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工作区9

荷兰东印度群岛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荷军抢在日军登陆前炸毁泗水的海军设施。
日期1914年12月20日至1942年3月9日[1]
地点
结果 日军胜利
领土变更 日本占领印度尼西亚至1945年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日本 美英荷澳司令部
大英帝国 英国
 荷属东印度
 美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新西兰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登陆部队:[2]
107,800人
193辆坦克和小坦克
2,017门火炮和迫击炮
5,898辆摩托化车辆
11,750匹军马
空中支援:[3]
609架飞机
舰队[4]
4艘重巡洋舰
5艘轻巡洋舰
1艘航空母舰
3艘水上机母舰
5艘布雷舰
地面部队:
122,600名荷印军士兵[5]
8,000名英美澳军士兵[6]
空中支援:
300架飞机
ABDA舰队德语ABDA-Flotte
5艘巡洋舰
8艘驱逐舰
12艘潜艇
伤亡与损失
仅爪哇岛的损失:[7]
842人阵亡
1,784人受伤
仅爪哇岛的损失:[8]
82,618人被俘,其中
66,219名荷印军
4,890名澳军
10,626名英军
883名美军

荷兰东印度群岛战役(日语:蘭印作戦,日军作战代号为“H作战”[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日军以轻微的代价击败当地由荷兰东印度政府、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组成的“美英荷澳司令部”军事力量,占领印度尼西亚群岛全境。

印度尼西亚群岛为荷兰自17世纪便开始委以“东印度公司”控制的殖民地,其盛产石油铝土矿橡胶等战略物资,为日本“南进”的主要目标。自对华战争后,日本对战略物资的需求日增,加之二战已于欧洲爆发和德义日三国同盟的成形、日本逐步以武力威胁侵略荷印当局等,最终引发美国联合英荷两国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资产和禁止石油出口。对此,日本决定对英美荷开战,计划自“南方作战”中派遣以第16军为主力的部队兵分三路进攻荷印,另有第三舰队进行海空支援。同盟国虽很早便察觉到日军的侵略意图,然而兵力有限、素质亦远逊于日军,作战时亦屡次出现语言、协调和指挥体系方面的困难,加之荷印殖民政府与当地民众关系恶劣,以致于最终盟军被各个击破,舰队亦为日军所全歼。

1942年3月9日,历经91天的战斗后,荷印盟军向日军方面投降,远比后者原估计的120天为早[10]。日本由此开始对荷印进行长达三年的军事统治,输出大量资源至本土与压榨印尼人民提供日军劳动力乃至性服务,而为有效控制印尼群岛,日方与当地领袖进行相当程度之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准军事部队和高等教育人才,成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展开独立运动的重要资本。

背景

编辑

日本对荷印资源的需求

编辑
 
荷印打拉根油田的钻井,当地丰沛的石油资源为日军的主要目标。

日本很早便对东南亚的英美荷殖民地存有兴趣和野心,其地缘政治学家时常鼓吹日本应朝具重要战略地位、又有丰富自然资源的该区扩张,如小牧实繁日语小牧実繁主张日本应使东南亚发挥其地缘政治学上的价值,掌握作为“联系(亚洲与世界的)纽带”的东南亚,是“实现大日本理想必不可少的步骤”[11],这类主张南下往东南亚扩张的观点,即“南进论”,与往俄属远东方向扩张的“北进论”相对,一直是日本决策层争论不休的议题[12]。时至1936年,日本正式将“南进论”列为日本国策之一,其于“五相会议”中正是制定的国策基准确定其将“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13]。1938年12月,首相近卫文麿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表明日本在亚太地区意清除当地西方殖民势力的企图[14]

1937年7月7日,日本因“卢沟桥事件”开始对华展开全面战争,由于前者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大部分的战略资源都自进口,根据统计,日本自1935至1938年的各种战略资源的平均对外依赖程度分别为石油92%、铁矿石87%、锡71%、铝55%等[15],其中又尤以对美国的依赖极大,以1937年数据为例,日本进口美国商品总值为28,900万美金,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四项战略物资值14200万美金,约占二分之一,而日本所需的废钢铁90%、石油80至85%、用于制造飞机和坦克的车床的70%都自美国进口[16]。因此美日关系的将直接影响后者遂行战争的能力。起初,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将重心放在处理经济危机,对亚洲和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保持中立态度,直到1939年7月26日,因日本过度扩张、占领中国海南岛威胁到法属印度支那沿海、鼓励英国制衡日本、平衡近期修改的中立法案的影响等因素,美国宣布将于6个月后废除了自1911年签署的《美日通商及航海条约日语日米通商航海条約》,意在警告日本若再破坏远东现状,美国将采取经济报复,而废除该条约即使美国将可自1940年1月26日起,自行决定是否对日本继续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美方此举使日本朝野震动,若缺乏前者的资源,日本不仅难以继续进行中日战争,连本国经贸活动都将面临生存危机,遂于1939年10月起开始与同为资源出口国和其预想的“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荷属东印度当局谈判以确保战略物资的供应[17]

