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Aizag/工作区19

维也纳战略进攻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部分

苏军士兵开入维也纳
日期1945年3月16日—1945年4月15日[1]
地点
结果 苏联胜利
参战方
 纳粹德国  苏联
 保加利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纳粹德国 鲁道夫·冯·比瑙德语Rudolf von Bünau
纳粹德国 威廉·毕特利希
苏联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苏联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
保加利亚王国 弗拉基米尔·卡拉维洛夫英语Vladimir Stoychev
兵力
270,000人[2]
772辆坦克和突击炮[2]
苏军:[3]
644,700人
保加利亚军:[3]
100,900人
两军合计装备4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3]
伤亡与损失
19,000名士兵与数量不详的平民死亡[4]
130,000人被俘[5]
1,345辆坦克和突击炮[5]
2,250门火炮和迫击炮[5]
苏军:[3]
38,661人死亡或失踪
129,179人卫生减员
保加利亚军:
2,698人死亡或失踪[3]
7,107人卫生减员[3]
两军合计:
177,745人[5]
603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
764门火炮[5]
614架飞机[1]

维也纳战略进攻战役(俄语:Вен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最后的几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由苏联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保加利亚语Първа българска армия实施对匈牙利西部与奥地利东部的战略进攻行动,与其对阵的是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该行动自1945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使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东部,连同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苏军攻占所告终。

按苏军计划,维也纳战略进攻战役将于德军在巴拉顿湖的进攻停止后随即开始,因此该战役第一阶段也是起于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巴拉顿湖方面的反攻,此行动共分作以下阶段:“杰尔进攻战役”(Дьерская,3月13日至4月4日)、“维斯普雷姆进攻战役”(Веспремская,3月16日至25日)、“肖普朗-巴登进攻战役”(Шопрон-Баденская,3月26日至4月4日)、“瑙吉考尼饶-克尔门德进攻战役”(Надьканиже-Кермендская,3月26日至4月15日)、“维也纳进攻战役”(Венская,4月4日至13日)[6]。本次行动使德军第6集团军历经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的总崩溃,其残部最终向英美盟军投降。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则自匈牙利逃往南斯拉夫,于克罗地亚北部、斯洛文尼亚东部地区又被紧随而至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打败,而德军仅存的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则撤至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山区继续抵抗,直至布拉格战役与中欧战场最后的几场战斗中彻底消亡。

从结果上看,维也纳战略进攻战役令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将剩余德军转入阿尔卑斯山、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或称“阿尔卑斯要塞”)继续抵抗的希望破灭[7],并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结束的进程。

背景

编辑

1945年2月,苏军在完成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后,大本营决定暂缓针对柏林的进攻,将重点转向消灭其侧翼的德军部队,特别是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地区的德军,需实施三次战役:下西里西亚进攻战役俄语Нижнесилез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已自2月8日展开)、一次进入上西里西亚的战役俄语Верхнесилез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和一次肃清波美拉尼亚德军的战役。其次,为防止德军利用苏军推迟进攻而将兵力集中用于防卫柏林的奥得河防线,因此苏军针对其侧翼的进攻必须选择深远的战役对象,定为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泽姆兰地区的德军以及匈牙利的南方集团军群[8]。时至3月,苏军在消灭最近的侧翼威胁后,又将注意力转向其两翼远端处,决定再实施两个战役: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清除上西里西亚沿奥得河一线、以奥珀伦为顶点的突出部内之德军,而现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西面与西南面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负责完成占领匈牙利全境和夺取奥地利首府维也纳的任务,此两战役将拘束当地的德军使其无法抽身强化奥得河防线,日后亦有利于发起对柏林以外、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德军之战役[9]

关于苏联如何处置奥地利,早在苏德战争爆发的头一年,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便曾表态过该国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看法:“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一个地区,其居民也主要是德意志人,可将奥地利放在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奥地利应从德国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0]。时至1943年,盟军已转为反攻,同年10月19至30日,英美苏三国外交部长于莫斯科会晤英语Moscow Conference (1943)处理军事与政治问题,其中就奥地利问题也立下战后处置的基本政策,认为奥地利作为受到纳粹德国侵略的第一个受害者,将从德国统治之下获得解放,于战后恢复为独立国家,但“应当使奥地利注意,它要对它站在希特勒德国方面参加战争承担不可逃避的责任,在进行最终调整时必然要考虑它自己在奥地利解放事业中所作的贡献”[11]

