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作戰 (1945年)

遼西作戰,是1945年11月1日國民革命軍秦皇島登陸後開始進攻山海關,至1946年3月下旬轉而在瀋陽以北開始爭奪四平街戰役,這一時期內國共兩軍在遼寧西部為爭奪東北控制權展開的一系列列戰鬥。[1]

遼西作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5年11月1日-1946年3月20日
地點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杜聿明 林彪
兵力
3個軍

背景

編輯

1945年10月29日林彪結束從河南濮陽開始的長途行軍,到瀋陽與彭真東北局會合。1945年10月30日,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國軍最高統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1945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決定我黨部隊及東北抗聯部隊正式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

國共兩軍開始在遼西展開爭奪戰。

戰鬥經過

編輯

1945年底在遼西走廊的戰鬥

編輯

1945年11月1日,國軍第十三軍乘31艘美國軍艦在秦皇島登陸,開始進攻山海關。

11月3日,林彪電毛澤東,提出第一期作戰的預定方針,即爭取時間,掩護主力在東北接收武力並裝備訓練部隊,進行地方工作,建立城鄉政權,以小部隊消耗登陸的頑軍。11月5日,林彪再電毛澤東,提出第一期作戰擬分四個環節:第一,在海口(不知敵人攻哪個海口)無絕對把握使敵主力後撤;第二,集中主力消滅其一路;第三,對其他路敵人予以遲滯牽制;第四,進行瀋陽大保衛戰,以一部守城,主力控制於適當地點,打敵之攻城頑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軍長趙公武)由越南海防乘美艦海運北上。杜聿明原計劃第五十二軍由營口登陸,但發現營口的蘇軍已經撤退,碼頭附近已由共軍接防,遂指示五十二軍於11月13日在秦皇島登陸,參加進攻山海關。秦皇島是杜聿明部的唯一港口,而北寧路天津至山海關段鐵路更是唯一補給運輸大動脈。為了確保這一段穿過冀東解放區的鐵路安全,杜聿明派遣第九十四軍(軍長牟廷芳)第四十三師(師長李士林)及後來登陸的五十二軍第一九五師(師長陳林達)擔任護路任務。並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師參謀長羅斯上校達成《北寧路津(天津)榆(山海關,即榆關)段護路協定》:冀東這段鐵路五十公尺以上橋樑,由美軍守備;五十公尺以下橋樑,則由國軍守備。較大的車站如昌黎、開灤、唐山、秦皇島等由美軍守備;其餘較小的車站,由國軍駐守;開灤煤礦規定礦區由蔣軍守備,五十公尺以外之外圍,由美軍守備。由護路司令部派出鐵甲車沿線巡邏。在鐵路南北沿線十公里的村莊,一律組成「護路村」,責成當地政府及地方團隊協助策應護路部隊。

11月15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彭真,要求堅守山海關、綏中線,節節抗擊,消耗、疲憊敵人。同時讓黃克誠(新四軍三師)、梁興初(山東一師)兩部開至錦州、錦西興城三角地區,準備戰場,等敵人進至綏中、興城地區時,舉行反攻。分作幾次戰鬥,一次消滅敵人兩三個師,殲滅敵人三個軍,以從戰略上解決問題。

11月16日,山海關失守。東北人民自治軍的新編的三個旅在興城、錦西一帶抗擊困難。國軍第十三軍和五十二軍沿北寧線猛撲綏中、錦州,戰事危急,東北局決定讓林彪到遼西前線就近指揮;並準備在瀋陽城與敵人展開巷戰,以保衛馬德里的精神保衛瀋陽,市內幹部都發了步槍、手槍和手榴彈。11月19日,林彪帶蘇靜(參謀處長兼情報處長)、李作鵬(作戰處處長)等指揮班子和電台離開瀋陽。同日,蘇軍將瀋陽市等中長路沿線省會城市移交給國民黨,中共的黨政軍勢力撤到外縣。

11月21日8時,林彪在錦西前線電中央軍委:

連日來我在興城、錦州一帶所見所聞,我部隊參加作戰者疲憊渙散,戰鬥力甚弱,新兵甚多,缺乏訓練。梁(興初)師剛到,黃(克誠)師尚未到,遠落敵後。各部皆疲勞,武器彈藥不足,而未得到補充。衣鞋缺乏,吃不慣高粱。缺乏用費,自總部起各級缺乏地圖,對地理形勢常不了解,通信聯絡至今混亂,未能暢通。地方群眾則未發動,土匪甚多,故迂迴包圍時,無從知道。敵人利用我以上弱點,向我推進,並採取包圍迂迴。根據以上情況,我有一個根本意見,即目前我軍為避免被敵各個擊破,應避免倉促應戰,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

