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刘氏新厝

仁武刘氏新厝,或称刘家古厝,是一栋在道光年间建于高雄仁武区仁春街的官宅,由当地刘姓宗族第五代刘长义中武举后所建的“新厝”,在2019年遭到突袭式拆除,严重毁损。

刘氏新厝原貌。

沿革

编辑

根据刘姓族谱记载,仁武刘姓祖先原籍江南彭城(即江苏省无锡县)。第一代祖先刘成公生于明崇祯年间,明末时随郑成功来台后即定居于仁武,是为仁武刘姓宗族之开基先祖。传至第四代刘老公号长春,生于乾隆年间,死于道光丁酉年。他生有五个儿子,今天刘姓宗祠“长春祠”即刘老公所建,亦即旧称的“五房”。而同是第四代刘仁公后嗣,今聚居于“中厝”,刘宁公的后代则聚居于开基祖地“顶厝”一带。第五代刘惠公号长义,道光年间中武举,乃另建官宅,即称之为“新厝”。[1]

建筑特色

编辑

概述

编辑

仁武刘氏五房新厝建于道光年间(1820-1850年间),为“官宅”的型式,占地面积与建筑量体皆大于一般民宅,此外在装饰上的砖雕、泥塑、彩绘、剪粘、斗拱、燕尾脊等,皆显得相当气派。曾因道路拓宽之故,南侧虎边护龙部分遭到破坏。[2]

平面格局

编辑

平面基本格局为“七包三”的“二进多护龙”大厝,正身第一进为三开间,但量体是整个建筑群落中最高大的,屋顶为燕尾脊的型式,目前作为神明厅使用,正身与护龙则以过水廊连接。第二进面阔为七开间,明间为公妈厅。至于护龙数则因历代增修建又或倒坏、拓宽拆除等,确切数量已难以考证,然而目前仍可见完整二护龙(内护龙)之轮廓。

结构、构造与材料

编辑
  • 结构:其所有建筑量体的屋身均为砖木造承重墙结构系统,屋顶作法则为“硬山搁檩式”,亦即以木楹直接跨于隔间与四周的承重墙上。
  • 墙体:除少数经修缮或后期增建之护龙外,墙体皆为清代闽南与台湾常见的斗砌墙构造,俗称“金包银”。即以红砖砌成空斗中间填入土石,隔热效果良好,少数边角处以实心砖砌处理。此外建筑多处墙体下半部台度部分采石砌,使用高雄一带因浮水地形而常见之珊瑚石灰岩,雕凿精细,砌法相当多样。
  • 大木:此建筑量体皆为硬山搁檩式的承重墙系统,主要明显的大木构架系统出现在两进明间厅堂的介屏以及过水廊的栋架,以及屋身前后方的斗拱出挑,即“出屐”。其中第一进界屏后方仍有很长的进深,屋顶做二架卷棚,亦即与上方屋面之间有作“暗厝”,过水廊亦为二架卷棚式

装饰艺术

编辑

综观本建筑之装饰,虽不及日治时期宅第之繁复而显得较为简朴,又经百年风霜造成受损或佚失,然而其涵盖项目却相当广泛,举凡木雕砖雕、石雕、泥塑彩绘剪粘皆可见之。

  • 木雕:本建筑较为精致之木雕出现在两处明间厅堂界屏上皆有透空之雕刻与繁复的格棂,第二进三关六扇门有四对“硬团螭虎团炉”雕刻。
  • 砖雕:砖雕在台湾传统汉人建筑中教为少见,本案第一进正身明间的墙面上有两堵砖雕,主体因年久风化及遭窃而佚失,然目前仍可见边框有“窑前雕”之水草纹与蝙蝠等。关于此地周遭包含楠梓大社仁武一带早期经席德进李干朗等人的田野调查指出约在清末至日治时期左右有砖雕匠师在此活动,其具体作品至今可见有大社许氏的古宅与墓园、楠梓天后宫等。
  • 石雕:第一进正身立面不做檐廊,而做的“凹寿”处,左右各有一堵以珊瑚石灰岩雕凿之“柜台脚”其细部相当精致。虽说珊瑚石灰岩在高屏一带的民居较常出现,但多为墙面台基使用,以此石质雕凿者可谓罕例。
  • 泥塑彩绘:第二进正身次间的窗额上各有一幅书卷造型之彩绘泥塑,书“松风”、“竹雨”,主字体亦为为立体之泥塑,旁边则有平面的书法诗词陪衬,卷轴上亦有螭龙浮雕,所使用的颜料为早期之矿物彩。此外第一进后方的两堵墀头有彩绘人物,目前虎边那堵尚有人物等图像残存,画风古朴年代应相当久远而难能可贵。另本案泥塑最精彩之处则是第一进山墙鹅头坠,塑有蝙蝠衔磬牌,磬牌中有老人与童子等人物尚存,周遭则环有螭龙。第一进屋顶正脊后方则可以发现泥塑之白兔,象征多子多孙之意。
  • 剪黏:剪黏作品均分布于第一进正身之墀头与屋顶正脊,其中虎边墀头依稀尚存人物与“皇都城”之题材字样。正脊则多为剪黏花草与石狮等,较特别的是所使用的瓷片有许多为青花瓷,此外更有以贝壳作为剪黏花瓣等更是全台所罕见。

环境特征

编辑

建筑位在传统汉人农村聚落之中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周遭有许多传统民居已纷纷改建楼房。此聚落中刘氏仅存较完整的民居中仅剩五房祖厝(长春祠)与此栋五房新厝,数年前因道路拓宽之故,南侧虎边护龙部分遭到破坏。

拆除争议

编辑
 
遭强拆后的刘氏新厝。

2019年时,刘家古厝后代子孙对于保存或拆除意见分歧,“刘长义祭祀公业”决议将土地卖给建商,但也有部分家族成员反对,并提报文化资产,希望古厝列入古迹保护。高雄市文化局原排定2019年5月25日进行仁武区刘家古厝古迹列册会勘,未料祭祀公业前一天派出机具突袭拆屋,致使两百年历史的古厝成为一片废墟[3],提报人发现后报警并紧急通报文化局,要求立即前往执行暂定古迹,但文化局约一小时后才到现场,警方也推拖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4],等到停工后建筑物大多已夷为平地,最具文化价值的第一进、正身、过水廊及左护龙遭夷平,仅存残迹,第二进正身也遭严重破坏。[5]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因此于2019年5月下旬公告为暂定古迹,并依法作后续认定及保存事宜。[2]2020年5月22日文化局经“109年度高雄市古迹历史建筑纪念建筑及聚落建筑群审议会第5次会议”决议,不予指定为古迹或历史建筑、纪念建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仁武鄉學習手冊. 163.28.10.78. [2020-05-27]. [失效链接]
  2. ^ 2.0 2.1 高雄市仁武區公所-古厝巡禮. [2020-05-27]. 
  3. ^ 遭突襲式拆除 仁武劉家古厝成廢墟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自由电子报. 2019-05-24 [2020-05-27] (中文(台湾)). 
  4. ^ 高雄古厝會勘前夕遭拆 議員嘆:一張公文竟成「催拆令」|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苹果新闻网. [2020-05-27] (中文(台湾)). 
  5. ^ 高雄劉氏古厝遭突襲拆除,是文化局怠惰還是不熟法令? | 蕭文杰. 鸣人堂. [2020-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