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7年1月

優良條目存檔:

(現由機器人創建每月存檔。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2017年1月1日[編輯]

秀麗隱杆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種非寄生性線蟲,身體透明,長度約1毫米,在自然界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的土壤中。其壽命約兩至三周,其中發育時間在三天左右,分為胚胎期、幼蟲期和成蟲期。秀麗隱杆線蟲有雄性雌雄同體兩種性別,性別決定為XO型。自然條件下,雌雄同體蟲占大多數,它們可自體受精,也可接受雄蟲的精子產生後代。自20世紀60年代,雪梨·布倫納利用線蟲研究細胞凋亡遺傳調控的機制之後,這一物種逐漸成為分子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中最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秀麗隱杆線蟲具有固定且已知的細胞數量和發育過程,亦為第一種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多細胞真核生物。截至2016年,它是唯一完成神經元連接組測定的生物體,體內的神經元連接情況完全已知。

2017年1月2日[編輯]

1909年大安的列斯群島颶風190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最後一個熱帶氣旋,在牙買加海地造成重大破壞及人員傷亡。系統於11月上旬經大規模擾動天氣發展而成,最早是11月8日在西南加勒比海出現,強度處於熱帶風暴下限。氣旋緩慢向西北移動並逐漸增強,於11月11日晚掠過牙買加最東端後達到颶風強度。次日下午,風暴以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強度從海地西南部登陸。進入大西洋上空後,颶風經進一步強化於11月13日達到風力時速165公里的最高強度。次日,風暴快速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被小安的列斯群島東北方向的鋒區吸收。颶風及其前身都在牙買加降下暴雨,並以銀山種植園降雨量最高,達2908毫米。極端的雨量引發大面積洪災,導致該國30人遇難,損失數額達700萬美元。海地也降下610毫米雨量,引發重大洪澇災害,至少導致166人喪生,另有來源認為死亡人數可能有成百上千之多。

2017年1月3日[編輯]

1932年弗里波特颶風是1932年8月主要對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構成影響的一個熱帶氣旋,也是1932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二場熱帶風暴和首場颶風,於8月12日在尤卡坦半島近海發展成型。氣旋向西北移動,於次日開始快速增強,很快就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強度。8月14日清晨,風暴達到四級颶風標準,估計持續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里、中心氣壓低至935毫巴百帕,27.6英寸汞柱),並且不久後就從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附近登陸。颶風接下來急劇減弱,最終在德克薩斯州狹長地帶上空逐漸消散。風暴在內陸降下暴雨,並以布拉佐里亞縣縣城安格爾頓雨量最高,達252毫米,另有多地降雨量創下新紀錄。加爾維斯敦聖安東尼奧都出現停電。氣旋共造成40人喪生,損失數額約為75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農作物受損。

2017年1月4日[編輯]

1949年德克薩斯颶風是有紀錄以來屈指可數的幾個在太平洋形成,之後又進入墨西哥灣熱帶氣旋之一。風暴進入大西洋盆地後開始增強,成為194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十場熱帶風暴,之後的最高強度能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二級颶風標準。10月4日早上,氣旋從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附近登陸,然後急劇減弱,於數天後完全消散。風暴造成中等程度破壞,加爾維斯敦同德克薩斯州本土的交通一度中斷。大面積水稻受損,損失數額估計有1000萬美元,另有兩人因這場颶風遇難。

2017年1月5日[編輯]

1909年韋拉斯科颶風190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四場熱帶風暴、第二場颶風和首場大型颶風,於這年7月對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構成重大打擊。系統於7月13日經背風群島以東的擾動天氣發展而成,起初數天強度一直很弱,逼近牙買加後才開始增強。氣旋蜿蜒向西北移動,於7月18日在古巴最西端附近達到颶風強度。向西穿越墨西哥灣期間,風暴一度停止增強,但在逼近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時又恢復強化趨勢。7月21日,氣旋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隨後又在達到風力時速185公里的最高強度後不久從德克薩斯州韋拉斯科附近登陸。進入陸地上空後,颶風迅速減弱,最終於7月22日在格蘭德河附近消散。整場颶風共導致德克薩斯州41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200萬美元。該州近海因大浪導致多艘船隻遇險,部分沿海地區被風暴潮淹沒,不過加爾維斯敦海堤的保護下破壞程度很輕。風暴過後,韋拉斯科只有八幢建築依然完好。火車在狂風影響下被迫停運,許多基礎設施受損或被毀。內陸地區以拉瓦卡縣縣城哈利茨維爾降水最多,達220毫米。

2017年1月6日[編輯]

