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北戴河服務局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北戴河服務局[1](對外又稱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北戴河接待辦公室[2]),隸屬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北戴河服務局
加掛牌子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北戴河接待辦公室


主要領導
局長 劉福亮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
機構類型 副司局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
影像資料


航拍聯峰山及北戴河修養區

北戴河修養區位於北戴河劍秋路及中海灘浴場以西、聯峰山南麓和西海灘浴場之間的範圍。西海灘路東西橫穿修養區,常年限速每小時15公里;而西海灘浴場和中海灘浴場之間則設有道網,水面和沙灘被隔開[3]

沿革

編輯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北戴河[4]。此後不久,經統計北戴河海濱境內有中外別墅719幢,其中外國人別墅483幢,涉及20餘個國家[5]中共中央組織部當時正考慮全國勝利後怎樣安置傷殘將士,乃看中了北戴河的聯峰山(西山)[4]。1949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先遣人員抵達北戴河,接收吳家樓、聯峰醫院、德國府、齊家樓等建築,建立中共中央組織部北戴河療養院。1952年,改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北戴河療養院(簡稱「中直療養院」),由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領導在四號樓設院辦公室,在八號樓設醫務室,開始接收幹部休養。1953年,療養院已有21幢樓。朱德徐特立等是最早來此休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6]

1949年6月,朱德作為第一個來北戴河的中央領導人抵達北戴河,此後朱德幾乎每年都來北戴河休養,直至逝世前一年。1950年8月,北戴河海濱接待中央領導人及6個國家駐華使館官員160多人。1952年,規定中央幹部每年有一周左右的北戴河休假期。1953年秋,中央決定夏季在北戴河辦公,北戴河辦公制度正式形成[5]

1953年冬,中共中央辦公廳決定籌建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北戴河管理處,對外稱「中直療養院一分院」,為中央暑期在北戴河辦公服務。管理處陸續接收和購買53幢舊房並加修葺,同時新建浴場(第五浴場)以及一號樓[6],修建房屋、道路和水塔。當時,在河東寨南購地興建多幢樓房作為中直療養院的辦公和集中療養場所,而將聯峰山南麓的別墅群交給管理處作為中央領導暑期辦公用房。1954年,中直療養院更名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幹部休養所,中央領導暑期辦公的地方稱一分院(即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北戴河管理處)[5]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不到一個月,毛澤東首次來北戴河。大會即將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特在會前帶着為第一部憲法誕生而忙得吐血的秘書田家英到北戴河休養。當時一號樓尚未竣工。他們入住「章家樓」(即張學良樓)。章家樓被中央辦公廳接收後,主樓編為六號樓,後樓編為七號樓。毛澤東住主樓。田家英帶着4歲的長女曾立住後樓,後樓是章氏晚輩子女建造,張學良住章家樓時其侍衛副官處便設在後樓。當時毛澤東不顧風高浪急,下海游泳,並作《浪淘沙·北戴河》,此前他已中斷填詞三、四年[6]

1954年11月,國務院確定北戴河休養區的使用方針是:「為中央暑期辦公服務。」1954年,北戴河海濱共接待避暑和休養人員3680餘人,其中中央領導30人,部局級幹部154人。為保障中央領導辦公,1954年成立了北戴河暑期工作委員會,下設暑期工作辦公室[5]

1957年新組建的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北戴河管理處管理整個別墅區。當時別墅區有新舊樓房183處,總建築面積超過12.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6]

1954年內,一號樓竣工,這是管理處自建的第一幢別墅。此後毛澤東再來北戴河時多住在該樓。一號樓只有一層,磚木結構,缸磚清水外牆,紅瓦屋面,灰色水刷石廊柱。平面佈局為雙套主房,和寬敞的會議室兼影廳相連,有長近40米的對稱曲折外廊。庭院種植白楊雪松。毛澤東在此完成了對《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批註及定稿。附近的六號樓、七號樓和八號樓在很長時間裏都成了一號樓的附屬樓,由陪毛澤東來的幾位中央辦公廳幹部及子女居住。一組的人多住在八號樓。李敏李訥毛遠新陪毛澤東來時,也曾住在六號樓[6]

