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hangeiris/《綠孩子》1

The Green Child
File:GreenChild.jpg
作者Herbert Read
類型Fantasy
語言English
發行資訊
出版地點United Kingdom

情節摘要 編輯

故事的第一部分和最後部分以第三人稱敘述,但中間部分以第一人稱書寫。故事始於1861年,南美總統朗科多的獨裁者奧利弗羅假死,他自己上演了一出暗殺戲碼。他回到他的祖國英格蘭,回到他出生和成長的村莊。在回鄉當晚,奧利弗羅注意到,流經村莊的溪流似乎在倒流,因此他決定逆流而上,一探究竟。

溪流將奧利弗羅帶到一個磨坊,在那裡,他透過一扇明亮的窗戶看到一個女人被綁在椅子上,磨坊主在逼迫她喝下剛宰的羔羊血。奧利弗羅本能地翻進開著的窗戶,就這樣,他「躍入奇幻世界」。 [1]引用錯誤:<ref>標籤中未填內容的參照必須填寫name屬性起初,磨坊主沒有任何抵抗,奧利弗羅便得以放了這個女人。奧利弗羅通過女人的膚色認出,她是薩麗。三十年前,他離開那天,有兩個綠色的孩子神秘地來到村莊,其中一個正是薩麗。奧利弗羅還認出磨坊主是克尼肖,因為他曾在鄉村學校任教,克尼肖是他的學生。兩人爭鬥中,克尼肖意外地溺死在磨坊池塘。第二天早上,奧利弗羅和薩麗繼續去探尋溪流的源頭,結果發現,盡頭是一個池塘——在村莊上方高處的沼澤地里。河床里的沙子閃著銀光,薩麗在水裡搖搖晃晃地走著,開始下沉。奧利弗羅沖向她,結果二人手拉著手,沒入水中。

他離開村子那時,名叫奧利弗,是一個青年教師,後來他搖身一變,返回家鄉時,變成了前總統奧利弗羅,該書第二部分便圍繞著這兩個時間點之間的故事展開。他起初前往倫敦,希望找到一份作家的工作,結果卻在一家裁縫店當了三年簿記員。後來,他乘船來到西班牙加的斯。他不會說西班牙語,還帶著一本伏爾泰(Voltaire)的書,因此被人懷疑是革命者而被捕。他被俘虜了兩年,期間向囚徒學習西班牙語,並決定前往一個他所了解的、解放的美洲殖民地,在那裡有可能建立一個「擺脫舊世界壓迫與不公」的新世界。 [2]

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德(Ferdinand)去世後,天下大赦,奧利弗重獲自由,之後他去了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在那裡,他被人誤認為是革命特工,並被帶去見了朗科多的陸軍將領桑托斯。他們共同策劃了一個陰謀,要占領該國的首都並暗殺其獨裁者。大功告成之後,「唐·奧利弗羅」成了議會領袖,並當上了該國的新獨裁者,後來他在位長達25年。最終,他意識到自己的執政風格導致國家陷入停滯和「道德淪喪」狀態; [2]他開始懷念那個英國村莊,那個自己長大的地方,他決心逃走。為了避免產生他要逃離朗科多的嫌疑,奧利弗羅假裝自己被暗殺。

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接著從奧利弗羅和莎莉在水下消失寫起。大氣泡將他們包裹起來,送往水池中心,然後向上,到了一個大石窟中,從那裡,他們步行穿過一連串相鄰的洞穴。莎莉告訴奧利弗羅,這是她和她弟弟30 年前離開的故土。很快,他們遇到了她的同鄉。莎莉或西洛恩——這裡的人們這樣稱呼她,向當地的人們解釋,很多年前,她和人群走散,迷了路,但是現在,她回來了,還帶來一個「同樣迷路,現在想住在這裡的人」。 [2]人們歡迎奧利弗羅和西洛恩到來。在這,人們的生活從低到高分為不同境界:第一境教人青春的歡悅;第二境教人勞動的歡暢;第三境教人觀點與辯論的歡欣;最後,最高境界,則是獨自靜思帶來的「最高樂趣」。 [2]

奧利弗羅很快就厭倦了第一境的生活,他將西洛恩拋在身後,移到了第二境,在那,他學會了雕琢和拋光水晶——這是這個地下世界中最神聖的東西。最終,他移居最高境界,即「生命最後階段」。 [2]在那裡他習得「宇宙的基本原理」, [2]即世間只有秩序與混亂。 「秩序 ……[是]填充周圍空間的物質……混亂則是空白。「  [2]混亂是由感觀引起的,感官「受限於身體……造成自我的錯覺。」 [2] 奧利弗羅選了一個石窟,要在那獨自度過餘生,去沉思水晶雕琢後的「自然絕美」。 [2]食物和水會定期送來,他靜心等候「諸德圓滿」, [2]當死亡降臨時,他會帶著「特殊的喜悅」去迎接。 [2]人們將奧利弗羅的遺體運出石窟時,遇到了另一隊運送西洛恩遺體的人馬,她與奧利弗羅同時寂滅。兩人被安葬在同一個墓穴中,以期「成為和諧水晶統一體」, [2]這是綠族人逝世後的慣例。

