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山城之戰萬曆朝鮮之役期間由聯軍發動的攻打蔚山倭城(遺址位於今蔚山廣域市)的失敗戰役。第一次,由於明、朝聯軍重大傷亡和日軍援軍的到來等,聯軍被迫撤退。第二次,由於日軍防禦甚固外加另外一路聯軍遭遇了慘敗,明、朝聯軍主動撤退。

第一次蔚山城之戰 編輯

第一次蔚山城之戰
萬曆朝鮮之役的一部分
 
明、朝聯軍圍攻蔚山城
日期萬曆廿五年(1597年)農曆12月23日至來年1月4日
地點
結果 日軍勝利[1]但日軍似勝非勝
參戰方
大明
朝鮮
日本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明:
楊鎬
麻貴
李如梅
朝鮮:
權慄(受楊鎬和麻貴管轄)
加藤清正
淺野幸長
太田一吉
蜂須賀家政
黑田長政
毛利秀元
吉川廣家
長宗我部元親
兵力
大明:40,000人[2]
朝鮮:10,000人
守城:16,000人
援軍:13,000+人(這是陸上援軍數據)[3]水軍,人數不詳,戰船至少數十艘(90+艘)
傷亡與損失
14,800[4][5]or此戰明軍陣亡1621人,傷2908人,朝軍則不詳,但多臨陣逃跑 8,000人以上[6]or15000人以上

1597年,日本建造一系列以防禦。日軍加藤清正部建造蔚山城以作為據點。明朝聯軍得知後,決定進攻此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十二月,楊鎬麻貴率領明軍三萬六千人(原有四萬人,但來到蔚山前分出了一些兵力去防守順天、泗川的日軍),權慄(受楊鎬麻貴管轄)率朝鮮軍一萬人,第一次攻打蔚山城。

十二月二十三日,此時蔚山城尚有一大部分未建完,不少日軍在城外駐紮,並無防備。明朝聯軍趁此機會以李如梅為先鋒攻之,日軍被打的大敗,被斬首者就有五百,其他首級被損害而不能割首的、逃亡時掉入旁邊的河流中溺死的、被火燒死的有幾千人。戰敗後的日軍退入蔚山南部城寨中據守。在西生浦的加藤清正得知消息後晚上乘小船來到了蔚山地區。

十二月二十四日,攻城的明朝聯將蔚山城團團包圍,攻下了城隍堂及太和江左右的城寨,斬首八百,焚溺死者不可勝計,日軍只剩下了兩三千人據守最後的島山城。

隨後的幾天裏聯軍數度對最後的島山城發起攻城,但被日軍火繩槍集中火力擊退。明朝聯軍傷亡慘重。

十二月三十日,島山城內的日軍由於饑餓和寒冷已危在旦夕,為了給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於是向明朝聯軍假裝求和。

不久,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率援軍自西生浦趕來,長宗我部元親也率水軍前來支援。此時援軍兵力光陸軍兵力就達到一萬三千人,分為3隊,而水軍縂人數不詳,但至少有90艘戰艦。楊鎬、麻貴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於正月三日再次發起攻城。楊鎬、麻貴親自督戰,陣斬畏縮不前者,但明朝聯軍士氣已挫。而城中的日軍得知援軍到來後則士氣大振,彈飛如雨。明朝聯軍士氣低落,遂下令撤軍。[7]日軍毛利秀元黑田長政等見狀陸續出擊,追擊聯軍。

蔚山之戰,明軍陣亡1621人,傷2908人。[8]朝鮮軍總傷亡不詳,但臨陣逃跑者佔半數以上。

第一次蔚山城之戰後,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蜂須賀家政等十三將聯名向豐臣秀吉提出放棄蔚山、順天梁山三個城,但被秀吉拒絕。後來豐臣秀吉迫於形勢,放棄了梁山、龜浦兩個城。

第二次蔚山城之戰 編輯

第二次蔚山城之戰
萬曆朝鮮之役的一部分
日期萬曆廿六年(1598年)九月十一—十月初六
地點
結果 日軍勝利
參戰方
大明
朝鮮
日本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明:
麻貴
朝鮮:
金應瑞(受麻貴管轄)
加藤清正
兵力
大明:24,000人
朝鮮:5,500人
10,000人

明、朝聯軍再次攻打蔚山倭城。此次明朝聯軍方面由麻貴率領。麻貴率領聯軍嘗試了幾次小規模的進攻,之後麻貴聽到董一元這一路大敗的消息,感到了憂慮,因此而撤軍。 [9][10]

