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存檔

由Berthe在話題結束定於1949年上作出的最新留言:8 年前

條目內容到底怎麼回事?

國民政府時期的軍閥怎麼都被寫到北洋時期裏了,如果編輯這樣不負責任撰寫這樣隨便亂來的話,這個條目還是刪掉重寫算了。--146.96.252.3留言) 2015年10月11日 (日) 07:03 (UTC) (:)回應新疆盛世才確實不是北洋時期的軍閥,已修正。Cq521留言2015年10月11日 (日) 15:08 (UTC)

初步撿了一塊閱讀就發現這樣的問題。看來眞的有必要逐短審覈竝重寫。現在我只搞標頭,慢慢進入條目主體。--146.96.252.3留言) 2015年10月11日 (日) 07:03 (UTC)(:)回應歡迎繼續指出不足之處。Cq521留言2015年10月11日 (日) 15:08 (UTC)

1912年2月前的歷史是否應移動到淸朝?

所謂「本文介紹1911年至1949年的中國,該時期中國由中華民國統治」竝不符實,南北議和之前,大淸北洋軍仍然控制着中國。1911年的歷史宜一筆帶過竝在淸朝條目中介紹。--146.96.252.3留言) 2015年10月11日 (日) 08:23 (UTC)(:)回應已修正Cq521留言2015年10月11日 (日) 15:08 (UTC)

關於勢力總覽表格

關於Cq521君所稱「右邊那個表格,看上去實在是太亂了。。。這麼多政權,建立和消亡時間各有不同,不適合這樣表達。」竊以爲「亂」只是閣下的錯覺,這個表格的問題不是「太亂了」而是「太長了」,因爲過長而乍一看可能有點亂。我想說,表格內的內容(目前1928年之前的部分基本編輯完了)是有條理的,只是格式、排版有問題。技術上的問題以後會有熟悉模板參數的人幫忙調整,只要內容條理淸晰就不是大問題。當然目前北洋時期、訓政早期的各個主要勢力哪個放在那一排纔能更淸晰地呈現是我所糾結的一個問題;表格的表達方式也有侷限,把主要勢力個數湊成五的倍數是個挺不好做的事。

將民國各個時期的各個主要勢力呈現在條目的右側竝至於是必要的。如之前在客棧中指出,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主題是一個歷史時期而竝非一個政體時期,而歷史時期的主題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卽進入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讀者更想瞭解的是1912年至1949年在當時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劃定的那片領土上發生了什麼、社會形態怎樣、科學發展如何等等,而不是誰正統誰不正統、中央政府有哪些變化、中央政府直轄的區域發生了什麼、社會形態怎樣、科學發展如何等等。目前的條目從開頭就比較側重意識形態,專門去揭袁世凱的短,而主體部分過於側重中央政府,比如經濟那段,地方的發展,比如晉系完全沒有被寫進去,這是寫政體時期條目的寫法。殊不知一些跨政體時期的軍閥勢力恰恰是將民國不同政體時期連結起來形成「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這一歷史時期槪念的關鍵之一。做一個表格把各個主要勢力、政權呈現在條目的右側,竝將其相應的內容槪括地寫進每一個章節裏,這個條目的存在纔有意義,否則,就眞成Arthur011所說的「分拆倂入北洋政府及國民政府」就行了。希望你們能再給我點時間,把這個表格做完。

關於表格最下方需要添加的地圖大家有什麼意見?我比較想貼這張訓政時期的地圖,但這張圖是英文的,而且過於片面。我希望能夠照着這張圖的意思做個GIF,把1911至1951年(前跨一年後跨兩年)的所有勢力(香港島、1945年前的臺灣和1946年後的蒙古應顯示白色,竝明確區分民國政府勢力、承認某個民國政府的獨立勢力、模糊承認民國的政權和不承認民國的獨立政權),不過近期恐怕不現實。有沒有特定時段的中文形勢圖,像五代十國地圖一樣的?--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9:13 (UTC)

(-)反對勢力總覽表格的意見—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Cq521對話貢獻)加入。

那個表格不是政權相關的infobox,而是歷史時期專用的box,所以是可以用到這裏的。是騾子是馬,等寫完咱們再看看。地圖閣下認爲什麼時期比較有代表性?--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7:52 (UTC)
另外表格製作過程中我還是會在條目上直接編輯。--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8:02 (UTC)
  • 勢力總覽表格如同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所列內容毫無條理可言。即使有一天能夠完成(不過,很可能會太監),也僅僅是政權列表而已,頂多放在政治章節,不應該放在頁首。但是政治#政府章節里的國家政權與割據政權完全可以替代所謂的勢力總覽表格,而且表達更有序、更清晰。所以勢力總覽表格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Cq521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12:25 (UTC)
 
請使用反駁、指正和切中要害這三種具有建設性的方式,而不要使用對立及以下批評方式
(:)回應:感謝閣下對在下所做的資料框的批評。不過請閣下不要僅僅使用籠統的、無針對性的批評方式。閣下稱在下的資料框「臭」、如同「懶婆娘的裹腳布」、會「太監」:
  1. 一個資料框如何個「臭」法?當一個西瓜臭了的時候,我們會說,你看它附近圍滿了蒼蠅,人們都不敢接近它;它揮發出大量高濃度糞臭素,其濃度已達到使得大多數哺乳動物對其的感知已不再是香味而是臭味……以此認定這個西瓜是臭的。閣下稱在下的勢力總覽表格是臭的,倒是令在下感到驚奇。在下十分感興趣閣下緣何認爲它是臭的,在下希望這不是空洞的攻擊。
  2. 閣下稱這個資料框如同「懶婆娘的裹腳布」,想必指的不是相似性而是相關性。這個資料框明顯很長,假定閣下能夠解釋「臭」,那麼「又臭又長」確實構成和「裹腳布」的相關性。然而,閣下特別聲明一定要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在下有理由懷疑,閣下這種味道強烈的修飾,是宣揚歧視婦女還是另外有所影射?
  3. 閣下稱勢力總覽表格會「太監」……我表示無法理解。在下只知道「太監」作爲名詞的用法,從來沒見過把它作動詞用的。很抱歉這一點在下必須抗議:就算是對立攻擊也要講究個語句通順的,您這「會太監」的文法,到底算哪門子批評?
對於閣下後面所做幾點批評,如「毫無條理」、「僅僅是政權列表」,在下表示眞心地欣賞,因爲這些批評做到了相對而言較有意義的反駁。然而,這些反駁竝非基於事實:
  1. 這個勢力總覽表格竝非「僅僅是政權列表」,相反,它包括當時不夠成政權的各種勢力,比如晉系。
  2. 「毫無條理」到底所指何處?目前這個勢力總覽表格不僅將同一時期的勢力放在一起,(在同一時期勢力數目超過五個時)還爭取把意識形態近似的勢力放在同一橫行中相近的位置;此外相互完全同盟沒有衝突的勢力與政權還做了合倂。試問,如果這個樣是「無條理」的話,那麼怎樣是有條理呢?
  3. 閣下提到的「政治#政府」章節首先是不完整,僅僅提到了個別的政權同時把中央政權表達的過度統一;其次,它竝沒有表達出來各個勢力之間關係(就連一個表格都儘量把合夥勢力放在一起以凸顯一個時期的完整性),這樣的章節連政權總覽資料框都替代不了,何來替代勢力總覽資料框?(*)提醒:政權完全是政治槪念,而勢力則更加側重軍事與經濟生活更直接地相關,這更是是「政治#政府」章節替代不了的,比如東漢末年,百姓生活關心的是處在哪個勢力的治下,而不是在不在東漢的治下。
不過在下還是要再次表示對閣下反饋意見的感謝,如果閣下早些提出這些反饋意見,我也不至於到討論頁來一遍又一遍的問。我會暫停對資料框的修訂工作一段時間竝等待閣下對「臭」、如同「懶婆娘的裹腳布」、會「太監」三點籠統批評的進一步反饋,竝觀望閣下是否還有其他諸如「僅僅是政權列表」這種有建設性的批評與疑慮。--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4:17 (UTC)

(:)回應

  1. 關於又臭又長的意思,請查詞典[中華語文知識庫];關於太監的意思,請參閱[互動百科]。我不想做你的語文老師,關於這些詞「含義與用法」的討論與主題無關。
  2. 你是否沒有看到政治#政府章節中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列表的存在?
  3. 你所謂的條理性"目前這個勢力總覽表格不僅將同一時期的勢力放在一起,(在同一時期勢力數目超過五個時)還爭取把意識形態近似的勢力放在同一橫行中相近的位置;此外相互完全同盟沒有衝突的勢力與政權還做了合倂。試問,如果這個樣是「無條理」的話,那麼怎樣是有條理呢?"——估計只有你自己能理解吧,否則就不會有「請問那位一直放奇怪表格的匿名IP到底是哪位?」的問題了。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8:25 (UTC)
(:)回應
  1. 我問你「臭」的所指,沒問你什麼是臭。我相信閣下理解能力沒有障礙,請閣下不要迴避問題。關於「太監帖」,請直言「會變得類似太監帖」,不要自己文法不過關還倒打一耙,沒人會需要「會太監」這樣的語文老師。至於所謂「與主題無關」,閣下用「又臭又長」來說明「反對的該資料框的理由遠遠不止於此」竝以此爲Ianbu開脫,我當然要問個明白!不然將來Ianbu再來隨意回退就可以有藉口了:「因爲臭,所以要回退。」要說脫離主題,也是閣下放空炮在先。我前面說過接受批評,但是不代表可以隨意放空炮。好好討論歡迎,意見多尖銳都沒關係;但如果閣下不想好好討論,請不要放「臭」、「懶婆娘的裹腳布」這種無意義的空炮來搗亂。--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26 (UTC)
    (~)補充,ok,如果「又臭又長」是個網絡詞彙的話那我落伍了。那麼「懶婆娘的裹腳布」就純屬無意義的攻擊了。因爲「臭」指的是「內容空洞」,與裹腳布的臭無相關性(前者味空,後者味重)。這樣的話,請閣下在今後的討論中停止無意義的攻擊(會擾亂討論進程,還惹人生氣,多不好);另外希望儘量少使用網絡詞彙,那些詞只有你們娛樂圈裏人能聽懂,影響討論效率(你直接說空洞,我瞬間就能理解,少耽誤三天時間,還省去這麼多廢話,多好?你瞧我爲了搞明白「臭」、「會太監」的所指,多費勁?)。--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45 (UTC)
    關於「空洞」,這個表格的信息量已經很大了。如果閣下認爲信息量不夠,我可以添加更多數據項(如活動區域、盟友等等)。--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45 (UTC)
  2. 我當然看到過「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列表」,但那個不全只有北洋時期的;而且在條目開頭以資料框的形式列出主要勢力列表是書寫歷史時期條目的慣例,三國南北朝五代等條目內文中均有詳細表格,但不能替代勢力總覽資料框。--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26 (UTC)
  3. 請閣下個人主觀認爲的「奇怪」說明不了「沒條理」。如果我那句話哪裏文法不通順、語意不通或邏輯不通,請指出,有錯我會修正,沒錯我會給解釋淸楚。--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26 (UTC)


Cq521從別處粘貼來的意見—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46.96.252.3對話貢獻)加入。

@Cq521請閣下平心而論,這是意見還是牢騷?我接受批評,但不接受牢騷。「五代十國地圖」是意見,於是我很快就把還未來得及刪除的五代地圖刪除了。另外,爲什麼單單把別人發的牢騷粘來,卻不把我對那些牢騷的反饋粘來?--146.96.252.3留言) 2015年11月3日 (二) 04:22 (UTC) @Cq521關於什麼是意見我前面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關於什麼是牢騷:「那種品質」——「哪種品質?」;「誰用的」——「我用的」。對不起,對於牢騷我只能這樣回應。--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4:26 (UTC)