11月22日中共中央電報中說,據報蔣兵無鬥志,如我以全力堅決打擊之,是能大部或全部加以消滅的,這是決定大局的鬥爭。仍要求全力殲敵第13、第52等兩個軍,控制中長路和大城市。

林彪的電台功率太小,無法與延安直接聯繫;也與東北各部隊電台不通,需要東北局電台中轉。黃克誠與東北局聯繫不上,便決定按原作戰命令與國軍打仗。黃克誠帶新四軍三師各旅幹部勘察地形時,碰上林彪派來聯絡的李天佑,黃克誠才知道林彪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在離他們只有10公里的村子裏。林彪帶參謀前往錦西江家屯與黃克誠會合。黃克誠當面向林彪陳述了建立根據地的建議,林彪當即採納,並命令黃克誠師轉移到義縣阜新一線發動群眾。不久,國軍向義縣進攻,林彪和黃克誠撤到阜新。國軍又向阜新進攻,黃克誠建議林彪先撤,林彪遂率山東梁興初、羅華生兩師及新四軍三師七旅,撤到康平、法庫一線。黃克誠留十旅和獨立旅分散在阜新以北、彰武東西一帶消滅土匪,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

11月26日,國軍佔領錦州、義縣。共軍部隊損失很大,從山東來的一個連120多人只剩下五六十人。

11月27日共軍占高橋、塔山,但卻撲了個空。蘇靜回憶:「在高橋打了一個小仗,抓了幾個俘虜,一問,才知道敵人跑到我們前面去了。當地老百姓歡迎國民黨,要下我們偵察員的槍。」旋即分三路向錦州西北追擊前進,於11月30日黃昏到達大茂堡一帶。得知敵一個師在錦州以北30里一帶,當即決定次日攻擊。但有的部隊未收到電報,故兵力未能照計劃趕上參戰。只有不到4個團的兵力,戰場上缺乏電話聯絡,不能配合攻擊。顧慮到錦州增援,故脫離敵人。雖未達到目的,但此舉嚇得杜聿明直冒冷汗,窩在錦州20多天,沒敢再動。

11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1945年11月29日在北滿工作的陳雲、高崗、張聞天聯名給中共中央和東北局發報《對滿洲工作的意見》,指出「我獨霸滿洲的可能性是沒有的」,應該「有計劃地迅速地將武裝力量及幹部分散到廣大鄉村」「建立廣大的鞏固根據地」,反對「留戀大城市」。    12月5日,彭真致電中央軍委並林彪,提出除北寧路作戰部隊外,我仍可以集中3萬至4萬主力爭奪瀋陽,並可集中1萬主力再奪長春。同一天,高崗和陳雲復電否定:我獨佔東北已經不可能,因此不應以爭奪瀋陽和長春為目標來佈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制長春鐵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15萬野戰軍,建立20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

12月7日,中央復電:我企圖獨佔東北,特別是獨佔東北一切大城市已經肯定不可能。我們目前不應以爭奪瀋陽、長春為目標佈置一切工作。

12月11日,林彪發出關於今後工作方針的長電,建議對東北鬥爭須作長期與大規模打算。以部隊現狀勉強打仗,則結果多不佳。準備度過整個冬天,在明春再集中打大仗。

12月13日,林彪又兩次建議,應着手殲滅土匪和建立根據地,並提出了建立根據地的重點地區和時間。12月19日,林彪又發一電,要求對他的前幾份電報予以研究,給予指示。

12月24日,國軍進入瀋陽。同一天,劉少奇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說:東北情況我不會比你們更清楚,但我對你們的部署總有些不放心,覺得是有危險性的。你們主力部署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勢。你們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鄉村,如果頑軍一旦控制大城市,你們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時,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於被動。你們今天必須放棄爭取東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圖。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地,站穩腳跟。否則恐有一時陷入被動之危險。

12月28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給東北局的指示電: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就是说把大城市让给国民党,我们丢掉汽车,脱下皮鞋到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根据地。这是东北至关重要的战略方针。

1946年初在遼西腹地的戰鬥

編輯

1946年初,國共談判即將達成停戰協議。1946年1月5日,林彪電詢中央:國內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則我在東北主力目前應集中力量作最後一戰;如不可靠,則仍分散建立根據地,準備應付敵明年之進攻。盼覆。 1月6日,中央回電:國內和平有望,目前階段並可能是最後的一戰。

中共中央根據當時談判進程,要求林彪率部主動出擊。1月10日,林彪向中央報告:根據中央8日、9日的部署,此間作戰部隊決定明天開始出動,向阜新、新立屯一帶前進,消滅留在該地之敵一個師。戰鬥打響後,情況發生了變化。1946年1月10日,第五十二軍第25師侵佔營口,共方根據中央撤出城區、控制鄉村的政策,主動撤出營口市區。