紅色》是美國歌手泰勒絲的第4張錄音室專輯,由大機器唱片於2012年10月22日發行。專輯從2010年開始製作,到2012年製作完成。專輯的名稱源於泰勒絲在構思專輯時經歷的「半陶醉的交往關係」,由於這種關係強烈而動蕩,因此泰勒絲感到這是一種「紅色的情感」。其曲風有流行鄉村搖滾,較為多樣。《紅色》獲得了樂評人的好評,並使泰勒絲收穫了葛萊美獎年度專輯和最佳鄉村專輯提名。專輯空降美國《告示牌》二百強專輯榜冠軍,是泰勒絲在美國的第3張冠軍專輯。專輯首週取得了121萬份銷量,成為當時首周銷量第二高的由女性藝人發布的專輯。從全球方面來看,專輯亦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是泰勒絲在英國的首張冠軍專輯,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和紐西蘭亦奪冠,並在全球幾乎所有主要唱片市場都進入了前10名。《紅色》是美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的4白金唱片。其全球銷量已超過600萬。專輯一共發行了7支單曲,首支單曲〈絕對絕對分定了〉和第3支單曲〈我知道你是大麻煩〉進入十多個國家單曲榜前十名。而〈重新開始〉、〈二十二歲〉、〈都變了〉等其它單曲都在美國獲得了白金及以上的認證。為宣傳專輯,泰勒絲啟動了紅色巡迴演唱會,巡演在2014年6月12日結束,以1.5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成為鄉村藝人舉辦的票房收入最高的巡演。

2017年1月7日[編輯]

1909年蒙特雷颶風是有紀錄以來最致命的大西洋颶風之一,在墨西哥共計奪走約4000條人命。氣旋最初是8月20日背風群島東面的熱帶風暴,然後向西北偏西移動,次日以颶風下限強度進入加勒比海。8月23日吹襲伊斯帕尼奧拉島後,氣旋又登陸古巴東部,然後再回到加勒比海。返回開放水域上空後,風暴逐漸增強並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標準,並從尤卡坦半島最北端經過。到8月26日時,颶風已進入墨西哥灣,雖然強度減弱,但又在重新強化,於當晚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的最高強度。氣旋接下來保持最高強度,於8月27日晚從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登陸,然後迅速減弱,於次日下午消散。整場風暴存在期間一直比較接近陸地,所以對許多地區構成影響。大部分加勒比地區北部區域在氣旋經過期間降下中到大雨並伴隨有強烈陣風,但僅海地災情報導。墨西哥的受災程度遠比其他地區嚴重,颶風引發空前的洪災,估計有四千人遇難。蒙特雷的災情最為嚴重,全市過半建築被淹,成百上千的樓房被毀,約有兩萬人流離失所。估計氣旋一共對該國造成價值五千萬美元的破壞。

2017年1月8日[編輯]

阿拉巴馬州百年紀念半美元又名阿拉巴馬州半美元,是1921年美國鑄幣局生產的一種銀質50美分面額紀念幣,旨在紀念1819年阿拉巴馬州加入聯邦100周年。蘿拉·加汀·弗雷澤因這種硬幣成為歷史上首位女硬幣設計師。阿拉巴馬州聯邦眾議員利琉斯·布拉頓·雷尼遞交法案,建議在阿拉巴馬州加入合眾國100周年之際發行紀念幣。法案原本提議發行25美分面額,後修改為半美元。法案很快在國會通過,於1920年5月10日經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簽字生效。雖然1920年就獲授權,但紀念幣實際上直到1921年10月才發行,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初步設計方案是在硬幣正面刻上民主黨總統威爾遜的肖像。1920年是大選年,新總統人選尚待選舉確定。最終共和黨候選人沃倫·蓋瑪利爾·哈定勝出,設計方案於是改為描繪阿拉巴馬州首任州長威廉·懷亞特·比布和百年紀念時任州長托馬斯·基爾比,基爾比至此成為首位形象出現在美國硬幣上的在世人物。為了推動紀念幣發售,少量硬幣的圖案中加有「2X2」標誌,代表阿拉巴馬州是第22個加入聯邦的州,有此標誌的紀念幣如今也更有價值。

2017年1月9日[編輯]