(:)回應@146.96.252.3你說的不錯,三國南北朝五代等條目內文中均有詳細表格,從中國歷史模板就可以看出來,這都是中國歷史上大分裂的時期。但中華民國不一樣,雖然存在割據勢力,在名義上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三國南北朝五代列表中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對等關係。而你的勢力列表中,亂七八糟國家政權、地方政權、割據勢力等等什麼都有,而且還有重複(在上一個時期出現了,到了下一個時期又出現一次,難怪表格越做越長)Cq521留言2015年11月6日 (五) 10:31 (UTC)

閣下終於肯說到點上去了,是否是統一的政體纔是問題的關鍵。閣下提出「名義統一」的槪念,認爲只要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就可以。可五代、北魏都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前面閣下還提到東晉,東晉確實和大陸時期的中華民國很像,但條目東晉只包含東晉直轄的地區,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可是要寫汪精衞政權以及滿洲國的內容的!也就是說,《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對等與「東晉十六國」這個槪念,而不是東晉這個槪念。所以,其本質是分裂的。--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06:26 (UTC)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中央,名義上是統一的,本質上是分裂的。然而這並不能成為你執意添加「勢力總覽表格」的理由,據我觀察,反對你添加「勢力總覽表格」的人可不止我一個,撤銷你編輯的也不止我一個,我可以與你逐句討論,但是你如果打算挑起編輯戰,我會舉報你破壞--Cq521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17:41 (UTC)

與「中華民國歷史」條目的關係

(!)意見既然已有民國歷史之條目,本條目內容可以併入民國歷史條目內,再重定向/分拆/併入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如先生所言:「(……明確區分民國政府勢力、承認某個民國政府的獨立勢力、模糊承認民國的政權和不承認民國的獨立政權),不過近期恐怕不現實。……」Arthur011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14:40 (UTC)

中華民國歷史條目內容已太冗長,且英文法文甚至蒙古文都有相對應者,中文更應獨立出來寫。--平成27年暨皇紀2675年及乙未年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15:21 (UTC)
所以本條目如果獨立出來寫,內容也會冗長。在民國歷史分出定向至主條目、參見和詳細資料,如中國抗日戰爭等前例。Arthur011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1:13 (UTC)
(:)回應@Itw強烈反對。如果感覺中華民國歷史冗長的話,理應四分爲籌備期歷史、北洋歷史、國民政府時期歷史和憲政時期歷史,沒有理由建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這一條目。英文、法文乃至蒙古語西里爾文版本的維基百科中有相對應者,這跟漢語維基百科有什麼關係??--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7:52 (UTC)
(!)意見@Arthur011我倒是認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應當構成條目(這點Cq521給我了個提醒,衆多歷史依1949年劃界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必須把這一時期寫的緊密而不是像簡單堆起來。如果僅僅是簡單羅列北洋和國民政府時期,那拆了算了。我的意思是,內文不能依政體時期分段,而且需突出這一歷史時期區別於其他歷史時期的特別點,比如軍閥等。--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7:52 (UTC)

(!)意見民國歷史是以事件發生的時間為縱向主線敘述,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橫向方式綜述1912-1949年間的歷史、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等各個方面。 Cq521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5:10 (UTC)

(!)意見在下的意見與閣下正好是反着的:民國歷史可以橫向寫竝突出中央政府,因爲主題就是民國;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個歷史時期,主題是中國史,反倒要考慮縱向主線不能依中央政府的形制簡單地拆分成幾塊。當然寫成編年史就又完蛋了。--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07:52 (UTC)
(!)意見按目前條目之編寫情形,民國歷史寫得像斷代政治史,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之條目體例則似個別國家歷史,未知各位先進同意否?Arthur011留言) 2015年10月13日 (二) 11:19 (UTC)@Arthur011不明白你所指何處,請詳細說明Cq521留言) 2015年10月15日 (四) 15:04 (UTC)@Cq521其實我明白他說的所指,因爲一直有同感,過兩天再說這事。--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8日 (日) 02:32 (UTC)

同行評審

評審期︰2015年9月28日 (一) 09:33 (UTC) 至 2015年10月28日 (三) 09:33 (UTC)

此為本人創建的新條目,有意評選優良條目。本人第一次自提同行評審,希望能獲得意見改進,以提升條目的品質,謝謝。 —Cq521留言2015年9月28日 (一) 09:33 (UTC)

首先把infobox里的繼承政權補上,分別是圖瓦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然後把infobox里的今屬於改為中國、台灣,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今天屬於中華民國不是很奇怪嗎?還有把那個Republic of China,ROC刪除,這裏是中文百科,不是英文,中華民國官方語言也沒有英語。--Fxqf留言2015年9月29日 (二) 17:31 (UTC)

不建議繼承國直接改為台灣,畢竟中華民國與台灣仍是有所差別,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已經不在意了。因此改為「中華民國(台灣時期)」更符合實際及法理狀況。另外同意不必加英文國名,已代為修正。--Koala0090留言2015年9月30日 (三) 08:17 (UTC)

另外,國家有人在用Succession box的嗎?看起來很奇怪。---Koala0090留言2015年9月30日 (三) 08:26 (UTC)

如果使用半角括號,感覺就像一個消歧義,而將中華民國給分化了。而且其對應性質的條目應該是臺灣戰後時期,但感覺這個條目像將其視為一個獨立國家條目,我認為反而不妥。——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1日 (四) 06:29 (UTC)
中華民國臺灣戰後時期的關係混亂,這個條目作為對某一個時期的介紹比較適合。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條目,就與中華民國重複了,應該對應於臺灣戰後時期的性質,如果不能按照臺灣戰後時期的性質編排條目編排的話,我認為這個條目本身的存在就很有問題。——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1日 (四) 06:06 (UTC)
(:)回應如果要寫好本條目,條目勢必超過200,000字元;可以在民國條目段落加上分段/重定向/分拆本條目,民國歷史條目也可以分段列出。Arthur011留言2015年10月13日 (二) 11:32 (UTC)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的關係實際上是類似於北宋宋朝以及南宋的關係。正常情況下,中華民國條目應當總括敘述從1912年至今,各個方面的內容。可惜目前中華民國條目實際上被定位在敘述現狀,而忽略1949年之前的部分(歷史章節除外)。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補充並詳細敘述中華民國中忽略的1949年之前的內容沒有問題。台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並不對等——一個是國家志,一個是地方志,因為台灣不管是在1949年前還是1949年後都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國家。Cq521留言2015年10月1日 (四) 06:36 (UTC)

與宋代等各種完全不同國號[來源請求]的各朝代不同,中華民國至少是由往至此都是保留同一國號同一政府的連續國家及政府結構體,所以這意味中華民國才是這個事物實體的主體條目,所以有關的國家特有的屬性,例如軍事、地理[來源請求]這些內容,不應該放置到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而是在其主體條目所體現。像遼寧號這個連續實體,就算原名是瓦良格,只要是連續的,就可以保持同一個條目描述該實體。也是應該這樣做,最多是在章節分佈上提現其歷史的變化,而不是分裂其。所以該條目的infobox和章節分佈已經說明這個條目的立意本身就不應該這樣編寫。——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4日 (日) 12:50 (UTC)
(:)回應@cwek
  1. 北宋南宋的國號都是。與中華民國類似,在1127年,將其首都從北邊的汴梁遷往南邊的臨安統治的疆域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所以人們以1127年為界,把分成了兩個時期——北宋南宋
  2.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中沒有地理章節。
  3. 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正常情況下,中華民國條目應當總括敘述從1912年至今,各個方面的內容。可惜目前中華民國條目實際上被定位在敘述現狀,而忽略1949年之前的部分(歷史章節除外)。所以,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補充並詳細敘述中華民國中忽略的1949年之前的內容沒有所謂「重複」的問題。如果中華民國條目是描述從1912年起的一個國家,那麼
    1. 中華民國條目的infobox,應該有北洋政府時期的五色旗和國徽;首都應該把北平與南京也寫上;疆域、人口等等不應該僅僅介紹台灣面積和人口。這幾點可以參考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infobox。
    2. 中華民國條目的軍事、經濟、文化等等很多章節均沒有涉及1949年前的狀況。——這些內容並非沒有在中華民國條目中被添加過,而是屢次被刪除!(原因請往上看三行。)
  4.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內容豐富、參考資料詳細,足以單獨列為一個條目,而且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兩個條目的重複內容很少(重複內容主要在歷史章節)。所以在討論是否該刪除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部分章節之前,請先把相關內容補充進中華民國條目。Cq521留言2015年10月5日 (一) 08:19 (UTC)
總之,中華民國才是「中華民國」這個事物所對應的連續時期的主體條目,而非本條目,本條目過度涉及國家性質的內容,這本來應該用來改善其主體條目,而非本條目。其不配做一個獨立的國家屬性質條目,而是只針對特定時期的歷史性紀錄描述。——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5日 (一) 11:30 (UTC)
@Cq521對於你在這裏的留言,我做出回應。你說的與我說的實在相差太遠了,命名問題根本就不是像你說的「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類似於北宋、南宋的關係」這種問題,你只是對拆分方法提出來說,依樣畫葫蘆的做法談不上根據,還有史實收列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像你說的「台灣戰後時期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並不對等——一個是國家志,一個是地方志,因為台灣不管是在1949年前還是1949年後都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國家」這種問題,而是內容與條目命名對不上的問題,台灣算是大陸時期會衍生出「台灣是屬於中國大陸一部分」的問題,這種事是干「國家志」、「地方志」有何關係?以上所言,包括User:Cq521所說的,而且之前也向你說過了,你還是狀況外,你還在以為是討論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個問題,誰會不知道那個時期的台灣在領土、主權皆是屬於中華民國的,可就不是討論這個的問題,我一次全部將問題寫在這裏,看看能不能醒一醒,讓你清楚看出在討論什麼,爭議之處是在哪裏。--114.46.245.123留言2015年10月19日 (一) 15:13 (UTC)
另過度使用導航模版代替表格,導航模板的樣式本來就是用於條目頁底,而條目行文中。——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4日 (日) 12:50 (UTC)

導航模板不能當作正文使用,但是表格可以放在正文中。--黃居士留言2015年10月3日 (六) 02:41 (UTC)

正在擴充,請稍安勿躁。--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8日 (四) 07:25 (UTC)

(!)意見@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我也覺得這個條目只是針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描述,如同五代這樣的條目。目前正做脩改,詳情請轉駕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8日 (四) 07:20 (UTC)

(!)意見建議本條目內容分拆併入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畢竟已有關於民國歷史之條目,內中已分拆出北洋政府國民政府Arthur011留言2015年10月11日 (日) 07:10 (UTC)

是在下啊。很抱歉沒有想到那麼多人都在看着這個表格,這個我是從上往下慢慢編輯的,沒有想到您會先看下面。地圖昨天已去除,北洋時期的主要勢力列表還請您幫忙看看有什麼遺漏。地圖不是哪招,是還沒看到。還有什麼問題嗎?--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09:28 (UTC)

我在另一話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是否會讓人以為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的討論內容也有涉及這裏討論的話題,所以我將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有部分要說的話拿來這裏說。

很早之前在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5/07/31就有向Cq521反映過,一直到現在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有討論「「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是否會讓人以為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之話題,這些都明確列出了以下問題:

