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萬曆丙戌進士)

李楠(1542年—1607年),字伯南,號中石,河南歸德府永城縣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李楠

大明
籍貫 河南歸德府永城縣
出生 嘉靖壬寅年閏五月十一日(官年為庚戌年)
逝世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三月
配偶 娶胡氏
親屬 (子)支郁、支潁
出身
  • 隆慶四年庚午科舉人
  • 萬曆十四年丙戌科進士

生平

編輯

庚午鄉試二十名,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名,登三甲第二百八名進士[1][2]。吏部觀政。除松江府推官。二十年十月考選,授浙江道監察御史[3],二十一年巡按陝西茶馬,秋乞假還里,二十六年補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浙江。丁父憂歸。服除,復補湖廣道,巡視京營,考選軍政,兼掌河南道印務,三十四年奉命巡按順天,秋天監順天府鄉試,以勞染脾病,次年三月卒,年六十六[4]

家族

編輯

曾祖李敬,贈文林郎;祖父李琛,曾任巴州同知;父李良知,曾任興化縣訓導。母張氏[5]。兄李楫;弟李皙(乙酉舉人)、李楨、李棨(生員)、李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2.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3. ^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五十三》:萬曆二十年十月庚戌,吏部題考選得推官等官,堪授給事中一十四員:楊廷蘭、朱爵吏科;趙完璧、吳應明、項應祥戶科;王嘉謨、王佐禮科;侯廷佩、劉道亨兵科;盧明諏、王如堅刑科;曹大成工科;張文華南京禮科;盧大中南京兵科。又會同都察院考選,得中書舍人等官堪授各道御史共二十四員:劉曰梧、李楠浙江道;姚思仁、楊宏科江西道;吳崇禮、方大美福建道;薛繼茂、吳弘濟湖廣道;王立賢、崔邦亮河南道;李炳、李日茂山西道;毛壽南、宋興祖陝西道;謝朝佐四川道;蔡思穆、曹學程廣東道;蕭重望雲南道;徐元正、江環貴州道;柳佐南京浙江道;蕭如松南京陝西道;陳敦臨南京廣西道;叚尚繡南京貴州道;俱奉旨准授。
  4. ^ 《永城縣誌》:李楠,字伯南,其先晉之翼城人也,賈於中州,遂定居永城。王父琛,巴州同知。父良知,武學教授。嘉靖壬寅,公生於巴州官署,束髮有文名。辛酉為博士弟子員,學使者設館課……冠大梁,文譽日馳,同捨生汝南黃凝道病疫垂死,人皆避去,公曰:人苟當死,何有於疫耶?躬自周視調弭,病竟以痊,人皆義之。以隆慶庚午舉於鄉,萬曆丙戌成進士,除松江府推官。松漕白米及萬,民累極劇,公白於上,舒其困。戊子、己丑歲飢,朝廷敕使發數萬金,屬公佈賑,皆實給於民。更勸募輸粟,所拯生靈以十萬計。其佐巡也,蘇常鎮每邑大獄無慮數十,公發伏推隱,務求簡孚,曰:吾不敢輕出一人,輕出則死者含冤於地下;吾不敢輕入一人,輕入則生者含冤於獄中。其舞文虎冠者,悉鋤之不少貸。陪巡昆陵,課諸生文,而以江陰繆公昌期為首,繆公終身師事公,知遇之感,見繆公自序從野集中。後繆公以忤逆閹死,卒不負所知。理松七年,薦者二十餘牘,擢浙江道監察御史,首疏二事,其一謂六年京察,則自考功關於台省,台省宜集同台省公論,不宜先寄聞見於一人,而後會單。