1912年牙買加颶風是這年11月在牙買加緩慢徘徊、降下瓢潑大雨並引發重大洪災的一個熱帶氣旋,也是1912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最強風暴,於11月11日清晨經西南加勒比海低氣壓區發展而成。氣旋起初緩慢向西北移動,之後轉向東北偏北,於11月13日達到颶風強度。接下來風暴繼續緩慢增強,但轉向東北移動後強化速度有所加快。11月17日清晨,氣旋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的最高強度,在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已達三級颶風標準。風暴繼續向東北偏北移動,於11月18日從牙買加內格里爾附近登陸。颶風上岸後不斷減弱,之後又回到加勒比海,於11月20日在牙買加北側弱化成熱帶風暴。氣旋向西穿越加勒比海,最終於11月22日在大開曼西南方向洋面逐漸消散。牙買加降下暴雨,部分地區降雨量高達910毫米。該島北部和東部多座橋梁嚴重受損,颶風產生的狂風將約四分之一的香蕉樹摧毀,多地電報線路中斷,鐵軌也受到狂風暴雨的沉重打擊。島嶼周邊海域波濤洶湧,濱海薩凡納幾乎被完全摧毀,有42人喪生。牙買加西部約有100幢民宅被毀,5000套建築受損或毀於一旦。整個牙買加約有100人遇難,損失數額約150萬美元。此外,氣旋還在古巴關塔那摩灣區域引發大面積洪災,共奪走五條人命。

2017年1月10日[編輯]

1909年格蘭德艾爾颶風是一場規模龐大且致命的大型颶風,在古巴各地和墨西哥灣北岸造成重大破壞,奪走至少400條人命。氣旋於1909年9月13日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熱帶擾動發展成型,起初在朝西北偏西的牙買加前進期間緩慢增強,於兩天後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轉向西北逼近古巴。9月16日,氣旋強度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標準,再進一步增強至持續風速每小時155公里強度後於9月18日登陸古巴比那爾德里奧省。風暴一度在陸地上空減弱,但很快又在墨西哥灣上空重新增強,於次日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颶風在小幅減弱後加快移動速度,於9月21日從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德艾爾附近登陸。氣旋進入陸地上空後急劇減弱,最終於次日在密蘇里州上空逐漸消散。風暴引起的狂風巨浪在古巴奪走29條人命,除此以外加勒比地區基本未受影響。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遭受重大破壞,兩州確知有371人死亡,刷新美國歷史上最六致命的颶風紀錄,但之後已被另外五個熱帶氣旋超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地區出現強烈風暴潮,一直向內陸行進3.2公里遠,將5000人的住房摧毀。各災區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民宅失去屋頂,電報通信陷入癱瘓。整場颶風沿途一共造成價值1100萬美元的破壞。

2017年1月11日[編輯]

1912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有可靠紀錄以來第一個在11月形成大型颶風大西洋颶風季,即有風暴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標準。全季共包含11個熱帶氣旋,其中七個成為熱帶風暴,四個增強成颶風,一個達到大型颶風標準。第一個熱帶氣旋於4月4日發展成型,最後一場風暴在11月21日消散。本季以人稱牙買加颶風的最後一場風暴強度最高,造成的破壞也最嚴重。氣旋在牙買加降下暴雨,至少造成100人死亡,損失數額約為150萬美元。此外,風暴還在古巴奪走五條人命。第四和第六號颶風也造成較大影響,其中第四號颶風在美國墨西哥灣部分沿岸地區產生大浪和強烈的風暴潮,對局部地區構成重大破壞,並以阿拉巴馬州莫比爾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情況嚴重,經濟損失約為3.9萬美元,另有一人在駁船傾覆後遇難。第六號颶風令墨西哥東北部和德克薩斯州南部近海波濤洶湧並降下暴雨,在內陸引發洪災。風暴導致15人喪生,損失數額約為2.8萬美元。全季所有氣旋一共導致至少122人死亡,損失總額接近160萬美元。

2017年1月12日[編輯]

1919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有正式紀錄以來最不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之一,一共只形成五場熱帶風暴,這其中有兩場達到颶風強度,一場成為大型颶風,即能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或以上標準。6月共形成兩個熱帶低氣壓,造成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7月形成的一場熱帶風暴對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構成輕度破壞,還重創海上一支船隊。8月又形成兩個熱帶低氣壓,其中第一個在小安的列斯群島產生降水。人稱佛羅里達礁島群颶風的第二號颶風是本季最強烈的熱帶氣旋,風暴導致巴哈馬佛羅里達礁島群古巴許多船隻傾覆,引起大量人員喪生。單基韋斯特就因狂風受到價值約200萬美元的破壞。氣旋經過墨西哥灣後又重創德克薩斯州,特別是科珀斯克里斯蒂地區災情嚴重。整場颶風共奪走828條人命,損失總額達2200萬美元,其中德克薩斯州占2000萬美元。9月又形成另外三個熱帶氣旋,其中兩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另一個是熱帶低氣壓,三個氣旋都沒有對陸地構成顯著影響。本季最後一個熱帶天氣系統也沒有影響陸地,最終於11月15日轉變成溫帶氣旋

2017年1月13日[編輯]