  • 第一、拆分問題(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拆分方法太過粗糙、不切實,難以將史實內容與條目命名相互兼顧。回顧Cq521這裏所說:「1945年8月至1950年1月」這段歷史當然是定位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時的中華民國已經從日本接收台灣,此間發生在台灣的(如灣生引揚、228事件)如同發生在中華民國其他省的歷史一樣,屬於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歷史的一部分。我再強調一次,大陸時期指的是首都在大陸的時期,而不是發生在大陸的歷史。」若依他此理而言,便有以下問題:
    • 史實:爭議之處是在於——台灣在1945年8月~1949年12月屬戰後時期,而且在政治上也有爭議,台灣不見得被當成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去看,中國大陸不一定是指中國內地,1945年8月~1949年12月屬台灣戰後時期,也就自然未必要收列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否則條目命名就不該叫「大陸時期」;反之,內容有介紹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全部清除,不收列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命名:爭議之處是在於——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並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如Cq521所想一樣,因為看到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種命名,有人可能會誤以為台灣是屬於中國大陸的,卻也不一定會看成是中華民國的,甚至會被這種命名搞糊塗,一下子有叫中華民國、中國大陸,一看到內容介紹上多出個台灣,使人不禁打上問號地說:「台灣又不是在中國大陸,怎會被叫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第二、來源問題:

(:)回應114.46.245.123:你想要表達什麼?你寫了那麼多,是不是想說,你認為——因為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含有大陸兩個字,所以讓很多人像你一樣會誤認為台灣中國大陸的?——我們確實應該,就像你在上面所說的:「先搞清楚我們在討論什麼,爭議之處是在哪裏。」Cq521留言2015年10月19日 (一) 16:07 (UTC)

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說法的來源與根據,確實不好列舉,因為實在是太多了。你用Google搜一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會發現有160萬條搜索結果。如果你不會用Google,我可以給你列出幾個網址:
另外中華民國歷史#歷史分期也是按照大陸時期和台灣時期劃分的。可見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你當然有權不認可這個共識,但是你卻無法改變這個共識。Cq521留言2015年10月19日 (一) 16:29 (UTC)
@Cq52我對你的回應拆成以下三個話題:

@114.46.245.123@114.46.235.79評審期已經過去了,另外建議閣下把討論集中進行,同樣的內容儘量不要複製到不同地方(必須複製也採用引用的方式爲宜,以防止混亂)。關於閣下的提議,我在#條目命名已經給出了我的意見;關於閣下的疑慮,我已在互助客棧#「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是否會讓人以為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中給出了相反觀點。如果閣下認爲我說的有什麼不對,還請在相應位置提出批評。--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30日 (五) 05:29 (UTC)

辛亥革命推翻淸朝的說法是否有違中立性?

辛亥革命推翻淸朝的說法過度依賴國共兩黨的認識?畢竟淸政府在那之後雖面臨分崩離析卻仍作爲正常功能的中央政府運轉了數月時間。卽便是條目中給出的來源也只是說「By late November... Qing government fell apart.」,也就是說辛亥革命竝不標誌淸國政府機構的「fell apart」,只有11月末淸國的執政能力纔「fell apart」。而卽便到了十一月末,淸國「fell apart」也只是說其執政能力變的零散,竝不是說就完蛋了。況且,淸國執政能力的零散竝不意味着當時「中華民國」不零散:同期的各省軍政府比當時的淸政府更加零散,這也是公認的史實。很難說要是沒有袁世凱的出現中國將會是個什麼局面。

而這本書的前言中提到它的藍本是香港城市大學組織兩岸三地學者編寫的《中国文化导读》,目前還需查驗這本書是否過度反映國共兩黨的歷史觀。(我不反對國共兩黨的歷史觀,引用這種歷史觀的文獻轉寫1912年以後的歷史一般是沒問題的,但淸末的情況特殊應當將至少三方的史觀綜合考慮。)--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06:23 (UTC)

其實我比較認可那個文獻的描述,但條目的敘述就有點過激了。--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06:31 (UTC)

(:)回應

  1. 閣下是否能夠區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2. 閣下說「很難說要是沒有袁世凱的出現中國將會是個什麼局面。」難道閣下認為清政府是袁世凱推翻的?
  3. 閣下如採用滿清史觀,那麼清朝確實一直持續到1924年才滅亡(參見遜清皇室小朝廷)閣下認為,這是維基百科應採納的歷史觀嗎?Cq521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08:27 (UTC)

謝謝閣下的指敎。昨晚我確實腦袋漿糊了沒有分淸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然而這僅僅解決了第一部分爭議。也卽,「By late November... Qing government fell apart.」確實是講辛亥革命使淸政府「fell apart」,並不意味着淸政府被推翻。

在下並不認爲淸政府是袁世凱推翻的,只是說淸政府是袁世凱參與結束的。至於結束前的狀態,請參考當今的敘利亞內戰來作類比。我不是爲袁世凱開脫,更不會否認袁世凱的罪過,但是袁世凱的功績也決不能被忘記。

按照淸朝王室史觀淸朝,淸朝王室(House of Qing)確實存在到了1924年甚至更久,但淸朝不等於淸代(Qing dynasty)以及大淸帝國(Qing Empire)。作爲曾代表中國數個世紀的淸政府(大清帝國的政府)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淸代已於1912年完全滅亡,這不僅是淸朝王室所承認的,也是國際公認的。希望閣下不要偷換概念。--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4:50 (UTC)

再次重申「其實我比較認可那個文獻的描述」,作爲大陸、臺灣、新界兩岸三地共同編寫的敎材,考慮了國、共、淸三種史觀,是相對比較可靠的參考書。但是條目的開頭寫的過激。--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4:54 (UTC)

(:)回應

  1. 我舉遜清皇室小朝廷的例子是想反駁這樣一種歷史觀,即「大清在1912年沒有亡,只是統治區域變小了而已」!——顯然你也認為,這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所以,所謂觀點中立,並非將任何觀點都寫入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應該側重描述「主流觀點」,對「非主流」則一筆帶過,不要濃墨重寫。當然,在條目第一段的導言部分,描述要求有高度概括性,更不適合把「主流」與「非主流」觀點都列上,這種做法並非違反中立性原則。相反,特意強調某些「非主流」觀點,才違反中立性原則。
  2. 袁世凱當然對推翻清朝有貢獻,某種意義上說,他與革命黨合作,才促成清帝退位的,也可以說他是參加了辛亥革命的!但是,如果你非要特意強調突出袁世凱做的貢獻,就屬於「非主流」了,恰恰違反了中立性原則。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8:39 (UTC)

@Cq521

  1. 關於閣下反駁的歷史觀,我也沒有支持過。WP:DUE的槪念我一直很清楚,所以我才提到「引用這種歷史觀的文獻轉寫1912年以後的歷史一般是沒問題的,但淸末的情況特殊應當將至少三方的史觀綜合考慮。」請閣下仔細閱讀我的NPOV。
  2. 我可沒說過袁世凱參加過辛亥革命,閣下認爲可以說袁世凱參加了辛亥革命的觀點令我難以接受。但是,袁世凱在清末民初那幾個月爲中國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突出的,這絕非什麼非主流。--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5:58 (UTC)

(:)回應已根據閣下意見,修正「推翻」的說法。這個話題可以終結了吧Cq521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11:30 (UTC)

條目命名

麻煩各位在討論之時,也別忘了還有另一議題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是否會讓人以為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相關的意見我已在那裏有發表了,我就在此不多重覆發表,請各位有空去關注吧!--114.46.235.25留言2015年10月18日 (日) 15:36 (UTC)

(:)回應樓上提出因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名稱中含有大陸二字,會令某些人產生台灣屬於中國大陸的困惑,主張將其更名為中華民國 (1912-1949年)。大家對此有什麼意見?Cq521留言2015年10月21日 (三) 10:15 (UTC)

(=)中立對於這個提議,本人不支持、不反對。若條目更名為中華民國 (1912-1949年),本人也可以接受。Cq521留言2015年10月21日 (三) 10:00 (UTC)

你應該是沒去Wikipedia:同行評審/提案區#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看才有此一問吧!取自這筆留言拿來這,如以下:
  • 第一、命名問題:不是很多人像我一樣,應該是很多人有像你、也會像我,會變成每個人看去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名稱的解讀有所不同地「誤會」,所以命名可以改更好。因為你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寫整個國家,因此不能改成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倒可以改成其它命名,比如說中華民國 (1912-1945年)中華民國 (1912-1949年)
  • 第二、拆分問題: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放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但你說是按照中華民國歷史#歷史分期劃分,先前你劃分的理由([5][6][7][8] )並不是這樣說,看到你這樣一直換理由來解釋,我不知道你說的大多數人的共識,他們會不會相信你這一招。不過,我只是討論這時期的台灣放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感到有問題,雖然我一度想說這應該另設條目專寫中華民國 (1945年8月-1949年12月),後來想想,還是有所爭議之處,所以我想到最適合且最簡單方法可以顧及內容與命名能相對上,就是內容不改,但命名改成既符合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1912-1949年之歷史,也能符合接收台灣的1945年8月-1949年12月擁有時期,目前我只想到中華民國 (1912-1949年)比較是沒有爭議的,至於別人是否認為沒有爭議就難說了。
  • 第三、來源問題:我個人是覺得中華民國 (1912-1949年)命名比較沒有來源上爭議,因為內容介紹就會直接列出來了,而且也沒有原本拆分叫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有這種所謂「大陸時期」爭議,所以才會需要有來源去驗證拆分之依據。至於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放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只要命名同第一、第二討論所言,內容能與命名相互符合,看了不會讓大家有各自解讀造成的「誤會」,自然就不會有不能將1945年8月-1949年12月的台灣放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問題了。
以上所言,建議本話題合併到Wikipedia:同行評審/提案區#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一起討論,因為這不是只有命名問題。--114.46.11.166留言) 2015年10月21日 (三) 14:22 (UTC)(:)回應114.46.11.166:看了上面粗體部分,就明白所謂:「重要的話要說三遍」——「命名問題」、「拆分問題」、「來源問題」最終還是——命名問題。Cq521留言2015年10月21日 (三) 15:15 (UTC)

(!)意見:我反對用戶114.46.232.102在互助客棧中的理論,因爲這種「誤解」竝不存在除非神經過敏,具體原因(卽槪念「大陸」的時變性)已在客棧中寫出。同時我反對用戶114.46.232.102在互助客棧中的提議,理由如下:

  • 正如前面提到的,「大陸時期」只能作爲歷史時期存在,否則就是原創硏究卽民間科學。而當條目名稱以中華民國 (1912-1949年)出現時,首先對大陸時期的起終點做了斬釘截鐵的敍述,從而使一個模糊的歷史時期過度地精確,但這還是小事。更大的問題是,「某某(某年至某年)」在漢語中表達的是一個確定的個體:當「某甲(A年至B年)」和「某甲(C年至D年)」同時出現時,其帶來的引申含義是它們是兩個同名的不同個體,如應用到人上就有「李安(?-572年)」和「李安(1850年-1909年)」,應用到政權上就有「緬甸國(1943-1945)」和「緬甸國(對當今政權的簡稱)」。也就是說,只有獨立的政體纔適用於這種命名法如「中華民國 (1912-1928年)」。而對一個歷史時期施加以政治實體名爲首附加始末年的有生造不存在的政治實體之嫌,而這纔是眞正敏感的。--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26日 (一) 09:23 (UTC)

(&)建議移動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民國統治下的中國,以符合該條目作爲歷史時期的主題。前者是常用名稱我(+)推薦,後者聽起來彆扭但我(=)中立。--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26日 (一) 09:44 (UTC)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是否會讓人以為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

過去曾在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5/07/31有討論過,不過當時討論重點還是着重於中華民國該不該拆分大陸時期臺灣時期這問題去討論,所以其它的討論就暫時擱置。如今,就未討論完之處,我拿來這裏向各位繼續請教。

若依Cq521所言: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指的是首都在大陸的時期,而不是發生在大陸的歷史。