1月12日,劉少奇以中央名義向林彪、黃克誠連下三道命令:你們對頑軍進攻務必於1月13日24點以前停止,否則違法。

1月13日,第五十二軍第25師主力被調往瀋陽,只留下第73團1個加強營及團部留守人員守備營口。遼東二縱政委彭嘉慶和司令員吳克華深感營口地理位置重要,事關戰略全局,遂決定趁敵不備重新奪回營口。1月13日19時發起攻擊,4個團攻城,兩個團打援。第一團為主攻,首先奪取警察局、啟東煙草公司,直插市公署;第二團、第四團分別從南和東兩個方向進行助攻,繼續向市內發展;第三團為預備隊;第五團在營口車站駐守;第六團在牛莊設防,阻擊從盤山、溝幫子方向增援之敵。不到兩個小時拔掉多個據點,將守軍困在偽市公署、海關和郵局三個「孤島」上。13日24時,是國共停戰協定的生效時間,共軍停止攻擊。市委委員卜昭敏派人給敵人送去親筆信,要求停止戰鬥。守軍「要以戰爭消滅戰爭」,並向共軍開火。14日凌晨2時共軍再度發起攻擊,迅速佔領海關和郵局。守軍全部退到市公署大樓內,利用防禦工事頑抗。第一團、二團從東、西、南三個方向進行圍攻,利用「土坦克」進行爆破,摧毀前沿工事,五小時結束戰鬥,全殲守軍1759人,營口第二次解放。挫敗了國軍從營口港登陸的計劃,迫使其後續5個軍不得不從秦皇島登陸,為東北戰場的其他戰鬥贏得了時間。

林彪認為:國民黨軍已經分散,我集中兵力很有把握取勝。1月14日,林彪致電中央,提出一大堆疑問:

 我驻军地区与城市,顽军是否有权进驻?如有权进驻,则我之后方即难设立。倘顽军开入后,实行高度分散,以合法地位控制政权,限制群众运动,则我既不能在军事上打他,又无合法地位进行群众工作。如我无政权、财权,则部队衣食、供给如何解决?如我无一定的整块立足地区,则顽军一旦翻脸,我岂不无立足地区? 

   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1月15日,林彪示中央:

以现在敌之分散情况,我们如配合热河部队采取各个击破方法,消灭杜聿明全部,夺取锦州有充分把握。望中央速考虑,是否让我们开始攻击。我意最好利用国民党对东北问题拒绝谈判以前,我们开始攻击。

中央答覆:國民黨在各方面已遵令停戰,15日只個別地方有戰鬥。你們現在絕不要攻擊。

1946年1月20日新六軍由上海登船北上在秦皇島登陸。

1946年2月初,杜聿明下令國軍出關的3個軍共6個師兵分三路掃蕩北寧鐵路沿線:

林彪獲得國軍進攻秀水河子情報後,認為該部遠離主力一天的路程,我軍在力量上佔優勢,決定在秀水河子打一仗。2月11日,第十三軍第八十九師二六六團進至秀水河子,與二六五團會合。2月13日,林彪下令山東軍區第一師(師長梁興初)和新四軍三師第七旅(旅長彭明治)包圍秀水河子。當晚10時發起總攻,14日破曉秀水河子戰鬥結束,東北民主聯軍斃傷國軍500餘人,俘900餘人,包括打援共殲滅國軍1600餘人;繳獲炮12門,輕重機槍100挺、長短槍780餘支,汽車30輛。自傷亡946人[2]。杜聿明連夜給蔣介石發電報,認為秀水河子一仗,表明共軍日益強大,戰略、戰術機動神速,非增加兵力不可。杜聿明不再分兵冒進,暫時停止了前進。毛澤東電報:「甚喜。在頑敵進攻下如能再打兩次這樣的戰鬥,國民黨將不得不承認我在東北的地位。」

同時,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指揮所屬第三縱隊、第四縱隊,抗擊新編第22師進攻,保衛遼南(即遼陽保衛戰)。部署為:

  • 三縱九旅配屬八旅之二十四團和遼寧保安第三旅第七團,出遼陽向進佔媽媽街(今屬肖寨門鎮最南的行政村)、遼中縣城地區之新22師64團反擊;
  • 三縱八旅由遼陽向台安縣東南之六間房(新開河鎮東部行政村)、康家屯(新開河鎮東部行政村)、新開河地區之新22第65團反擊;
  • 四縱配屬三縱七旅向沙嶺子地區之新22師第66團反擊。

