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涯(?—835年12月17日),字廣津唐朝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生年不詳,父王晃,官左補闕、溫州(今浙江溫州)刺史。王涯博學好古,工屬文。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登宏辭科,調藍田尉。貞元二十年(804年),充翰林學士,拜右拾遺、左補闕,進起居舍人。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罷翰林學士,貶虢州司馬,再徙袁州刺史。王涯與妻情篤,「不蓄妓妾」[1]。元和五年,入為吏部員外郎。元和七年,改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再為翰林學士,累遷工部侍郎,封清源縣男。元和十一年(816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十三年,罷相,遷吏部侍郎。文有雅思,永貞、元和間,訓誥溫麗,多所稿定。歷仕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封國公,任節度使、監鐵轉運使等職。收淄青等州銅鐵冶賦稅歸中央;署京畿榷酒錢。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第二次拜為宰相[2]。太和九年(835年)十月頒令榷茶制度(茶葉專賣),變茶法,益其稅以濟用度,並自兼江南榷茶使,受朝野極大之反對,不久乃止[2]。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事敗,宦官仇士良誅殺官員,王涯逃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3],受刑之下供稱意欲推翻文宗改立鄭注為帝。被腰斬於子城西南隅獨柳樹下,時年七十餘歲,全族被滅,詩人盧仝(號玉川子)因前晚與王涯一起喝酒,亦被殺(存疑,見注釋)[4]。百姓因榷茶之故怨恨王涯,在他被押赴刑場時向他投擲瓦塊石頭。王涯家富,被抄家劫掠數日,家裡仍然有很多賣官得來的藝術珍品。唐昭宗天復初年,大赦,追復爵位,官其後裔。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所著《資治通鑑》中如是評價賈餗和王涯之死:[5]「當時的評論家都說王涯和賈餗善文學,有名聲,並不知道李訓、鄭注的圖謀,橫遭滅族之禍。他們為此氣憤,哀嘆他們死得冤枉。臣不以為然。社稷危亡,卻不去匡正,當宰相有什麼用!王、賈安於高位,享受財富和榮耀,同時李、鄭這樣的小人用盡奸險手段謀取將相之位。王、賈和他們比肩,不以為恥;國家面臨危亡,他們不以為憂。他們苟且偷安,日復一日,自以為得保身良策,無人能及。如果人人為此且無災禍,奸臣誰不願意如此呢?一旦災難降臨,就不免家破人亡。這是上天要族誅他們,而非仇士良(宦官頭領之一)!」

長子王孟堅工部郎中集賢院學士;次子王仲翔太常博士。均因甘露之變牽連而被滅家。侄孫王羽等逃奔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後劉從諫侄劉稹敗死,王羽等也被殺。女婿渭南尉、集賢校理竇紃因是故宰相竇易直之子,沒有被宦官殺害,貶循州司戶參軍。

全唐詩》錄王涯詩作一卷。

注釋

編輯
  1. ^ 《唐才子傳》
  2. ^ 2.0 2.1 舊唐書·鄭注傳》云:「初,浴堂召對,上訪以富人之術,乃以榷茶對。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園,官自造作,量給直分,命使者主之。帝惑其言,乃命王涯為榷茶使。」
  3. ^ 《舊唐書·王涯傳》記載:(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事敗……涯等倉皇步出,至永昌里茶肆,為禁兵所擒,並其家屬奴婢,皆繫入獄。」
  4. ^ 新唐書·韓愈傳》之後附盧仝小傳中,並無提及甘露之變;《南部新書》最早提出盧仝死於甘露之變,資料來源則引用王涯門客李玫之《纂異記》有《噴玉泉幽魂》一篇,編造四丈夫(李訓等四相)與白衣叟(盧仝)幽魂聚飲的故事,未免牽強穿鑿,稱不上是「史料」。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援引姜光斗、顧啟《盧仝罹甘露之禍說不可信》一文的觀點,認為盧仝約卒於元和七、八年(812、813),下距離甘露之變尚有二十餘年;而第五冊補正時又認同黃永年《〈纂異記〉和盧仝的生卒年》一文考定盧仝「確實死於甘露之變」的說法,以黃文為確考。限於史料不足,盧仝是否死於甘露之變,至今仍眾說紛紜。
  5.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舊唐書/卷169》,出自劉昫舊唐書
 新唐書/卷179》,出自《新唐書

參考書目

編輯
前任:
竇易直
唐朝尚書右僕射
(非宰相)
830年—834年
繼任:
鄭覃
前任:
裴度
唐朝司徒
835年
繼任:
李德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