據查「中華民國_(大陸時期)」的修訂歷史是由Cq521創建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比較有問題之處的是:礙於Cq521是創建條目的作者,你自己怎麼說、怎樣定義都有維護自己創建條目之嫌,這情況就好比是一個人說謊就會拿另一謊言來圓,怎麼說都是你自己不會覺得有何問題,卻又拿不出來源根據給人看。


雖然當時Cq521有解釋:

「1945年8月至1950年1月」這段歷史當然是定位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時的中華民國已經從日本接收台灣,此間發生在台灣的(如灣生引揚、228事件)如同發生在中華民國其他省的歷史一樣,屬於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歷史的一部分。

但卻忽略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註)是將「臺灣」、「大陸」是分開看的,臺灣就是指臺灣,大陸就是指中國大陸(有的人會認為臺灣包括在中國大陸之內),總的來說,無論如何稱呼、如何命名,兩者之間還是存在差異,容易造成很多人誤解,以為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樣命名就是在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不見得會像Cq521定義:「首都在大陸的時期,而不是發生在大陸的歷史。」正因有此存疑與顧慮,故特此向各位討論。


註:注意「很多人」三字的意思,不是指每個人,也不是指全部的人,對於臺灣、中國大陸的兩岸問題(如:一中各表、兩國論、一個中國),對此有異議或不認同者,請別對號入座,因本話題不是在討論這問題。--114.46.10.237留言2015年9月7日 (一) 16:34 (UTC)

關於大陸時期的解釋,我已經寫在主條目消歧義中寫了——

為什麼還會有疑問?不理解上面的話? Cq521留言2015年9月14日 (一) 18:29 (UTC)

(!)意見考慮到最近的存廢討論中,除了以引用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外(由於參與人僅僅是簡單地提到「許多語言皆有此條目」,並未把相應語言中保留相應條目的共識或理據翻譯成中文,不能看作有效的討論),絕大多數都是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看作史稱(類似北元)才予以保留的,只有Fxqf一個用戶站在「時期」的角度請求保留。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本身就是介紹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歷史,如果非要強行將其分爲割裂的兩個時期,恐怕這個條目就要以不同理由再次被提刪了。--146.96.252.3留言2015年9月23日 (三) 16:05 (UTC)

如果非要硬說幾個獨立的時期的話,北洋時期是沒有爭議的,國民政府時期是沒有爭議的,軍閥混戰時期是沒有爭議的。單獨把臺灣時期拿出來而把剩下的統稱爲大陸時期在史稱上說得過去,在對政權本身的描述上來說,有地域中心主義之嫌。例如,滿洲人可能將其分爲北洋時期、滿洲時期(1918-1928)和晚期(1928-今)。--146.96.252.3留言2015年9月23日 (三) 16:14 (UTC)

(:)回應大家可以參考條目中華民國歷史#歷史分期以及模板:中國歷史中歷史時期的劃分,都是以1949年為節點,我想關於1949年這個時間節點,大家都沒有爭議。所謂的爭議是描述這段時期的用詞,應該用「大陸時期」還是「1912-1949」,這兩個說法本人都可以接受。「1912-1949」這種說法,在過去的討論中雖被Fxqf提及,但沒有人回應,既沒有人反對,也沒有人支持。本人在創建該條目時選擇使用「大陸時期」的原因無非是看到維基百科中眾多關於這段時期的條目均採用這樣的說法,例如:

這些條目都不是本人創建的,但無一例外都使用了「大陸時期」的說法,而沒有用「1912-1949年」的說法。而且這些條目中的內容是介紹整個中華民國,當然也包括當時的台灣省,並不僅僅介紹大陸。Cq521留言2015年9月28日 (一) 10:58 (UTC)

您可能誤會了,我竝未曾反對將1949作爲純粹歷史分期的分界點,因此指出「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看作史稱(類似北元)予以保留」。但是,要是把1949作爲中華民國政權制度更迭的分界點竝以此強行將中華民國分割爲兩個政治實體,就相當不妥,因爲1949年前後中華民國政府的行政制度架構竝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只有1948年、1991年纔可作爲中華民國不同時期的分割點。
  • 當討論歷史分期的時候,我們的着眼點是領土、勢力範圍發展與控制力及其後續發展。因此,1949年後中華民國雖控制不定量的中國大陸地區,但竝不具備勢力範圍發展的潛力。以1949年爲界,當然竝無不妥。汪精衞南京國民政府具備勢力範圍發展的潛力,但竝無後續發展,因此1940年不夠成歷史時期的分界點。
  • 但是當討論制度更迭的分界點的時候,則完全相反。中華民國在1949年前後竝無制度更迭,因此1949年竝不夠成中華民國制度更迭的分界點,只構成中華大陸制度更迭的一個分界點(但一旦討論到中華大陸,就又是歷史分期的問題了)。這時1940年則構成汪精衞政權的制度更迭的分界點,例如可建立汪精衞政權 (籌備時期)汪精衞政權 (執政時期)
目前這個條目的窘境是:把一個歷史分期當成了制度時期來書寫,而1911-1949的制度時期是不存在的,只有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汪精衞政權纔能作爲獨立的制度時期書寫。因此,我準備參照五代十國對這個條目進行改寫,以使之符合百科條目的標準。--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7日 (三) 03:43 (UTC)

我對Cq521做出37378405留言版本回應,並不是看別人條目怎麼命名就這樣命名下去的,那是因為你寫的條目與別人不一樣,你寫的可是在介紹整個中華民國,別人寫的主題可不是對整個國家去介紹的[來源請求],當然你將中華民國切割開來,就變成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在條目命名上自然顯得會有問題,更何況還有個臺灣戰後時期,可是它也沒叫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這不是很奇怪?更弔詭的是臺灣在1945年10月至1949年12月都是與對岸的中國大陸共奉同一政府的,臺灣又怎會變成是中國大陸的,所以才叫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這種邏輯令人不解,建議你可以向社群諸位試着詢問,他們是不是也有如此般的不解,自然便能知道這種命名方式是不是有爭議了。--114.46.232.102留言2015年10月18日 (日) 08:58 (UTC)

(~)補充:假如Cq521仍想繼續按照「中華民國根據首都和疆域的變化,可分爲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本文介紹中華民國1912年至1949年的大陸時期。」這話做為定義去命名,麻煩請拿出來源根據再說,不然怎麼看都會有原創研究之嫌,只要是沒來源,任何人都有權提出疑問與質疑。--114.46.232.102留言2015年10月18日 (日) 09:12 (UTC)

(:)回應114.46.232.102你說,大陸時期、台灣時期的說法是我的原創研究。這說明你沒有仔細看我前面的內容,因為我在前文已經寫了

「大家可以參考條目中華民國歷史#歷史分期以及模板:中國歷史中歷史時期的劃分」

這是我的參考來源。另外,我前面也說過,如果該條目改為中華民國 (1912-1949),我認為也不錯。Cq521留言2015年10月18日 (日) 15:42 (UTC)

相反地,我(114.46.232.102)就是有看,所以才會有理由去質疑你是在原創研究!你這種隨便拿出中華民國歷史#歷史分期以及模板:中國歷史充當參考來源,證明你實際上拿不出參考來源,因為條目、模板都是叫頁面,自然不會是叫參考來源。如此看來,我不知道你是明知裝傻不拿出來源,還是真的在原創研究而拿不出來源?如果你來源拿不出來就直接說,這樣子東躲西逃地不知道在閃避什麼?放開來說你沒來源,大家集思廣益都能協助你,沒來源還是會有討論出來源的時候。--114.46.245.123留言2015年10月19日 (一) 13:35 (UTC)

@114.46.232.102:很高興見到閣下還在。其實從一開始我就對閣下的理論就有些疑問:

  • 您提到「很多人(註)是將『臺灣』、『大陸』是分開看的」時,恐怕忽略了當分開看時所謂「臺灣」、「大陸」都是政治槪念而非,在這裏「臺灣」是包括金門,「大陸」是不包括金門馬祖和香港等地卻又包括海南的。同時「臺灣」、「大陸」的槪念也是隨着歷史逐漸演變的,1952年的「很多人」把「臺灣」、「大陸」分開看是應該是不把大陳島算作大陸的。當您提到「將『臺灣』、『大陸』是分開看的」時,您具體指的是什麼?
  • 當您使用「很多人」將上述問題一槪而論時,有沒有想過多少人是將政治歷史槪念「臺灣」、「大陸」分開看的,而多少人是將地理槪念「臺灣」、「大陸」分開看的?最後有多少人[誰?]完全拒絕「臺灣」和「大陸」的任何重疊從而不能見到任何對描寫中國大陸地區歷史爲主的條目描寫臺灣歷史?如果您無法給出可靠來源證明這樣的人很多的話,那麼您的claim是WP:UNDUE的。
我說過,條目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主題是中國史,而不是中華民國史,「中華民國」只是代指一個時期的中國[卽將定義],所以會很難寫。作爲中國史,其內容需要涵蓋其所描述的時期中所有以中國自居的政權勢力所定義的中國中管轄(直接或間接)的部分和未管轄的部分中仍在衝突或抗爭的部分在空間上的倂集(但不能對時間作倂)。所以,在描述1945年以後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民國史)時理應包含臺灣但不包含蒙古。這在描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歷史時都是公認的寫法,比如描述蒙古的帝國時代史(分裂成四大汗國之前)時,必然會涉及蒙古對歐洲的治理,但從來沒有哪個俄羅斯人會蛋疼到去抗議「有冇搞錯啊,這是俄羅斯史,不是蒙古史,俄羅斯和蒙古是分開的好不好?」卽便是最右翼,最民族主義的俄羅斯人也鮮有這樣的。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爲什麼我堅持把蒙古和西藏的勢力寫到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去,因爲他們眞有在打,不在打的時候也虎視眈眈。當我們把這一切動態地看的時候,這些勢力和軍閥竝無本質差別。所以,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是否成爲「藩屬」竝不重要,關係纔是關鍵。當代表當時的中國的中央政府把相應的勢力視爲割據勢力竝着手去控制時,這一勢力就應被寫入作爲中國史的民國歷史。所以1945年後的臺灣當然屬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146.96.252.3留言2015年10月25日 (日) 10:56 (UTC)

優良條目評選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Cq521留言2015年10月29日 (四) 16:05 (UTC)

投票期:2015年10月29日 (四) 16:05 (UTC) 至 2015年11月5日 (四) 16:05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該條目綜述了中華民國在1912-1949年間的歷史、疆域、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段落與組織清晰,來源充足可靠,格式統一。觀點中立,並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始終聚焦於主題而沒有多餘的細節。條目穩定,未因編輯戰或內容爭議使條目天天變更。—Cq521留言2015年10月29日 (四) 16:05 (UTC)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性質仍有爭議,會有較大的更動,所以不支持參選任何的評選。——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30日 (五) 03:00 (UTC)
(:)回應你想把政治、軍事、外交等部分拆分出來,並合併進中華民國條目的主張根本無法實現。第一,中華民國條目現在因內容爭議而引發的編輯戰正在全保護狀態,只有管理員才能編輯。第二,你如果把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里國號、疆域、政治、外交等內容合併進中華民國條目,將會引發更大的爭議,而且會使條目更重更冗長。第三,中華民國目前是優良條目,說明大家已經達成共識,根本不需要敘述大陸時期的經濟、外交等等內容Cq521留言2015年10月30日 (五) 06:56 (UTC)
(:)回應,既然你知道,你很聰明。聰明人做聰明事。等待只因渴求。如果玩所有權的話,大家都不用玩。——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0月30日 (五) 11:15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資料已經收集了滿長一段時間,不論是結構或內容,在綜合兩岸史料後都已經到了飽和階段,如果僅用政治的角度杯葛實在可惜了長久以來該條目的整理者努力。--Stvn2567留言2015年10月31日 (六) 19:24 (UTC)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條目名與內文都有爭議,可參見條目討論頁與WP:VPD得知爭議經過與條目問題,且目前版本仍未改善問題。--秋意假髮濃(我已關閉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2015年10月31日 (六) 19:57 (UTC)
    • 回頭看看我們之間的對話,感覺你好虛偽啊!Cq521留言2015年10月31日 (六) 20:26 (UTC)

