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23年廣州地鐵誣陷「偷拍」事件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女權主義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女權主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女性主義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名字的問題 編輯

廣州地鐵「偷拍」事件是中國大陸媒體用的較多命名。難怪網友要說「一位大叔被污衊拍照熱搜高掛三天,偷拍視頻團伙不予顯示」,以個案新聞覆蓋偷拍產業鏈。--Berthe留言2023年6月26日 (一) 22:06 (UTC)回覆

  • @Iokseng這不是刑事案件,用「誣陷案」命名,並不準確。而且「川大女研究生廣州地鐵誣陷」,語意不通。--Berthe留言2023年6月26日 (一) 23:30 (UTC)回覆
    應該用「誣陷事件」,如果使用「偷拍」事件,本質上還是一種暗示或者傾向。例如a造謠b做c事件,客觀的描述是a造謠b的事件,如果你使用a的說辭,稱之為「c」事件,就是一種傾向。這個事件是核心是誣陷,而不是偷拍,使用偷拍就是轉移誣陷這一事實的焦點。--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6日 (四) 06:07 (UTC)回覆
      • @我就是陈佳,如果是「誣陷事件」,社會意義不大。無論張薇「誤指」或「誣陷」,某種程度上,都是大叔和張薇之間的事。這個事件反反覆覆,就是因為「偷拍」這一根源。「女性誤指男性偷拍」覆蓋「男性廣泛偷拍女性」,才是本事件在中國大陸網絡不斷討論的根源。要不然,就用《美國之音》的命名——「張薇事件」。--Berthe留言2023年7月6日 (四) 13:00 (UTC)回覆
        就事論事,這個事件涉及的就是大叔和張薇之間的事,大叔沒有偷拍的行為,那麼這個事件的描述形容詞加上「偷拍」一定程度上會誤導了解事件的受眾。如果關注偷拍這個話題,可以另行建立詞條。
        「女性誤指男性偷拍」覆蓋「男性廣泛偷拍女性」,這個說法有來源嗎?
        這個事件被廣泛關注,和張薇的幾個關鍵行為有關,1.當場她已經發現沒有偷拍,然後還說「小心點,不要亂拍別人」,2.已經明知沒有偷拍的情況下,發布到網絡上煽動輿論攻擊該大叔。3.網爆大叔的時候說道「難道我的權益沒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維權了嗎?」
        之前類似的案例也有不少,基本上沒有大的傳播範圍,但是張薇的行為和言論太過誇張,才引起類似的傳播效果。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烏龍事件,我想基本上沒有人會關注,但是張薇後續的行為和言論把這個事件影響誇大化了。
        希望維基百科的內容能客觀中立。--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7日 (五) 08:15 (UTC)回覆
        無論張薇「誤指」或「誣陷」
        這個事件不存在「誤指」的可能性,在你最開始編輯的版本裡面,就明確的可以知道張薇在地鐵的時候就知道沒有發生偷拍。
        這個詞條就是這個事情的詞條,客觀完整的呈現這個內容。--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7日 (五) 13:52 (UTC)回覆
      「誣陷偷拍事件」或「偷拍誣陷事件」怎麼樣?--GUT412454留言2023年7月7日 (五) 12:43 (UTC)回覆
      誣陷偷拍事件比較符合語法,也比較客觀。--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7日 (五) 13:38 (UTC)回覆
那麼,要移回前一個名稱嗎?或是使用其他名稱?--Iokseng留言2023年6月27日 (二) 00:00 (UTC)回覆
已移動到移動請求建議的名稱。--Iokseng留言2023年6月27日 (二) 00:05 (UTC)回覆
@Iokseng,廣州地鐵誣陷「偷拍」事件」的命名語法更差,就用美國之音的「張薇事件」吧。@我就是陈佳,每個人對同一事件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非要通過命名定性張薇誣陷,對條目沒有幫助--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7:00 (UTC)回覆