二號樓和三號樓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期間,是劉少奇及家人到北戴河辦公、避暑的居所。兩樓建於1914年,原是德國駐華大使館用房,供德國外交官夏季避暑用,故當地人稱「德國府」。兩樓距離很近,墨綠色廊柱,白色牆面,紅瓦屋頂,具有北歐建築特色,木質廊柱用美國松製作。1932年夏,張學良招待調查九一八事變國聯調查團時,「德國府」是美國代表住處,調查團團長李頓住三號樓。常住兩樓的劉少奇本着為國家節約的精神,一直不同意管理處翻修兩樓的建議,管理處只能稍事修補防止漏雨。當時劉少奇的幾個子女成家或工作後都不常住中南海家中,劉允斌劉愛琴還調到外地,所以全家多只能在夏季休養時才在北戴河團圓,兩樓可容全家及工作人員住下。二號樓和三號樓和前面的一號樓、六號樓、七號樓都屬於中央辦公廳北戴河管理處劃分的二區[6]

四號樓和五號樓與二號、三號樓鄰近。四號樓由朱德及家人居住,原名吳家樓,被譽為「西山第一樓」,由德國工程師衛提西設計,樓主原是吳鼎昌,地上兩層、地下一層,有一套主房,以及寬大的陽台[6]

周恩來住的德國牧師樓是27號樓,鄧小平住的老房是16號樓。1960年,這裏又為毛澤東建了95號樓[4]

1969年,供林彪居住的96號樓建成。此前林彪提出在北戴河住得離熱鬧地方遠些,離其他首長遠些,離海遠些,有關方面調北京軍區工程兵第七工區在原蓮花石公園內的松濤草堂原址建設了這幢別墅。因位於東聯峰山蓮花石旁,故名蓮花石別墅,當地百姓俗稱林彪樓。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林彪一家由此出逃到山海關機場登上飛機[7]

1966年「文革」開始,許多領導人被打倒,中央暑期辦公制度廢止。改革開放後,1979年2月4日,《人民日報》發佈消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北戴河休養區撥給旅遊部門接待外賓使用」。當時鄧小平做出該決定是希望以旅遊業掙外匯。旅遊首先需要房屋,鄧小平曾在一個文件上批示:軍隊的療養所必須全部交出,一所都不得保留。最後,除毛澤東生前居住的95號樓以外,其他全部療養院都交出,分別組建為東山賓館、西山賓館、中海灘賓館[8]

到1984年,獲得「平反」的老幹部增多,他們在「文革」中大多受到摧殘,急需休養場所。為此,北戴河的一些療養院陸續還給中央各單位。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恢復中央暑期北戴河辦公制度[8]。2003年,中央取消北戴河辦公制度[9]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管理機構更名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北戴河接待辦公室。2000年代至2010年代之間,又更名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北戴河服務局,並保留原名作為對外名稱。

歷任局長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中央办公厅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局长刘福亮到校考察选聘实习工作人员. 張家口市職教中心. 2016-03-23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2. ^ 08年公务员报名人数:中央办公厅(29日). 人民網. 2007-10-29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3. ^ 探访北戴河:领导人办公休养避暑胜地(图). 人民網. 2013-08-12 [202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4. ^ 4.0 4.1 4.2 历任领导人在北戴河如何疗养:工作休息两不误. 人民網. 2014-08-12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5. ^ 5.0 5.1 5.2 5.3 南方周末:中央取消北戴河办公制度对当地有何影响. 南方網. 2003-07-24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6).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王凡、東平. 红墙记忆.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9年. ISBN 7801708652. 第五章 神秘的北戴河中央別墅區 
  7. ^ 揭秘北戴河林彪别墅 高墙深院. 中國新聞網. 2013-10-26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8. ^ 8.0 8.1 历任领导人在北戴河如何疗养:工作休息两不误. 人民網. 2014-08-12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9. ^ 中央决定五大领导班子今夏不到北戴河办公. 人民網. 2003-07-09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2). 
  10. ^ 10.0 10.1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北戴河服务局来我院选拔人才.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2016-04-28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