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椿街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部的一條道路。[1]

长椿街
CHANGCHUN JIE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長椿寺
國華商場
宣武醫院
起點宣武門西大街
終點廣安門內大街

簡介 編輯

長椿街北起宣武門西大街,南到廣安門內大街,因街上有明朝長椿寺而得名。長椿寺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孝定皇太后奉水齋撣師在此居住,萬曆帝賜額曰長椿寺,寓意祝求太后健康長壽;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規模宏大,保存至今。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逝世後曾在該寺停靈。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被處決後,靈柩曾在長椿寺暫停,三天後改厝於長椿寺西南的浙寺(原址位於今宣武醫院內)。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不少革命團體的數千人在浙寺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悼念李大釗。儀式結束後,他們為烈士送葬,經長椿街南口赴菜市口,再去萬安公墓[1]

長椿街原來的走向和現在不同,原先從宣武門西大街向南,到長椿寺北側拐向東南,沿着長椿寺的北牆一直到下斜街南口,然後再折向西南,順着下斜街的走向直到廣安門內大街。因長椿寺得名的長椿街北段,明朝稱「長椿寺路」、「長營」、「竹林寺」。長椿街南部的路段,明朝時稱「西斜街」,其西有老君堂;清朝和中華民國稱「下斜街」,老君堂改建成土地廟,該街遂稱「土地廟斜街」,又稱「槐柏樹斜街」。1965 年,南、北兩段統一稱為「長椿街」。[1]

2001年,宣武區改造長椿街,將其打通為南北筆直的寬闊道路。原來沿着長椿寺北牆的那段從西北向東南的道路,以及從原來的下斜街南口向西南方向的路段,仍然屬於長椿街。長椿寺被保留下來,處在新舊道路之間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長椿街三角地北端,三角地內在長椿寺以南還建起一塊佔地面積1.4公頃的「長椿苑休閒廣場」。[2]

原來長椿街39號是全浙會館,原為高陽李文勤別墅,後來被趙恆夫購得,更名為「寄園」,後來捐作全浙會館,內有敬賢堂、花園戲台等等建築。魯迅常到全浙會館。為悼念邵飄萍林白水烈士,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全浙會館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此處向南是宣武醫院,過去是都土地廟浙寺的位置。都土地廟農曆每逢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有廟會,是老北京四大廟會之一。[1]

北京地鐵2號線長椿街站位於長椿街北口。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336頁
  2. ^ “京师首刹”长椿寺修缮完工,新浪,2003年12月02日. [2014-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