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家話

華南地區的官話方言

軍家話,或稱軍話軍聲,是散佈於等地區具有方言島性質的官話方言,現在大約有幾十萬人使用。一般認為是南方漢語言區包圍下的官話方言島。他們與明代衛所裏的軍戶關係密切而得名。軍話是瀕危的漢語變體

軍家話
軍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台灣等地
區域台灣桃園廣東惠州陸豐海南三亞昌江儋州東方臨高廣西福建等地[1]
母語使用人數
約15萬人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
ISO 639-6jnha

特徵

編輯

軍話多源於明清兩朝的移民,移民有軍事、政治、經濟等種種緣由,多由軍事移民形成。明朝的衛所軍事制度具有屯墾、世襲的性質。雙方言或多方言在講軍話的族群里是普遍現象,即對內說軍話,對外說其他方言。軍事移民的另一種情況是居民為躲避戰亂而大批遷移。政治移民包括政治迫害、官吏貶謫、罪犯流放。軍話隨着衛所北方軍人流戍江南而傳播,以官話為基本音,融合了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多種漢語變體。明朝初期在這些軍隊裏可能提倡過使用「通語」,經過六百多年的演變,各地軍話亦略有差別。

廣東平海,每一代人說的軍聲都不太相似,現在的青年大部分外出學習工作,接觸到更多的是普通話客家語,因此他們的軍聲會包含更多的普通話客家語

海南約有10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三亞昌江儋州東方臨高等縣市的部分地區。

分佈

編輯

目前見諸報道的軍話主要散佈於閩、浙、粵、瓊、桂等省數量約二十個,使用人口共二十多萬。

  • 明代形成的軍話
    • 安徽祁門軍話,主要分佈在祁門縣赤嶺、安凌、雷湖三個鄉的部分村莊‚使用人口約 4000人。居民大多是明永樂二年(1404)遷來的。因為祖先是軍人‚故稱自己所說的話是「軍話」或「兵話」。
    • 浙江慈谿觀城燕話,又稱「衛里話」 或「城裏話」,分佈於慈谿市觀城鎮城內。觀城本名「觀海衛」(現已恢復舊名),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奏定建衛,翌年築城鑿池‚成為沿海軍事重鎮。其間曾調福建福寧衛軍士戍守,燕話即由福寧衛官兵帶來並流傳下來。
    • 浙江象山爵溪所里話,又稱「城裏話」,分佈於象山縣爵溪鎮城內,使用人口約9500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爵溪千戶所,翌年築城捍守‚屬昌國衛。
    • 浙江蒼南金鄉軍話,分佈於蒼南縣金鄉鎮城內‚使用人口約2萬‚城外及周圍地區則說「蠻話」(屬閩東方言)和閩南話。明太祖朱元璋為抵抗倭寇侵擾,命信國公湯和在此築城置衛(即金鄉衛),金鄉話就是駐城御倭的官兵流傳下來的。
    • 浙江蒼南蒲壯所城城裏話,分佈於蒼南縣蒲城鄉蒲城城內,使用人口約三四千,蒲城城外及周圍地區說閩南話。蒲城舊稱「蒲門」,明洪武十七年(1384)‚信國公湯和奉命主持築蒲門、壯士兩座千戶所城,屬金鄉衛。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二所城建成。明隆慶二年(1568),壯士所與蒲門所合併,改名蒲壯所。蒲城話應該是當時守軍後裔所說的話。
    • 福建南平土官話,分佈於南平市區梅山一帶及周圍部分鄉鎮‚使用人口約 2萬。明正統十三年(1448)二月,沙縣爆發了鄧茂七起義,起義被鎮壓之後,京營官兵大多囤駐南平,後即在此定居。京營官兵的北方話與當地方言逐漸融合,形成了有別於周圍方言的「土官話」。南平官話與江淮官話有較多的聯繫。
    • 福建武平軍家話,分佈於武平縣中山鎮‚使用人口約 9000人。據《武平縣誌》(民國本)‚明洪武二十年(1387),武平謝仕貞率眾起義,汀州衛指揮黃敏提兵剿捕。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政府在此築所城,即武平千戶所。武平軍家話的形成是由武所軍籍的留駐造成的。
    • 廣東電白舊時正話,分佈於廣東電白縣中部山村‚使用人口 6100多。舊時正話原是「神電衛」這個軍事城池和縣治駐地使用的方言‚所以又叫「 城話」。神電衛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成化三年(1467)電白縣移治於神電衛。清雍正三年(1725)撤神電衛及所屬千戶所,原衛所官兵俱歸附近州縣管理。外逃的居民和被遣散的官兵仍然操正話,正話也隨之散佈縣內各地,流傳至今。
    • 台灣水流軍話,桃園縣新屋鄉赤欄村的水流軍話,目前只有當地羅姓家族中的老年層在使用,而當地主要通行的是海陸片客家話,所以軍話的使用只限於家族互動之間。羅姓家族是從廣東省陸豐縣石堆頭遷徙來的,石堆頭就是現在陸豐縣西南鎮的青塘地區。
    • 廣東深圳大鵬話,又稱「千音」,分佈於深圳市大鵬鎮鵬城村(明代「大鵬守御千戶所」所在地)及香港東平洲汀角村。大鵬守御千戶所置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築城。大鵬話的形成應該是由大鵬守御千戶所的設置造成的。深圳市大鵬半島使用的大鵬話屬此類。
    • 廣東連南軍聲,主要分佈於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和陽山縣黎埠鎮的少數村落。洪武廿四年至廿九年(1391-1396)調清遠衛連州守御千戶所第二百戶所。永樂二年(1404)連州千戶所奉命令,軍隊就地屯田‚分為戶村、酒樓、馬槽等六屯。
    • 廣東省河源田心屯軍聲,主要分佈於龍川縣通衢鎮華城村,洪武二十三年(1390),龍川縣境內設田心、嶺西、上莒、興隆、白芒、馬塘等六處軍屯。
  • 清代形成的軍話
    • 山東青州北城話,分佈於青州市(原益都縣)北城滿族村‚是由清朝駐防青州的旗兵及其眷屬帶來並保存下來的‚當地人又稱之為「 北城腔」、「 滿族話」 或「 滿族腔」。《清史稿》(130卷 3870頁)載,雍正八年(1730)設青州駐防。
    • 湖北荊州城東邊腔,是由清朝駐防荊州的旗兵及眷屬帶來並保存下來的。清光緒六年《荊州府志》卷八載,清康熙二十二年滿洲八旗兵鎮守荊州等處。
    • 福建長樂縣琴江村旗下話,是雍正年間到閩江口駐紮的水師旗營官兵帶來的。這些官兵及眷屬多來自今遼東的三韓、鐵嶺一帶。

除了上述軍話以外,目前發現的軍話方言島還有下列幾處: 海南省4處:儋州軍話(4萬人);崖城軍話(1萬人),海南昌化江兩岸的昌江縣和東方縣有東方軍話昌江軍話(共約六萬人)。 廣東省4處:惠東平海軍聲(2萬人);陸豐青塘軍話(0.8萬人);陸豐坎石潭軍話(500人);海豐龍吟塘軍話(400人)。 廣西區1處:北海合浦包括永安軍話海戰村軍話(2萬人)。 台灣省1處:桃園縣新屋鄉赤欄村水流軍話源於青塘軍話來台。


參考文獻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Template:Nav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