——你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留言:「如果要沿用現名,那當前內文就錯了」請問,你認為哪些內文錯誤,需要更改?能不能具體的說一下?我們不能因為條目中某句話不對而把整個條目刪除Cq521留言) 2015年10月20日 (二) 11:25 (UTC)

——您問我沒用啊,和閣下有編輯爭議的又不是我  囧rz……--秋意假髮濃(我已關閉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 2015年10月20日 (二) 11:28 (UTC)
——因為你說過「如果要沿用現名,那當前內文就錯了」。。。。我還以為你可以指出那兒錯了呢,原來是信口開河。不過仍然感謝你的關注Cq521留言) 2015年10月20日 (二) 11:38 (UTC)

——哈,您這樣激我沒用的。我樓上說了,第一,有什麼問題,您自己比我清楚;第二,和閣下有編輯爭議的不是我,一直問我並不會解決編輯爭議。--秋意假髮濃(我已關閉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 2015年10月20日 (二) 11:41 (UTC)

虛偽???恰好您自己引了我的留言,你自己想。「和你編輯戰的不是我」=虛偽?沒有指出你哪兒錯了=虛偽?「你的問題你自己知道」冤枉你了?我又沒欠你錢,我為什麼非得回答你不可?最後,我若真要虛偽,就會左手熱情指導你,右手再暗地補你幾刀,明白沒?還有,你這回應跟條目評選有什麼關聯,你當在開批鬥會?--秋意假髮濃(我已關閉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2015年10月31日 (六) 21:00 (UTC)
(:)回應虛偽其實可以這樣理解:雖然我和閣下沒有編輯爭議,但是我會給閣下編輯的條目投反對票虛偽也可以這樣理解:雖然我和閣下有編輯爭議,但是表面上說「和閣下有編輯爭議的不是我」。請問User talk:秋意假髮濃,你是屬於哪一種?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9:21 (UTC)
(:)回應謝謝閣下的評論說明。您指的「膚淺的列表式諮詢」是不是說該條目很多章節比如說「政黨」、「文學」、「節日」等章節僅僅羅列出「政黨的概要」或者「文學作品名稱」或着「僅僅描述了節日的日期和由來」,而沒有加以整合,未綜述大陸時期的政黨、文學或者節日特點?在下深以為閣下所言極是,但由於在下個人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以整合相關信息,希望有後來人會加以整理。不過,你說的「膚淺的列表式資訊,有欠整合。」——這好像並不是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啊。優良條目標準是評估條目是否「還不錯」;無需苛求條目達到我們視為「最佳」的特色條目標準。Cq521留言2015年11月1日 (日) 06:13 (UTC)
(:)回應:以我個人觀點來看,這個條目是每個章節細分很多,但每個子項目內容短小、章節內容的覆蓋面又很低、連貫度也很低,可以說的問題點實在太多。我舉幾個例子:
  1. 軍事:本章節就簡單切割成軍種和軍校(後者在內容包羅萬象、篇幅巨大的主條目中究竟有什麼必要性需要用三個子章節寫入?),閱讀軍事面的資料以我來看最不能缺乏的就是國家體制下的兵員徵招體制和武器水平。如自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就一直試圖推行義務兵役制度,1933年的《兵役法》則確立了義務兵役的基本原則。陸軍的內容就斷在八路軍,沒了,彷彿沒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似的。
  2. 經濟:「電話線路」整個不知道擺在此處的意義。
  3. 外交:「中德關係」這段我實在很搖頭,中德兩國關係只限於把不平等條約撤掉嗎?請編者花點時間讀一下「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條目。「中日關係」中「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侵華戰爭。」然後呢?「中美關係」可知道國共內戰中美國又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嗎?
  4. 歷史:就算有主條目也太過短小。
我也知道這條目內容繁雜、時間闊度大、兩岸資料歧異不好寫,但既然要放上來選,勢必要供人檢核,如果未完成,那就不應成為優良條目,而有些投票者忽略條目本身存在的問題,只從政治觀點出發來投票,更是糟糕。我上面寫一堆不是想要炫耀我知道多少,是要告訴你這個條目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可以建議你看看中華民國大韓民國或拙作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做「國家或歷史政權」編寫方式的參考。--Ai6z83xl3g留言2015年11月1日 (日) 09:12 (UTC)
(:)回應:非常感謝閣下提出的中肯的意見和建設性的建議。在下根據閣下的建議修正、補充了部分內容,請閣下再提意見。另外還有幾點需要與閣下探討:
  1. 軍事:在下根據閣下的意思進行了章節的調整和補充。
  2. 經濟:在下把「基礎建設」一節歸入經濟章節。其中「電話線路」是屬於基礎建設的一部分。
  3. 外交:在下根據閣下的意思進行了章節的調整和補充。
  4. 歷史:已經有位同仁先於在下,進行了章節擴充。
和閣下進行就事論事的交流,是真正有利於條目品質的提升。在此呼籲所有維基人能夠拋開政治偏見,端正態度,讓維基百科更全面、更客觀、更開放。Cq521留言2015年11月1日 (日) 13:38 (UTC)
(:)回應麻煩你說的具體一些,指的是哪些段落?讓我可以有針對性的改進Cq521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00:24 (UTC)
  • @Cq521例如外交和社會那兩段很明顯很多段落不知所云,教育和社運這兩段的情形更是明顯。應該擴充概念性論述,以描繪整個時代的輪廓,本條目其實比較像是東拼西湊的簡報。---Koala0090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15:18 (UTC)
(:)回應謝謝閣下指出的問題。外交、社運兩段已經修改。至於教育一節,在下以為已經有綜述,不太明白閣下的意思,還請明示。另外歡迎針對條目存在的問題再提意見。Cq521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17:03 (UTC)
(!)意見,感覺上內容描述上仍有爭議,版本沒完全穩定下來。(不只是我提出的)——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2日 (一) 06:38 (UTC)

(※)注意 Wikipedia:優良條目標準——請大家陳述理由時加以對照!儘量不要自己編理由!否則容易造成雙重(多重)標準。在下提請的是Wikipedia:優良條目,不一定非要滿足Wikipedia:特色條目標準!另外Wikipedia:優良條目允許內容存在爭議,只要不是因編輯戰天天變更就可以。Cq521留言2015年11月2日 (一) 12:41 (UTC)