从军事与经济角度考虑,苏军即将进攻的方向上有着匈牙利瑙吉考尼饶与位于奥地利维也纳东北部的齐斯特斯多夫两处油田,是德军当前仍掌握的最后产油区,且1944年时德国有高达60%的石油(1,200,000吨以上)来自奥地利[12]。奥地利身也因位处盟军轰炸机航程覆盖圈外,直至1944年底前其战争工业受到的打击较小,德军在当地投入巨资,建设如萨尔茨堡、蒂罗尔和福拉尔贝格的水电站、林茨的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德语Reichswerke Hermann Göring设施、维也纳新城飞机制造厂德语Wiener Neustädter Flugzeugwerke兰斯霍芬德语Ranshofen (Gemeinde Braunau)的巨型铝厂、伦青人造丝工厂、施泰尔车厂和罗堡德语Lobau的炼油厂等等[12]

计划

编辑

苏军

编辑

1945年2月17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送给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第11027号命令,要求制定维也纳方向的进攻行动[13]。行动约花一个月时间筹备,预计将于3月15日发动,然而在行动前苏军情报机关得知德军将在巴拉顿湖一带发动一次主要进攻[14]。为此,大本营命令乌克兰第3方面军组织强固的防御阵地,但一边继续为进攻维也纳作准备,禁止将已专用于维也纳战役前锋的部队用于防御[15]

德军

编辑

战斗序列

编辑
苏军
德军
  •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奥托·沃勒英语Otto Wöhler步兵上将,至4月7日由洛塔尔·伦杜利克大将指挥
    • 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集团军长约瑟夫·迪特里希武装党卫队大将
      • 第117轻步兵师
      • 党卫队第1装甲军:由党卫队第1、12装甲师、第356和第710步兵师组成
      • 党卫队第2装甲军:由党卫队第3装甲师和突击步兵旅“元首”组成
    • 第6集团军:集团军长赫尔曼·巴尔克装甲兵上将
      • 第4党卫队装甲军由第 3、5和14突击步兵师组成。
      • 第3装甲军由第1山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组成
    • 第2装甲集团军
      • 第68军由第71步兵师、第13武装党卫队山地步兵师和第118轻步兵师组成。
      • 第22山地步兵军由第 297 步兵师和Szent László(匈牙利)步兵师组成。
      • 第1骑兵军由第23装甲师、第4骑兵师、第3骑兵师和党卫队第16突击步兵师组成。
    • 匈牙利第3集团军(Heszlenyi József中将)
    • 第4航空集团军(Otto Deßloch中将)
  • F集团军群、E集团军群

战况

编辑

1945年4月2日维也纳电台广播否认奥地利首都已经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同一天苏军在攻占威尼奴尔斯塔特艾森修塔特诺因基尔辛格罗尼镇后从南面进攻维也纳,巴登布拉迪斯拉发在4月4日被苏军占领。

到达维也纳地区后,乌克兰第3方面军迂回、包围及进攻该城,参与行动的包括苏军第4亲卫坦克军、第6亲卫坦克军、第9亲卫军及第46军。

面对苏军的只有德国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军,加上从城中的志愿军及防空部队,维也纳的防务由鲁道夫·冯·比瑙上将指挥,而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军则由武装党卫队上将威廉·毕特利希指挥。

奥地利首都的战斗是一场激烈的巷战,但在市内部分地区苏军只遇到很轻微的抵抗,防守普拉特公园的是第6装甲师,沿城市南面防守的是党卫军精锐的党卫队第2帝国师党卫队第3骷髅师和在北面防守的是元首掷弹兵师[16],苏军攻入维也纳东南郊区的是第4亲卫集团军及部分第9亲卫集团军,德国守军将苏军阻击于市内南部郊区直到4月7日,但是当成功建立数个立足点后,苏军于4月8日将第6亲卫坦克集团军及大部分第9亲卫集团军移到城市西面郊区,西面郊区对苏军特别重要因为维也纳主要火车站座落在此,由于之后在东面及北面郊区成功渗透,苏军在西部郊区成功突破,在多瑙河北面,苏联第46集团军通过维也纳北面郊区向西推进,维也纳中心区已被包围。