1920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所有熱帶風暴和颶風都集中在九月,其他月份雖然也有熱帶氣旋形成,但都沒有達到熱帶風暴標準。1920年時氣象機構還沒有正式規定「颶風季」的起止時間,現今則是以每年6月1日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第一號颶風是本季首場風暴,於9月7日發展成型,最後一個氣旋是熱帶低氣壓,於10月27日轉變成溫帶氣旋。全部六場風暴中有四場曾同其他氣旋同時存在。全季六個熱帶氣旋中有五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四個進一步強化成颶風,但都沒有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都未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強度,是1900年後第七次出現這種情況。第二號颶風是本季破壞最嚴重的風暴,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55公里,只達到二級颶風標準,在路易斯安那州奪走一條人命,並導致價值145萬美元的破壞。第三號颶風在北卡羅萊納州致使一人喪生,第五號颶風則在佛羅里達州間接引起一人遇難。

2017年1月14日[編輯]

192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很低,一共只形成四個熱帶氣旋,其中一個達到颶風強度。首場風暴於8月18日發展成型,最後一個氣旋在12月1日消散。1925年時氣象機構還沒有正式規定「颶風季」的起止時間,現今則是以每年6月1日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不過本季第一場風暴形成時颶風季已正式開始兩個半月,最後一個氣旋則持續到正式時段過去後。之後數十年間,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所以颶風季的正式結束時間逐漸從10月31日後移至11月30日。本季後兩場風暴都對多地產生影響,其中最後一個氣旋的影響範圍包括古巴羅德島州。第三場風暴對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造成的影響很小,僅有海岸沿線部分地點測得烈風強度風力。最後一場風暴對佛羅里達半島沿海多個海灘構成嚴重破壞,損失數額估計有數百萬美元,坦帕附近還有四人喪生。柑橘種植業蒙受損失的賠償數額至少有60萬美元,海上發生多起事故,導致至少55人遇難。

2017年1月15日[編輯]

1926年路易斯安那颶風是1926年8月下旬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構成重創,並以路易斯安那州災情特別嚴重的一個熱帶氣旋,還是192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三場熱帶風暴和第三場颶風,於8月20日經中加勒比海的大規模低氣壓區發展成型。氣旋向西北移動並緩慢增強,於8月21日成為熱帶風暴,並在經過尤卡坦海峽後達到颶風標準。風暴在墨西哥灣蜿蜒北上並穩步增強,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於8月25日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在路易斯安那州霍瑪附近登陸。進入內陸上空後,氣旋轉向西進並迅速減弱,最終於8月27日逐漸消散。颶風登陸之際激起強烈風暴潮,對沿海地區構成重大破壞,特別是多座燈塔受損嚴重。狂風重創基礎設施和農作物,還摧毀部分民房並導致通訊中斷。風暴降下暴雨,其中路易斯安那州唐納森維爾降雨量最高,達370毫米,對農作物可謂雪上加霜。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發生大面積停電。整場颶風共導致25人喪生,經濟損失估計達600萬美元。

2017年1月16日[編輯]

熱帶風暴妮科爾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第十六個熱帶氣旋和第十四場獲命名的風暴,也是這年九月形成的第八場熱帶風暴,數量之多創下新紀錄。氣旋持續時間很短,結構也異常不對稱,但依然在牙買加降下暴雨並引發大面積洪災。系統源自大規模季風低氣壓區,於9月28日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發展成熱帶低氣壓。氣旋向東北方向移動,結構很不尋常,環流雜亂無章,中心附近的雷暴很少。妮科爾以弱熱帶風暴強度逼近古巴海岸,於9月29日在該國上空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風暴殘留進入巴哈馬上空,最終被另一個溫帶天氣系統吸收。受異常結構影響,風暴產生的最強雷暴遠離中心,大部分天氣活動發生在加勒比海中北部上空。妮科爾在牙買加引發大面積停電,超過28.8萬居民受到影響。高達940毫米的降水在多個區引發重大洪災,有528套房屋不是被毀便是嚴重受損。牙買加的農田和環境也受到重創,生態環境遭到污染。估計該國一共受到價值2.4億美元的破壞,另有16人喪生。此外,古巴佛羅里達州開曼群島發生輕度洪災,風暴殘留還令美國東岸沿線大氣變得更不穩步,又引發更多的破壞和人員傷亡。

2017年1月17日[編輯]