荷兰对印度尼西亚的统治可追溯至1602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起,至1800年其统治范围已涵盖苏门答腊岛及邻近岛屿、爪哇岛马都拉岛南婆罗州西里珀斯岛桑义赫群岛塔劳群岛小巽他群岛马鲁古群岛帝汶岛西部新几内亚岛等,其石油产量为世界第八位(700至800万吨)[18][15]为世界第三位(1938年,约为全球市场18.7%,仅次于马来亚玻利维亚[19][18]、另外还出产铝土矿(1938年产量为245,354吨[19])、橡胶(供应全球市场约32%[19])以及约90%金鸡纳植物(主要的抗疟疾药物奎宁原料[19])等诸多战略物资,其资源之充沛得以满足日本的需求,若将其与同样为日本扩张目标的马来亚一起,两者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为日本的需求比例为:石油151%、锡20%、铝98%、铁矿石22%[15]。日方尤其重视荷印的石油资源,后者为当时东亚圈内唯一生产者,其主要油田包括加里曼丹岛东北的打拉根油田、东南的巴厘巴板沙马林达桑格桑格英语Sanga-Sanga, Kalimantan油田、西北的英属加里曼丹岛砂拉越美里油田、爪哇岛东部的泗水油田、中部的邻傍印度尼西亚语Rembang, Rembang芝拉扎印度尼西亚语Cilacap (kota)油田、苏门答腊北部、南部的巨港、中部的占碑、以及斯兰岛布拉油田等等,而其产业基本为英美资本所独占,如美荷于“皇家荷兰壳牌公司”占61.5%、美国“标准石油”系的柯洛尼阿尔石油公司占25%、荷兰石油公司仅占13.5%[20][21]。国防方面,荷兰属国力较弱的欧洲列强,其远东殖民地仰仗英国的保护,并无强大的军力驻扎当地[22]

日荷谈判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编辑

1940年5月,德国发动西线攻势,法国与荷兰投降,而远东的日本趁此机会在后两者的亚洲殖民地扩张,于9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断绝中国自中南半岛进口武器的管道。而荷印方面,日本早在5月10日——即德军入侵荷兰的第一天即开始有所行动,当日夜里,英法海军陆战队进驻荷印,以防当地在荷兰被德国占领时遭到日军入侵,而日军随即于14日出动第4舰队驶往荷印沿岸示威。由于担忧德国将荷印作为战利品,因此日本外相有田八郎于5月11日向各国提出维持荷印现状的要求。德国则为鼓励日军南进,于5月22日表示其对荷印毫无兴趣,日本见此默许深受鼓舞,决定对荷印进一步施压。5月15日,荷兰投降。5月20日,外相有田向荷驻日公使提交一份清单,要求确认无论将来发生何种事态都须向日本输出每年锡3000吨、橡胶2万吨、铝土矿石20万吨、石油100万吨、镍矿石15万吨、钨1000吨、屑铁10万吨、铬铣铁5000吨、工业盐10万吨、钼1000吨、奎宁600吨等,荷方被迫接受[23],连当时人在荷兰进行交涉的石射猪太郎日语石射猪太郎都认为政府这种作法“大有在临终者床前讨债之感”[24]。原先,日本等待英国被德军占领时直接逼迫荷兰交出整个荷印地区,但至1940年10月,英国并未投降,日本转而威胁轰炸油田[21]

为阻止日本进一步侵略,美国首先要求美国“标准石油”妨碍日本的石油调度,之后与美荷三国于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会议,决定日后将拖延荷印对日本的石油交涉,并限制合约数量和期限,且一旦日军踏上荷印领土就破坏当地所有的石油库存和炼油所[21]。日本对此抵制方式甚感不满,于1941年1月11日派遣由日本驻印度支那大使芳泽谦吉至巴达维亚谈判,要求荷印政府加入“大东亚共荣圈”,但为荷印副总督胡贝图斯·范穆克英语Hubertus van Mook拒绝。同年5月14日,日本向荷印当局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应于当地具有影响力且驻军,且提出诸如让日本无限制移民爪哇岛以外的其他岛屿、增加四倍日货进口、由日商掌控输入印尼的日货、日商无限制的自由行动权、取消对日本渔民的所有限制等条件,但荷印当局拒绝,谈判因而于6月中旬中止[21]