(※)注意Wikipedia:投票不能代替討論,正正是條目內容有問題,甚至被多次修改或者提出意見,到現在都還沒有穩定下來。選個琴梨?如果不許討論,不如直接當個人肉圖章,拍拍手掌,一致通過?連立論都有問題,後面的論據論證都跟着出錯,垃圾進,垃圾出。——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3日 (二) 02:40 (UTC)
(:)回應在下沒不允許大家討論,不知閣下何出此言?本人歡迎討論,對大家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改良的建議」都有回應,並根據大家所提的建議,修改了條目。試問閣下,你提出過什麼有益於提高改善條目品質的建議嗎?你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僅此而已!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9:00 (UTC)
我有回應,甚至以前就在討論頁說過了,性質問題,所以作出了修正,移走部分不應該屬於這個條目的章節,甚至我還保存相應的草稿,等待更新(因為事關到另一個被全保護的條目),但除了拿一些更加偏門的立論外,你有正視嗎?甚至到現在條目還沒有穩定,還有其他人對你的寫法有爭議,這樣都能評選,除了部分捂良心的圖章,這也太笑話了吧。——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3日 (二) 09:15 (UTC)
(:)回應
  1. 一個連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都沒有分淸的IP用戶,擅自在條目上添加中立性POV問題模板,你也太拿這當回事兒了吧?
  2. 你所謂的性質問題是什麼,為什麼不放到這裏來討論?我在上面條目提名理由里寫了「該條目綜述了中華民國在1912-1949年間的歷史、疆域、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你如果有不同意見,為什麼不反駁?你所說的「既然你知道,你很聰明。聰明人做聰明事。等待只因渴求。如果玩所有權的話,大家都不用玩。」到底想表達什麼?這裏有誰能看懂?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09:38 (UTC)
啊,裝聾嗎?還是時間過得「太久」健忘了,性質問題,避免寫成獨立國家性質條目,可以寫成為一個國家的某個時期的描述,就是要移出關於政治,軍事,疆域變化等帶有國家性質的內容,可以着重於文化,科技等與政治關聯較弱的章節,就這麼簡單,草稿我也處理好了,我只是一個搬運工而已。不過既然又有人大改了,我倒不介意兩個草稿調整下而已。——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4日 (三) 06:05 (UTC)
(:)回應這個條目寫的是1912-1949年的中華民國,憑什麼移除關於政治、軍事、疆域變化等內容。國家性質你指的是什麼?政治學上,國家性質和國家本質、國體是同義語。在憲法學上,國家性質一般是指國家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君主立憲這叫國家性質!你的意見根本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如果你一意孤行,把相關內容寫入中華民國條目,肯定立馬就被刪除!Cq521留言2015年11月4日 (三) 14:34 (UTC)
  • (:)回應:(段落太擠太亂,我回覆於此)恐怕要給閣下失望了,我依舊認為這個條目有待調整,甚至是重寫。先撇開「歷史」一節直接複製別的條目貼上不說,原有的國家模板還被砍掉也可以暫且先忽略,內文編寫方式我同Koala0090意見,只是工作繁忙沒時間一一點出而已。如「政治」一節依舊是連貫度低,維基百科的文章除非你是列表,不然這種小段落一行文基本是不被接受的,別人也講過了,這看起來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稱不上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果關係也不明,甚至還列出「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列表」這種內容,儘管軍閥時代佔中華民國存在不少時間,但你既不交代為何「北京臨時政府」會突然變成軍閥割據期間,也不說明「北洋派」是什麼,觀者眼見其字,不見其意,更何況你用「國家政權」和「割據政權」的字眼,試問這個國家究竟有沒有完成統一?是不是應交代其實「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權力僅限於長江中下游?「國家元首」一章節更是可以直接去掉,融入政府結構的內容中,描述國家元首是從何而來,民主選舉?軍事獨裁掌權而來?放人物圖片群像是最浪費篇幅空間的作法。其他還有太多內容我認為你沒有掌握好國家條目的敘述方式,列舉幾點提及:
  • 社運:你不交代外部內在環境促成國民民族意識的變化,只是把原先的年表去掉*號放在同一段落而已,一樣連貫度低,且與共產黨關係密切之活動眾多,國共又彼此互相攻擊、利用社會運動。
  • 評價:如果真有如該段落敘述此正面,國民政府就不會滅亡只剩下台灣一島,為何不補充國內外學者對國民黨政府的評論?這基本上就是國民黨中心的論點。
  • 文學:不是列出這代幾部著名文學作品就好,環境與文學流派發展影響呢?
  • 經濟:從本條目來看基本欠缺宏觀經濟內容的敘述,亦不提軍閥時代的自然經濟、抗日的戰時經濟和戰後的經濟政策崩潰內容
  • 外交:「北洋政府時期」還勉強說得過去,結果「國民政府時期」又整個日本中心,跟蘇聯美國的糾結如此之多,何能不提?而內容又與雙邊關係重疊程度高又何必存在?且國民政府之所以在蘇美之間搖擺有其因果關係,拆分至兩個子章節還是造成連貫度的問題,何況雙邊關係這樣的寫法很難交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至於能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很大程度是因為羅斯福的刻意扶持(英蘇皆反對),有部份但絕稱不上全是因為「在對日作戰中做出的貢獻」。
最後,請大量補充「國共內戰失敗緣由」一類的資料,這絕不是僅有軍事失利而已,如果本身不清楚,我建議可以參考《中國的內戰:1945-1949年的政治鬥爭》一書。我看目前條目內容大致看得出編者所學有限,很像是一個章節主題,大致知道幾個關鍵字,然後用簡略的介紹堆疊起來,缺乏對特定主題的總體認識,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著作汗牛充棟,但現在的內容卻絕大部分脫離不了高中教科書的延伸,請閱讀「中國文學史」、「中國軍事史」、「中國外交史」、「中國政治史」、「中國經濟史」一類的書,在各自消化後寫出各部的總論。--Ai6z83xl3g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4:23 (UTC)
(:)回應
  1. 為什麼要「先撇開「歷史」一節直接複製別的條目貼上不說」?有什麼問題請閣下直言相告!為什麼說「原有的國家模板還被砍掉也可以暫且先忽略」?閣下不贊同砍掉「原有的國家模板」嗎?
  2. 針對閣下所說「但你既不交代為何。。。軍事獨裁掌權而來?」請參考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之「3.b.聚焦於主題而無深入不必要的細節」;「北洋派」在列表中也有連結,另外這個國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在條目中有敘述,請閣下仔細閱讀!
  3. 「國共又彼此互相攻擊、利用社會運動」的觀點太狹隘了,例如:五卅運動反帝運動是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請仔細閱讀社運段落,有必要是通過連接詳細了解相關社會運動,再來發表評論。閣下觀點,在下不敢苟同。
  4. 評價一章,是對整個中華民國1912-1949年的綜述,並不針對北洋政府、國民黨、國民政府。你問:「為何不補充國內外學者對國民黨政府的評論?」我的回答是,你走錯地兒了,你應該去國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條目!
  5. 文學、經濟、外交章節如何改善,在下還要仔細考慮。但閣下所言是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嗎?還是Wikipedia:特色條目標準
  6. 閣下如果想看「國共內戰失敗緣由」建議去國共內戰條目!閣下身為管理員不知道什麼是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3.b.聚焦於主題而無深入不必要的細節」是什麼意思嘛?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5:28 (UTC)
(:)回應
  1. 歷史:直接取用別的條目整段抄過來本身就是充滿爭議的作法,只是現時規定未明文點出,所以先放着不管,更何況其他內容上有着更大的問題存在。
  2. 我這段在問的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從哪裏來的,這是「不必要的細節」嗎?我說了你要碼選舉要碼做什麼,從哪裏出來的你至少要講清楚,有一個國家的元首怎麼選出來都講不明的國家條目嗎?稱得上不必要細節嗎?
  3. 這個是20~40年代初期社會運動中的常態事件,你跟我說太狹隘?你要不要看看「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學生運動」下有多少跟中共有關?「Category:中國工人運動」就更不用說了。
  4. 我可以換個方式問,「為何不補充國內外學者對中華民國的評論?」嗎?整個評論章節「中華民國喪失了外蒙古的領土,不過最終保住了東北領土,並且從日本接收了台灣和澎湖。戰後參與創建了聯合國並成為其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的國際地位。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往台灣,造成了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岸分治」的局面。」這些「評價」章節中的大半內容不是國民黨下領導的結果?又說要求其他學者對中華民國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民黨評論我可不覺得有任何問題。
  5. 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你自己都知道有些地方要改,但有些人就是你知道有不好的內容也投的下去,對他們來說標準又何在?
  6. 叫我去看國共內戰?莫名其妙,這就好像講南斯拉夫不提最後會導致他解體的各種弊端、講日本帝國不寫軍國主義最終促成其滅亡,因為它們都可以寫進南斯拉夫內戰太平洋戰爭,而且我根本不是管理員!搞不清楚維基人身份就不要想亂扣帽子給別人!。--Ai6z83xl3g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6:37 (UTC)
(:)回應
  1. 歷史:擴充歷史章節的是另一位同仁,而且在下在他的基礎上刪減了大約6000位元組的內容!你仔細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區別!
  2. 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怎麼來的,不是在主條目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列表里有嗎?而且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李宗仁怎麼選出來的,在歷史段落里有敘述啊!
  3. 很多運動跟中共有關不假,中共比國民黨擅長搞運動也是真的。我特指「國共又彼此互相攻擊、利用社會運動」的這種觀點太狹隘,不足以解釋這一時期的社會運動。
  4. 「為何不補充國內外學者對中華民國的評論?」,維基條目不是有大家來完成的嗎,你也可以來補充啊!另外,關於對國民黨評論,我的意見仍然是:「對國民黨的評論,應該到國民黨條目里去寫!」不過,也許我誤會了你的意思。你要怎樣評論?寫出來大家看一下啊!
  5. 標準何在?請參考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優良條目是滿足優良條目標準而令人滿意的條目,但未必達到特色條目的標準。優良條目標準是評估條目是否「還不錯」;無需苛求條目達到我們視為「最佳」的特色條目標準。你捫心自問,是否因為政治偏見,而苛求該條目?!你對其他參選條目一樣持有這個標準嗎?你對中華民國條目也持有同樣的標準嗎?中華民國條目中連「文學」、「社會運動」章節都沒有!難道中華民國49年之後沒有文學、沒有社會運動嗎?
  6. 這個條目里寫到了國共內戰,但是,如果你想具體了解國共內戰的前因後果,當然要看具體條目了。還是那句話「3.b.聚焦於主題而無深入不必要的細節
  7. 我看到你的使用者:Ai6z83xl3g裏面寫「SA 該用戶是一名系統管理員」,可能誤會了。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7:03 (UTC)
(:)回應:你我一來一往這般「討論」我認為不會出現什麼共識:
  1. 歷史:是啊,是有小不同,但跟其他條目「特定時段歷史」和「當前國家」的歷史相比,又是差別有多少?當然啦,這點也稱不上什麼指控,只是拿出來提。
  2. 在主條目交代就好的話現在國家條目講政治做什麼?反正可以併入OO政府,連交代都不用啊,國家元首如此,其他章節更不用說。(:)回應因為政治不僅僅是政府啊。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8:45 (UTC)
  3. 「國共又彼此互相攻擊、利用社會運動」我是提到這個30~40年代常見的社會現象竟然不被拿來敘述幾下?社會運動包羅萬象,有學運,有工人運動,有愛國運動,公民教育運動,現在內容你認為就足夠涵蓋的話我也毋需再談。
  4. 「維基條目不是有大家來完成的嗎」、「寫出來大家看一下啊」又來了,這是幾乎每個優良條目候選者都會拿來的藉口,你既然編輯完要拿出來選就自己負責!不要被人點出問題再丟出來給人處理!這話題已經戰過好幾年了,毋需再談。
  5. 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的事,該條目質量跟現在大陸時期的條目有關係嗎?問題點指出來之後找指出者個人來扣帽子?我就是什麼時候不出來,現在偏要花時間閱讀這長條目、投反對票也是我的自由,只要理憑有據,這也是罵過好幾輪了,毋須再嘴。政治傾向是我自己的理念,由不着、你也沒資格置喙,但我捫心自問對這個條目沒有從這方面出發的挑剔,我自認嚴格把關條目審核已實行多年,就是看你內容有待加強跳出來,花的不是別人的,是我的時間,我還大可以丟個理由後直接投反對票後消失,看來以後也要這樣了,反正講也講不聽,自己寫的最好最棒,被點出來就是政治傾向作怪,浪費你我的時間。(:)回應其實這個條目從我創建開始,就被兩次提刪,多次遭非議,誰也不能否認,這裏面有政治因素作怪。如果你不是這樣,那我的指責就不是針對你說的。」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8:36 (UTC)
  6. 這個條目當然會寫到「國共內戰」,要不然要怎麼收尾?但你如果稍微了解點國共內戰的背景就會知道其涉足範圍之廣,中華民國各方面的政策是哪裏失敗才會落到滿盤皆輸,再說也無用,你就是老樣子「3.b.聚焦於主題而無深入不必要的細節」,毋需再談。(:)回應其實在歷史#國共內戰段落里有寫「同時國民政府因錯誤的政策,造成中國惡性通貨膨脹,失去了民心」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8:36 (UTC)
最後,有請User:Jarodalien抽空評閱本條目,下次本條目以如此質量出來參選我還是會繼續無限制反對下去。--Ai6z83xl3g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7:58 (UTC)
(:)回應閣下剛開始的提的建議,在下完全照做了,而且認為是建設性的,有益於改善條目質量的!可惜後來提的建議有些恩恩額了。也許是閣下觀點不能在下不能認同;也許閣下觀點正確,但在下能力不夠。總之討論回合越多,在下能從閣下的言論中得到的啟發越少。就這樣吧,投反對票是你的自由。我提交該條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通過討論提高該條目的品質。目前看來,還是有所幫助的。至於說閣下認為,我依舊認為這個條目有待調整,甚至是重寫。——難道我根據閣下的建議把條目越改越糟了嗎?O(∩_∩)O哈哈哈。。Cq521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8:13 (UTC)

(!)意見:本不想在這裏發言的,不過今天下午發現Cq521的發言有點過分了,還是說一下:

  1. Cq521曲解cwek的Wikipedia:投票不能代替討論言論。cwek說的是「投票不能代替討論」,不是「投票區應允許、歡迎討論」。我認爲cwek的所指其實是「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方只有Cq521、Stvn2567以及後來改票的Koala0090給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後面的人就只剩下投票了。
  2. Cq521抓住我那天夜裏沒有分淸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漿糊狀態不放,就認定這樣的IP用戶提出的都不是問題。請@Cq521注意,如果對人不對事的話,閣下可是曾經連北洋時期和訓政時期的軍閥都分不淸啊。再看閣下給我的回復更是讓我大跌眼鏡,說也可以認爲袁世凱也參加了辛亥革命——要是可以這樣認爲的話,那同理是不是也可認爲隆裕皇太后也參加了辛亥革命?袁世凱可是她提拔起來的,在南北議和中也是代表淸王室去談判!如果說我提出的問題不能當回事,那閣下犯了那麼多更嚴重的錯誤,寫出來的條目是不是乾脆就不能要了?我是看閣下善於改正不足之處,才打消了完全重寫的念頭,對事不對人,沒想到閣下倒是倒打一耙。下面把我改寫的首段粘上來,大家看看和下面這個首段比較,文中的首段是否有中立性問題,還是我在無理取鬧。(:)回應已參考閣下意見,並修正「推翻」的說法Cq521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8:57 (UTC)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使搖搖欲墜的淸王朝統治區域大大縮小竝三面受敵,中國分裂出諸多革命軍政府及邊疆政權竝於翌年成立了臨時政府;經和談,淸最終同意退位,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成立竝取代淸王朝和臨時政府成爲代表中國的唯一政權,將中國大部分地區統一在其治下。至1916年,一系列的變故使北洋政府分裂爲若干北方軍閥,與同時出現的諸南方軍閥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經過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政府於1928年取代北洋政府統治中國,但隨後又陷於與中國共產黨、殘餘軍閥和日本帝國的衝突之中。
  3. 至於條目的問題,我認爲Cq521在編輯的時候頭腦不淸。如果要把它當做獨立政權或政體時期來寫,就老老實實的去編輯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否則就作爲一個史稱,或歷史時期來寫(這也是2015年7月31日存廢討論中大多數保留意見者的意見)。現在這個條目的定位就是一團漿糊,說政權不像政權,說歷史時期不像歷史時期,好像只要能保住條目就可以不擇手段,什麼都往裏加。--146.96.252.3留言) 2015年11月5日 (四) 07:47 (UTC)(:)回應參見維基百科:優良條目標準3.覆蓋面廣——Cq521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8:57 (UTC)
  4. 另外Cq521多次回退我對消歧義內容中和各方意見做出的編輯,竝替換成有爭議的類似於「生卒年」的書寫方式,多次詢問未給出任何答覆。--146.96.252.3留言) 2015年11月5日 (四) 08:03 (UTC)(:)回應你在哪兒詢問了有關「消歧義內容」的問題了?Cq521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08:57 (UTC)

