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礪儒(1889年7月18日—1977年1月20日),原名林繩直廣東信宜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家。[1][2]

林礪儒
本名林繩直
出生(1889-07-18)1889年7月18日
廣東信宜
逝世1977年1月20日(1977歲—01—20)(87歲)
北京
死因胃癌
墓地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紀念建築林礪儒先生銅像(華南師範大學
職業教育家
政黨 中國民主同盟

生平 編輯

林礪儒出生於廣東信宜北界鎮上村的一個書香世家,高祖林漢源是貢生,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舉人,父親林達為秀才,自幼喪父,母親患癲癇,由祖母撫養,在伯父廩生林鴻、叔父優貢林適的嚴格管教下勤學苦讀,1905年,就讀於廣東高郡中學堂(今廣東高州中學),1911年畢業後,應信宜中義學堂之聘到該校任教,後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今筑波大學)。1918年回國,並於1919年起任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9月,兼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主任,在任期間倡導全人教育,在中國率先推行仿照歐美的「六三三」學制,將原來小學7年、中學4年,改為小學6年,初、高中各3年。1928年,北師併入北平大學,改稱第一師範學院,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1931年,因支持師生參加社會活動,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解職。

1931年7月,林礪儒在老友許崇清邀請下前往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教授、教務長。次年,兼任廣州市立師範學校校長。1933年,參與籌辦勷勤大學,成立後出任教務長、師範學院(後改為教育學院)院長。1937年,勷勤大學教育學院獨立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後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華南師範學院,即華南師範大學前身)。1941年5月,當局下令改組文理學院,免去林礪儒的職務。1941年10月,赴桂林擔任廣西教育研究所導師,1942年4月,任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務長,時任院長曾作忠為其學生。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8月,赴廈門大學任教。[1][2]

1949年9月,到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1月,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年2月,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任教育部副部長。[1][2]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7年1月20日,林礪儒因胃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1][2]

紀念 編輯

  • 2007年,林礪儒家鄉廣東信宜市以其命名新建的普通高中「信宜礪儒中學」,2023年,華南師範大學與信宜市政府合作興辦「華南師範大學礪儒高級中學」。位於信宜北界鎮結坡村的林礪儒故居舊址改建為礪儒文化史館。
  • 2019年,原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本部舊址(廣東連州市東陂鎮西塘村五福公祠)被設為「礪儒書舍」,以紀念其貢獻。
  • 2021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將東校區研修樓命名為「礪儒樓」。
  • 2023年11月,華南師範大學在建校90周年之際,在校史文博館西側草坪設立「林礪儒先生銅像」以供後學瞻仰[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教育家林砺儒. 廣州文史. [201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2. ^ 2.0 2.1 2.2 2.3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先行者. 網易新聞. 2010-07-21 [201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4). 
  3. ^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news.scnu.edu.cn.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教育職務
前任:
黎錦熙
校務委員會主席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1950年2月—1952年10月
繼任:
陳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