192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很低,一共只形成五個熱帶氣旋,其中三個增強成颶風,一個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三級颶風或以上強度。全季首場風暴於6月27日在墨西哥灣成型,次日成為颶風后吹襲德克薩斯州,在大面積地區產生狂風,共造成三人死亡,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為67.5萬美元。第二場風暴人稱巴哈馬颶風,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面形成,最大持續風速高達每小時250公里,最低氣壓924毫巴百帕,27.3英寸汞柱),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上限,是全季最強烈的熱帶氣旋。風暴以最高強度經過巴哈馬,再經小幅減弱後襲擊佛羅里達州,共奪走59條人命,經濟損失至少236萬美元。之後形成的三個氣旋都沒有影響陸地,最後一個於10月22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氣象學界此前八十年裡一直認為本季只有四個熱帶氣旋,但經2010年的重新分析後認定最後一場風暴實際上是兩個氣旋。

2017年1月18日[編輯]

1939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39年6月12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7日結束,每年大西洋盆地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本季的活躍度偏低,只形成六場熱帶風暴,其中三個增強成颶風,一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最高強度能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或以上標準。首場風暴於6月12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在11月6日消散。所有風暴都曾對陸地產生一定程度影響。前兩個氣旋曾登陸美國海岸,但造成的破壞很小。第五號颶風是全年最強風暴,達到四級颶風標準,在西大西洋向東北方向移動,於10月16日吹襲百慕達。第六號風暴強度達到一級颶風下限,對加勒比海西部多地構成破壞,其中又以牙買加古巴災情嚴重。第四號熱帶風暴的最高風速僅有每小時80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2英寸汞柱),是本季強度最低的氣旋。

2017年1月19日[編輯]

1946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46年6月16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15日結束,每年大西洋盆地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這段時間形成。全季所有風暴都沒有在美國導致人員傷亡,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首場風暴於6月13日在墨西哥灣成型,最後一個氣旋於11月3日在佛羅里達州近海消散。全季共形成七場熱帶風暴,其中三場成為颶風,但都沒有達到大型颶風強度,即都未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標準,這在1940年後尚屬首次,下一次重現則要到1968年。氣象機構起初沒有發現10月初亞速爾群島附近存在的第五號熱帶風暴,經過現代重新分析才於2014年加入大西洋颶風資料庫。雖然所有熱帶風暴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陸地,但構成的整體影響很小,損失總額不到1000萬美元,美國也沒有人員因這些風暴喪生。全季以第四號颶風最為強勁,在美國東岸近海向東北移動期間摧毀挪威「馬里爾二世號」油輪,致使16人溺斃,但這不屬風暴直接導致的人員遇難事故。第二場風暴存在早期就曾吹襲北卡羅萊納州,之後又對該州恐怖角構成輕微破壞。第五個熱帶氣旋轉變成溫帶氣旋後重創亞速爾群島,導致120名漁夫失蹤。佛羅里達颶風重創古巴西部的甘蔗作物,致使該國五人死亡。此外,風暴還在佛羅里達州造成價值520萬美元的破壞,其中大部分是柑橘作物受損。最後一場風暴對奧基喬比湖附近莊稼構成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破壞。

2017年1月20日[編輯]

英國國防部徽號,由駐港英軍總部所採用
英國國防部徽號,由駐港英軍總部所採用

麥仕德少將(1923年-2015年),英國陸軍將領,1975年2月至1977年3月擔任駐港英軍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將。來自軍人家庭的麥仕德在1942年加入英國陸軍,同年配屬至英屬印度陸軍旗下的雅麗珊皇后直屬第3啹喀來福槍團,由此展開他與啹喀兵的長久聯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先後派駐英屬印度緬甸等地,也曾參與緬甸戰役。戰後,他因為1947年印度獨立而被編入英軍第10啹喀來福槍團,及後曾於馬來亞婆羅州香港等地服役,並參與應對馬來亞緊急狀態印馬衝突。從軍期間他曾三度獲得傳令褒獎,也先後獲得多面軍事獎章,1965年升任中校。1967年,麥仕德隨啹喀兵派駐香港,在六七暴動期間應付中港邊境的緊張局勢,當中包括於同年7月8日在沙頭角槍戰率領英軍解救遭中國大陸民兵攻擊的沙頭角警崗。8月10日至11日的文錦渡事件當中,他與大埔理民官鮑富達等人一度被大陸工人挾持於文錦渡警崗,其後遭武力威迫下簽署「認罪保證書」後才得以獲釋。儘管連串事件是英方和港府在六七暴動期間遭遇的一大挫折,但麥仕德與部屬一槍不發,成功避免使緊張局勢升級。麥仕德後來於1968年和1974年分別升任准將少將,駐港英軍副司令兼啹喀旅少將任內是他第四度派駐香港。1977年退伍後,他熱心於退伍軍人活動,並於1977年至1985年榮任瑪麗公主直屬第10啹喀來福槍團上校和於1980年至1990年出任啹喀旅協會主席。

2017年1月21日[編輯]