為什麼定義是誣陷,看你刪除的這個內容就能知道 2023年6月9日下午,廣州地鐵工作人員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當時警方已介入處理,因為是誤會,雙方當時已經和解。且澄清該男子並未偷拍。但張薇在事後和解且無相關證據的情況下,仍然將男子的視頻不加以打碼處理髮布在公共網絡上並配文「猥瑣男」等字眼發布在微博平台。眾多網友認為張薇的所作所為已經涉及了惡意網暴行為。
張薇是在明確知道對方清白,而且當時就在警方調節下和解了,如果張薇是不清楚,或者有誤會的情況下發布視頻這些,那就可以定義是烏龍。
每個人對同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不一致,但是1+1也可以有人覺得是=3,我們用一個普通人在中立的立場來看,1+1=2。
例如這個事件台媒的形容是 硬咬「老伯偷拍」,微博、知乎相關的話題是「大叔被疑偷拍自證清白後仍遭女子曝光」,當然也可以說全世界都錯了,1+1=3。
你在這個詞條加入對中國社會、監管的批評,但是你沒有辦法加入對受害者農民工的批評吧,也只能刪除張薇明知對方清白還網爆的對方的內容。
這個事件就是一個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利用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差距,對一個農民工進行網爆,沒有想到網民不傻,自己被反噬。如果張薇指控一個騰訊高階的領導,或者學校的領導,在私下的場合有性騷擾,社會輿論情況情況可能是另外一個情況。一般來講社會輿論會天然的同情弱者,農民工的社會屬性很明顯是弱智,加上張薇的指控完全是捏造,而且她自己發的視頻都證明了對方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還說「難道我的權益沒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維權了嗎?」
這個事情在張薇檢查農民工手機之前可以說是誤會,但是檢查完手機,經過警方調節和解後,已經完全清晰的情況,再在網絡上發布對方未打碼視頻,造謠對方不是第一次,還詛咒「出門必死」,這個情況就很明顯了。--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7:55 (UTC)回覆
偷拍視頻團伙這個你可以新建一個詞條,這個完全合理,但是這個詞條不是偷拍視頻團伙的詞條,詞條不是你表達社會主張的工具。--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8:08 (UTC)回覆

這個是一個新聞事件的詞條 編輯

請保持客觀中立,而不是明顯的傾向性。 客觀的把相關事件的經過收集,相關內容收集。--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7日 (五) 13:58 (UTC)回覆

  • @我就是陈佳,編輯的時候用了一堆「農民工」。本次事件,男子「農民工」身份,就是與張薇「完美加害者」形象對立的。--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7:10 (UTC)回覆
    最開始版本就是農民工,另外 2023年6月9日下午,廣州地鐵工作人員回應中國新聞周刊,當時警方已介入處理,因為是誤會,雙方當時已經和解。且澄清該男子並未偷拍。但張薇在事後和解且無相關證據的情況下,仍然將男子的視頻不加以打碼處理髮布在公共網絡上並配文「猥瑣男」等字眼發布在微博平台。眾多網友認為張薇的所作所為已經涉及了惡意網暴行為。 這個事實有來源說明,你故意移除的原因是什麼呢?
    你在這個詞條添加的內容,基本上和本事件無關,加入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對社會的批判之內。你可以去新開一個詞條,這個詞條就是本次事件的詞條。你也可以寫文章去批判社會,批判什麼都可以,但是不要移除本次事件的內容。
    你在詞條裡面強調性別對立,這次事件能火爆,主要還是張薇的言行太誇張,事發當天已經在警方的調節下和解了,她本人也完全知道對方沒有偷拍行為,然後把對方的露臉視頻曝光,並進行人身攻擊。
    三立新聞李育道:「這種通過曝光他人的新型霸凌,需要認真對待。總想通過網路暴力製裁別人,是一種畸形心態。且往往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毀了一個人」
    維基的詞條就是要客觀把相應的內容記錄下來,價值判斷是另外的事情。張薇是否是完美加害者是價值判斷,但是這個事件本身的記錄是一個事實記錄。
    你把這個詞條的事實內容可以刪除,但是網絡上數以億的曝光內容呢?