4月9日苏军开始向市中心渗透,但之后数天一些没有意义的战斗仍然持续,4月11日晚上第4亲卫集团军猛攻多瑙运河,与第20亲卫狙击军及第1亲卫机械化军在帝国桥上前进,苏军在4月13日发动突袭,多瑙河分舰队的陆战队与第80亲卫狙击师及第7亲卫空降师于4月13日在大桥两边同时发动突袭,剪断电线及保护大桥[17],但是其他重要桥梁全部被破坏,同一天最后一批守军投降,维也纳完全陷落[18],但毕特利希的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军在4月13日晚上向西撤退以免被包围[19]同时第46军攻占埃斯令及多瑙河分舰队的陆战队在克洛斯特新堡登岸。

当巷战于4月8日在维也纳西南郊区变得激烈时,乌克兰第3方面军正通过维也纳及向林茨格拉茨进攻。

总结

编辑

伤亡、损失与军事影响

编辑

维也纳战役使为数不多的德军重兵集团再度蒙受损失,苏军也因此成功占领匈牙利全境和奥地利大部分地区,以及其首都维也纳,德军也就此失瑙吉考尼饶、齐斯特斯多夫两处油田以及奥地利东部的工业中心。维也纳战役使以卡尔·伦纳为首的团队组织临时政府,宣布奥地利从纳粹德国独立。而后苏军攻占奥地利全境,共94,185人伤亡,其中26,006人死亡[20]

4月15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各军大举向奥地利推进,武装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的残余部队被派往防守维也纳与林茨之间的地区,与它对阵的是苏军第9亲卫军及第46军,另外苏军第26军及第27军向格拉茨北面前进以威胁德国第6集团军,苏军第57军及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向林茨南面(接近马里博尔)以包围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没有任何一支德军部队能向已陷入泥狞困扰的苏军反击。

苏联占领奥地利

编辑

尽管苏军司令部4月初曾发表过数次将奥地利与纳粹德国、平民和纳粹份子区分开来的声明,但自入城以来随即发生长达数周的大规模抢劫与强奸事件,苏军士兵偷窃食物、酒类、可移动的家具,特别是抢夺手表与珠宝[21],而史蒂芬·卡尔纳德语Stefan Karner估计1945年4月至7月期间奥地利东部至少发生了40万起强奸案[21]奥利弗·拉斯科尔布英语Oliver Rathkolb指出,由于在1945年底的议会选举中,由于前纳粹份子不具选民资格,而大量奥地利男性仍为战俘之身,故选民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苏军士兵如此暴行直接破坏该国希望在选举中为共产党起到的正面作用[21]

纪念

编辑

有50支在维也纳战役中表现优异的苏军部队被授予“维也纳”荣誉称号[22],而也为纪念本次战役的胜利,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5年6月9日创设“攻克维也纳奖章”授予该战役的参加者,而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励委员会统计,截至1995年1月1日为止,已有277,380人获该奖章。

注释

编辑
  1. ^ 1.0 1.1 格兰斯(2012年),附录表B
  2. ^ 2.0 2.1 Frieser等(2007年),第943页
  3. ^ 3.0 3.1 3.2 3.3 3.4 3.5 格兰斯(2012年),第304页
  4. ^ Bischof(1999年),第31页
  5. ^ 5.0 5.1 5.2 5.3 5.4 5.5 Frieser等(2007年),第953页
  6. ^ Chant(2020年)
  7. ^ Nevenkin(2020年),第2页
  8. ^ 格兰斯(2012年),第299页
  9. ^ 格兰斯(2012年),第301页
  10.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1996年),第118页
  11. ^ 沈志华(2000年),第337页
  12. ^ 12.0 12.1 Boyer(2022年),第850页
  13. ^ Российское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2019年),На главную Директива Ставки ВГК № 11027
  14. ^ 格兰斯(2012年),第302页
  15. ^ 格兰斯(2012年),第303页
  16. ^ Gosztony, p. 261.
  17. ^ Former members of O-5 tell a different story, claiming the bridge guards were actually O-5 members who turned their machine-guns on the Germans when they attempted to destroy the bridge. Toland, p. 354.
  18. ^ Descriptions of Soviet actions are from Ustinov, pp. 238-239.
  19. ^ Gosztony, p. 262.
  20. ^ Majstorovic(2021年9月20日)
  21. ^ 21.0 21.1 21.2 Boyer(2022年),第853页
  22. ^ Липатов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