類型和風格 編輯

英語教授理察·沃森表示, 《綠孩子》是「對分類的挑釁」,故事由於分為了「三個隨意相連的部分」而變得複雜。 [1]小說的第一部分採用了19世紀的哥德式童話風格。作者用「表面流暢的手法」來敘述故事,第一部分整體完整,而從第二部分開始則變了一回事。第二部分是一場「傳統的政治冒險」,其中,奧利弗羅在回憶中講述了他奪得大權,成為朗科多獨裁者的故事。小說的最後部分繼續敘述了「綠族人的神奇地下世界」。本書的第一部分與剩餘部分風格截然不同,因此一些評論家將其視為完全獨立的作品集,或「'真正的'小說」。 [3]

奧利弗羅對地下世界的追求和柏拉圖洞穴寓言相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寓言寫道,一個山洞裡關押著一群犯人,犯人們只能看到洞穴的牆壁,他們身後閃爍著火光,所以他們便只能看到牆上的光影;而哲學家則像是一個從山洞中走出的人,能夠看到投射出影子的原型。瑞德把這個故事顛倒過來。當西洛恩離開地下世界時,她拋棄了柏拉圖式的「永恆」,奧利弗羅則要跟隨她回到「洞穴」,來探尋「神聖的萬物本質」。

[4]

當死亡降臨,奧利弗羅感到異常的安樂,他的四肢逐漸感受不到血液流動,逐漸擺脫長久以來的痛苦……他的心跳,宛如孤盞中的一團火,燃燒著、跳躍著。用盡最後一絲力氣,他平靜下來,不復以往那種急切與激動不安。.[5]
赫伯特·瑞德

在書的最後幾頁中,奧利弗羅為自己死亡做準備,瑞德用和柏拉圖《斐多篇》相似的形式描述了奧利弗羅最後的思考,不過幾乎是自我剖析。 [a]蘇格拉底對來世的看法被柏拉圖描述為,死亡是靈魂的理想家園,但奧利弗羅則希望他的身體能擺脫靈魂的折磨,化為宇宙中水晶般堅固的一部分。奧利弗羅將生命視為毀滅,而不是死亡,「因為它(生命)破壞了無機世界的和諧」。 [4]《斐多篇》最後,蘇格拉底稱,我們自己的世界不過是眾多世界中的一個,每個由地下河流連接起來,這與綠族人的地下世界極為相似。描述。 [7]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W·H·哈德森1887年的烏托邦小說《水晶時代》對瑞德描繪綠族人世界有一定的影響,在這個故事中,人們追求「生活超脫生死」。 [8]

主題 編輯

小說最重要的主題是「辯證地探索生命意義,探索回歸生命本源」。 [4]綠族人強調通過石化逝者遺體來實現「與物質宇宙的真實統一」,儘管故事讓一些讀者反感,但它是瑞德的一種工具,用來諷刺「傳統西方宗教觀念——靈魂會升到空中,升到虛無的天堂」。 [9]

該手稿最初的標題為《深入內陸》,但在某一刻,也許是在創作第一部分與後文的間隙,瑞德將其更名為《綠孩子》,這表明小說的重點已從奧利弗羅探尋溪流源頭轉向綠孩子本身。 [3]原始標題是呼應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永生頌》,這部作品描述了「童年『美麗風光』,對以後的人生仍有影響」。 [7]

瑞德對精神分析感興趣,並在他的著作中採用了精神分析理論, [10]弗洛伊德榮格的理論包括在其中,儘管「更多的是流於形式而不是理解意義的關鍵」。 [4]奧利弗羅對流源的追求被描述為「如寓言一般穿越心靈的風景」,讓他「從前知覺的邊界轉到本我」。 [4]在奧利維羅看來,磨坊主克尼肖代表著「潛伏在文明公約之下的邪惡本能」,即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而奧利弗羅則代表了自我[4] 30年前,奧利弗羅教過克尼肖,那時候,他看到男孩故意把發條上緊,把他帶到學校的一條模型鐵路上的機車弄壞了。難以理解這種故意破壞的行為,而且鄉村生活中機遇也不多,奧利弗羅感到沮喪,第二天便離開了。 [9] 「彈簧折斷的那一刻,我的腦袋也嗡的一聲響。」 [2]

奧利弗羅和克尼肖的對抗是榮格心理分析的一個體現,西洛恩這個人物體現出這點,「靈魂的原型,或是榮格心理學派中的『靈魂』,尤其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過渡」亦如此。克尼肖代表「人潛意識中,人性黑暗、原始動物的一面」。榮格認為,面對陰暗的唯一辦法就是承認它存在,而不是像奧利弗羅30年前離開村莊那樣,壓抑陰暗。 [4]

也可以看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注釋 編輯

在手稿中,故事的最後一部分以《斐多篇》摘錄為開頭:「因此,如果你想我講個故事,那就先聽聽這天下地上發生的事情吧。「發布的版本刪掉了這一部分。

  1. ^ In the manuscript, the final part of the story is prefaced by an extract from the Phaedo: "Wherefore, if ye desire of me a tale, hearken to the Tale of the things that be beyond upon the Earth under the Heaven". It was omitted from the published version.[6]
  1. ^ 1.0 1.1 Wasson (196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Read (1969).
  3. ^ 3.0 3.1 「發布的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Leeds」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Harder (1973).
  5. ^ Read (1969),第154頁
  6. ^ Barker (1998),第10頁
  7. ^ 7.0 7.1 Barker (1998).
  8. ^ Manlove (2002).
  9. ^ 9.0 9.1 Brown (1990).
  10. ^ 刪掉了這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Category:英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