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食

佛教文化、哲學中的素食主義

齋食,現在往往是素食的代稱。原本指的是「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從字面理解就是過了中午午時(上午11時到下午1時)直到次日黎明都不再進食了,可說是一種斷食。過午不食是釋迦佛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更常見的說法叫「不非時食」。

過午不食 編輯

詞語釋意 編輯

齋食則是宗教術語,對於原始佛教來說,「齋」主要是「不非時食」,俗稱「過午不食」,意思是在日出到中午才吃東西,食物的內容是甚麼都無所謂,過了午時就不允許吃東西。不管是吃素也罷,吃葷也罷,只要是過午不食就算是吃齋了。齋食對於佛教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是八戒十齋日戒和頭陀行之一,爲當時僧侶絕對必須遵守的戒律。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齋戒。

緣由 編輯

《增一阿含經》云:迦留陀夷向暮日入,着衣持缽,入城乞食。爾時極為暗冥,時迦留陀夷漸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然迦留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抴電,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自便稱喚,咄哉,見鬼。即時傷胎兒,尋命終。由此因緣,佛遂立過午不食之制。

素食 編輯

佛教五戒要求不殺生(Ahimsa),但對於飲食,除了遠離飲之外,沒有特別規定;出家僧眾則有三淨肉,以及不為己索求「美食」(如,肉、魚以及乳、酪、石蜜等)[1]等飲食限制的律制

南傳上座部佛教沒有素食風尚,仍按照《律藏》的傳統規定,允許僧侶食用三淨肉。不過,有些僧人自願素食,如在緬甸第六次結集擔任大會主席的裊將尊者(Nyaungyan Sayādaw)[2],和漢傳大乘不同的是,這並非僧團戒律,也非強制要求。雖然戒律並未要求,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中,仍有一定比例的素食人口。不少信眾基於慈悲動物的宗教因素自發茹素,另外華人移民也帶進九皇齋節齋戒吃素的宗教禮儀[3][4]

漢傳佛教則有素食文化的傳統,並和戒殺一起,同視為護生精神的展現[5][6]。在《涅槃經》傳入中國前,已有六朝僧人「蔬食長齋」的記載。不過一般認為梁武帝對僧眾下詔「制斷酒肉」是漢傳佛教素食傳統成形的開始。但梁武帝推行制斷酒肉並不順利,直到《梵網經菩薩戒普遍成為僧團所受的戒律之後,斷酒肉和五辛的規定才成為華人佛教信仰的素食文化特色[7]。同時也在禁食之列的五辛,為五種具「辛味」的野菜:大蒜/小根蒜韭菜興渠

日本佛教在明治時代以前,一般僧侶禁止肉食妻帶。然自平安朝以來,即有部分僧侶娶妻食肉,引起諸多爭議。至淨土真宗開祖親鸞捨棄出家之傳統,採取在家生活,而形成肉食妻帶之宗風。明治年間廢佛毀釋,頒佈《肉食妻帶的解禁》,日本其他宗派亦開始有允許肉食妻帶。不過,依然有很多僧侶堅持自我修行,反對政府下令許可僧侶食肉娶妻[8]日本佛教肉食妻帶主要是在末寺,因為末寺是父子世襲當主本山的大寺仍要嚴守佛教戒律。日本有所謂「精進料理」,即是遵循佛教戒律的日本傳統料理,所用食材主要是當季蔬菜、山中野菜,不用魚、肉以及大蒜、洋蔥等五辛[9]

韓國之曹溪宗,於李承晚總統時代,發生比丘(清僧)與妻帶僧之論爭,妻帶僧別立為太古宗,允許肉食妻帶,並力主改革禁戒。曹溪宗仍維持傳統的戒律。

根據藏傳佛教領袖達賴喇嘛的說法,在大乘經藏中有未禁止三淨肉者,也有像《楞伽經》那樣完全禁止者,另舉出清辨《中觀心要》的註解作為若食三淨肉並無過失的例證[10]。通常認為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因地理環境關係,高原地不長莊稼,缺乏食物,且高原氣候寒冷,人需要更多熱量及高營養價值食品以維持生命,所以不推行素食。