1942年貝里斯颶風是有紀錄以來唯一在11月吹襲貝里斯的颶風,也是1942年大西洋颶風季第13個熱帶氣旋、第11場熱帶風暴和第四場颶風,最早於11月5日在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附近出現。氣旋起初就有熱帶風暴強度,在向西移動期間緩慢增強,之後轉向西南偏南穿越巴哈馬。11月6日,風暴強度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標準,並且當天就登陸古巴卡馬圭省羅馬諾島。古巴和巴哈馬所受影響基本僅限於大風和氣壓降低。颶風在經過古巴期間於11月7日減弱成熱帶風暴,不久就進入加勒比海,當天重新強化成颶風並朝西南前進。11月8日晚,氣旋蜿蜒向西移動並增強成二級颶風,再於六小時後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的最高強度。次日清晨,風暴襲擊考爾克島貝里斯區北部,然後急劇弱化,登陸不到12小時就消退成熱帶風暴。11月10日清晨,氣旋進入坎佩切灣,然後動向飄忽不定,直至11月11日吹襲尤卡坦半島並在數小時後逐漸消散。貝里斯和尤卡坦半島狂風肆虐,其中貝里斯受到重創。聖佩德羅九成建築被毀,紐頓被徹底夷平,居民只能另覓居所,之後建立沿海村莊霍普金斯。樹木和包括椰子在內的多種作物受創嚴重,整場颶風共造成九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400萬美元。

2017年1月22日[編輯]

190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躍度適中,共形成12個熱帶氣旋且全部發展成熱帶風暴,其中六場成為颶風,四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本季第一個氣旋於6月15日發展成型,最後一場風暴在11月14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都屬歷年大西洋盆地絕大多數熱帶氣旋的活動範圍內。全季以8月底在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海域形成的氣旋影響最大,令小安的列斯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墨西哥變得滿目瘡痍,約有4000人遇難,損失數額超過5000萬美元。雖然活躍度只達中等水平,但1909年大西洋颶風季導致的破壞極大,人員傷亡更是慘重,至少有4661人喪生,損失數額達763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由第六和第八號颶風引起。7月中旬,本季第四場風暴以三級颶風強度吹襲德克薩斯州弗里波特,奪走41條人命並造成價值200萬美元的破壞。9月中旬,本季第八個氣旋以三級颶風強度從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德艾爾附近登陸,導致至少350人死亡,損失數額達1000萬美元。風暴潮深入內陸3.2公里,將成千上萬的民房摧毀。十月上旬,全季第11場風暴成型,以三級颶風強度經過古巴巴哈馬和佛羅里達州馬拉松,至少造成22人死亡和2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本季最後一場風暴以颶風強度吹襲牙買加東部和伊斯帕尼奧拉島,最終在巴哈馬東北方向轉變成溫帶氣旋,共導致30人遇難和700萬美元的損失。

2017年1月23日[編輯]

1928年大西洋颶風季一共只形成七個熱帶氣旋,其中六個增強成熱帶風暴,四個進一步強化成颶風,一個成為大型颶風,並且最高強度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全季以奧基喬比颶風最為強勁,造成的破壞也最嚴重,是美國歷史上致死人數第二多的熱帶氣旋。本季第一個天氣系統人稱匹爾斯堡颶風,於8月3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形成。氣旋穿越巴哈馬登陸佛羅里達州,造成兩人死亡和價值23.5萬美元的破壞。首場風暴成型數天後,海地颶風於8月7日在向風群島南部附近形成。氣旋先後襲擊海地古巴和佛羅里達州,造成至少210人遇難,經濟損失約為200萬美元。第三個熱帶氣旋造成的影響缺乏文獻記載。全季以人稱奧基喬比颶風的第四號颶風強度最高、影響最大,是本季唯一的五級颶風。風暴以五級強度吹襲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島多個島嶼遭受「重大破壞」,其中瓜德羅普和波多黎各災情特別嚴重。氣旋接下來又以四級颶風強度經過巴哈馬,在部分島嶼造成人員喪生和嚴重破壞,然後以四級颶風強度襲擊西棕櫚灘,狂風對當地構成重創。內陸洪災和風暴潮致使奧基喬比湖決堤,將附近多個城鎮淹沒,至少奪走2500條人命,颶風至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致命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00年加爾維斯頓颶風。整場風暴一共導致至少4079人死亡,經濟損失達一億美元。之後的三個天氣系統都沒有影響陸地,1928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所有風暴至少奪走4289條人命,損失總額超過1.02億美元。

2017年1月24日[編輯]

