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

连接中国和缅甸的国际公路

滇緬公路,前稱昆畹公路,起點雲南昆明,終點緬甸臘戍,全長1,453公里。公路始建於1938年春,於1938年12月初步建成通車,以後陸續加以修改。滇緬公路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後方的一條歷時最久,運量最大的國際通道,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抗日戰爭。

此圖從抗戰後期就被全世界當作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代表照。實際上該處公路被叫做「二十四拐」,位於貴州省晴隆縣縣城南郊1公里,屬於貴昆公路。而滇緬公路終點是昆明。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到達昆明後,還需進入貴州省經由「二十四拐」,才能最終運往貴陽市,再經川黔公路運往陪都重慶和抗日前線。
滇緬公路
沿途經過城市
城市名 距起點距離
雲南省昆明市 0(起點) 
雲南省安寧市 33
雲南省楚雄市 168 
雲南省南華縣 204 
雲南省大理市 378 
雲南省永平縣 478 
雲南省保山市 579 
雲南省龍陵縣 721 
雲南省芒市 748 
雲南省畹町鎮 833 
緬甸木姐 905
緬甸臘戍 1,453(終點)

簡介 編輯

滇緬公路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屬於320國道,從昆明起點至瑞麗畹町口岸出境,中國境內全長959公里(現長度為850公里)。

出口岸至終點緬甸臘戍為603公里。然後通過曼德勒—臘戍鐵路臘戍曼德勒;再經緬甸中央鐵路曼德勒仰光海港。

修築背景 編輯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很快就佔領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僅剩以香港法屬印度支那海防等第三國港口轉運之通路,其餘直屬國民政府的港口大都落入了日軍的手中。為了避免剩餘的兩條轉口線被封閉,因此中國應該要有一條後方的國際通道。居於此考慮,1937年8月,當時的雲南省主席龍雲蔣中正提出「修改滇緬公路的計劃」,建議各修一條通往印度洋鐵路公路,蔣介石非常贊同。1937年10月,國民政府官員與雲南省政府協商,確定滇緬公路由昆明下關保山龍陵芒市畹町出境,在緬甸臘戍與該國鐵路網接通。11月,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下達命令立即修築滇緬公路[1]:16

工程開工 編輯

1937年末,中國向國際招標工程,約有數家國際性大型公司對此有興趣,表示若中國能提供先進設備,於六、七年內便可開通,但當時中國缺乏先進機械,更無六、七年時間等待,遂決定自行修建。同時開工的還有緬甸境內從仰光至臘戍之臘仰鐵路,按計劃,物資由仰光港口卸下後由鐵路運抵臘戍,再由滇緬公路內運。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成立。公路的測量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由於當時缺乏受過訓練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滇緬公路總工程處中對因戰禍遷往昆明的一些無業知識青年進行速成培訓。這批青年後來成了滇緬公路的技術骨幹。

臨近1938年春節,公路沿線的20萬各族勞工被徵集到工地。這些勞工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婦女。由於當時機械缺乏,他們只能依靠手工作業。很多艱苦、危險的工作幾乎都是由婦女、兒童來完成。8月,滇緬公路全線通車[1]:25。原定三個月初步通車的工程幾經推遲,終於在1938年11月實現初步通車,1938年10月國民政府成立直屬交通部之滇緬公路管理局負責公路營運,運輸業務則是由「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西南運輸處)承攬(該機構在1941年改組為中緬運輸總局)。處長宋子良。在仰光設有分處,在臘戍設支處,遮放支處在畹町設分站。沿途還有保山分處、下關、楚雄等機構。

 
老人、小孩和婦女用人力修建公路。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 編輯

1940年6月下旬,法國戰敗投降,日本在德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無力反抗下,於9月派兵進駐法屬印度支那並封閉了滇越鐵路,滇緬公路成為重慶政府最重要的聯外通道。

滇緬公路在通車初期每月輸入中國物資4,000噸,隨着運輸管理改善、採購新車及中途站點逐漸完遂,運能也迅速提升。滇緬公路的主要使用單位是西南運輸處,該機構下配備了3,300輛運輸貨車,貨車分為21個大隊,每個大隊約有180-200輛貨車,車輛駕駛除了自訓外,還自東南亞招募僱用具有相關駕訓保修知識的海外華人成立兩個華僑大隊[2];至1941年底,滇緬公路計有7,580輛車營運;單月運能最大的紀錄是在1941年11月,該月自緬甸運入1.75萬噸物資[3]。整年度運能紀錄中,1939年運貨噸位27,980噸、1940年61,934噸、1941年132,193噸[4]

1940年6月20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正式提出關閉滇緬公路的通牒。克萊琪於6月25日致電英國外交部主張對日妥協。為加強對英國施壓,日軍在鄰近香港的中國深圳集結5,000名陸軍備戰演習,英屬香港防務壓力吃緊。7月7日,日本政府對克萊琪下達最後通牒,限期十天內達成協議。1940年7月10日,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轟炸英國首都倫敦及各大城鎮,爆發不列顛戰役,陷入困境的英國丘吉爾戰時內閣英語Churchill war ministry於同日正式做出決定關閉滇緬公路。1940年7月17日在美國默許下(當時英國主要靠美國《租借法案》支撐對德國及意大利戰爭,美國務卿赫爾表示「有點遺憾,但不表示異議」),英國與日本簽訂了《英日關於封閉滇緬公路的協定》及秘密備忘錄,滇緬公路在換約後封閉3個月。至此,中國對外運輸通道僅剩下大西北的到蘇聯的公路。

由於日本在1940年8月1日發表大東亞共榮圈構想,1940年9月初,日本與維希政府達成協議,日軍進駐印度支那北部與滇越、桂越國界。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日本與德國及意大利組成軸心國。由於法國、荷蘭等西歐諸國在6月淪陷後,英國正在單獨抵抗德國和意大利的擴張和入侵,此時日本與德意兩國結盟,在英國最危急之際日本嚴重背信,還有改變亞洲局勢之意圖,丘吉爾拒絕再向日本作出讓步,英國駐華大使於1940年10月14日告知中國國民政府,滇緬公路於1940年10月底滇緬公路重開。

為保護滇緬公路運輸少受日軍空襲,1941年4月15日,中美達成一項秘密協議,並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簽署行政命令,允許美國預備役軍人和陸軍航空隊,以及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組「退役人員」前往中國參加戰鬥,並同意中國利用美國「租借法案」貨款給中國資金來購買美國戰鬥機;7月10日,第一批美國戰鬥機駕駛員自願從美國三藩市啟程前往中國昆明參戰,8月1日陳納德在昆明設立美國志願航空隊總部[1]:56-57

中國遠征軍時期 編輯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華民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華民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華民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1942年初,日軍第5飛行師團出動54架轟炸機,轟炸滇緬公路沿線重鎮保山,不到1個月,造成5萬餘人死亡[1]:52

現狀 編輯

1966年,中國境內的滇緬公路段稱為昆畹公路,並不斷整治和改建,現在是雲南境內重要的國道干線。目前,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將實現全線高速化。昆明龍陵段現已建成高速公路,屬於G56杭瑞高速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湯漢清、邵貴龍主編 (編). 《駝峰:1942-2002》. 昆明市: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22-04443-4. 
  2. ^ 戰時西南運輸回顧. 四川文史. [永久失效連結]
  3. ^ 滇缅公路:西南补给大动脉.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3). 
  4. ^ 滇缅公路与中国抗战. [2018-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6).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