    這個事件受害者是農民工,加害者是張薇,這個價值觀我們不做判斷,但是你的行為反而讓人覺得農民工是加害者,張薇是受害者了。
    這個事件的價值觀評論外面很多,在維基百科這裡,記錄事件就行了。
    張薇事件中,她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身份和受害者的農民工身份,在這裡就凸顯了,沒有人關心一個農民工的遭遇,被打上猥瑣男的標籤,在網絡曝光數已億計,但是大量的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關心的是張薇是否收到了委屈。
    這個事件兩者的社會階層差距是明顯的,調用社會資源的能力也是天差地別,面對張薇這個農民工沒有任何抗爭的能力,這個也是本次事件熱度很高的原因。
    你加入手中的手機地鐵照片的內容,想給人一種感覺他真偷拍了,如果他真的偷拍了,張薇早就曝光了。很多時候女權主義者強調,沒有完美受害者,不要糾結受害者的小細節。
    這個事件本來在當天誤會發生後,警方調節和解後就結束的,是張薇在明知對方沒有偷拍行為的情況下,硬在網絡造謠,而被反噬了。這個事情本質上很簡單,台媒一句話說的很好 硬咬「老伯偷拍」。而且這個事件農民工完全清白的證據就是張薇自己發布的視頻證明了,張薇如果但凡有一絲占理,這個事情就不會這個樣子。
    你編輯的時候,你只能刪除張薇明知對方清白,還故意造謠的內容,加上一些對中國社會的批評,也沒有辦法加上農民工的黑點。那種一直黑大陸的台媒這個事情都沒有辦法黑,確實這個事情張薇是完全不占理,唯一可以爭議的點就是處罰是否合理這些。--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7:37 (UTC)回覆
  • 「你加入手中的手機地鐵照片的內容,想給人一種感覺他真偷拍了」。你也認為是「感覺他真偷拍了」?這是《紅星新聞》的報導。本就是事件中網友相關討論。迴避和過分強調「農民工」一樣。不過是把他當「完美受害人」,再強調張薇是」「完美加害人」。他就是在6月7日坐地鐵的乘客,不要預設立場。「這個事件兩者的社會階層差距是明顯的,調用社會資源的能力也是天差地別,面對張薇這個農民工沒有任何抗爭的能力,這個也是本次事件熱度很高的原因。」人家兒子接受採訪說的話,你沒有看到?--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8:47 (UTC)回覆
    他們說如果對方不道歉就提告,在派出所進行調節後,他兒子說的「她還是名學生,公開道歉就好,不想影響她太多。」「她是大學生,我們是農民工,她的文化水平比我們高,犯了錯我們應該給她一次機會。她(考上大學)不容易,希望學校不要開除她。」。
    當天張薇小號說的:「別罵了別罵了,她已經得到了教訓,當事人 都原諒了,網友還跳腳什麼……」
    這兩個一對比,還真是完美受害者和加害者。受害者考慮到加害者的會不會有不好,加害者想的是我都道歉了,還要怎麼樣。
    如果受害者開一個微博進行控訴,講一下他們家因為這個事情有多少負面影響,甚至提告,張薇無法這樣輕鬆的解決這個事情,肯定會受到更大的社會輿論負面影響。
    張薇當時也被爆大量其它黑料,多次霸凌同學,曠課等,借用張薇的一句話,如果她沒有做這些事情,為什麼不出來發聲。這些負面黑料也是擴大整個事件影響的很重要原因,持續的推高熱度。
    還有一開始刻意隱藏已經在警方的調節下和解的情況,這個就是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的專業,如果當時第一條微博提到這個,估計後面也沒有這麼大的熱度。
    這個事件引爆熱度的核心不是偷拍,是誣陷,然後關聯出霸凌同學、推薦免試研究生、曠課這些。如果只是局限於第一天微博的誣陷,可能熱度不大,但是後面霸凌同學這個爆料出來,就給公眾的影響是,張薇一直在欺負弱勢群體。在學校的時候欺負內向的同學,在社會欺負農民工,這個更加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情緒。
    張薇在小紅書、抖音的發言也是熱度的一個點,一邊教人拿彩禮,一邊教人做獨立女性,她本人的爭議性太大了。--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9:25 (UTC)回覆