1815年北卡羅萊納颶風是1795年後在北卡羅萊納州克雷文縣新伯爾尼引發洪災最嚴重的熱帶氣旋。系統起初是小安的列斯群島東面的熱帶擾動,向西北方向的背風群島飄移,於8月29日抵達。氣旋很快就於9月1日到達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然後又在9月3日從北卡羅來納州了望角附近登陸。9月5日,風暴來到新英格蘭,再於次日離開。颶風早在登岸前就已造成嚴重影響,沿途許多船隻受損、擱淺、傾覆或被毀。風暴對玉米、棉花和水稻作物構成重大破壞,河流水位超過正常水平2.4米,部分街道和建築被淹。氣旋一共造成至少15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六萬美元。

2017年1月25日[編輯]

颶風布倫達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登陸墨西哥坎佩切州熱帶氣旋,源自1973年8月9日離開非洲西岸、並且穿越大西洋期間基本沒有發展的東風波。8月18日,東風波關聯的低氣壓區已經發展出足夠對流,成為熱帶低氣壓。系統當天就增強成熱帶風暴,然後進入尤卡坦半島上空。8月21日,布倫達已回到海上並開始快速強化,還在當天形成風眼。氣旋達到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接近一級颶風標準上限,然後登陸坎佩切州。風暴進入陸地上空後迅速減弱,最終於次日消散。布倫達先後兩次登陸墨西哥,第一次是尤卡坦半島,第二次是坎佩切州。尤卡坦半島遭受的破壞程度很輕,但坎佩切州災情嚴重。整場颶風共導致十人死亡,超過2000人無家可歸,氣旋在部分地區引發的洪災嚴重程度創下25年新高。

2017年1月26日[編輯]

熱帶風暴迪莉婭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城市登陸兩次的熱帶氣旋,於1973年9月1日經東風波發展而成。氣旋北上期間於9月3日增強成熱帶風暴,然後略朝西面轉向並繼續強化,於次日接近颶風強度標準,最終達到的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10公里,最低氣壓986毫巴百帕,29.11英寸汞柱)。數小時後,迪莉婭從德克薩斯州布拉佐里亞縣城市弗里波特附近登陸。接下來風暴的移動路線形成逆時針環路並回到墨西哥灣,於9月5日再度登陸弗里波特,然後減弱成熱帶低氣壓。氣旋殘留最終於9月7日在墨西哥北部上空消散。氣旋在德克薩斯州近海的移動方向很不穩定,風暴中心周圍及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區降下暴雨,引發大面積洪災。農田和民宅受到重大破壞,損失數額達600萬美元,整場風暴共奪走五條人命。

2017年1月27日[編輯]

熱帶風暴克里斯汀是有紀錄以來形成位置最偏東面的大西洋熱帶氣旋,於1973年8月25日在幾內亞上空成型,起初屬熱帶低氣壓。氣旋連續數天朝接近正西方向移動,於8月28日增強成熱帶風暴。不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直到8月30日偵察機確認風暴強度後才開始發布公告。克里斯汀略朝北面轉向並逐漸強化,於9月2日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最低氣壓996毫巴百帕,29.4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接近颶風標準下限。不久,風暴因風切變增多開始快速減弱,到9月4日已在途經背風群島期間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之後又退化成東風波,氣旋殘留於9月6日完全消散。克里斯汀經過背風群島期間已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但風暴產生的暴雨還是在波多黎各引發洪災,最高降雨量達298毫米。多個城鎮共有超過600套房屋被淹,數十戶居民被迫撤離。洪水泛濫的街道上還有電纜斷裂,導致一人觸電身亡。美屬維京群島遭受輕度破壞,輸電和通訊線纜受損,致使約500人家中電話中斷。

2017年1月28日[編輯]

颶風弗蘭最初又名亞熱帶風暴布拉沃,是1973年10月的一場一級颶風,雖然行進路徑很長,但基本沒有造成破壞。系統源自10月1日伊斯帕尼奧拉島近海的東風波,在十月首周緩慢發展,到4日時已形成下層低氣壓區對流活動也有增長。10月8日,系統成為亞熱帶低氣壓,不久後再升級成亞熱帶風暴布拉沃。氣旋繼續強化並發展出越來越明顯的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經過10月10日偵察機確認,風暴已轉變成熱帶氣旋,並在升級成颶風的同時獲名「弗蘭」。受西風帶中的低氣壓區影響,颶風快速朝東北移動。到了10月11日,弗蘭已在繞過亞速爾群島後達到風力時速130公里、最低氣壓978毫巴百帕,28.8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由於行經洋面水溫逐漸降低,風暴在逼近法國海岸期間於10月12日轉變成溫帶氣旋。抵達陸地前不久,系統被冷鋒吸收。整場風暴自始至終對陸地的影響都很小。

