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何德全,政委張駕伍,副校長兼教育長李敏,政治部主任曹孟朴。設政治部、訓練處、院務處、供給處、衛生處。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隊和南嶽大隊。訓練連以下軍政幹部2741人,學制六個月。

第二十二步兵學校 編輯

1951年4月,中南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改建第二十二步兵學校。軍級建制。受中南軍區領導。校長翟毅東,政委張駕伍/相煒,副校長李敏/鄭本炎。設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幹部管理處。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隊和南嶽大隊。訓練連、排軍事幹部和政工幹部共1795人,1952年4月畢業。1952年5月起,分兩批接收連、營、團幹部1900人,開展文化補習教育。

第四政治幹部學校 編輯

1952年12月改編為第四政治幹部學校。軍級建制。受中南軍區領導。校長由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陶鑄兼任(1953年5月由梁必業兼任),副校長相煒/鄭本炎,教育長宋錫純。設教育、組織、校務、幹部4個部和4個學員大隊。培訓中南軍區基層政工幹部和部分軍事幹部。至1954年6月共培訓幹部2000餘人。

1954年10月,重慶的第二政治幹部學校併入第四政治幹部學校,改稱第一政治學校。受總政治部領導。1961年10月,駐長春市的第二政治學校併入本校,改稱政治學校,校長梁必業,政委相煒。後相煒任校長兼政委。培訓團以上政治機關及營連政工幹部。1955年2月至1967年7月共培訓13543人。1969年2月學校撤銷。

第四分校 編輯

1951年中南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改建第23步兵學校(南昌)。1952年改防空學校。1952年9月,第二十三步兵學校、華東軍區第三防空學校(位於上海)訓練處、第四軍軍直通信營和教導隊在南昌望成崗合併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學校。任務是培養雷達、探照燈、地監哨部隊的排長,輪訓雷達和探照燈部隊的連、營、團指揮幹部。校長王智濤(華東防司副司令)、政委潘壽才(23步校政委),第一副校長李敏(23步校副校長),副校長姚知一(第四軍參謀長)兼訓練部部長,訓練部副部長李克明(步校政治教育科長),政治部主任盛殿邦(23步校政治部主任),物質保障部部長劉萬長、技術部部長王文倩(23步校教育長)、幹部處處長李煥章(23步校政治部組織科長)、隊列處處長桑文義(步校大隊長)、各學員隊。首席顧問希洛夫上校、兵器顧問鮑爾金諾夫上尉等4名蘇聯顧問。1952年9月中旬王智濤到任後,認為望城崗條件太差,距離南昌市區13公里沿途木橋承重極小,沒有機場、沒有市電,而且南昌供電容量太小,經中南軍區同意,防空學校遷往武漢,進駐漢口市郊的趙家條中南軍區高級步校家屬區和市區的勝利街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學校營區。趙家條校區營建歷時11個月,耗資123億元舊幣。1954年4月15日,防空學校全部遷來武漢,第一期開學,南昌望成崗改為防空部隊預科學校。第一期開設高級班(團以上指揮幹部)、政治隊(培訓營、連政治幹部)、深造班(培訓營、團指揮幹部)、本科學員隊(培訓雷達探照燈排長,學制兩年)。

第五分校 編輯

1949年10月,以南工團第一分團和東北軍大第一團三營為基礎組建華中軍政大學廣西分校。1949年12月上旬向社會招生。1950年1月改稱中南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校址桂林市。校部設秘書、軍教、管理科;政治部設組織、宣傳、保衛科及宣傳隊;供給處設財政、軍需、糧秣股;衛生處設醫保、材料股和休養室。下轄6個學員大隊,大隊部設供給處、政治處,每大隊編4至6個學員隊。全校工作人員1310名,學員4268名,其中從社會上招收青年學生4038名, 從部隊招收學員230名。歷任校長:張雲逸兼、袁淵李廷贊;政治委員:張雲逸兼、蕭元禮

1951年中南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改建第24步兵學校(桂林),校長李廷贊。1953年1月防空部隊黨委向軍委提交了成立高級防空學校的建議報告,一周後毛主席批示「同意」。1953年8月,第24步兵學校校長寧賢文率部分幹部進京,開始選址和營房籌建。1953年12月軍委批准校址在清河鎮以北,西二旗和西三旗之間。1954年2月至4月步校後續人員抵京。1954年12月王智濤調任校長,政委李赤然(校黨委書記)。

第六分校(廣東分校) 編輯

1948年12月26日東北軍政大學冀察熱遼分校離開平莊進關,經平泉喜峰口,1月2日到玉田豐潤。1月20日在楊村接收天津戰役國民俘虜軍官及家屬9874人,至3月3日俘虜軍官處理完畢,其中釋放8652人,準備留用852人,留訓201人,留用分配技術人員106人,逃亡48人,死亡8人。四期學員全部回原部隊;三期工兵隊100餘人、參謀訓練隊330人分配到野戰部隊。1949年3月,東北軍政大學冀察熱遼分校改為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第二分團,分團長趙復興,政委李孔亮,副團長曹誠,副政委兼教務處長江峰,教務處長宋昕卓明,總務處長彭泰元,總務處政委王健,在天津招收青年學生2000多人編為第1、第2、第3大隊,各轄4個中隊。1949年6月組建第4、第5大隊接收華北大學1500名學生。7月下旬開始乘火車南下,8月1日陸續到漢口。8月中旬陸續開始分配到部隊,少數分到地方。8月22日,中南軍政大學副校長吳溉之傳達二分團調廣州改為軍大分校,隨葉劍英進軍廣東。1949年10月9日正式把二分團機構改為中南軍政大學廣東分校(廣東軍政大學)。1951年改建第25步兵學校(廣州)。1952年改建軍事體育學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長沙市志•第四卷》軍事編 第二章駐軍和軍事院校 第二節軍事院校 三、新中國成立後的軍事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