參考來源 編輯

  1. ^ 《彌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佛在王舍城。爾時有諸白衣來詣僧坊,問諸比丘:「僧有幾人?」諸比丘言:「僧有若干人。」諸白衣言:「我等明日盡請眾僧,顧臨薄食。」六群比丘語言:「汝若與我乳、酪、酥、油、魚、肉者,當受汝請。」諸人答言:「當須假貸、市買辦之。」語已,各還其家,或假貸不果,或市買不得,明日食具已辦,唱言時到。眾僧着衣持鉢,往詣其家就坐而坐,行水下食。六群比丘言:「何以無有乳、酪、酥、油、魚、肉?」答言:「假貸不果,市買不得。」六群比丘便倒鉢而去。諸白衣咸作是言:「此等不得美食,倒鉢而去!為是國王?為是大臣?夫出家者,為求解脫,乞食趣足;而今云何反著美味?無沙門行,破沙門法!」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六群比丘:「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今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到白衣家求乳、酪、酥、油、魚、肉者,波逸提。」後諸比丘得諸美食,不敢噉;或噉已,出罪悔過。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若不索美食,自得而噉,犯波逸提者,無有是處。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到諸白衣家,求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魚、肉。若得噉,波逸提。」有諸病比丘,醫教食美食,諸比丘言:「佛不聽我索,云何可得?」作是念:「佛聽我索此食者,病乃得差。」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今聽病比丘索美食。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諸家中有如是美食:乳、酪、酥、油、魚、肉。若比丘,無病為己索,得食者,波逸提。」若為病比丘索,若從親里家、若知識家索,皆不犯。」」
  2. ^ 戒喜尊者. 馬哈希尊者傳 (PDF). 裊將尊者終其一生是個素食者,而馬哈希尊者雖然嚴格說來不是素食者,但他考慮到雞、鴨的蛋暗示有血有肉的胚胎,因此也不吃蛋。 
  3. ^ 高等祭司與商人吃素、平民才吃肉?佛教起源地印度、蔬食天堂泰國 吃素有這麼一套. 食力 foodNEXT. 
  4. ^ 泰國九皇齋節|曼谷中國城吃齋食、普吉府乩童地方特色慶典. 
  5. ^ 林伯謙. 北傳佛教與中國素食文化. 東吳中文學報. 1998, 4: 93-138 [2018-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6. ^ 釋昭慧. 動物關懷的理論與實踐——以關懷生命協會的「護生」運動為例. 弘誓雙月刊. [2018-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由於華人佛教不採托缽制度,寺院炊事的僧眾沒有理由再進肉食,所以早在梁武帝時代,業已禁絕肉食;連為數眾多的在家信眾,基於慈憫眾生的胸懷,也紛紛素食,以期減少動物的苦難與殺戮 
  7. ^ 徐立強. 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00. 
  8.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 [2018-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明治天皇在明治元年(一八六八)頒佈「神佛分離令」,以神道教為國教,又以種種理由,迫令僧侶沿用俗姓,甚至鼓勵僧侶食肉帶髮娶妻。佛教界因此集合信徒發起「護法一揆」(團結一致)運動來反抗,才獲得停止,但有日本淨土真宗受其影響。至福田行誡、大谷光尊、赤松光映等新佛教先驅,以世界宗教大勢,評駁政府的宗教政策,又有真宗西本願寺派的島地默雷等大力宣導宗教自由立場,終於在明治二十二年通過宗教自由的法律規定,佛教至此才得以渡過困厄時期,進入新的時代 
  9. ^ 精進料理. 東京旅遊官方網站GO TOKYO. 
  10. ^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文集6 (PDF). 以菩薩經藏而言,有未禁止、但也有完全阻止的。如《楞伽經》完全禁止食肉,大乘佛教中泰半要食素的,當然這不能一概而論。阿闍黎清辨在《中觀心要》中講過,若食三淨肉並無過失,清辨有講,來源可能是《中觀心要》的註解,《中觀心要》講到「彼時不住彼」時,有做過三淨肉的解釋。 

延伸閱讀 編輯

  • Edward Washburn Hopkins (1906), The Buddhistic Rule against Eating Me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7: 455-464.
  • Philip Kapleau, To Cherish All Life: A Buddhist Case for Vegetarianism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2) ISBN 0-940306-00-X
  • Vegetarianism : Living a Buddhist life series (2004) by: Bodhipaksa
  • Releasing life (chapter 4: 'The Debate'): published by The Corporate Body of the Buddh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Taipei, Taiwan.
  • Phelps, Norm. (2004). The Great Compassion: Buddhism and Animal Rights. Lantern Books.
  • Page, Tony (1998), Buddhism and Animals (Nirvana Publications, London)
  • Rangdrol, Shabkar Natshok. (Translated by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Food of Bodhisattvas: Buddhist Teachings on Abstaining from Meat. Shambhala Publications, 2004.
  • Anāgārika, Mahendra, Theravāda Buddhism and Vegetarianism: A Review and Study Guide (Dhamma Publishers, 2019) ISBN 978-0-9990781-2-9

參閱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