2月16日入夜遼陽保衛戰第一階段在預定地域戰鬥全面打響。戰鬥經過如下:

  • 九旅二十七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以突然襲擊動作,經三晝夜連續戰鬥全殲徐家屯(遼中縣城東南的行政村)守軍64團第三營。九旅於19日攻打遼中縣城,因輕敵傷亡過大而撤出戰鬥;
  • 八旅二十三團給六間房駐守的第65團第三營以殲滅性打擊;
  • 七旅於15日全殲盤山縣城國民黨守軍一個營;
  • 四縱第十、十一旅6個團與進到盤山以東沙嶺地區的新22師第66團指揮的2個營及師機炮營、教導營共2000餘人2月16日17時開始戰鬥。2月19日,第三縱隊撤出戰鬥,國軍也撤回盤山縣城。沙嶺子戰鬥歷時兩晝三夜,國軍傷亡674名,東北民主聯軍傷亡2157人。[1]

遼陽保衛戰第一階段的主動出擊作戰結束後,三縱、四縱短期休整。

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於1946年2月27日回到撫順。1946年3月6日至8日,彭真在撫順主持召開東北局東總幹部會議,即「東北局撫順會議」。就「和戰問題」、「作戰方針」「城鄉關係」「建軍問題」展開激烈討論。會上,林彪在發言中除就時局和作戰等問題提出意見外,對東北局的工作提出了批評,認為東北局「沒有一個比較突出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東北局沒有戰爭觀念」,「發動群眾不敢放手,有右的傾向」。林彪提出丟掉和平幻想,應做長期鬥爭準備;在戰術上提倡「村落戰、夜間戰、平原戰」,「不是守城和攻城,主要是野戰」;到遠離大城市和鐵路線的廣大農村去建立根據地,「凡愈靠近城市與鐵路的地方,人心愈浮動,群眾愈難爭取;而這一帶亦往往首先失掉,使群眾工作的建設白費力氣,距城市與鐵路線愈遠的地方,人心愈鞏固,群眾工作愈易發動,且敵來的可能少,故愈易成為鞏固的後方」;在建軍問題上,堅決反對採取「委任制」不區分成分,大量收編偽軍的做法。會上,「肖勁光表示同意林彪報告的基本思想,即『和平需要戰爭』」。蕭華指出「(和平)思想對我創造根據地是有害的」、「關於戰爭指導問題,今天主要是運動戰,輔以游擊戰」。何長工講「培養拳頭問題,軍區唯有主力(拳頭)才能打的住敵人,對主力要經常保持滿員」。唐凱發言「無論地方幹部和部隊幹部,在思想上都沒有長期的想法,各部門也同樣表現了沒有戰爭觀念」。陳正人講「我們今天的戰術主要是運動戰」、「破壞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群眾」。會上呂正操說:「中央有個指示,東北的局面是和平,但必須經過戰爭」;「但東北局的指示究竟以和平為主或以戰爭為主,我是一個疑問」。在北滿的陳雲高崗張聞天等未到會。會前陳雲代表北滿分局致電東北局:「東北局是否已經下決心放棄大道,佔領兩廂?如已下了決心,就應當迅速把一部分主力部隊分散到農村進行剿匪和土改。」在平壤養病未參加會議的羅榮桓也寫信指出「東北戰爭要做長時間準備,不要把和平估計太急」,「就是和平也需要有本錢」,批評了「和平幻想」。3月8日林彪又發言作了自我批評:「我在發表意見時,提到東北局沒有戰爭觀念是不對的,而是時間長短問題,這個我說發動群眾不敢放手,只是由於補充兵源上得到的印象」。

1946年3月11日,蘇軍撤出瀋陽,當日國軍進入瀋陽。新六軍第14師從瀋陽,沿中長路向南進攻遼陽。為此,三縱部署:

1946年3月13日,彭真、林彪率東北局和東總從撫順移駐海龍縣梅河鎮

3月20日,新22師從遼中縣向遼陽進攻,第64團、第65團進抵遼陽城西的黃泥窪大沙嶺一帶,第66團進抵遼陽城區西北石橋子(今屬祁家鎮的行政村)一帶,遭四縱第11旅的阻擊。由於新22師兵力火力佔優,第11旅不得不後撤。3月21日12時,新22師的兩個團進至遼陽火車站,第11旅第33團阻擊3個小時,掩護遼陽市縣兩級政府和友鄰部隊安全轉移後,撤離遼陽。新六軍佔據遼陽市。1946年4月1日,國軍佔領營口。

戰後

編輯

從1946年3月下旬開始,國共兩軍在東北的爭奪圍繞着四平街保衛戰本溪保衛戰展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40號: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ISBN 9787506554015 (中文(簡體)).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