有一個誤解認為麻貴在蔚山被加藤清正伏擊,但這是錯誤的,朝鮮史書大部分記載的是9月21日明軍伏擊了日軍,而不是日軍伏擊明軍。明軍在這次伏擊戰中斬首1級,除了斬級外日軍還有很多溺死者。

腳註 編輯

  1. ^ 《宣祖實錄》是夜二更, 分戶曹參議李時發, 在忠州馳啓曰: "當日有薊鎭巡撫衙門差官, 自南邊來過, 謂吳經歷曰: 『天兵圍島山, 十日不得破, 而求援倭船, 多數來泊, 故不得已初四日解圍撤兵, 致到慶州』 雲。"
  2. ^ 《明史·卷259》: 鎬會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為三協,副將高策將中軍,李如梅將左,李芳春、解生將右,合攻蔚山。
  3. ^ (日語)「日本戦史・朝鮮役」,大日本參謀本部。
  4. ^ 'Korea Broadcasting System, "History Special Book Edition vol. 6" - Siege of Ulsan, p. 280'
  5. ^ (韓文)임진왜란 '울산성 전투도' 사진출력물 기증
  6. ^ (日語)「日本戦史・朝鮮役」,大日本參謀本部
  7. ^ 《宣祖實錄》若解圍時事, 則巳時初, 傳令步兵及病傷之軍, 先爲流出, 未時末, 經理始撤帳幕。 令擺賽、楊登山之軍殿後, 一同出來, 船上之賊, 纔爲下陸, 擺、楊兩將, 還爲追逐, 斬八級, 賊退卻。
  8. ^ 《東師奏報》陣亡千把總官張應元等二十一員,軍兵青打哈等七百七十七名。陣傷回營身故官六員,病傷回營陸續身故軍兵張四等八百一十七名。輕傷官軍麻代等二千九百八員。
  9. ^ 《經略御倭奏議》麻貴將兵分投埋伏,計阻清正,不令西援;清正夜出,伏兵衝突進營,砍殺倭兵甚多,就陣獲見解倭兵界磨及倭將化叱大里小如文,又燒焚島山、後江、南集、糧寨房千餘間,各賊赤身溺水者難以數算。
  10. ^ 《再造番邦志》麻貴統大兵。以副摠兵解生為先鋒。攻淸正於蔚山。分屯步兵於新寧,義興之間。薛虎臣兵一千我國兵一百留屯左水營。遣我國別將金應瑞於慶州。約以九月十九日。先攻溫井之賊。會差官郝雲賢報。中路附賊鮮民出來者眾。提督招舌官曰。右道之賊有撤去之形。鮮民被擄者多出來雲。今攻溫井。鮮民必多死。爾持免死帖。往與吳,王二將相議。不必速進。十一日二更。解生,楊登山領六千兵趨蔚山。王國棟,頗貴率三千兵埋伏於路傍。子夜直前搏戰。斬十七級。仍屯山上。二十一日。進軍於慶州於朝驛。四更。提督先發標兵。解,楊,王,頗四將馬兵陣於島山相望山上。提督下營富平驛舊址。步兵屯於兵營舊址。挑選精騎邀戰。賊乍出乍入。已而大出。與騎兵交戰。千總麻雲等領二百騎由箭灘到島山。賊不意其至。倉黃奔逬。溺水死者甚眾。只斬一級。盡燒房屋糧草。我國將官金應瑞亦於是日攻東萊溫井之賊。斬數十級。提督令諸營各葺草房為屯守計。日出。游兵往來挑戰。而賊堅守不出。天兵近城則放丸如雨。二十六日。提督令諸將變陣佯退。誘賊出城。而賊猶不出。二十九日。管撥軍楊汝德報釜山賊援數日當到。三十日曉。提督先運糧餉大炮等於三十里外。抄騎兵伏於兵營西谷。平明諸軍皆退屯。遣騎兵千餘。馳騁於白蓮岩下諸賊舶下碇之處。而賊亦不動。提督招四將及我國將官曰。我不可空坐度日。金總兵應瑞須抄鮮軍及官兵。早趨東坪。一面剿賊。一面招出鮮民。翌月初六日。提督聞中路失利。多有憂色。卽回軍留四將。伏於毛火村。初七日。我國被擄人全以連報關白已死。家康召淸正還。今將撤回。提督二十三日。移屯慶州回永川。聞賊撤回。引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