  • 你說「農民工沒有任何抗爭的能力」。結果,人家父子在6月11日說的是「如果對方不道歉就提告」,後面的話也很合理。網友有質疑拍攝的地鐵照片,鄧先生也有正常回應。--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0:33 (UTC)回覆

建議移除 輿論對事件的熱議和對中國偷拍問題的壓制 編輯

這個話題建議單獨開詞條,這個實際和本詞條關聯不大,只是voa這些媒體把任何話題都用來攻擊中國政策。而且這個事件攻擊中國的政策明顯不合理,事件裡面的「齊叔」是中國人沒有錯,但是他在日本,中國警方顯然是無法在日本境內執法的,這個要求對中國警方無法實現。技術上來,這個事情只能要求日本警方進行執法,只有他們才有日本的執法權。 另外事實上中國警方這類執法比日本嚴格多了,你可以說管控言論,但是不能說他縱容這些,不然你問問因為這個被抓的網站主。 voa這種媒體不管什麼事件,最後都轉進到攻擊中國政策,這種做法的完全沒有客觀性。言論管制這個確實是存在,但是把這個歸於什麼打壓就是不客觀了,新浪微博的情況是涉及敏感話題就自動屏蔽。例如張薇相關熱搜的下架,如果按voa的模式解讀,那就可以解讀為對農民工的打壓。bbc這種媒體,基本上任何內容是被限制在境內大範圍傳播的,無關內容。 這個是單純的言論管制,避免討論的內容過激,和打壓無關。同時你可以在海外媒體看到相關的看法,大多也和微博看法一致。 基本上長期使用中國網絡都知道,內容的審查不是全是表明監管的態度,很多單純的不想太高熱度,這個熱度太高了,不確定是好還是壞,那就先下熱搜再說,讓話題冷卻。--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09:53 (UTC)回覆

  • 一個事件有多個爭議點,有什麼奇怪。中國網友把BBC視頻和本次事件放在一起討論,是直接相關的。此外,「張薇相關熱搜的下架」「這個是單純的言論管制,避免討論的內容過激,和打壓無關。同時你可以在海外媒體看到相關的看法,大多也和微博看法一致。」有沒有來源。--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0:26 (UTC)回覆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國的社交網絡,一個話題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會被限制,這些言論管制就是控制熱度,避免太熱,然後話題不可控。
    你可以在voa的報導裡面看到,當事人是在日本,中國政府顯然在日本沒有執法權,中國警方也嘗試過逮捕,但是對方始終在日本,不可能要求中國警方進入日本執法吧。拿這個事件攻擊中國的政策明顯是不合理,中國警方嘗試逮捕,但是因為對方在日本無法實現,但是日本警方缺沒有行動。
    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個一個說話來攻擊中國政策,現在很多中文維基詞條質量很糟糕,就是單純的無腦批評中國政府政策。
    事實上這個事件中,你可以微博、知乎相關的討論,認為對偷拍問題的壓制,實際討論的比較很少,你在微博和知乎也可以看到可以自由的討論這個話題。bbc這個視頻話題被禁還要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時很多人借這個視頻攻擊中國政府,在微博攻擊中國政府的話題自然會被禁。
    你可以看bbc的視頻,當事人在日本完全不需要任何掩飾的討論和經營,但是他們卻選擇離開中國去日本經營,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政府禁止類似業務,日本政府在放縱。而且當事人也說過,他打算加入日本國籍逃避中國的執法機關。這個內容的對比,反而凸顯出中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明顯比日本政府更負責,所以當事人才選擇去日本。