 :5 yesGA,3 noGA。未能入選。-Choihei留言2015年11月5日 (四) 22:27 (UTC)

@Choihei請問閣下這是在做什麼?計票嗎?--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06:28 (UTC)

@146.96.252.3是的。-Choihei留言2015年11月24日 (二) 02:29 (UTC)

請Cq521不要擾亂討論

@Cq521前陣子和閣下交鋒交的火熱,晚上都睡不好覺。最近休息竝冷靜思考了一下,覺得必須直接指出閣下一些做的比較過分的地方。

  1. 閣下在討論中濫用鮮有人懂的網絡詞彙,如「又臭又長」等,甚至用網絡詞彙「太監貼」自造動詞「會太監」,這對討論的進行是沒有幫助的,只會製造困惑和憤怒。如需指出問題,請直言「我認爲空洞而且冗長」竝給出閣下認爲「空洞」的理由。濫用網絡詞彙竝自造詞彙,不在你那個圈子裏的人會聽不懂;討論一來一去,會耽誤一天時間。
  2. 當我諮詢閣下那些網絡詞語的所指時(如問「臭在哪」),閣下倒打一耙「我不想做你的語文老師」,好像聽不懂「會太監」這種閣下自創的用法是我的問題。倒是把話題轉移到我的語文水平上了。
  3. 我在《辛亥革命推翻淸朝的說法是否有違中立性?》中好心指出指出問題,閣下提醒在下是否混淆了辛亥革命和武昌起義,在下非常感謝。可沒想到閣下竟然在另外的地方提出「一個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沒有分淸的IP用戶擅自在條目上添加中立性POV問題模板」,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摘除POV模板,至此我才知道閣下壓根就沒打算解決那個問題。我不得不爲了這個問題再去相應的討論頁說了超長一大段話,纔使得閣下同意修改了四五個字。這一個問題,花了三天時間,纔解決了一小部分(閣下「分崩離析」的說法帶有滅亡的暗示,與「1911年,」連用會造成讀者認爲淸朝1911年就滅亡了,故問題仍未解決)。不得不說,與閣下的這種交流方式太費勁了;閣下這種應對方式,已經構成了擾亂。
  4. 按照閣下這種討論的態度以及閣下無理由回退我的編輯竝一而再再而三地摘除POV模板(摘除時倒是寫出了有趣的「理由」)的行爲,我本是準備不再與閣下討論直接回退閣下的擾亂的。不過剛剛看到閣下在#關於勢力總覽表格尾端尾端給出的意見不再拐彎抹角而是直接切中問題的要害,我願意關於信息框的問題繼續與閣下討論。--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06:17 (UTC)

(:)回應分崩離析是根據你說「淸國「fell apart」」主張翻譯的!比你囉里囉嗦的「使搖搖欲墜的淸王朝統治區域大大縮小竝三面受敵,中國分裂出諸多革命軍政府及邊疆政權」要好很多。我看了你的敘述都不知道「三面受敵」指的是什麼。另外中華民國什麼日子成立的你竟然也不敘述!更有意思的是你寫「淸最終同意退位」——你的中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嗎?「清」是國家、是朝代、是國號,「清」又不是一個人,怎麼最終同意退位,真搞笑--Cq521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17:51 (UTC)

inline citation儘量少地出現在首段

首段是全文的總結,都是一些常識性的無爭議的內容。citation是針對某一個具體事件標註,以供讀者查閱的。inline的標註太多會使排版混亂降低可讀性。--146.96.252.3留言2015年11月23日 (一) 06:52 (UTC)

究竟這個條目是擔當什麼性質

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時期?如果是一個國家,我們已經有了中華民國,為什麼還要捨近求遠,另開這條目?如果是一個時期,為什麼還需要這麼多國家元素在裏面?不要只回退不說話,最後只會搞到變成編輯戰罷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4日 (一) 01:14 (UTC)

我開始在想:要不要把「存廢討論」、「同行評審」、「優良條目評選」以及「互助客棧」里的相關討論複製過來。後來想想,算了,太浪費版面了。你現在去互助客棧吧,我在那裏有留言Cq521留言2015年12月14日 (一) 11:22 (UTC)

關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和臺灣時期的再討論

條目一解禁就代表我們又要面對這個問題。現在User:Cwek似乎想要重新把原本「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部分內容,轉移至中華民國」這個條目之上,而這些中國大陸時期的資料則會從「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中刪除。而其表示之所以要特地將國家政治的內容重新移至「中華民國」條目,是認為當前「中華民國」條目刪去這段大陸時期的內容。但我認為在條目篇幅有限的情況下,依照國家編輯慣例通常國家條目是以其當下情況為主,包括「德國」這個條目就不會在行政區劃段落提到「納粹德國」時期,而「日本」這篇條目就不會在軍事部分重新提到大日本帝國的發展。

不過無論如何,我想這般大規模地重新將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的資料,轉移到中華民國的條目上,似乎跟先前的通稱、地圖等都是需要取得共識的舉動。因此我想詢問互助客棧眾人的意見,是否有必要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政權變革、政府領導人、中國大陸時期的行政區劃、中國大陸時期的外交關係、中國大陸時期的軍事、和軍事院校等資料,以整個大段的方式天加入條目中(我想如果直接這樣移動資料,即便把內容改成敘述式寫法,很明顯這條目會直接變得更長)。而如果要添加的話,在基於條目有其理想長度設想的情況下,這篇條目需要刪減什麼、增添什麼?--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4:20 (UTC)

那請問大日本帝國和現在日本的政府、納粹德國與現在德國的政府,的關係,能否和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可相提並論?——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4:38 (UTC)
我認為就你不斷強調的國家編輯方法上來說,這些當代國家的條目,都應該是抱持同樣的編輯態度。而這兩個例子很明顯,即便是政權變動幅度大(無論是國家體制、領土、軍事結構等)的國家,其國家條目都是以當下狀況為主。我並不認為中華民國就有必要基於國家政治變動更加劇烈,而因此就有必要列出在所有段落中特意去分開撰寫兩個時期的發展。很明顯我們是在寫大敘事的國家發展,而不是寫碎片化的國家發展。--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4:53 (UTC)
當代嘛,嗯,也就是要說割裂中華民國的直接關係,1949年的中華民國正如PRC所說的話,「死掉」了,現在當代的「中華民國政府」及「軍隊」是從哪個石頭爆出來的,1912年至1949年的歷史及相關發展與當代的「中華民國」無關,應該刪掉或移出到其他地方,然後恭喜某人,你做到了。
既然兩者政府是相關聯的,其相關的元素就應該在主條目「中華民國」有所描述,而非無限制地分割到另一個不涉及的條目中。現在我認為將外交、管制領域、政府、軍事等移入已經足夠了,也足夠提及了,這樣才對得住這個一個「起始於1912年的國家實體」的條目。——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5:06 (UTC)
照你如此推論,日本這篇條目在政治段落上,竟然連過去的幕府時期的細部分期都沒有寫出來,實際上是失敗中的失敗?我認為你過去移入的內容,或者是在草稿上的內容,已經移入過多未經整理的資料,而會使整個條目的變得過冗長。--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5:21 (UTC)
那就要看你們台灣方面的編輯視中華民國是什麼性質的條目,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性質條目(既然關注到1912年,自然要對至1949年之時的國家性質變化有所表達),還是只限於1949年之後的時期性質條目。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大規模修改和參選時,我就強調條目性質的問題,所以才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與國家性質密切的部分,如政治、政府、治理區域、軍事等有計劃地移回主條目「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只保留國家性質不明顯的部分。就是限於主條目由於其他原因被鎖,才一直拖到現在。而且K君只是指出一直wikify性質的問題,這些也在草稿中重新調整過。如果以wikify問題的話,的確可以考慮修正,如果試圖擾亂條目性質,或者割裂條目內容的關聯性。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做的只是打掃的工作而已。——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4:35 (UTC)
如上所述,我認為當前的問題在於即便條目除了歷史段落之外,其他部分可能是以當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為依歸的寫法,條目長度老實講已經算長的。而我認為國家條目的性質、或者重點便在於,在一定的篇幅講述當下國家的發展狀態。面對一個國家過去和現在呈現嚴重歷史斷裂的狀態,我認為你添加的很多資料,其實可以丟到歷史段落(例如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這對於當下政治結構發展沒有緊密關係,而不應該在條目的政治段落中獨立寫出),或過於雜碎而不應該在國家這個大條目中出現。我想如果把每個人都想要添加的內容,都直接依照其主觀認為好的方式大量加入條目裏的話,任何條目都很快便成為繁雜的資料蒐集處而已。這樣基於概念分歧而想在條目中加入更多內容的作法,我認為勢必需要經過討論。--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4:53 (UTC)
作為國家性質的元素無關過去現在,就算過去了也要有所描述,或可以一筆帶過。但更何況不可能在歷史章節簡單地一筆帶過,只不過將應該分散在其他章節內容又一次壓在歷史章節上,依舊沒改變需要加入的問題。——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5:22 (UTC)
但這裏很明顯的是,你如此複製其他條目的段落直接加入條目中,完全跟所謂的一筆帶過差得十萬八千里。真要說有一筆帶過的話,原先外交段落中不就有稍加提到「中華民國於1912年成立後,其外交政策因為各方勢力都聲稱擁有合法性而缺乏統一。直到1928年國民政府擊敗北洋政府後,中華民國才真正獲得廣泛的外交承認[297]。到了1945年,中華民國更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之一[298],並以「中國」席次擔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和參與其他機構運作[299]。1949年政府撤退到臺灣後,以西方陣營為首的大多數國家繼續維持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300]。」,又何必在這整篇大條目中特別強調跟日本、跟德國間在特定時期的關係呢?--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5:37 (UTC)
沒錯,我純屬搬運,所以搬運原文質量有多好就有多好,我最多只負責將適合的部分放上去。數量不怕多,只怕不齊,有參考,行文無不暢,剩下只是你嘴尖而已。——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8:18 (UTC)
所以意識形態對了最重要,條目變成雜亂資料集結地,你這個搬運者就不用負責囉?政府變遷、政府首領等資料,在國家條目中本來就不會寫出來,你口口聲聲說要寫個像樣的國家條目,應該也知道這件事情吧?--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8:32 (UTC)
算吧,或者你再看看,Draft:中華民國,關於外交、軍事這兩章節在大陸方面還有什麼問題吧。意識形態就是編寫這類條目的障礙,要放下來,要不然什麼都覺得不對。——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08:44 (UTC)
我老實講,都太長了。去看看其他國家條目,外交和軍事通常都不會到滿滿的那麼多小段,或者另外為軍事院校開一個大段只介紹3間學校。加資料很容易,怎麼幫條目瘦身我倒覺得才是大問題所在。--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08:56 (UTC)
中華民國從大陸到台灣最大的區別就是地理差異(包括氣候、人口、文化等),而地理條目我們已經有中國台灣來做解決了。至於政治、軍事等明明一脈相承,如今硬生生割裂開來,我看到的不過是意識形態。
幫資料瘦身是一回事,把之前的歷史拆掉打入冷宮又是另外一回事。想要拆條目理由多得是,現在按政府所在地可以拆成「中華民國 (1949-)」,按國際地位可以拆成「中華民國 (1971-)」,按民主制度還可以拆成「中華民國 (1996-)」,關鍵看拆的真正目的是什麼。—Chiefwei - - 2015年12月13日 (日) 10:40 (UTC)
所以當有人試圖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完善成一個完整的國家性質條目,甚至以日本與大日本帝國、德國與納粹德國等類比,就感覺有點不太對經。過於強調當代,就以為可以和以前可憐的過去說拜拜,太年輕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3日 (日) 11:02 (UTC)
我以為中國大陸的編者會因為接近左派思想,所以意識形態的這個概念掌握得比較好,不過看起來好像還是用在老式的思考方向。在我看起來,無論是挑選什麼、放棄什麼,都是意識形態作祟的,所以我們兩方之間並不存在有你有意識形態、我沒有意識形態的情況。重點並不在於意識形態的內容,而是在怎樣的社會架構下所造就出現的難以改變的潛意識運作結構。所以呢,我們現在就是在這種政治揀選、排出中,去試圖找出平衡點(或者說,找出一種合理化的範疇,能把你我納入其中)。所以還是必須回到務實面,在應該比原本長度更短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什麼內容。而不是有人在那邊很高興地當搬運工(不過在意識型態這個符號界大他者觀看下,似乎這種作為是能夠帶來快感的),而把國家條目裏幾乎不會出現的軍事院校納入其中,又或者在簽署的種種條約中偏偏要挑與蘇聯簽署的協議等等。--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11:32 (UTC)
另外未免有人就像人們常常犯下的誤識般,我想還是要再重提一遍,我在上面開頭明明就提到我質疑的是這樣大把大把地把沒整理得資料塞進條目中,認為此舉需要討論。同時需要討論的是,「而如果要添加的話,在基於條目有其理想長度設想的情況下,這篇條目需要刪減什麼、增添什麼?」而兩位老用戶這麼急着講到意識形態這件事情,我想如果你是說加入中國大陸時期這件事情,我想我前面應該就講明了,更何況這樣大量添加的行為怎麼可能沒有意識形態的假象操作呢?而如果把條目長度的管理堅持當作意識形態,我是覺得蠻有趣的,是否代表兩位同意條目可以無限為了所謂的平衡觀點、加入細節而增長呢。--KOKUYO留言2015年12月13日 (日) 11:43 (UTC)