其二謂洮河之犯,火落赤實為戎首,着力兔宰僧口助哱賊絶我糧餉者,莊禿賴明愛,雖創靈州口逆我戎行,必不可欵。總督計非是。萬曆二十一年,巡按陝西茶馬,招中舊、豁武弁,茶篦日輕,而蕃無實,用駑駘充數,而馬又無實,用致以新增數多為解,遂上疏劾在事文武,罷去承委卑官,責成寺道定茶篦斤數,著為例,蕃商兩便。又奏言寺臣棄去者五,邊圉久虛,乞更置兵憲以兼馬政。復奏請各監增設錄事。是秋西陲入寇榆林,殺游擊,擒把總,公駐節靈州督府,悉調靈州兵遠征,公攖空城,集老弱守陴,七晝夜不解衣,一時邊閫為公危,公恬如也。乃劾總督平日弛防、臨時失事之罪,遂陳邊計安攘善後八事,值選讀中秘,奏中原四科散館不得一人,乞每省均舉,詔可其議。秋乞假還里,二十六年補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浙江。南浙礦稅橫颺,諸棍張宗仁等則奏市舶魚課歲可得四萬兩,高時夏等則奏餘鹽退引可得三十萬兩,王心澤等則奏改布黃生緡,內官督造,每十萬季得羨餘五千兩。又奏廢寺田產變價可得三十餘萬兩,又奏口口寺官山可採金礦、大木,可采變價,何其賢等則奏查勘積餘,無礙歲額會銀,詔令稅監劉成、高寀會查進解。公疏反覆辨析,持其不可。時一監司開採,一監司督稅,公疏請歸併一人,既留鹽課二萬八千餘兩,又留關稅六千兩,公力爭以免加派。明年復命北發,中途心動,亟具章請省親,馳歸七日而武學公歿。服除,復補湖廣道,巡視京營,考選軍政,兼掌河南道印務。時戎政位虛,公奏請協理重臣不宜僅遣內官。天變,公奏聖諭誓修實政,不宜如往年故事。中官誣奏王大義等盜伐皇陵樹木,詔令會勘,公會諸臣由瓦碴溝,歷謊跑兒,登火石嶺,至石牆口,還言李浚所奏椿楂乃先年二十八年馮大榮,舊砍俱在其中,諸陵且在百里之外,無贓證可坐,大義等無罪。奉命巡按順天,時各項稅銀已奉旨歸併,有司奏帶員役止許押解催攢,不許私設關津,肆行攘奪。內官馬堂種種疊確,公以落地之稅不敢議,減如蘆溝橋、胡良橋。山海、居庸、喜潘等處過稅所當議豁,通灣店租不敢議減,如海子西南紅門賈家沽新河豐臺等處過稅所當議豁銀。魚廠初設寶坻,隆慶年間奏歸光祿,估買未聞差官,坐采即采鮮享獻,原與葦課鹽租無干,坐派地方原與青縣、天津等處無干,今攔河豎旗,水陸並抽,此馬堂虐萬民以負皇上,皆司房康寧欺馬堂以欺皇上也。又曰:落地稅有窮極不得不議者,慶都、新安二邑是也。過稅有重疊不得不議者,紫荊、白石、沿河單家橋、李道口、雄縣是也。兩監稅有原題不載而額外私加交征者,馬堂則收長蘆鹽和梁頭水口等口,張燁則重收……引租是也。順天地方已屬張燁,今張徵之於河東,馬又徵之於河西,張又徵之於河南,馬又徵之於河北。及問其奉何明旨,秪漫應之為葦銀二萬兩,只混言總數,不言何處徵多,何處徵少。原欽依王家治者,除作廣安店稅額擅自挪移隱蔽,其他可知,此當歸併畫一者也。時電蝗之後,大水滔天,京城俱沼,奏蠲錢糧,恤瘡痍,詔從之。秋監試順天文場,三晝夜未息,勞染脾疾,自是侵,尋病甚,疾革,戒其子曰:吾居官二十餘年,清苦不渝初志,即歿,勿使人憐而賻我,使予目不瞑也。丁未三月卒,年六十有六,祀名宦鄉賢。公為人淳厚沉毅,堅不可奪。其奉身敝衣蔬食,務黜浮靡,嘗值河決,城堤將潰,冠服拜禱,水一夜消去,其誠能動物如此。
  5. ^ 龔延明主編.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之《萬曆丙戌科進士同年總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