    voa這些報導完全為了反對而反對就很有沒有意義,任何新聞解讀都是一樣,bbc記者爆料犯罪分子因為中國查的太嚴跑去日本假設黃網也能解讀成對中國偷拍問題的壓制。--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0:56 (UTC)回覆
這裡有一個類似的案例,三名女子霸凌一個女子,男子見義勇為幫助受害女子後,公布視頻,然後自己反而被退學。
這個裡面的邏輯是什麼,見義勇為後公布視頻引起網絡熱度了,引起輿論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相關部分都喜歡什麼事情都沒有。這個事件按voa的解釋就是壓制見義勇為,鼓勵霸凌女生。 新聞來源:https://news.sina.com.cn/s/2023-07-05/doc-imyzrekr3171558.shtml--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1:10 (UTC)回覆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國的社交網絡,一個話題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會被限制,這些言論管制就是控制熱度,避免太熱,然後話題不可控。」所以,你加了那麼多本次事件的網絡討論數據,不就在證實《美國之音》的報導。言論管制,但不管控本次事件?「引起輿論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但討論本次事件是受歡迎的?--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1:22 (UTC)回覆
並不是本次事件受監管歡迎,而是本次事件確實有話題性,我引用了5個超過5億瀏覽量的話題,每個話題都有新的變化。這次事件這麼大的瀏覽量,和張薇的言行密切相關,「如果他真的沒有偷拍那為什麼 他沒有為自己發聲」、「我的權益沒受到侵害,難道就不能夠維權了嗎?」,這些言論是引爆輿論關鍵的點。
bbc的視頻下被屏蔽,是因為有人借這個視頻攻擊中國政府。有言論管制這個我一直都承認,但是這個並不是對偷拍問題的壓制,拿一個中國人在日本的行為攻擊中國政府,這個被禁止,是言論管制沒有錯,但是並不是對偷拍問題的壓制。言論管制的是反政府內容,而不是偷拍問題的討論。
如果這個詞條事件變成反政府,那麼同樣也會被收到相關的屏蔽,所有話題如果變成發政府的,都會被屏蔽。
bbc記者爆料犯罪分子因為中國查的太嚴跑去日本假設黃網,這個視頻反而可以理解為中國政府對偷拍的打擊。--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2:44 (UTC)回覆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國的社交網絡,一個話題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會被限制,這些言論管制就是控制熱度,避免太熱,然後話題不可控。」承認中國存在網絡審查,是討論的前提。「而是本次事件確實有話題性,我引用了5個超過5億瀏覽量的話題,每個話題都有新的變化。這次事件這麼大的瀏覽量,和張薇的言行密切相關[……]」新浪微博、知乎話題再變化,所有關注點還是這次事件。照你的說法,最後只能得出結論,無論如何引爆,中國網絡審查都對本次事件網開一面。這不就是《美國之音》報導的一體兩面。--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3:05 (UTC)回覆
並沒有對此網開一面,這個事件沒有反對中國政府,單純是張薇的個人行為。你看這些5億瀏覽量的話題,都是討論個人行為,那就不涉及監管,但是例如涉及到四川大學的內容,就限制討論了。
例如你討論明星,娛樂,美食都可以,只要不涉及反政府,不涉及相應的政府機構。微博上火爆的事情很多,不涉及這個的都沒有限制,涉及這個的即使你的立場是親政府也會被封禁。直接有親政府的帳號,討論了敏感話題,是站在親政府的立場,結果被封號了。
bbc的視頻話題為什麼被限制,因為這個話題被用於攻擊中國政府,而不是因為這個視頻的內容。
有很多日常的一些話題都被禁用了,你能說是打壓這些日常話題涉及的內容嗎?