日本对东南亚的扩张使美国逐步升级经济制裁,1940年夏天,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使美国宣布禁止对日销售航空汽油和润滑剂。9月,日本、德国、意大利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美国又将废钢纳入了不断增加的禁运物资名单。在1941年泰国与法属印度支那因为边界问题爆发战争后,日本强逼后者与泰国停战,并集结陆海军于法印边境,使英美认为日本在操纵泰国、压迫法属印度支那。2月22日,英国远东驻军总司令于新加坡召开会议,正式拟定英国与印度、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以及荷兰在远东的协同防御计划,并明确提出日本下一阶段可能经由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攻击新加坡或是荷印[25]。7月28日,日军以7月21日对法印当局的谈判结果,派遣第25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本次行动为使罗斯福下令冻结日本资产并禁运石油[26]。荷印也随之跟进冻结在印尼的日本人资产[27],7月29日也做出日后对日出口都需要特别许可证的决定,这使日本最后的输油管道也被切断。对于90%的石油仰赖进口的日本而言,禁运是一个致命打击,当时仅存的940万吨石油仅足以维持两年的需要,以燃料为基础的重要产业以及海军也很快将陷入瘫痪,由此决定对英美荷开战,以武力夺取东南亚资源[28]。日本政府随之警告日侨离开荷印,而在日荷兰妇女与儿童也开始离境。8月,美国军事代表团抵达巴达维亚,与新加坡、马尼拉和当地的军事指挥官进行会议[27]。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军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军入侵马来亚,荷兰对日宣战[27]

布署与战略

编辑

日军

编辑

日本为攻取东南亚而从全军51个师团中拨出11个,编为4个军、总兵员40万人的“南方军”,其组成皆为久经沙场的师团,日军从中调拨3个用于进攻荷印,于11月6日编为第16军,由今村均中将任军长,下有第2师团(师团长丸山政男日语丸山政男中将)、混成第56旅团(旅团长坂口静夫日语坂口静夫少将,又名“坂口支队”),第38(师团长佐野忠义中将)与而后行动中增援的第48师团(来自本间雅晴第14军),皆为战斗力最强的甲种师团,且为精挑细选的部队,第38师团曾于华南地区的沼泽地带作战、第48师团为摩托化部队,也受过两栖登陆训练。由于日军航运力量不足,南方军的11个师团兵力从原有的24,000人编制削减为13,000至14,000人。

日军大本营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在敌方破坏石油设施前先将其完整占领,以便夺取足够的石油资源并迅速恢复生产,因此作战计划设定上必须尽可能提前开战时间,且以奇袭为重,战略上则是优先攻克马来亚和菲律宾,后以其为基地集中包围荷印外围岛屿、消灭盟军海空兵力,再会合于荷印的政军中心爪哇岛。日军进攻计划大体如下:

盟军

编辑

战斗序列

编辑
日军

陆军

  • 第16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参谋长:冈崎清三郎少将、副参谋长:原田义和少将
    • 混成第56步兵旅团(坂口支队):坂口静夫少将
    • 第2师团
    • 第38师团
    • 第48师团
    • 戦车第8、第2、第4连队
    • 野戦重炮兵第17连队
    • 高射炮第16、第23连队
    • 独立工兵第1、第3连队
    • 电信第15连队、自动车第28连队
  • 南海支队
  • 第1挺进団
  • 第3飞行集团

海军

  • 第3舰队
  • 第11航空舰队
美英荷澳军

战斗

编辑

前哨战:攻占达沃与霍洛岛

编辑

打拉根与马纳多

编辑

苏门答腊

编辑

巴厘巴板和肯达里

编辑

爪哇岛与盟军投降

编辑

3月8日,今村会见荷属东印度总督斯塔夏沃尔,告知无条件投降的最后期限。次日,斯塔夏沃尔广播宣布命令荷军与盟军停止交战,并于下午1点投降。由于通讯问题,有小股盟军部队持续抵抗数日,也有部队逃入丛林,并滞留多年[29]

结果

编辑

今村曾对盟军的失败原因做出评论:“荷兰政府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将整个东印度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仅仅指挥一万人英澳士兵的英国将军韦维尔,而在日军开始从爪哇岛东西两侧登陆并推进时,韦维尔立刻就搭机逃往印度,将部队撒手不管,后者也未能完全遵从德波登将军的指挥,这让他很难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我认为在这种情势下指挥官丧失战斗的意志是很合理的。如果爪哇岛上的盟军是由总督所指挥,日军将不得不打一场艰苦的战斗。[29]


本次战役也使战后荷兰长期存在反日情绪,1971年裕仁天皇访问荷兰时行列遭到群众投掷物品,在战争中被关押于日军集中营的荷兰当代著名喜剧演员维姆·坎英语Wim Kan是公然反对裕仁访问的代表人物之一[30][31]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注脚

编辑

参考

编辑

图书

编辑

期刊

编辑

线上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