(!)意見中華民國是1912年成立並維持至今的國家(忽略國際社會不承認的現實),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是1912-1949年間的中華民國。在下認為KUKUYO舉德國納粹德國的例子不好,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關係更像是北元元朝之間的關係。北元與現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很相似,都是被趕出中原,國君沒有變,國號沒有改,都曾想反攻中原(反攻大陸)卻都沒有成功,不同的是北元很快放棄了國號「元」而被稱為韃靼,台灣卻一邊佔着中華民國的國號,選着中華民國總統,一邊罵中華民國政府是個流亡政府。。。。Cq521留言2015年12月14日 (一) 09:29 (UTC)

  囧rz...:那只是部分政治人物的主張而已。--Kolyma留言2015年12月14日 (一) 16:05 (UTC)
  囧rz...蔡英文在2010年5月24日「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新書發表會」上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Yahoo!奇摩以「你認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嗎?」為題在2010年5月26日至27日進行了網絡投票,結果認為「是」的佔65.4%,「不是」的佔32.1%,「不知道」的佔2.5%。Cq521留言2015年12月15日 (二) 06:41 (UTC)
「儘信書不如無書」。--Kolyma留言2015年12月15日 (二) 15:52 (UTC)
(:)回應台灣民調是操縱輿論的工具。Cq521留言2015年12月15日 (二) 16:33 (UTC)
民調沒那麼神奇。再者,「網絡投票」看看就好。--Kolyma留言2015年12月16日 (三) 13:18 (UTC)
我也認為「網絡投票」看看就好,我還認為「台灣選舉」看看就好。蔡英文說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如果她當選,豈不變成了「流亡總統」。  囧rz...Cq521留言2015年12月16日 (三) 15:29 (UTC)
應該是「選舉語言」看看就好;選舉本身一翻兩瞪眼!如果國民黨這回選輸了,就得像2000年一樣乖乖交出政權,怎麼會是看看就好?--Kolyma留言2015年12月17日 (四) 04:19 (UTC)
因為誰輸誰贏跟我沒有關係,我只是一個看客。Cq521留言2015年12月17日 (四) 06:53 (UTC)
  囧rz...:樓上Kolyma君說的沒錯。而且我覺得這敘述把不同的人事時地物混在一起了,但這類政治性議題討論在此不宜過度延伸。- 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自然條目提升地質滅絕專題2015年12月15日 (二) 01:33 (UTC)

(!)意見 三國的蜀漢南明,也沒跟漢朝明朝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也要分開--葉又嘉留言2015年12月14日 (一) 15:20 (UTC)

即使這樣,南明也只是一個時期,並不像明朝一個具有完整國家屬性條目;蜀漢已經和漢朝相差太遠,根本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完整國家屬性條目;顯然大陸民國和在台灣的民國是完全連續的,畢竟是「遷移過去的」,也沒有像蜀漢的大斷代(畢竟蜀漢只是漢劉家一個遠方親屬建立的另一個新政府),所以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不配有像蜀漢那樣具有完整國家屬性的描述和infobox,寫成南明或台灣戰後時期的類似時期性質反而可以接受。——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6日 (三) 01:35 (UTC)
(:)回應看到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糾結於一個條目是「獨立的完整國家屬性條目」還是一個「時期性質條目」的問題,感到好笑又無奈。暫且不問這種條目劃分的依據和理由是什麼,先舉個例子:大清帝國應該算是國家性質的條目吧?清朝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時期吧?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準備把這「國家性質的條目」和「時期條目」分開嗎?同樣,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應該是國家性質的條目,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則算是時期性質的條目,請問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兩者的區別到底是什麼?把一個條目中的區劃、政治、軍事、外交等部分內容刪除,這個條目就從「國家性質的條目」變成「時期性質的條目」了嗎?這種邏輯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的另一個觀點是,既然有「國家性質」的中華民國條目,那麼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作為「國家性質」的條目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其實,稍有點常識的人,就能明白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存在的意義吧。這個問題在存廢討論時已經討論過了,而且大家以壓倒性的多數否決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合併入中華民國條目的提議。不需要我再多說了吧。Cq521留言2015年12月16日 (三) 08:33 (UTC)
時期性質意味着偏重歷史描述,對於國家元素明顯的部分一般無需提及,就像台灣戰後時期,所以我提出將政治、外交、管制領域、軍事這些帶有明顯國家性質的內容合併到主條目中華民國,對於整體合併的確不妥,我承認這裏有問題,但不能否定,如果試圖將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定位為同等性質,將兩者視為不同的國家(同性質)的話,這顯然就是有問題的(也就是反對使用國家infobox的問題點)。就像遼寧號的問題,當時就有人想將其拆分,最終到現在證明了,維持事物連續性才是同性質條目的一個常規。這顯然不是日本與大日本帝國,納粹德國、東德、西德與現在德國,漢朝和蜀漢所能比擬的。無可否認,現在在台灣的民國還是那個曾經在大陸的民國。——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6日 (三) 08:49 (UTC)
固執地認為兩個民國是兩個同等地位不同性質的兩個事物,甚至視圖將一個時期提升為一個獨立的事物,而非另一個事物的一個連續階段,才是真正的「這很魔法」。——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6日 (三) 08:51 (UTC)
(:)回應看到你斬釘截鐵的說:「無可否認,現在在台灣的民國還是那個曾經在大陸的民國。」我忍不住要呵呵了。那是你心中的民國吧(你可以閉着眼睛默默的唱一遍中華民國頌),但是,睜開眼睛,你總要面對現實吧。看來,多說無益,你多保重吧,希望你夢醒時分不要太難過。Cq521留言2015年12月16日 (三) 09:29 (UTC)
哈哈哈,你是深海吧,一副PRC所說的「民國已被推翻了」,然後大陸的民國政府不關我事、現在的台灣的民國是不知哪個石頭蹦出來的,居然不承認民國自己說的「搬遷」了。尾巴可不好割的。——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6日 (三) 09:40 (UTC)
除非現在在台灣的民國政府大聲宣佈大陸的民國政府已經完蛋了,與我無關,我是石頭蹦出來的,我就信大陸的民國和台灣的民國是兩碼事,隨便你分割。這個大陸時期的條目只是你的期望吧。——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6日 (三) 09:42 (UTC)
(:)回應唉。我上面舉得北元和元朝的例子,你故意視而不見,卻在這裏胡攪蠻纏。宋朝也分為北宋南宋啊,一共是三個條目呢,你要將他們合併嗎?那個曾經在大陸的民國現在在台灣的民國雖然國號是一樣的,歷史是延續的,但是區別也是巨大的,你看不到?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內容這麼豐富,條目這麼長還不足以成為一個條目嗎?你非要把它與中華民國條目合併成為一個超長條目嗎?Cq521留言2015年12月16日 (三) 10:48 (UTC)
資料堆出來的長條目多的是(哀求「我堆得這麼辛苦不要移走好不?」),但不能因此否定性質不符的問題。——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7日 (四) 01:57 (UTC)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與「中華民國」的國家屬性是繼承關係,所以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才會延續到1971年,這是國際社會對於其國家屬性延續的明確表示。維基編輯應該避免以原創研究否定國家屬性的延續。條目內容應該適度反映國家屬性的延續,才能清楚說明今天「中華民國在台灣」所遇到各種國際問題的來源。--歡顏展卷留言2015年12月17日 (四) 00:39 (UTC)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是「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性質事物的一個相連子集(某一個時期),但不能應此認為「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和「中華民國」兩個不同的同等級事物,「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之後產生「中華民國」,應該是「中華民國」有「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和「台灣戰後時期」這些時期吧。——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2月17日 (四) 01:57 (UTC)

:我的媽呀,上面一長串在閒聊什麼?「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與「中華民國」是同一塊招牌(中華民國),哪來的歷史割裂?說割裂的人先解釋這個原創歷史觀從何而來?再來,因中華民國曾統治大陸為了區分避免混淆,而採加註 (大陸時期),這是歷史資料的分類方式。——219.85.167.252留言2015年12月26日 (六) 15:55 (UTC)

請參見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中華民國 (消歧義)Cq521留言2015年12月31日 (四) 07:28 (UTC)
那加註台灣時期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走入歷史,才需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與「中華民國 (台灣時期)」兩者合稱「中華民國」。——219.85.133.94留言2016年1月1日 (五) 16:36 (UTC)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首都 未指定
政體 未指定
歷史
 - 成立 1912年
 - 解體 1949年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條目的信息欄中關於政權更迭,或者國家繼承的說明,我感覺應該是清朝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就像中國歷史朝代列表(右側隱藏列表)里列出來的一樣。所以我感覺不應該把博克多汗國蒙古人民共和國圖瓦共和國寫在上面,主張將這三個國家刪除,大家怎麼看?@45.32.8.60點亮台灣留言2016年2月23日 (二) 13:19 (UTC)

說個玩笑話,如果將博克多汗、蒙古國和圖瓦等納入進來的話,也應該把包括日本、俄羅斯、印度、不丹、緬甸、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越南、菲律賓、印尼、朝鮮和韓國)等在內也應該一起納入才對。--😇©💌所有維基人都在說謊😘為分享全球知識而努力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萬歲😝以讓世界更萌的態度致力於使世界更萌🙏中文維基13年🚭維基百科15年💑如需聯繫,請@用戶:lyliylytl 2016年2月25日 (四) 20:42 (UTC)

結束定於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統治徹底終結,應該在1950年初。海南島算上,還要遲一點。--Berthe留言2016年5月23日 (一) 02:48 (UTC)

返回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存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