你可以直接去看相關事件的微博、知乎、新聞網站各種評論,包括海外的,大部分也都是指著張薇欺負大叔。在你引用的南方周末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話:「一般網民都有是非判斷,心中有一桿秤。在這起網暴事件中,我相信一些網民是看不下去了。」--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3:27 (UTC)回覆
  • 前面你的說法,「男子見義勇為幫助受害女子後,公布視頻,然後自己反而被退學」,「這個裡面的邏輯是什麼,見義勇為後公布視頻引起網絡熱度了,引起輿論的行為是不受歡迎的。相關部分都喜歡什麼事情都沒有。」後面,你的觀點又轉到,不涉及政府,中國網絡審查就不就會禁。反正本次事件,中國網絡審查絕對沒有干涉?中國大陸輿論中的懷疑,也不存在了?
--Berthe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4:42 (UTC)回覆
中國網絡審查是實時存在並且的,我並沒有否認網絡審查的不存在,反而一直強調這個是存在的,輿論的懷疑也存在。這種懷疑實際上是少數,你本人可以去打開微博看看,一個發生的微博的事情,至少要去微博看看吧。美國之音說愛國大v,軍事大v輪番批判張薇,但是打開當時的微博看,說的是張薇道歉說謊,小號嘲諷,我已經加入了當時一些微博的引用。美國之音這篇報導,完全是一個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文章,那裡面的內容去翻微博,發現大量的情況不符合。
舉例有段時間健身是敏感詞,那麼會有輿論懷疑中國政府迫害人民,不讓人民健身,但是原因並不是這個,是因為有政治內容關聯到健身這個詞。然後去減少的詞條添加內容,說中國政府打壓健身,這個講不通啊。
我個人覺得,這個是一個在微博發生的網絡事件,那麼一定要引用當時微博的內容,而不是美國之音對中國有偏見的媒體。類似大紀元在中國問題的報導,通常不值得做可信的來源,同樣我也認為美國之音在一些話題上偏向性太大了,如同大紀元。--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8日 (六) 16:23 (UTC)回覆
如果確實覺得有爭議,請不要寫。零信息勝過錯誤或不實的信息。--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3年7月10日 (一) 10:38 (UTC)回覆
@User:我就是陳佳,如果你還打算參與這個條目的話,我的建議是:
  • 如果你確實覺得美國之音所寫的不可靠,可以提供對立的可靠來源以刪除,或者將其作為半觀點性來源陳述(比如改寫成「美國之音報導xxx」),或者去Wikipedia:RSNWikipedia:互助客棧探討。
  • 停止引用不重要的微博來源。如果你真的覺得某件事有必要提及,引用二手新聞來源並同時引用微博的內容進行佐證。
  • 停止進行自行分析。儘管你寫的三條里不少《南方周末》實際上提及了類似的觀點,但是你必須以合適的方式引用來源佐證這些
--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3年7月10日 (一) 10:44 (UTC)回覆
好的。
我在原文中提到大v對張薇的批判這裡,引入當時在微博批判張薇的批判大v的連結,我感覺這裡算合理。因為如果微博的上的事件,不引用微博當時的內容,只能引用第三方媒體引用後的內容,那這個詞條的內容就很難客觀真實。我加入微博來源的場景是討論微博大v對張薇的批判,所以引入當時大v批判微博,引用原始事發的內容,補充完善相關的內容。
美國之音這個事實的報導和當時的批判微博事實是不相符合,所以我引入當時的微博作為佐證。美國之音的說法是愛國+軍事大v對張薇進行批判,他的文章就把事件描述成政治打壓,我引入的各種領域微博用戶對張薇道歉內容的批判,作為事實佐證引入。
其它新聞來源基本上不會涉及這個話題,各種海外媒體也是直接的評價此事,如果必須引入其它新聞來源,那麼就沒有辦法修正這個事實錯誤。--我就是陳佳留言2023年7月10日 (一) 13:58 (UTC)回覆
返回 "2023年广州地铁诬陷“偷拍”事件" 頁面。