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同行評審/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編輯

國共內戰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user:shypanda 初來乍到

評審期︰2009年11月6日至2009年12月6日

內容與遣詞 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完成度及連貫性等一概與內容有關的要點
  • (!)意見。粗看之後,很多用詞要改善或者是需要來源。
  • 四大要點,那四大?
  • 四大要塞,那四大?
  • 上面這兩項的定義來自何處?
  • 戰前準備了13000具棺材竟然仍然不夠用。,這種描述常見於大陸出版,行文偏向敘事型態,而非歷史記載的出版品,沒有確實的資料來源,恐怕不能用。
  • 因被旅長戴炳南和仵德厚出賣。這一類用詞在此會有中立性的問題,可以改用通告上級或者是洩漏等較為中性的字眼。
  • 史稱「太原五百完人」,這一個史現在在台灣也已經被視為戰爭期間的宣傳,可以修改敘述的方式。
  • 整篇還需要潤飾,讓贅字減少,並且統一數字使用的格式。
先到這裡。-cobrachen (留言) 2009年11月6日 (五) 13:21 (UTC)[回覆]
 完成。 (User:shypanda) 2009年11月7日
  • (!)意見
  • 四大要點雖然有標示出來,可是這個所謂的四大要點的來源或者是定義出自何處?大陸的出版品偏好類似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豐富文句的可閱讀性,不過在百科上需要進一部的確認。像是作戰命令有強調這四的地點是最重要或者是必須要首先拿下來的點才可以。
  • 四大要塞和四大要點有甚麼不同?四大要塞並沒有指名是哪四大,而且也是需要相關的出處才好。-cobrachen (留言) 2009年11月9日 (一) 02:23 (UTC)[回覆]
 完成。 補充徐向前的一次講話,其中明確了四大要點/四大要塞。為免混淆,在正文中避免提四大要點/四大要塞。(User:shypanda) 2009年11月12日

格式與排版 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與標點符號、外文內容及排版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 編輯

包括各類型的參考文獻、中立觀點、以及其他中文維基百科內的方針與指引等
  • 作為土生土長的太原人,看到這樣的條目感到非常親切。主要幾個意見,集中在這裡提出了。
    1. 內容上面觀點都是以共產黨的為主,這樣觀點是有片面的。而且如果要登錄優良條目,至少來源要有可靠性,現在沒有頁碼,也沒有ISBN,所以看起來需要重新整理來源。
    2. 結構上面,應該有兩章必須有,一個是背景,放在最前面,當然肯定要把上黨戰役及其影響提出來,而不是放在太原戰役的影響裡面。1949年的戰役怎麼也影響不到1945年。另一個是戰前部署,雙方有多少部隊,番號是什麼?各部領導者是誰?
    3. 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內容準確性:(1)太原的防守非常到位,一個原因是三面環山,易守難攻;一個原因是和當時留在太原的日本人為閻錫山服務;一個原因是在上黨戰役後,閻錫山已經打算為守;還有一個潛在原因是閻錫山和徐向前的關係,他們倆有師承關係,彼此了解。這些需要點出來,以便於讀者了解到戰前部署,也清楚為什麼這個戰役對雙反而言都是相當艱難的;(2)中期戰役的時候,雙方都在調兵遣將,共產黨方面派的是皮旅(其實當時皮定鈞已經不是一個旅了,而是三野的六縱)和一野,這個背景是濟南戰役結束後共產黨部隊才能調兵遣將,需要交代清楚。而之後的傅作義進攻石家莊也是很重要的,而實際上這個偷襲計劃是影響到共產黨軍隊在山西地區的部署。(3)中期戰役後,當時正好是林彪四野結束遼瀋戰役,當時的首要目的是圍困屯兵60萬的傅作義部,所以當時四野緊急入關、原先主攻太原的華北野戰軍也分兵到河北,一野也到了北京西方,所以當初共產黨採取了一陣子的戰略部署和說服活動(這裡可以說明其實效果並不是很明顯,也可以反映出決戰時期的慘烈)。(4)決戰中,其實背景是北京已經完全在共產黨的控制下,這下才有了四野直接能夠從東北送到太原一個炮兵師的可能性,華北野戰軍也能直接調來兩個兵團。需要把背景強調清楚。(5)事實上,太原戰役中,一野、三野、四野、華野都參加了,而之前和閻錫山在上黨戰役過招的二野在攻打南京。在內容上面我希望能夠更宏觀地介紹背景,更準確地介紹部署和戰役,更中立的介紹雙方的攻守傷亡。(6)另外,其實如果提到太原三百完人這個政治性很強的術語,不如去介紹1950年閻錫山舊部的「稷山暴動」,那個更能追溯到這個戰役。
  • 上面的建議蠻多的,希望能夠對提請人有所幫助。(我可以在下個月下旬抽空幫您編輯。)—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09年11月18日 (三) 07:03 (UTC)[回覆]
  • 非常感謝。我沒有找到太多國軍方面的資料,歡迎幫助。
    1. 太原戰役的宏觀背景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由於它跨越了整個解放戰爭後期,變化很多。尤其是和平津戰役多有微妙關係,兩楊兵團的調派中先要拖住傅作義,後要防止跑,防他偷襲。
    2. 宏觀背景是共產黨一方在1948年開始戰略反攻,大老闆的業績指標下來了,又有打張家口、臨汾和濟南的成功,好像共方普遍情緒過於樂觀。在徐周的總結中有提到,但沒有具體資料。
    3. 太原戰役的時間比較長,戰鬥序列有一些變化,我會想辦法搞個表。
    4. 我看了一些戰役地圖,還沒機會做一個自由版權的圖。
    5. 我儘量寫得客觀,但看了毛的電文和各種一手資料,還是很佩服徐和那幾支地方部隊的。當時,華北主力過黃河反攻去了,兩楊忙著算計傅作義。他就靠一些地方部隊,也沒啥火炮,能打的閻軍龜縮城內,餓成夜盲症,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打四大要點就是他趕到指揮位置後提出來了,後來的戰役也就是按照他的想法發展的。前面提到皮旅,豫東戰役後皮旅損失很大,皮自己承認被打殘了。而且,皮只是6縱副司令,到底他當時部隊有多少要再找資料。
    6. 太原的北方的軍事工業基地,而且東北太遙遠。打下太原為後來進攻大西北和解放全國應該有戰略意義。
    7. 資料引用的格式我會改進。user:shypanda
    •  閣下必須得考慮到維基百科中有一半都是台灣地區的編輯,所以一定要清楚「你們叫淪陷,我們那叫解放」(笑),否則中立性就過不了關。資料方面我假期後會幫忙找英文的,這下會有幫助。國共兩方在北方的戰役有很多都是基本勢均力敵,全憑最後誰能撐住最後一口氣。比如四平、濟南、孟良崮。我希望能夠在這個條目中的背景和影響可以做得好一些,這樣其他戰役的條目想要發展,也可以向這個看齊了。如閣下所述,太原的工業地位的確是雙方都要爭奪的,攻下太原後,意義就大了,那麼我們或許還需要提及太原城的工業地位。—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09年11月18日 (三) 18:41 (UTC)[回覆]

以往記錄 編輯

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