2017年1月29日[編輯]

1863年大西洋颶風季共有五個熱帶氣旋曾經登陸,但考慮到19世紀時包括氣象衛星、遙感技術在內的現代觀測手段尚未面世,基本上只有那些在海上遇到船隻或是吹襲人類聚居地的風暴才有文獻記載,所以實際形成的熱帶氣旋可能更多。氣象學家克里斯多福·朗詩估計,1851至1885年間實際形成的風暴數量可能比大西洋颶風資料庫的記載要多零到六場。全季共形成九個熱帶氣旋並且全部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其中五個成為颶風,但沒有大型颶風,即沒有任何風暴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的三級颶風標準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於1971年面世,再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大西洋颶風資料庫的所有風暴追溯分級。全年所有氣旋中有七個是在氣象學家何塞·費爾南德斯-帕塔加斯和亨利·迪亞茲1995年出版的文獻中首度記載,另外第九號熱帶風暴是2003年首度記載。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大西洋颶風再分析計劃認同上述絕大多數發現,並根據這些發現更新大西洋颶風資料庫,但部分數據略有調整。另據麥可·切諾維斯和卡里·莫克2013年發表的文獻記載,1863年5月24日有風暴在墨西哥灣成型,之後增強成颶風,並因導致阿曼達號巡邏艦擱淺而得名「颶風阿曼達」,但大西洋颶風資料庫沒有收錄。這場颶風導致多艘船隻傾覆,佛羅里達西北狹長地帶沿海地區受到破壞。氣旋於5月28日從佛羅里達州阿巴拉契科拉附近登陸,至今仍是大西洋颶風資料庫中自1851年起唯一在五月登陸美國的颶風。氣旋在海上和陸地上一共奪走至少110條人命。8月,第三號颶風致使美國「班布里治號」雙桅橫帆船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近海沉沒,導致80人溺斃。第七號熱帶風暴令「JKL號」在塔毛利帕斯州坦皮科附近沉沒,造成十人死亡。

2017年1月30日[編輯]

培養基上的人胚胎幹細胞(hESC),取自H9細胞系。中央爲胚胎幹細胞形成的細胞集落,而周圍的狹長細胞爲餵養層的成纖維細胞
培養基上的人胚胎幹細胞(hESC),取自H9細胞系。中央爲胚胎幹細胞形成的細胞集落,而周圍的狹長細胞爲餵養層的成纖維細胞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簡稱ESC)是一類具有多能性幹細胞。在卵細胞受精後,受精卵經過桑葚胚階段,進入囊胚階段。囊胚中的細胞可以歸入兩個大類:滋養層(trophoblast,TE)和內細胞群(inner cell mass,ICM)。滋養層的細胞會分化爲胚胎外的組織(胎盤等),內細胞群的細胞則會分化成胚胎的其餘結構。分離內細胞群細胞並進行體外(in vitro)培養,即可取得胚胎幹細胞。胚胎幹細胞擁有分化爲三個胚層的細胞的潛能,或者說在一般情況下能分化形成除了胎盤之外的所有胚胎結構,此為胚胎幹細胞多能性的具體體現。1981年,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部中,兩個分別由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以及馬修·考夫曼(Matthew Kaufman)率領的研究團隊分別在體外建立了小鼠胚胎幹細胞系。而胚胎幹細胞這一術語則是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解剖學部的教授蓋爾·R.·馬丁(Gail R. Martin)於當年12月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1998年,威斯康星大學教授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等人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幹細胞系。2007年,馬丁·埃文斯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因「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胚胎幹細胞被認爲在再生醫學組織工程、藥物實驗等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胚胎幹細胞對發育生物學的基礎研究也有很大助益。但是,因爲道德、宗教與法律上的問題(比如目前分離胚胎幹細胞的方法會無可避免地殺死胚胎),有關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在各國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017年1月31日[編輯]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陽江入海口處,是一座跨海石橋,同時也是中國境內第一座跨海石橋,有「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之譽。該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三年(1058年)時任泉州知州的蔡襄開始主持造橋,通過筏型基礎和種蠣固基解決了包括鋪橋面、建橋墩在內的多個難題。嘉祐四年(1059年),洛陽橋正式建成,蔡襄親自題寫《萬安橋記》。此後歷朝歷代洛陽橋都曾歷經修葺。南宋時期,洛陽橋的護欄外增設多座佛塔和風水塔。該橋長1200米,共有46個橋墩,北側位於惠安縣境內,南側位於洛江區境內,橋的中段建在一座名為中洲的江心島上。橋上及中洲上共建有包括佛塔、護塔神像等多種附屬建築。1988年,洛陽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洛陽橋入圍「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